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日治時期商業學校臺籍學生學習經驗之探究 ─以臺北第二商業學校為例─
    (2019) 吳承和; Wu, Cheng-Ho
    臺北第二商業學校創立於1936年,臺日籍學生兼收,為臺灣第一所中等夜間商業學校。本文旨在探討教師全為日籍,同學半數為日人的學習環境中,該校臺籍學生所形構之學習經驗內涵。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先透過臺灣總督府與臺北州廳出版之官方文獻、統計資料與《臺灣日日新報》的相關報導,勾勒出該校沿革歷史與學習環境,再針對7位曾於日治時期就讀臺北第二商業學校的臺籍校友進行訪談。綜合分析文獻資料與訪談內容後,可歸納出臺籍生的學習經驗為:一、臺日籍同儕間感情尚屬融洽,同窗情誼延續至戰後。二、臺籍生課業表現較日籍生優異。三、面對欺侮或霸凌,臺籍生有其因應之道。四、日籍教師嚴柔並濟,且一視同仁。五、實用性的商業科目,以及增廣見聞與提高氣質涵養的課程最受青睞。六、懂得運用自身優勢與提升實力才有機會改變現狀。另分析臺籍生學習經驗對於身份認同的影響,可歸納出以下結果:一、和諧與衝突並存的學習經驗:自我與他者的一體兩面。二、漢民族意識與皇國民認同的混雜與分裂:跨界、遊離的身份認同
  • Item
    珠三角臺商子女跨界流動的學習經驗及其身分認同意象
    (2014) 吳建華; Chien-Hua Wu
      近20年來,隨著大陸經濟與生活環境提升,有愈來愈多的臺商「舉家遷移」到大陸生活,臺商家庭在珠三角寄鄉採跨兩岸的移動模式在當地生活。而臺商子女在跨兩岸的社會場域下,由於他們是「移民第二代」(或第1.5代),容易有「無根的」漂泊心理,或多或少有「身分定位」的迷惘,會追問:「我從哪裡來?我在哪裡?我要走向哪裡?我怎麼去?」「我過去是誰?現在是誰?未來又會是誰?」「他人認為我是誰?」等一系列有關個體和群體身分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他們必須有和諧一致的完整詮釋,才能有效因應環境經常轉變所帶來的心理風險,讓自己與變動的環境,取得意義聯結和重建關係。於是,我從分別訪談:曾就讀臺商學校、大陸學校及國際學校的學生共21位(臺灣籍17位,菲律賓籍2位,香港籍1位,多重國籍1位),臺校校長及教師共6位,臺校家長1位。關注問題為臺商子女多少經歷跨兩岸或國際文化的洗禮,他們形成何種身分認同意象。本研究根據實徵資料獲致下述的結論: 一、臺商家庭移居珠三角寄鄉之動力來自追求更好的個人或企業發展之機會,當地生活與教育環境的提升是其舉家搬遷的重要因素,而在移居過程中,臺商子女無形中傳承父輩跨界移動的性格。 二、持續的跨兩岸移動生活模式為臺商家庭在珠三角寄鄉工作、生活或學習,提供抱團取暖的支持系統,並形塑出臺商族群的身分意識。 三、臺商家庭在珠三角寄鄉擇校考量,是以培養子女健全品格及跨界移動能力為目標,故品格教育、英語學習及升學機會是臺商家庭擇校的主要指標,但家庭經濟能力則限制實際的擇校空間。 四、當前兩岸政府的相關政策大致有助臺商子女跨兩岸移動。移居政策開放友善;教育政策有助臺商子女在當地安定與跨界學習,也促進臺校生源增加。 五、珠三角寄鄉不同類型的學校教育,對臺商子女的身分認同具有不一樣的劃界與跨界促進作用。 六、臺商子女對臺灣原鄉具有濃厚的原生情感,本島臺灣人的人文素養更是支撐他們把自己歸屬為臺灣人身分的關鍵,故其對臺灣原鄉有落葉歸根、回饋故里之情感認同。 七、臺商子女移居珠三角寄鄉懷著過客的暫居心態,大陸人缺乏現代文明素養與生活品味是他們不願融入當地生活的原因,但高速的城市建設及廣大的開發市場是其考量繼續留在大陸工作的原因。 八、跨界生活與學習經驗對臺商子女的身分認同具有深化與混雜的促進作用,對自己身分的歸屬主要來自情感認同,對他人展演自己的身分則有較多工具利益上的考量。 九、跨兩岸的家庭、學校與社會環境對臺商子女的身分認同各有不同程度與層面的影響。家庭影響力呈現在核心價值觀念的形塑,學校影響力則在凸顯族群視野意識的拓展,社會影響力則深化既有的臺灣人身分歸屬。
  • Item
    當我們同在一起-休閒場域對男同志認同構成之個案研究
    (2008) 徐嘉郁
    當我們同在一起-休閒場域對男同志認同構成之個案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休閒場域對男同志認同構成的影響,分析同志社團在建構休閒場域,提供休閒活動的過程中,社員感受到的休閒經驗對同志身分認同之影響。以同志團體-「Group」為例說明,根據Caldwell休閒理論的分析架構作為本研究的敘述主軸。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的問題,深入訪談八位社團成員的休閒機驗,並採用參與觀察法,藉著參與觀察得到更豐富的資料。研究結果如下: 1. 建立真實的交友平台:本研究團體創造自由的同志空間,構築真實面對面的交友平台,讓社員有更多的機會與友伴從事休閒活動。 2. 建構社會支持網絡:本研究團體建構互相支持與分享的社群,滿足社員交友的渴望,放鬆、展現真實的自己,且獲得抵抗外界歧視與壓迫的力量。 3. 以休閒為途徑,試圖扭轉社會觀感:本研究團體提供多樣化的社團活動,突破異性戀社會對同志休閒活動刻板印象的限制,以實際行動開創健康、清新的社團形象,說明休閒具有扭轉社會價值觀的作用。 4. 重新論述同志形象:本研究團體以名人講座的方式提供教育管道,重塑正面的同志形象,有助於社員建立正面認同,對其身分的認同更為強化。 關鍵字:同志、同志社團、休閒場域、休閒活動、休閒經驗、認同。
  • Item
    教學實踐與學生身分認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6-??) 許殷宏
    本文旨在分析教師如何透過不同的教學理念、課堂互動、行為管理、師生關係等,影響學生的自我能力觀與未來發展,藉此探討教學實踐與學生身分同的關係。經驗研究資料主要來自臺北縣一所設立美術班的國中,同時選取另一普通班級作為參照,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調查等方式蒐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任課教師對於兩班學生的期許與要求有所不同,導致學生能力表現與評價產生差異。在身分認同的建構過程中,美術班對班級與自我皆抱持正面能度與高度認同感,普通班則因缺少肯定而顯得悲觀,產生學習意願低落甚至自我放棄的情形。在未來生涯規劃方面,美術班被期許往升學之路邁進,以考上公立高中為首選,普通班則被鼓勵養成生活與工作能力,多數學生以高職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