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地方性的想像: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研究
    (2020) 林詩晏; Lin, Shih-Yen
    臺灣政治民主化進程與故宮南院從構想、籌建、營運逾20年的時間緊密連結。本研究以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其「地方性的想像」概念切入,探討定位、建築、十二生肖獸首、園區BOT及國寶館五個事件。採用歷史研究法,分析《聯合報》電子報、《自由時報》電子報及相關的《立法院公報》,目的在於探討故宮南院其文化治理各階段之發展歷程、空間政治的特定現象及不同群體對其地方性的想像及差異因素。 研究分析結果,故宮南院其想像的地方性環繞在區域平衡、歷史觀點、地方發展、政黨意識、亞洲文化意象、國族認同、利益分配、民主政治展開。而故宮南院其地方性的想像則奠基於1987年解嚴的社會條件、故宮南院「亞洲」範疇相較故宮北院「中華」範疇富含想像空間與國際級博物館分館及地方博物館兩者角色的衝突。另外,將此五個事件歸結在兩個主軸下探討,分別是:發展主義下的區域平衡爭議以及國族主義下的中華及本土認同拉鋸。
  • Item
    博物館規訓與治理 ─以中正紀念堂為例
    (2012) 麥馥倫; Fu-Lun Mai
    本研究試圖從傅柯的權力觀點出發,針對中正紀念堂此一博物館中,知識論述、規訓技術、個體自我調控的部署,理解歷史時態下不同的文化治理範型。主要關懷在於反思博物館的社會教育目標下,一體兩面所形構出的權力關係;另一方面,以哈伯瑪斯之公共領域觀點,探討博物館公共性指涉的意涵。 本研究採取訪談法與文獻分析法,進行中正紀念堂的經營階層、管理人員與參觀者三方面,討論具體機制下知識生產、紀律管束下相互交織而成的複雜網絡;並藉由個體抵抗權力規範,及參與公共性討論的情況,檢驗中正紀念堂由威權體制下展示國族意識型態的櫥窗,轉向公共領域的可能。 研究發現主要可分為三項:中正紀念堂為黨國體系下的官僚機構,其真理效果雖來自於專家知識,但透過學術研究的自我正當化與去政治化效果,引入博物館展示政治的轉變。隨著時代的推移,文化治理範型由「國族殿壇的元首博物館」(1980年至1990年初期)、「公民的社教館」(1992年至2000年代初期),轉變為「文化消費:特展與精緻文化的戲棚」(2003年迄今),然而每一階段無可截然劃分,彼此之間仍有相互承接的意味。規訓技術則從「軍事紀律」模式,轉為資本主義社會下顧客至上的「消費─服務」型態。最後,權力機制下的個體,出現反抗場域中的規範,及質疑知識生產的邏輯。中正紀念堂邁向公共領域最大的侷限,依然是來自過往威權體制下的國族意識型態,以及缺乏參與公共討論的主體與場域。然而,中正紀念堂目前以學術研究的方式拓展詮釋觀點,成為不同族群的對話空間,體現歷史記憶沉澱、凝聚後的價值與紀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