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四年級自然科學領域之行動研究
    (2023) 邱亭瑜; Qiu, Ti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四年級自然科學領域,對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表現的影響,並探討教師於實施歷程中所遇困境與挑戰,提出改進策略與因應之道,並透過教學省思的過程提升教師專業。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小四年級一個班級,共22位學生,進行為期8週、共兩個單元之差異化教學行動方案,實施後透過蒐集課堂錄影、觀察紀錄、學生訪談、學生學習成果、教學省思札記等資料進行研究目的之分析。透過行動研究後,獲致以下研究結論:壹、尊重學生在自然領域的學習差異設計分層學習單與錨式活動貳、鼓勵學生運用學習風格優勢在自然領域展現多元的學習成果參、自然領域實驗課程以同質分組或異質分組進行各具優缺點肆、彈性分組模式有助提升學生在自然領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生在自然領域的學習表現伍、行動研究增進研究者在差異化教學的專業成長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有關國小自然科學領域差異化教學之建議,供未來有意投入教學研究之研究者作為參考。
  • Item
    成長心態導向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
    (2021) 施佩婷; Shih,Pei-Ting
    十二年國教之核心目標為培養終身學習者,以學生為主體,並以Dweck之成長心態為班級經營導向,引導學生覺察自我發揮潛力、勇於接受挑戰、不懼失敗,對學習永保熱情與毅力,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探討成長心態運用在國小二年級班級經營之學習成效,以臺北市某國小二年級之4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兩循環的行動研究,一循環為期五週,共十週。過程中,記錄學生日常行為表現、學生作文與學習單之文件分析、師生互動、訪談記錄,探析成長心態導向之班級經營原則之學生學習成效。 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成長心態導向之班級經營設計 成長心態導向之班級經營設計涵蓋三構面六原則,三構面為對話、行動、恆毅力;六原則為正向互動的教室氣氛、四層次對話、學習情境布置、以學習者為中心、確定目標、正念靜心,開展出成長心態的學習重點,於正式與非正式課程中實施,以班級經營方式將成長心態的信念與具體落實於真實情境,透過學生的行為表現、日常對話與學習文件作為學習成效評估之依據。 二、成長心態導向班級經營之學生學習成效 成長心態應用於班級經營,發現學生能將挫折視為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遭遇失敗情緒時能自我覺察、適當表達並尋求援助,主動積極的解決問題。在成長心態導向班級經營的學習情境中,有助於學生養成正向思考與樂於助人的習慣,在互相扶持與彼此友愛的氛圍中,團隊的合作與努力,能展現堅韌恆毅力。 三、成長心態應用與班級經營能力之教師專業成長 透過行動研究,研究者提升班級經營能力,以及與家長、同儕互動能力;首先轉換教學視角,從教師中心到學習者為中心,運用成長心態帶領孩子成長,能以寬容與具體的建議陪伴與教導,從學生的改變看見成為教師的價值。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將成長心態理念擴大至親師生互動中,未來研究方向建議應用成長心態於家庭教育以及不同教育階段班級經營與各領域教學中。
  • Item
    社區資源活化創意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1) 林麗珠; LIN, Lih-ju
    本研究主要是認識及運用「社區資源」,融入學生學習「活化創意課程」。透過行動研究探討社區資源運用於活化課程教學之實施成效。觀之教育的宗旨,九年一貫課程是希望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進而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強調的實踐力。因此每當在思考要給孩子什麼的時候,希望運用社區資源為教學注入多點實作體驗「活化創意課程」。如此將學習的觸角延伸至教室以外的空間、學習的對象擴展至人以外的事物,這樣的學習歷程才能夠培養出學生多元的素養能力,而這些素養能力將會伴隨著孩子通過未來種種的考驗與挑戰,因此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及實踐力的「核心素養」,正是我們不斷努力從事的希望工程。本研究利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運用慈祐宮一年一度為傳承文化舉辦花燈展覽活動為主,及申辦教育局結合社區資源推動傳統、創新及國際教育活化創意課程活動為輔,鼓勵學生踴躍參加。除了讓學生參與社區文化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在地文化,體會在地文化與生活的關係。同時將視野延伸到對國際文化的認識與賞析,進而養成關懷與尊重之情懷與素養。
  • Item
    諮商教育新手工作者的教學行動:以覺察與反思為訓練主軸的大學部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12-??) 姜兆眉; 蘇盈儀; Chao-Mei Chiang, Ying-Yi Su
    本行動研究起始於研究者作為諮商教育新手工作者,初任大學部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授課教師,希冀以臺灣輔導諮商專業發展脈絡為基底,回應學生學習需求以及銜接教、學、用,思考並安排實習課程之規劃與進行。研究之行動場域為研究者之大學部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研究者課程規劃主要以自我覺察督導模式進行團體督導與個別督導,以及同儕督導、課程教學以進行課程。本行動研究目的為發展符合臺灣在地脈絡之實習課程規劃。研究資料蒐集以焦點團體訪談法進行,共以三階段進行:學期初、學期中、課程結束三個月後。由於研究者身兼教學者、督導者,研究訪談由研究助理執行以維護研究倫理;送出學習成績評量之後,研究者以歸納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行動「中」的發現:一、課程前:(一)過去接受督導的經驗、(二)修習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的期待、(三)接受課程督導之前的整體狀態;二、課程進行中:(一)觀察督導者的位置與姿態、(二)觀察督導者的督導策略、(三)接受督導者督導後的影響、(四)對課程安排規劃之建議;三、課程進行後:(一)實習課程的學習、(二)以受督者為中心的督導、(三)督導者的督導策略、(四)接受督導者督導後的影響、(五)對於課程安排規劃之建議。本研究亦呈現研究者依據此次行動結果之調整、行動反思、以及延續行動方向。
  • Item
    LEGO NXT機器人3D模擬軟體於程式設計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3) 彭孟凱
    本研究使用LEGO NXT機器人3D模擬軟體進行程式設計教學,希望能改善學生學習情形,了解機器人模擬軟體的教學實施問題,並促進研究者本身教學專業的成長。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進行,研究對象為某高中一年級正修習資訊科技概論的2個班級共84名學生,研究者使用機器人模擬軟體,設計數個問題情境與模擬環境,讓學生透過程式設計進行電腦解題實作,實驗時間共5週10個小時。資料蒐集與分析包括:實作心得紀錄、課程問卷、成就測驗、學生訪談與教學日誌。 研究結果發現:LEGO NXT機器人3D模擬軟體是可行的程式設計學習工具,並且可以提升學生程式設計學習興趣;在應用LEGO NXT機器人3D模擬軟體進行程式設計教學時,須兼顧基礎概念與解題能力的學習訓練,給予學生充分的實作時間進行練習與探索,並且透過實作心得紀錄,幫助老師了解學生學習歷程。此外,在課程實施之前,必須先考量執行模擬軟體所需的電腦軟硬體與時間,可依教學需求增加多元的教學範例,或是依課程需要調整教學內容順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情形。
  • Item
    電子白板於國小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
    (2008) 陳彥至
    本研究中,研究者嘗試應用電子白板於國小數學科教學,以改善學生學習幾何單元常遇到的困難,瞭解教師使用電子白板輔助學生學習情形,及促使教師在教學上的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參與者為臺北市某國小的二位教師及五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教學內容為數學科幾何部分的面積、線對稱圖形、柱體與錐體等三個單元。研究結果發現,使用電子白板有助於學習氣氛的提升,部分電子白板內建的工具如尺規、幾何繪圖工具等,能讓學生更專注於學習;在電子白板上直接拖曳、旋轉、縮放圖形等功能有助於學生瞭解幾何單元的概念,讓學生更瞭解抽象概念的基本原理;而學生也普遍喜歡使用電子白板來進行幾何概念的學習。然而,在使用電子白板的教學過程中也遭遇到一些問題,包括: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教學的準備,某些電子白板的功能不符教學需求,及學生須另外花時間學習電子白板的操作。而教師在經由此研究後,也獲得一些成長,包括:教師能以更多元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因電子白板的使用提升了資訊應用於教學的能力、教師尋求更多的協助以解決教學遇到的困難等。
  • Item
    互動式閱讀治療改善注意力不足國中生社會行為認知之行動研究
    (2007) 蔡美智; Mei-Chih Tsai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運用互動式閱讀治療改善注意力不足國中生社會行為認知之成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私立中學的一名注意力不足的國七學生。本研究以兒童繪本與動畫作為閱讀治療之媒材,設計每次45~90分鐘,每週一~二次,共計二十單元,合計30次的繪本,對研究對象施以為期三個月的互動式閱讀治療活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研究變項﹝社會行為﹞是指洪儷瑜(2000)編製的「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Adolescent Social Behavior Scale,簡稱ASBS)七種社會適應行為中的四項分量表:合群互助、溝通技巧、尊重互惠、衝突處理。   研究結果在閱讀治療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社會言行認知之改善程度頗大,在質性訪談觀察中,發現研究對象的同儕、父母及學校任課教師皆認為閱讀治療對研究對象的社會行為具顯著之改善效果;在量表的統計分析中,發現互動式閱讀治療對研究對象之溝通協調與衝突處理的社會行為有較大的改善效果。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對注意力不足國中生社會行為改善及教育輔導之可行方案,包括提供學校教育輔導人員輔導學生及後進研究者在這方面持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高中實施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語文A:語言與文學課程之行動研究
    (2017) 劉聖德; Liu, Sheng-De
    本研究旨在針對高中十二年級之國文教學改作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之中 文課程,探討經不同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所帶動的學習方式將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有什麼影響,分析此課程的教學過程,並就實施的狀況與問題設想因應的策略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探討學生在IBDP 語言A:語言與文學課程中語言部分的學習歷程為主,研究者將蒐集課堂觀察記錄、教學省思日誌、訪談記錄、學習單、錄影與相片以為研究資料。 據此研究過程,所得之研究結論有三:一是IBDP 學習模式改變傳統國文的 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模式;二是IBDP 語文A:語言與文學課程對學生的學習經驗具正向影響;三是國文老師需增廣專業知能因應IBDP 之多元課程。 再依研究結論提出三項建議,以為日後IBDP 語文A:語言與文學課程實施於 十二年級國文課作準備:一、對於IBDP 的課程規劃與設計應考量學生之學習經驗、教學時數及評量方式;二、IBDP 教師備課時應組成教學PLC,亦應於日常積累語言與文學知識,並積極參與研習以增廣專業知能。
  • Item
    國小想像力課程實踐之行動研究
    (2012) 杜佳憲; Tu Chia Hsien
    本研究旨在透過想像力課程方案之實踐,探討學生在課程中的想像力表現,以及教師在行動歷程中的專業成長情形。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基隆市某國小四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想像力課程。經由行動研究歷程,並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以六種想像技巧設計而成的想像力課程是可行的,可以幫助教師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二、想像力課程方案可以提升學童的想像力表現。 三、研究者透過想像力課程教學行動研究提升自我的專業成長,包括:設計想像課程能力的成長、釐清並解決想像力課程中學生問題的成長以及教師自我省思能力的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有意實施想像力課程教學者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案例教學法應用於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
    (2007) 張儷儀
    本研究旨在進行案例教學法應用於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七年級教材部分單元之人權議題較少,為使人權議題融入教學,研究者針對三個單元採用案例教學策略進行人權教育,並以行動研究之精神不斷反思、改進,以求教師自我成長。研究者先以「人權概念」、「人權教育能力指標」及其核心內涵分析單元之相關人權概念,再依相關人權概念搜尋新聞素材、發展案例。於實施案例教學時則以教室觀察、反思日誌、學生學習單、回饋單、訪談等方式檢視案例教學法之成效。透過不斷反思、修正,使教師不斷成長,讓案例教學應用於人權教育之實施更臻成熟。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翰林版社會領域公民七年級上冊教材所強調的人權議題較少,可以案例教學實施相關人權議題教學,例如單元一「成長的喜悅」可設計「人權核心價值」及「社會權」概念之案例;單元二「甜蜜的家庭」可設計「社會權」及「人身自由權」概念之案例;單元三「學習新天地」可設計「學習權」及「受教權」概念之案例。 二、實施案例教學所面對的問題:1.案例設計費時,對教師教學負擔沈重;2.人權案例問題的設計應能使學生思考人權的核心價值;3.教師引導學生案例問題討論時,容易作價值判斷;4.學生擔心案例討論沒有標準答案;5.案例教學會受到教學時間限制;6.部分學生不願意參與討論某些案例議題。 三、案例教學法的因應對策:1.案例設計可以協同教師及學生設計;2.案例問題的設計要考慮「價值面」及「體制面」;3.教師引導案例問題討論時,避免影響其作特定之價值判斷;4.案例討論之結論應結合課文內容重點;5.案例教學實施人權教育應兼顧授課時數;6.多關注學生分組討論情形。 四、學生對人權觀念的錯誤理解:1.父母有權利決定孩子的生命;2.自由權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3.基本人權是可以拋棄、可以剝奪的。 五、案例教學法實施人權教育的情形: (一)學生對案例教學法實施人權教育的評價方面:1.學生喜歡案例討論的上課方式;2.學生喜歡在課堂上討論完成學習單;3.學生喜歡透過案例討論時事;4.學生喜歡貼近生活的案例;5.教師的案例討論帶領相當重要。 (二)學生對人權的理解方面:1.學生對「人性尊嚴」的理解比較接近「尊重他人」;2.學生普遍重視弱勢者的人權;3.學生瞭解親權的行使以不傷害身體為限;4.學生能了解家暴尋求協助管道,有時更甚於教師所講授;5.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權利必須與他人的受教權相調合。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將來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行人權教育的教師提出具體的參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