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需求之探究(2023) 宋沛珊; Song, Pei-Shan背景:藥物濫用(Drug Abuse)問題一直是全球矚目焦點,而青少年階段經常是開始接觸非法藥物的關鍵時期。反毒教育的實踐涵蓋到學生、家庭、同儕與師生關係,需全校人員投入。推動校園藥物濫用防制通常由新進人員擔任,工作負荷量大,不熟悉相關流程、相關計畫等工作內容;在法令上也未強制要求教育訓練,進而影響承辦人投入藥物濫用防制工作之意願與動能。如何提升校園反毒承辦人專業能力,應瞭解其需求及執行業務所遇困境,規劃教育訓練內容,發展因應對策,增進承辦人之自我效能,使藥物濫用防制工作推行順利。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一般教師與學務人對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內容之需求及困境,並分析其差異性。方法:共計21位一般教師與35位學務人員,進行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需求與困境問卷調查。了解其對於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之需求,以及分別在實務推動上所遭遇之困境。問卷蒐集完畢,以內容分析法進行文本資料分析,並以文字雲圖呈現重要性。結果: 第一面向中有81.0%的一般教師及82.0%的學務人員表示,應讓訓練對象認識「相關法令」。第二面向有76.2%的一般教師認為,應認識「入門成癮物質、常見的新型態毒品之類型及各種危害」;37.1%的學務人員認為應「認識藥物濫用入門成癮物質與分級」。第三面向有57.1%的一般教師表示,應瞭解「多元舒緩壓力技巧,培養藥物濫用學生具備自我覺察調適壓力的能力」;有37.1%的學務人員表示,應「認識相關理論,進而協助學生戒除毒癮」。第四面向有42.9%的一般教師與40.0%的學務人員認為,應「認識校園反毒實務工作流程」。結論: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教師與學務人員對於校園藥物濫用教育訓練有所重視,表達了他們對於訓練課程所需涵蓋的知識內容的期待,顯示出定期辦理教育訓練可增加對於藥物濫用的認知與警覺性。為了更有效達成訓練的目的,建議規劃初階或進階教育訓練內容,以符合不同承辦人的專業程度和學習需求。在校園中,許多教職員認為反毒工作為學務處或輔導人員的責任,導致承辦人容易陷入獨立作戰之困境,這表示目前校園反毒業務負荷繁重,後續應增加相關人力協助,並改善與精進作業流程,提高承辦人意願。Item 十二年國教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之內容分析(2021) 陳俊翰; Chen, Jun-Han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國中各版本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的內涵,並採取內容分析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針對各版本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編排進行分析,並觀察各版本教科書在法治教育內容整體編排上是否有明顯差異。其次,透過統整國內外文獻、九年一貫課程與十二年國教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內涵,設計本研究運用的法治教育內容分析類目表,作為本研究分析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基準。最後本研究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規劃上,各版本間有明顯差異。 二、在法治教育內容的總數量上,各版本以「南一版」出現次數最多,「翰林 版」次之,「康軒版」則出現次數最少。 三、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主類目上,各版本皆以「憲法基礎概念與人權」出 現的次數最多。 四、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次類目上、「南一版」與「康軒版」以「基本權利與 人權保障」出現次數最多,「翰林版」則是以「行政法規與行政責任」出現 次數最多。 五、在法治教育內容的內容呈現上,各版本間僅在次類目「家庭暴力的防治」、 「刑罰種類與目的」,以及「身分權與家庭生活」並無太大差異外,其餘次 類目的呈現內容上均有差異存在。 最後,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的建議,以及提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之方向。Item 醫師個人FACEBOOK粉絲專頁之醫病互動內容分析研究(2019) 朱晏廷; Chu, Yen-Ting醫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醫病互動是構築醫病間良好關係的重要一環,在社群媒體融入人們生活的今日,透過社群媒體所進行的線上醫病互動是促進醫病關係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醫師所經營之粉絲專頁作為研究對象,透過貼文內容的分析,探討現今醫師透過社群媒體欲達成之目的以及線上醫病互動的現況,藉由社群行銷之表現觀察醫師如何藉由粉絲專頁建立個人品牌形象,並分析病患隱私權對於醫師使用社群媒體的影響。 本研究蒐集20個醫師個人Facebook上總計1000則貼文進行分析,藉由觀察粉絲專頁上所公開之資訊,探討醫師經營粉絲專頁之目的、個人品牌形象的行銷以及社群媒體上的病患隱私權問題。透過研究發現醫師在粉絲專頁的經營主要有傳遞正確醫學知識、衛教宣導以及醫病關係的促進、以及個人品牌形象的行銷三個目的。並且依據分析之結果得出結論:(一)醫師粉絲專頁經營之角色定位介於醫師與公眾人物之間;(二)粉絲專頁可做為彌補現實醫病互動不足之管道;(三)醫師對於個人形象的行銷與一般公眾人物有所差異(四)容易因貼文內容侵犯病患隱私之疑慮造成醫病糾紛,並依據結論給予粉絲專頁經營上的建議:(一)跳脫出傳統醫師角色,注重社群上的內容行銷(二)透過粉絲專頁功能提高醫病間的互動(三)應避免發佈有病患隱私疑慮的貼文內容。Item 醫師個人FACEBOOK 粉絲專頁之醫病互動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9-10-??) 朱晏廷; 邱銘心; Yen-Ting Chu, Ming-Hsin Chiu醫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醫病互動是構築醫病間良好關係的重要一環,在社群媒體融入人們生活的今日,透過社群媒體所進行的線上醫病互動是促進醫病關係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醫師所經營之粉絲專頁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分析20 位醫師所經營粉絲專頁中共計1000 則公開貼文內容,探討現今醫師透過社群媒體欲達成之目的以及線上醫病互動的現況,藉由社群行銷之表現觀察醫師如何藉由粉絲專頁建立個人品牌形象,並分析病患隱私權對於醫師使用社群媒體的影響,發現醫師在粉絲專頁經營上的角色介於醫師與公眾人物兩者之間,實際經營模式有別於一般公眾人物,而粉絲專頁可以作為醫病間現實互動不足之管道,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另外,醫師亦可能因貼文內容公開病患相關資訊造成粉絲對病患隱私權之疑慮,最後依據發現之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醫師經營粉絲專頁之參考。Item 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作業程序之研究(2011) 林芳伶; Fang-Ling Lin表演藝術產業孕育豐富的文化資產,表演藝術團體運用有限的資源保存其作品,若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化,進行數位典藏,將能讓表演藝術此一豐富的文化資產得以長久保存。本研究旨在探究已實施數位典藏之表演藝術團體的經驗,包括導入動機、導入前後工作流程與組織之差異及面臨之困難問題、後續效益與加值應用;對於未實施數位典藏表演藝術團體,則瞭解其未導入的原因及導入意願,並期藉由已導入團體之經驗,做為未導入者之參考;對於曾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數位典藏的學界或文化機構,則瞭解其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數位典藏之模式。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共訪問十位受訪者,其中包含七家表演藝術團體、兩家學術單位與一家文化機構,研究結果發現:(1)表演藝術團體主要受外在、內在因素影響與提升作品內容價值而導入數位典藏;(2)制定數位檔案規範有助於表演藝術團體之資料管理;在導入數位典藏時,表演藝術團體多採任務編組之方式進行;(3)著作權為數位典藏重要之課題;(4)表演藝術團體與學界跨領域合作,並建立團隊領導中心,以進行數位典藏;表演藝術團體從數位典藏實作當中獲得合作經驗;(5)數位典藏建置有益提升表演藝術團體曝光度;(6)數位典藏建置對加值應用之助益有待觀察評估;(7)經費不足為表演藝術團體未導入數位典藏之關鍵,產學合作提高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之意願。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對表演藝術團體與政府單位提出建議,在表演藝術團體方面,建議以專案尋求與具備數位典藏經驗之學術單位或文化機關的合作機會;政府單位方面,期望政府能夠指定專責部會,如文建會,來輔導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未來研究建議則有:(1)採用問卷普查對更多表演藝術團體資料保存與數位典藏情形進行瞭解;(2)國內表演藝術團體是否可能發展如柏林愛樂之線上購票欣賞表演的機制;(3)針對數位典藏所產生之後續效益與應用成效進行探究。Item 我國圖書館Facebook經營現況分析及使用者接受度之研究(2011) 李堃瑛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圖書館運用各種Web 2.0工具以拓展服務,提供更便利的溝通管道與讀者互動,近年來國內外均有圖書館在Facebook社群網站中建立粉絲專頁,發佈圖書館活動公告、影音記錄或開發各種便於讀者查找資訊之應用程式,而讀者亦可藉此管道發表意見、詢問問題。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大學圖書館於Facebook中經營服務的方式,藉由瞭解國內圖書館Facebook的建置內容、互動情況以及讀者查找資訊與解決問題的特性、對社群網站的接受程度等,進而歸納大學圖書館於社群網站中發展服務的方向。 截至民國99年11月,國內共有33個大學圖書館粉絲專頁及6個公共圖書館粉絲專頁,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分析國內圖書館Facebook中所設置之功能以及發佈訊息之性質及互動情況。在使用者調查部份則採用「問卷調查法」瞭解師大圖書館讀者利用圖書館參考服務詢問問題之經驗及對於師大圖書館Facebook的看法,透過網路問卷的發放,共回收348份有效問卷。 研究結果發現許多圖書館Facebook僅有開設功能,但並未善加利用與管理,讀者於頁面中發佈之訊息以廣告、閒聊居多,且公共圖書館互動情況較大學圖書館來得熱絡。使用者調查部份,讀者較傾向自行於網際網路中搜尋以解決問題,且認為自己能夠解決問題而選擇不向圖書館求助,其中教職員使用者較少向圖書館詢問問題。大部分讀者對於師大圖書館Facebook之使用態度是正面的,且對於圖書館提供新的服務管道願意積極嘗試,但Facebook並不適合做為討論學術研究相關問題的管道。本研究建議圖書館Facebook可提供更豐富的資訊內容,與讀者的互動、回應更要積極,並可嘗試提供新的功能。Item 網路健康謠言之內容分析研究(2014) 羅文伶; Lo, Wen-Ling健康與保健向來是多數人相當關心的議題。由國內外之相關調查報告可知,消費者健康資訊已成為近年來資訊界的重要趨勢;同時,網路也已成為民眾獲取健康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守門機制的缺乏,導致各式各樣的資訊包括未經查證或缺乏證據之健康資訊、謠言亦充斥於網路中。這些資訊不僅會造成個體健康的負面影響,也可能造成社會恐慌。本研究以健康謠言為例,探討其特徵、各主題健康謠言之內容型態及查證屬實之健康資訊與謠言之差異為何。 為探討已查證之健康謠言內容特徵,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本研究分析資料為「網路追追追」網站,由於本研究著重於健康謠言之分析,故將研究範圍限縮於「已查」謠言之下的「醫藥」及「健康」分類標簽之謠言。剔除內容與標籤不符、謠言內容已無法取得以及重複標籤者,共計有295筆謠言。 研究發現,健康謠言常見之主題為保健與預防資訊。在指涉目標的部分,描述對象以「某一特定行為」及「某種食品/用品」對健康可能的影響為最多數,同時大部分健康謠言不會描述精確地發生日期及地點。為了增加訊息說服力,最為常見之證據為「專業說法」及「親身體驗」。健康謠言主要的目的、訴為「注意/警惕」以及「分享新知」。其中3成採用第一人稱描述謠言事件之描述,顯示發訊者傾向描述自身經驗來引起收訊者的共鳴、同感。半數的健康謠言之託稱來源為親友、醫生的說法,以及本人的經驗。謠言事件最常採用「敘事型」、「新聞報導」的方式進行敘述,對收訊者而言較親切且容易閱讀。不論何種主題之健康謠言,在內容特性及表現方式上,呈現出來的型態接近所有樣本之形態。查證屬實之健康資訊與錯誤訊息,兩者無論在內容特性或是表現方式所呈現出來的型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針對一般使用者,對於接收到的健康資訊應多運用批判性思考評估資訊內容。同時應增加自身的資訊素養、健康素養,對於無法完全了解的健康資訊,也能夠知道運用何種管道、資訊加以查證;若有健康相關的疑問應先詢問專家、醫師,避免因為誤信偏方、民間療法,對自身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針對各地的衛生所、醫院的衛教單位等相關機構單位,可與公共圖書館合作,定期舉辦健康素養、健康資訊品質評估之講座、課程,讓使用者不僅可以取得健康資訊,更能夠自行進行健康資訊品質的初步評估。而公共圖書館應主動向相關單位索取適合的衛教資料並加以呈列,讓更多讀者可以取閱,擴大衛教宣導的對象及範圍。最後,相關單位、機構應積極扮演闢謠的角色,定期的將網路上流傳的健康謠言進行查證與說明;在進行闢謠時,客觀中立者的闢謠對於澄清謠言有相當的效果。與健康資訊雖沒有直接相關,也不屬於健康、醫學專業單位之圖書館,則相對適合扮演「客觀中立的闢謠者」此一角色。Item 從社會支持觀點探討愛滋線上匿名諮詢問答(2018) 温宜琳; Wen, Yi-Ling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愛滋病逐漸慢性病化,感染者所關心的議題逐漸轉為權益相關,但因疾病之特殊性,大部分感染者注重其隱私性因而大多使用網際網路進行資訊取得。因此本研究目的為瞭解現今國內愛滋病相關網站所提供的愛滋病相關資訊是否滿足愛滋病友需求,並透過社會支持觀點分析愛滋匿名留言版之留言與回覆,探討留言版中的需求與提供之資訊是否相符。本研究以露德協會線上匿名留言版為研究對象,蒐集總留言數為1036則,總回應篇數則為1204則,逐篇編碼其內容並以社會支持觀點分析,最後進行結論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得到相關結論:(一)線上匿名留言版有其存在之必要;(二)感染者的需求逐漸轉為爭取權益,非感染者則須舒緩焦慮;(三)匿名狀況下感染者對於身分不多加隱瞞;(四)提問留言內容多以資訊性支持為主要需求;(五)回覆留言內容以資訊性支持為主,與需求相符。 最後,本研究依照分析結果進行後續建議:(一)傳統網站與社群網站相互搭配,資訊整合後加速傳播;(二)網站及留言版新增功能;(三)針對感染者提供權益及醫療照護相關資訊;(四)對於非感染者留言除了審核,也可針對其焦慮與恐慌做對策;(五)對於各民間組織間的脈絡關係做分析;(六)針對國內外之愛滋民間團體功能與服務對象做比較;(七)針對曾使用過線上匿名留言版之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Item 兩性醫病溝通於線上醫療諮詢之初探(2016) 陳德雯; Chen, Hope早期由於資訊科技不發達,一般民眾較難有取得健康醫療相關資訊,多依靠醫療專業從業人員給予資訊,屬於較為被動式的資訊取用者。而今現代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影響,國人越來越注重自身健康狀況,也逐漸積極欲了解與自己相關之健康醫療資訊,例如慢性疾病、保健養身……等議題。因為網路科技的發達,以及近年來幾乎人人皆有個人電腦,且隨著上網的行動裝置越來越普及,使得人們能夠輕易透過網路的查詢資料,了解與自身相關的健康醫療資訊,進而衍伸出「消費者健康資訊」一詞。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兩性面對醫療情境時之溝通方式及特徵,探討兩性之間於線上醫療問診之提問架構、提問類型、提問策略、提問時機等四個面向之差異情形,以達到提升有效溝通的目的。本研究首先將以文獻探討之方式了解兩性溝通以及醫病溝通相關理論與模式,建立本研究進行內容分析法編碼之用,資料處理方式則使用卡方同質性檢定以及標準化殘差,藉由統計檢定方式判斷兩性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同時也以質化分析為輔。 經分析後發現,藉由針對提問進行內容分析以及統計檢定所得之結果了解到,兩性在使用線上醫療諮詢服務時,其之間的溝通方式整體而言並無明顯差異。而本研究也發現了以下較特殊之現象:男性在提問情緒揭露部份,反而較女性易表露出欲博取同情或是取得認同等情緒,但提問時之情緒為理性者,較女性多出一些。「提問時機」分析中,發覺女性和男性相較之下,並無具有顯著差異是較為注意健康保健或是疾病預防。透過統計檢定顯著差異部份,兩性在使用線上醫療諮詢服務時,「提問篇幅」中兩性提問具有顯著差異之醫療科別共有14科,「條列狀況」共有2科、「問題數」僅有1科、「提問型態」共有3科、「提問目的」共3科、「情緒揭露」共3科、「身份揭露」共6科,以及「提問時機分析」共有3科。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歸納出以下五項結論:提問特例往往是因不同醫療科別有差異而非性別、兩性在表達型態上並無明顯差異、兩性之提問身份無明顯差異、男性較女性易表露出情緒低落狀態及尋求同情、女性無較明顯注重養身保健或疾病預防。並且也提出兩點實務建議:(一)建議網路維護管理人員可以新增網站提問格式引導,讓使用者得以有較清楚的介面進行提問;(二)建議使用者增進資訊素養能力,以有效於網路環境中保護個人資料。最後本研究也期許未來相關研究可往下列面向進行更深入的探究:使用「線上醫療諮詢服務」之使用者訪談、「線上醫療諮詢服務」之醫師回覆分析、現實中之性別與醫病溝通模式和線上醫療諮詢溝通模式差異探討。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2013) 黎倩菱本研究旨在檢視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蘊含的性別意識型態,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必修課程一至四冊教科書為研究範圍,選取龍騰版與南一版之教科書為研究對象。確立研究目的與方向後,透過文獻探討,瞭解性別平等之意涵與發展。根據歷年研究成果與國內外檢核規準,擬定本研究之量化分析類目表為六大主類目,分別是:「比例不均」、「刻板印象」、「隱匿不見」、「語言偏見」、「零碎分散」、「表面功夫」。據此進行相關量化與質性分析。檢視教科書中是否隱含性別意識型態,性別議題的內涵與論述如何呈現?文本論述是否具備完整性?教科書中是否存在性別刻板印象?對於某些議題之論述,是否排除特定性別?是否在文字中隱含語言偏見?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1. 部分冊次仍出現性別比例不均的現象。 2. 「刻板印象」主要集中在職業項目、家庭分工、色彩區隔的部分。 3. 教科書中「隱匿不見」不明顯,但對同志與多元性別的論述較少。 4. 課文中的「語言偏見」,已十分稀少。 5. 兩個版本之教科書,對於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能進行有系統地介紹。 6. 封面及部分內文與圖片,呈現些微「表面功夫」的現象。 整體而言,本研究所探討的兩個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所呈現之性別意識型態,並不嚴重。 本研究據此結論所提出之建議如下: 1. 增加女性示例。 2. 增加女性職業類型的範例,減少職業區隔的現象。 3. 選用不同性別者從事家務工作的圖示。 4. 色彩的選擇上,盡量避免女性均採用粉色系表示。 5. 增加同志與多元性別的議題與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