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我國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的權力互動研究—Foucault權力觀之分析
    (2024) 黃懷瑩; Huang, Huai-Ying
    傅柯(Michel Foucault)是影響當代思潮甚鉅的哲學家,其從系譜學的方法出發,考察日常中的原則規範如何與無所不在的權力產生互動,以及權力如何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與日常實踐。傅柯對權力、知識與主體性的研究分析,與對權力的重新界定與問題化意識與生存美學的進路,帶給我們看待生活中權力關係與互動另一個視角。本文主要探究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間權力互動,從傅柯的權力論述出發,透過個案研究法與研究者長期在教育行政場域的觀察,並輔以文件分析與深度訪談,分析兩者間權力關係、影響權力互動的因素、權力運作策略,以及權力互動產生的效果。研究發現主要如下:一、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間的權力關係部分,可發現權力互動媒介的形式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大類。權力關係有伴隨組織架構而生的關係、伴隨行政委託衍生的關係,以及更大範疇的人際網絡架構等。透過媒介與關係的分析,除了顯示教育場域中權力運作的複雜性,正式與非正式機制的交互影響,也可發現權力關係是一個動態的體系,每次的權力互動都是與其他社會成員連結的延伸,且在特定的脈絡下,每個局部的權力關係都有不同的樣態,也啟發吾人對權力的看法應更開放,不僅限於支配、威權或統治等傳統概念,而是應視之為散佈於社會空間中的微小實踐。二、在影響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權力的互動因素上,可發現懲罰、規訓、知識與治理術在權力互動中的運用與實踐。教育場域的懲罰多透過對校長的例行年終考核與校長遴選進行,而實際的懲罰效果則會受到督學訪視、會議宣示與非正式溝通管道的影響。規訓手段的施行也更為細緻與隱秘,並融入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間的日常生活與關係脈絡中。知識與權力的互動上,地方教育行政組織通常透過督學、年終考核等觀察與登記手段,累積並構成校長的個人檔案與綜合評價,再連結校長遴選以產製真理。而校長則是會透過人際網絡、政治策略等第三方力量,影響知識產製結果。但上開權力效果均是局部的,且在我國教育政治治理模式下,會隨著人際網絡,如縣市首長更迭而改變。最後,治理術係透過校長主任遴選、甄選等方式調控,在校長個體層級透過建立高層次治理目標、關懷校長內心需求與福祉等手段實施。面對教育局處治理與權力互動的反抗上,校長反抗動機分為爭取資源與對抗政治干擾,策略則分別有主要透過人際網絡來影響教育局處的資源分配或決策,以及回歸校務與人際網絡經營,強化自身權力關係能量。三、影響校長與地方教育行政組織互動因素部分,可爬梳出「校長養成過程行政倫理觀念的植入」、「甄選與儲訓過程的潛移默化」與「師範機構養成背景」等生命史的經驗對權力互動的影響,並形成校長與教育局處權力互動的基礎。此外,於看待權力的角度與對權力脈絡的理解,可發現校長與教育局處均傾向視權力為具體物來進行權力互動,容易落入權力關係混淆,價值判斷困難的困境。四、權力運作策略上,可發現在校長與地方教育行政組織的日常權力互動中,校長可運用的權力關係途徑較教育局處多,且權力運用策略靈活,會隨著爭取資源的屬性,而搭配不同關係和策略的運用,達成獲取人力、遴選學校位置、經費或反抗治理的效果。而教育局處因具有組織層級與掌握考核、經費的優勢地位,許多權力運作策略則多透過體制內的校長會議、甄選、儲訓等例行行政流程來達成治理校長的權力效果,而無須透過外部權力關係。本研究最後並提出傅柯權力理論在臺灣教育場域運用之反思,如以自我關懷為核心解構校長遴選制度、重新檢視地方教育行政組織治理目標、轉向權力脈絡分析理解與實踐、關注生命史對權力互動之影響、鼓勵踰越情感與生存美學態度等建議,期能對地方教育場域在權力互動與策略的運用上,協助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在日常繁忙的教育行政事務與日漸紛雜的教育環境中,用更正向與開放的角度看待權力互動,並保持批判與實踐反抗的勇氣。
  • Item
    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之教育科學蘊義
    (2003) 王志華
    本研究旨在闡明傅科的知識考古學,用以瞭解教育科學論述的演變及其對人類圖像的定位。首先,就二次戰後法國哲學中獨特的「反人文主義」思潮,縷析傅科考古學思想的理論淵源,勾勒傅科與結構主義的關聯;復次,就知識考古學的方法,冀求深度理解考古學的分析策略。接續,就傅科人文考古學的分析,進一步探討各時代的知識型。最後,批判地檢視傅科的知識型理論,用以檢視教育科學知識型的發展,並探討其所預設的人類圖像。 綜合前述探討,所得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傅科獨到的考古學研究,係站在時興的反人文主義思潮背景中,以傳承自法國科學哲學的歷史視野,用以答覆康德的「啟蒙」問題,否定自啟蒙運動的歷史線性進步觀。 二、傅科的知識考古學一種力倡「非連續性」、「消解主體中心」、「以文獻作為文物」途徑的歷史研究。從「論述」角度探討知識的內部層次,探討論述的構成規則,其論述分析直指無意識層面,且質疑我們習以為常的分類方式。 三、自文藝復興以來,關於人文科學知識的解析,發掘出三個時代斷層蘊含著三種迥然相異的知識型發展,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知識秩序,體現各個時代的真理意志及其相應的人類圖像,從而發現人類作為知識主體地位的不穩固性。 四、現代時期中以自然科學為仿效對象的(教育)科學論述,係古典時期素樸表徵知識型的現代轉化。此種表徵性/科學性論述型構具有「唯我論」的色彩,此種「唯我論」的教育科學論述將複雜的世界化約為簡單的命題,卻不能觀察或描述自身,造成以人類作為能思維的知識主體圖像難以確立。 根據以上之結論,爰提以下建議作為教育革新參考: 一、摒棄當前教育改革中線性進步觀的迷思。 二、廢除高等教育體制中跨領域、跨學門的相關學籍限制;並於後期中等教育融入「哲學」領域的課程,已培養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素養兼備的學術菁英。 三、教育議題的討論應秉持開誠布公的態度,而能廣納諸「異見」。 四、積極從事華(台)人教育學術本土化工作。 五、關於實證教育科學的研究,宜採取後實證的研究觀點,以彰顯教育研究者的主體能力。
  • Item
    幼稚園親師互動研究—Foucault 權力觀點之分析
    (2009) 張靜文; Ching-Wen Chang
    本研究首先以Foucault 系譜學的方法,分析幼稚園親師互動論述,考察影響教師與家長權力的社會歷史條件;其次以參與觀察、訪談、文件收集等方法,進入平安幼稚園收集親師互動的資料,並且從Foucault 權力的觀點分析實際親師互動過程中,權力行使的策略、效果及權力流動的狀況。 研究發現家長主要受到幼兒教育市場化機制的影響,將教師視為教養幼兒的協助者與諮詢者。以自己對幼兒教育期望的知識為基礎,為幼兒選擇「好的」幼稚園,並且以此套知識為判準,用直接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教育期望」以及「擔心」的策略,向教師提出協助或加強指導幼兒的請求。家長利用這樣的策略,影響了教師對課程活動的安排,以及教師對幼兒關照的重點。 教師部分則同時受到幼兒教育市場化機制及親職教育論述兩種外在社會因素的影響,一方面認為應該要回應家長的教育期待,一方面卻也認為自己應該比家長更專業,有教育家長的使命感。不過在幼兒教育市場機制影響之下,教師因應的策略是先了解、回應家長的期望,獲得家長認同之後,再視需要來教育家長、影響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期望與作法。 教師透過例行的親師互動、家長活動、週報以及過去與家長互動的經驗等方式收集、消化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期望,並且將收集來的家長期望與自己幼兒教育專業知識融合,作為回應家長、課程規畫或者是教育家長的基礎。教師以提供家長幼兒學習成效知識、精心規畫課程與活動使家長感動等方式,獲得家長的信任與認同。在獲得家長認同之後,教師也會以提供幼兒發展與學習能力的知識、以及有效教養方式等策略,來行使其教育家長的權力。透過這些策略,平安幼稚園教師確實獲得了家長的認同,維持園所幼生來源。而適時教育家長的結果,則緩和了家長高度期望與幼兒發展之間的差距,也為幼兒學習以及教師教學保留了一些彈性的空間。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驗證了Foucault 認為權力有其社會歷史機制,且權力與知識相互蘊含、相互生產而不只是以壓迫形式來展現的觀點,研究結果為幼稚園親師權力互動注入新的看法。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歷程與結果,整理出Foucault 權力理論與方法的精神,並且提出對未來研究與實踐方面的展望。
  • Item
    自我生命的樹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7-??) 張鍠焜
    傅柯主張人應當是倫理的主體,透過「自我的技藝」,如同藝術創作般塑造自己的生命,亦即傅柯認為人不應被動地受社會既定的倫理準則所規定,而應自主地設計、創造自己的生命型態。同樣的,儒家的孟子亦認為倫理實踐不是接受外加的規範,而是不斷地鍜鍊與擴充內在的道德情意,使自己的生命成為「道德的」。傅柯和孟子同樣主張倫理應是一種自我修養,然而孟子強調自我修養應朝向道德人格的培養;傅柯則主張應把生命型態的設定交付個人主觀決定,而未必是道德的型態,這是二者的根本差異。
  • Item
    道德教育的系譜學探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黃柏叡
    本文是以Foucault的系譜學針對道德教育加以探討。系譜學在探究效果的歷史,問題化既存的規範,並揭露被去中心的主體。真理、權力與倫理學分別為系譜學研究的三大主軸。從這三大主軸探討道德教育,可開展出三個層面:(一)道德教育即「真理」;(二)道德教育即「權力」;以及(三)道德教育即「自我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