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全球化時代下臺灣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之探討
    (2019) 黃苡瑄; Huang, Yi-Hsuan
    全球化影響各國許多面向,它更廣泛的影響各國之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到教育層面。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國家間的競爭乃是無庸置疑的,21世紀的社會重視人力素質,因人力素質的提升對國家經濟發展有所助益。然而對臺灣高等教育而言,在高教從菁英走向大眾化同時,卻因新自由主義影響下,開始重視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政府與時俱進的執行諸多卓越性教育政策,引入管理機制至校園,目的是希望透過掌握高教及人才,在國際上能發揮影響力。據此.高教目的轉向以追求市場經營為主,讓我國高教面臨嶄新挑戰。 本研究擬採歷史的研究與理論探究方式,首先探討全球化對高教之衝擊、西方高等教育之精神及論析在新自由主義下高教功能與目的有何轉變。並依序由歷史資料中梳理出2000年後臺灣高教內涵與及其發展脈絡。其次,梳理臺灣為回應全球化有制定哪些相關人才培育政策,最後再藉由西方與臺灣學者,在面對全球化衝擊高教時,有何相關回應,並從中重新審視高教之目的。本研究結果如下所述:(一)全球化使政治、經濟及文化產生結構性的改變;(二)新自由主義思維重視人才的跨域性,並以市場導向及就業力為目的;(三)在全球化衝擊下,高教理念之目的的轉變及其新形貌;(四)競爭型經費易使高教乖違傳統學術自由精神;(五)以績效指標做為我國高教機構分類與定位,會加劇人文與理工間資源分配之落差。
  • Item
    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制之研究
    (2005) 巫由惠
    本研究旨在探討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制之適宜性及合理性,並透過訪談以瞭解學校主事者、專家學者,以及教育部主管司行政主管三者間之意見與看法。研究方法以文獻探討之理論基礎為架構,再進行訪談研究探討,文獻探討主要採以西方國家英、美、加之退場實例與經驗為模式,訪談部分則針對公私立大學校院之校長五位、專家學者五位,以及教育部主管司行政主管二位進行訪談,以瞭解渠等對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制的看法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我國高等教育尚未型塑市場化環境,適時規劃退場機制具預警效果。 二、國內外環境條件殊異,退場機制建構應適合我國教育體制。 三、退場法源依據、程序及配套尚未建構完備,政策理念與目的尚待釐清,目前推動實施仍有困難。 四、建構退場機制在提升高等教育功能,無礙高等教育機構多元性發展。 五、退場機制之建構,應由政府與市場共同主導。 六、注重合理決策形成過程,尊重學校成員意見,審慎決定退場方式。 七、建構長期高等教育資訊網路,提供消費者易理解之公開透明選擇資訊。 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儘速修定相關法令,建構一體適用之法源依據。 (二)退場機制規劃實施應明確定義、內容及程序,以符政策制定目標。 (三)法源增列績優學校之進場條件與獎勵制度,以增進良性競爭機制。 (四)退場是最後手段,回歸高教品質監督責任,逐步放寬干預管制,賦予大學自主權利及責任。 (五)退場機制正式實施之前,應加強理念宣導與溝通,訂定預警系統與合理緩衝期。 二、對高等教育機構之建議 (一)釐清自我定位與特色,做好品質管理與市場區隔。 (二)執行系所縮編與調整,符合最適經營規模。 (三)加強規劃績效責任制度,強化教師教學品質與責任。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內容方面 建議後續研究可朝以下幾項面向再深入探討:未來具體規劃方向與實施成效是否真能如教育部所預期?執行上是否會產生問題與困難度?對社會、高等教育機構以及成員有何種影響?影響程度如何?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 建議後續研究應該再輔以問卷調查,亦可採用比較研究方式再加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