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節奏規律性對音高知覺判斷的影響
    (2023) 陳馨寧; Ting, Xin-Ning
    動態注意力理論指出,注意力並非固定不變,當外在環境的刺激具有規律性的時間節奏時,注意力會以動態振盪的方式與規律的刺激序列同步化,形成具有內部規律性的注意力節奏,而此同步化還可形成預期性注意,致使人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刺激出現的時間點上進而預期下一個刺激出現的時間。過去的實驗證實了節奏的規律性能夠影響人們對於聲音出現的時間點的判斷,當外在刺激為規律的時間節奏時,如果後續聲音出現的時間點符合節奏的預期,則我們判斷該聲音出現的時間點的反應正確率及反應時間都會較好,支持了動態注意力理論。本研究欲進一步了解若外在的規律刺激能夠導致注意力與之同步,節奏規律性對於人們在音高的判斷是否也會有一樣的促進效果。因此本研究複製了Jones等人(2002)的實驗一,但根據Bauer等人(2015)的實驗五進行修改。受試者聆聽包含標準音、內插音、與比較音的聲音序列,需要根據標準音來判斷比較音的音高是相同、較高、或較低。本研究從最後一個內插音與比較音之間的刺激出現時間差(包含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刺激出現時間差)及實驗段(包含四個實驗段)去分析受試者的反應正確率及反應時間,發現受試者對於比較音出現在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時間點的反應正確率與反應時間沒有任何的顯著差異,實驗結果與Jones等人的實驗結果不符,顯示節奏規律性無法促進人們的音高知覺判斷。然而,本研究發現受試者判斷比較音高的反應正確率與反應時間會隨著反覆的循環施測而逐漸進步,顯示無論外在刺激是否規律,反覆訓練都可以促進人們在音高判斷作業上的表現。
  • Item
    注意力對重複效果影響之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2023) 李思賢; Lee, Szu-Hsien
    當刺激重複出現時,會使神經活動減少,即重複抑制。這種現象最初被認為是由下而上的感覺訊息處理所引起,知覺的預期編碼模式則假設了重複效果反應由上而下產生的預期誤差的衰減。先前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顯示,這個衰減現象依序包含注意力獨立和注意力依賴的歷程,當出現單次重複刺激時,無論注意力的狀態如何,預期誤差的衰減都會出現在較早的事件相關電位成分上,但在較晚的事件相關電位成分上,只有在有注意時預期誤差的衰減會出現,不注意時的預期誤差衰減並不會出現。先前的研究通常基於重複一次刺激來研究這個問題。但當重複次數增加時,重複抑制和注意力之間的關係會如何隨時間演變,目前所知並不多。本研究欲使用腦電波技術瞭解在超過一次的重複刺激中,所引起注意力獨立和注意力依賴的效果之事件相關電位效果會如何變化。研究設計為每一個實驗區塊,有一組重複音流和填充音流,兩種音流交錯呈現。重複音流包含多組序列的聲音,每一序列為4個重複音調組成。填充音流則是不會馬上重複的隨機音調。為了能更好的呈現聽覺環境中隨時變化的特性,重複音流包含了連續和間歇兩種類型。受試者會被要求專注於重複音流或填充音流,以利分別測量在重複音流中注意和不注意的重複效果。本研究發現在N1的注意力依賴重複效果顯示快速下降,表示預測誤差的自動衰減的快速可塑性。然而,在連續重複音流中,注意和不注意兩種情況下,N1沒有呈現完全一致的重複抑制型態,但目前尚不清楚背後的原因。此結果僅在連續音流中發現,但沒有在間歇音流中發現,表示暫時性的干擾存在與否,會影響預期誤差衰減的容易度。而在本研究中,並沒有在P2發現注意力依賴的重複效果,這表示P2的注意力依賴重複效果可能是不穩定的現象。
  • Item
    以中等以上運動強度之大肌肉活動探討普通班一般幼兒與自閉症幼兒注意力與肥胖問題改善之成效
    (2020) 吳亭燕; Wu, Ting-Yan
    摘 要 身心健康狀態為幼兒重要的社會適應指標之一。就目前已知研究中,增加身體活動機會被視為改善幼兒注意力及肥胖問題的有效策略。近年來與幼兒健康相關的研究顯示,過重和肥胖會導致心理社會問題、認知與注意力缺失問題以及大量的負面健康後遺症,以致制定同時針對肥胖、注意力因素的介入措施至關重要。然而,自閉症挑食和體重不足問題與對正常發展幼兒的肥胖趨勢已進行大量實證研究,但對自閉症幼兒肥胖與注意力間問題相關研究匱乏。因此,希望透過本研究驗證在融合情境中以運動介入方式並加入注意力線索提示,期望能同時有效增進一般幼兒與自閉症幼兒注意力及改善肥胖問題,使特殊生及一般生同時受惠。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實驗組在普通班進行8周中等以上強度之大肌肉活動、對照組在普通班進行8周輕度強度之大肌肉活動以探討注意力長期表現之成效。同時,針對實驗組一般幼兒以組內相依樣本t檢定的統計方法,自閉症幼兒及肥胖幼兒以單一受試研究法ABABAB設計,探究此運動介入改善注意力立即表現的成效並觀察肥胖幼兒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改變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幼兒之注意力長期整體表現(p=.305)及專注表現(p=.125)組間未達顯著差異,但實驗組內均達顯著差異(p=.000);注意力成效追蹤組間整體表現(p=.003)及專注表現(p=.000)有達顯著差異,實驗組組內有顯著差異且表現較對照組好,而對照組組內未達顯著差異。故,輕度與中等以上強度之大肌肉活動於注意力長期表現方面均有成效,然而僅有中等以上強度之大肌肉活動有追蹤成效。在注意力立即表現方面,實驗組一般幼兒連續八周單次前後測在第四周(p=.016)及第八周(p=.000)有成效有統計顯著成效;針對其中的2位自閉症及2位肥胖幼兒之注意力立即表現,雖然在視覺分析上整體有上升之趨勢,但單次介入試探資料穩定高於基線試探資料。因此,中等以上強度大肌肉活動能普遍改善一般、自閉症、肥胖之幼兒注意力立即表現。在BMI變化方面,本研究發現實驗組2位肥胖幼兒介入前後無明顯變化,由界定肥胖至維持界定肥胖(平均百分位數下降約0.15),然而對照組5位肥胖幼兒有3位由界定肥胖至維持界定肥胖,其餘2位由界定過重增為界定肥胖(平均百分位數上升約3.88)。 本研究建議未來幼兒園的班級作息在學習區活動、團體討論活動前可安排連續出汗性大肌肉活動,其運動強度至少為輕度,但若能提供幼兒進行中等以上運動強度之活動,能讓幼兒在後續的學習上表現更佳。未來研究宜繼續探究不同運動強度對注意力長期表現延宕成效之影響。
  • Item
    微課程對注意力與學習保留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6-??) 陳姿安; 黃博聖; Zih-An Chen, Po-Sheng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微課程的簡短課程特性對於學習者的影響,並以不同課程切割方式與課程總長度之差異,設計出傳統線上課程、片段式課程與微課程三種不同課程方式,比較三個組別中的注意力與學習保留效果。本研究採實驗設計,以社會心理學課程中的從眾行為做為課程主題,使用量化為主、質性為輔的方式,招募90位大學生作為參與者,隨機分派至傳統線上課程、片段式課程與微課程三個不同課程方式的組別當中進行實驗。研究結果顯示:(1)於客觀之注意力再認表現上,片段組參與者之表現會顯著高於傳統組;而主觀之自陳式注意力表現上,微課組參與者之表現顯著高於傳統組。(2)於學習保留上,三個組別無顯著差異;不過根據不同時段之課程內容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傳統組與片段組,微課組參與者於課程中、後段之學習保留具有更高之上升幅度。
  • Item
    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注意力之影響
    (2013) 鍾玉玲
    本研究旨在探討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的學生注意力的影響。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中跨受試多探試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三名國小ADHD學生,自變項為桌上遊戲,依變項為選擇性注意力及持續性注意力之表現。 本研究之三名受試者接受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之資料蒐集,並透過視覺分析法及C統計進行分析,以瞭解桌上遊戲對三名受試者注意力之影響,並訪談教師及家長,進行社會效度分析。 將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的選擇性注意力具有成效。 二、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的持續性注意力具有提升的效果。 三、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的注意力有維持效果。 四、受試者家長及導師對桌上遊戲有正向支持及肯定。
  • Item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及一般兒童在虛擬與非虛擬情境之注意力研究
    (2018) 賴彥志; Lai, Yen-Chih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以下簡稱ADHD)及一般兒童於不同測驗情境之注意力表現,及虛擬情境評量注意力之應用可能性。本研究綜合Cohen(2014)、Posner(2011)及Sohlberg和Mateer(2005)等人三種注意力理論,將其注意力類型分成五種,如集中性、選擇性、交替性、分散性及持續性注意力,並各自安排非虛擬及虛擬情境之評量作為本研究工具。研究對象取自新北市某國小三年級到六年級學生,共四十位,ADHD兒童分兩部分取得,一為已經由醫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二為依據洪儷瑜等人(2001)之學校本位發現ADHD程序,由班級導師提名具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或衝動等行為學生,共二十一位;一般兒童則與ADHD兒童採配對方式,如年齡、性別,共十九位學生。 所有兒童皆參加非虛擬與虛擬測驗,研究結果發現:(1)不同測驗情境之各項注意力評量的相關性結果:正確分數彼此成現正相關、平均反應時間與省略錯誤呈正相關、與衝動錯誤呈負相關。(2)不同測驗情境之各項注意力評量的差異分析:兩組兒童於非虛擬與虛擬測驗的表現均有顯著差異,大都在正確數及錯誤類型,表示ADHD兒童於集中/選擇、交替性、分散性及持續性注意力表現顯著差於一般兒童,但反應時間差異不大。 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針對研究對象、測驗工具和研究設計提出限制及建議。
  • Item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哲學思想及其教育蘊義
    (2008) 蘇致嫺; Su, Chih Hsien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哲學思想及其教育蘊義 摘要 本研究旨在研究法國哲學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哲學思想中的教育蘊意,並對薇依思想中的核心—關注(attention)概念之內涵加以分析,希望藉此能提供國內教育境況一些啟示。 本研究目的為: 一、呈述薇依思想背景脈絡,並探究其思想淵源。 二、分析薇依哲學思想重點,共可分為人與人、人與社會。 三、探究薇依哲學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在教育上之意義。 四、詮釋薇依哲學思想與其教育實踐在教學上的轉化。 本研究結論包括: 一、薇依之哲學思想受到柏拉圖思想、馬克思主義之啟迪、宗教上則傾向新柏拉圖主義。 二、薇依之哲學思想以關注為核心概念,其聯繫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同時亦作為人之對外互動與對內自省的重要途徑。 三、薇依所提之關注概念可作為提升師生關係的重要關鍵,亦可提供作為教師教學之啟示。
  • Item
    精神障礙者職業訓練之成效分析
    (2013) 林玉雅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了解精神障礙者參與職業訓練過程中,工作自我效能、工作行為、日常生活功能、注意力、及手功能改變情形,提供未來辦理精神障礙者職業訓練成效評量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參加北部地區某一精神專科醫院某一年度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方案並願意參與研究的精神障礙者,分別為參與汽車美容組6位及電腦文書組11位,兩組共17位,另以該院日間型精神復健機構中未曾參與職業訓練並願意參與研究的門診精神障礙者25位為對照組,於職業訓練前、受訓1個月、及受訓4個月三個時間點,三組同時進行工作自我效能、日常生活功能、注意力、及手功能的測量,參與職業訓練者額外進行工作行為衡量。上述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及重複量數去了解職業訓練前後各項能力的差異情形、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了解各項能力的成效,使用皮爾森積差相關了解工作自我效能及工作行為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發現,電腦文書組的精神障礙者在日常生活功能、注意力、及手功能皆優於汽車美容組與門診對照組;而接受職業訓練兩組的精神障礙者4個月過程中,在工作自我效能方面,其職業準備技巧的信心有顯著的提升;在工作行為有顯著的提升,電腦文書組的精神障礙者有較佳的工作行為;日常生活功能與注意力未達顯著改變;汽車美容組透過耗體力需身體大動作的職業訓練4個月,其手功能有顯著的改變;本研究中所測量的工作自我效能與工作行為兩者間無相關。 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建議在辦理職業訓練過程中,可加入工作自我效能及工作行為評量作為職業訓練成效指標之一;增加職業訓練人員工作自我效能的概念,且能在職業訓練課程或復健訓練過程中可加入工作自我效能相關課程、與運用改變工作自我效能的方法融入訓練課程中,以利後續就業服務;日常生活功能、注意力、及手功能的評量可做為職業訓練過程中輔助參考,以了解受訓學員目前功能狀況。
  • Item
    圍棋活動對幼兒空間能力及專注力的影響
    (2014) 蕭愛霖
    本研究旨在發展適合幼兒的圍棋活動,瞭解幼兒空間能力與專注力目前水準,探討圍棋活動對幼兒空間能力、專注力的提升成效,以及個人變項對幼兒空間能力與專注力的影響。以臺北市兩所幼兒園共103位四至六歲幼兒為對象進行準實驗研究,實驗階段實驗組(n=49)幼兒參與每週兩次為期6週的圍棋活動,對照組(n=54)幼兒則沒有參與任何實驗。研究工具採用空間轉換任務及腦立方腦波儀蒐集空間能力與專注力資料,在圍棋活動介入的前、後一週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前測與後測,並於後測結束後一個月對實驗組進行後後測。 本研究將蒐集的幼兒資料依年齡分大班與中班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一、幼兒圍棋活動對大班幼兒的整體空間能力、平行轉移的空間能力提升有明顯的成效。其中實驗組幼兒參與圍棋活動之後,整體空間能力、平行轉移、對角轉移及對角旋轉的空間能力都有明顯的學習成效以及保留效果。 二、幼兒圍棋活動對幼兒的空間能力與專注力成效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中班幼兒空間能力的成效是女生的介入效果大於男生;大班幼兒則是男生大於女生。中班幼兒專注力的High α波、Low β波、High β波的改變成效上,男生介入效果大於女生。 三、幼兒圍棋活動對幼兒的空間能力與專注力成效會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差異。對空間能力的成效以及對中班幼兒High β波的改變成效都是高社經幼兒的介入效果大於低社經幼兒。
  • Item
    善的至高性與脆弱性:Murdoch與Nussbaum的立場及其德育蘊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9-??) 王俊斌; ehun-Ping Wang
    面對當前倫理困境與道德教育問題,傳統道德哲學總不免會獨斷地認定「善」只能有一種普世定義,而激進後現代卻是不給「善」的觀點任何討論的餘地,兩者顯然同樣忽略有關「善自身」的超越性特質,以及人之所以能覺察「善」的心理哲學問題。有鑑於此,本文將分析兩種「善」的觀點及其道德教學方法之具體主張。就前者而言,英國著名文學家暨哲學家Murdoch無疑是柏拉圖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她認為「善」由於擁有諸如「完美」的「超越性」特質,故具備「至高性J '也唯有藉由「美學觀照」方法才能掌握「完美善」之特質。就後者而言, Nussbaum做為一個新亞里斯多德主義者,她則是藉由希臘悲劇與哲學中的道德運氣問題來論證「善」的「脆弱性」特質,故應強化「敘事想像」能力以體現「具同情心之公民素養」。就倫理觀比較而言,若將「善的至高性」視為一種堅定的道德情操,這當然是一種擇善固執的態度,而將對「善的脆弱性」看成「透過實踐來追求幸福人生」之倫理行動,這個行動不只是獨善其身,更是具有促進社會正義之積極性。本文認為,兩種「善」的觀點看似矛盾,實則應為一種互補或共存之關係'這種整全的倫理觀點應可對當代倫理問題提供更妥適的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