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108課綱大學考招制度之分析(2024) 莊子鋒; Jhuang, Zih-Fong2019年,108課綱及大學考招新制正式上路,考招制度的改變、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用成為了新聞媒體關心的重要議題。本研究以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作為研究方法,以2019年至2022年有關於大學考招制度改革的新聞報導作為研究對象,蒐集兩家臺灣主流報社及政策文本進行分析,分析新制上路後,新聞報導建構出的論述場域及不同論述的交織型態,以理解大學考招制度改革如何透過論述被實踐、再現、存在。本研究主要有三點發現:一、從家庭移轉至學校的社會正義論述 近年的新聞報導中,家庭面向公平與社會正義的質疑論述主要是由部分家長團體生產,在官方能完整回應的情況下,這種論述並未成為主流論述。 此外,關注學校面向的論述明顯多於家庭面向,顯示大學考招新制與課程連結的改革,使論述場域中公平與社會正義視角發生轉移,令社會更加關心學校的教育功能。 二、對立的學習歷程檔案用途論述 學習歷程檔案相關的新聞報導,形成了對立的用途建構論述。一方為家長、學生,將學習歷程檔案的用途侷限在升學作用;另一方為官方論述,聚焦在學生學習經驗的意義上,但未能回應家長及學生實務上的焦慮與擔憂,可能迫使家長及學生採取傳統方法應對。 三、忽略多面性的考招改革論述 篩選方式的議題中,不同角色為了取得有利的位置,會刻意選擇對自己的立場有利的論述,而忽略篩選方式其他面向的意義;即便立場相同,也可能因注重的價值影響自身的論述,令新聞媒體難以完整報導事件的本質,無法顧及考招議題的多面性。 依循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兩點啟示:一、新聞媒體在大學考招改革的論述場域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對於受訪者的篩選可能影響論述場域中不同角色的話語權,進而使特定角色佔據有利的發話位置,使其產製的論述更容易進入論述場域。二、主要以新聞媒體作為分析文本可能無法完整的描繪大學考招制度改革中不同角色、論述的權力競逐過程,後續研究宜以更完整的資料補足此缺失。Item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之民主意涵檢視分析(2021) 邱裕勝; Chiou, Yu-Sheng此份研究以論述分析法檢視政府當局如何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的研修與審議之歷程實踐民主意涵,使人民能夠多元參與和發表論述,並分析政府透過哪些互動來匯聚各界意見,將此課程綱要順利發布。本研究透過官方文件、法規、各家網路媒體新聞等管道與素材,進行觀察、描繪、論述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在研修歷程內,政府當局如何與社會進行互動、溝通、回應、澄清等。透過此研究來分析此次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如何將「民主意涵」實踐、運用何些策略與作法與當時的社會進行互動以讓民眾參與,使民眾成為真正的教育主體,並藉本研究瞭解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的時空背景、社會脈絡、發展過程當中的民主意涵實踐、對話溝通等作為。本研究著重在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引起的社會關注與互動,也關注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如何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生成,在文本論述資料分析後,得出幾點結論: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受103高中課綱微調漣漪影響進而留意民主程序並落實溝通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的論述管道多元,各界得透過論述管道參與並表示意見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匯集各界多元身分參與,並凝聚各界多元意見看法四、政府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透過媒體傳遞訊息和澄清誤解五、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有四個特點:(一)由第二屆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成員完成研修(二)學生被賦權成為實質教育主體(三)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論述場域大多聚焦在去中國化議題(四)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中地理科受媒體關注程度最低Item 性別平等教育法形成之論述分析(2008) 洪慧玲; Hui-Lin Hong本研究是從非傳統政策分析的觀點切入,將《性別平等教育法》視為文本與論述,並配合時空脈絡的理解,針對其條文內容背後隱藏的知識、權力觀點進行論述分析。首先研究者透過相關政策文本的統整,描繪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發展過程之圖像,以瞭解《性別平等教育法》形成之社會背景;其次,則是探討利益團體如何於立法過程中,發揮影響力,將其理念轉化成具體政策。最後,深入分析《性別平等教育法》條文、《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與立法理由,輔以草案擬訂者的訪談紀錄,探析法案形成的脈絡、過程與制訂者對於條文內容的影響,藉以瞭解意識型態如何呈現於法律規定。 研究發現性別意涵逐漸從兩性轉為性別,其多元化的取向在《性別平等教育法》之前尚不明顯,後經葉永鋕事件影響而促使教育界對於性別意涵的反省,《性別平等教育法》亦趨向性別多元化,尊重性別氣質與性傾向,以改善某些性別族群在校園中弱勢的情況。另外,為透過教育落實憲法所宣稱之實質平等,除了取消入學的限制、給予相同的潛能發展機會,積極協助性別弱勢族群與懷孕學生也是《性別平等教育法》與以往政策不同之處。整體而言,禁止歧視與鼓勵多元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所強調的兩大精神,透過教育的方式落實性別平等概念,以機會平等的方式達成性別平等社會的理想。研究建議未來修法可處理相關法規之競合,以精緻師資培育、課程、教學的規定,並提昇教評會運作效率;擴及《性別平等教育法》適用對象至幼稚教育、軍校與警校,以全面落實性別平等教育工作。Item 教育政策發展之論述分析—以九五高中新課程為例(2007) 廖翊君; Liau, Yi-Jiun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論述分析來探究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發展歷程,希冀藉此為未來的教育政策發展尋求更合理的互動關係,以及促進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獲得最大化的整合。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包括分析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之爭議、分析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於政策爭議之論述、分析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發展之權力運作情形,以及針對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發展歷程進行批判與反省,最後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並對未來教育政策發展提出建議。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論述分析方法,藉由訪談資料、文件資料與報紙文章的蒐集,歸納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獲致之結論如下: 壹、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發展爭議,源於各利害關係人立場與利益之差異性。 貳、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利害關係人對於爭議之論述,乃基於利益分配與權力關係之不平等,所發出的不平之鳴。 參、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發展歷程中,越趨近權力核心者能夠運用的權力策略越加多元,顯示權力運作關係之不對稱性。 肆、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缺乏願景的規劃,使教師、家長與學生在面對教育改革時,產生不安定感,降低其配合意願。 伍、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缺乏足夠的評估資訊,形成結構偏見,造成課綱委員進行規劃的困難。 陸、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發展忽略人際互動的微觀政治歷程,社會聲望高者仍扮演影響決策的主要角色,造成其他利害關係人利益的犧牲。 柒、教育部忽略對於個體所處生活文化意義之理解與關懷,缺乏完整配套措施的規劃,造成學校教育人員在執行政策上的困擾。 捌、課綱委員固守其習焉不察之價值,缺乏對於學校情境設身處地的理解與憐憫,造成政策目標與學校執行的落差。 玖、學科專家與教師之本位主義造成權力偏見,使得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發展歷程充滿政治與利益的爭奪,犧牲學習主體的利益。 拾、學校教育人員信守其對舊有文化的偏見,對於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發展之參與不夠積極,造成政策實施時間受到延誤。 拾壹、九五高中新課程政策發展爭議的產生,乃由於缺乏理想溝通情境的建構。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分別提出對於教育部行政人員、專家學者、學校教育人員、家長與社會大眾,以及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Item 人本教育基金會管教論述之探究(2008) 林俶敏; Chu-Min Lin本研究旨在解析「人本」管教論述的建構,剖析「人本」管教論述的陳述主軸與陳述策略,了解現場教育人員對於「人本」管教論述的迴響,理解「人本」管教論述對現場教育人員的作用。本研究偏向以傅柯式的論述分析為研究方法,以《人本教育札記》與訪談文件作為分析的對象。 研究結果顯示「人本」管教論述的建構主要搭建在教育體系問題、文化風氣與人權概念之上,而「人本」交替使用不同他者來擔任「人本」管教論述的主體,同時運用稀釋化、忽視化與兩面化的策略來搭建其管教論述。在教師迴響的方面,「人本」管教論述有其作用力,使得校園體罰管教現象有所減少,而「人本」與教育人員最根本的歧異來自於管教觀點的差異,「人本」以個體為出發來形塑管教議題,而教育人員以集體經營的觀點來端看管教問題。Item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科書開放主要議題之論述分析(2004) 詹美華; Mei-Hua Zhan教科書至今仍是學校教育中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媒介。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教科書,在全面開放審定制以後,衍生了哪些具爭論性的議題?這些議題指涉的爭議性事件,是怎麼發生、怎麼發展?報紙或其他相關報導在呈現這些爭議事件的公共論述,是怎麼說、說什麼?論述背後潛藏的爭論焦點,又是什麼、如何解讀? 本研究蒐集民國90年9月1日至92年12月31日止,中國時報(含中時晚報)、聯合報(含聯合晚報)及自由時報三大報有關教科書的新聞報導。透過教科書報導形式、報導主題與消息來源等分類和次數統計,做系統、定量的內容結構分析,瞭解報紙報導都是「如何說」(如報導形式)、「說什麼」(如新聞主題、消息來源),並由此進一步作為教科書主要議題論述分析的文本選取依據。 本研究論述分析的文本,從教科書開放政策的相關研究出發,參據三報新聞樣本的主題類目,選取出現次數較高者,依據主題間的關連性,以及整體樣本資料的分佈情形,歸納出教科書開放主要議題有三個:教科書市場化議題、教科書編審政策議題、教科書使用相關議題。首先,分別就三個議題進行表面敘事結構分析,摘取新聞標題內容,按時間脈絡呈現議題的發展。其次,找出議題中的爭議性事件(或論題),進行事件(或論題)意涵構連的分析,探討支撐議題發展的文本脈絡和主要論述。最後,就議題的爭議性焦點,進行批判和省思,期望從中能達成解讀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教科書現象與衍生的亂象。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分別從內容結構層面、議題層面、政策批判省思層面提出如下結論: 一、 內容結構層面 (一)教科書新聞報導形式以純新聞報導居多,評論較少,打破「大家總是在批評教科書」的刻板印象。 (二)教科書新聞主題以「議價與書價」、「統編民編政策」兩類最多,顯示報導的內容偏向教科書市場與教科書政策兩方面。 (三)教科書消息來源以官方為主,官方以「告知者」角色於教科書新聞產製過程中居重要樞紐位置。 二、議題層面 (一) 教科書市場化以後教科書選用問題益趨複雜,教科書專業計價問題亟待解決,政府在教科書市場的角色與定位問題尚待釐清。 (二) 教科書編審政策以「部編與民編併行制」作為新課程微調機制,是企圖減緩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對教科書開放政策的衝擊。 (三) 教科書使用上有關教師自編教材已被鼓勵,版本銜接問題尚待克服,教材錯誤已進行把關改善,基本學力測驗取材範圍仍令人疑慮不安。 三、政策批判反思層面 教科書開放衍生的三個主要議題,彼此相互關連和影響。綜合而言,健全教科書市場機制,如計價和選用;避免國家課程意識型態過度泛政治化干預課程決策過程,如民編、統編的左右為難;導引大眾對教科書的重新概念和使用認知,也許有助於杜絕教科書開放政策亂象再生。 針對前述研究結論,可進一步綜理出九年一貫教科書問題的根本焦點有二:一是課程方面,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帶來教科書開放政策的衝擊;二是市場方面,面對開放的教科書市場所帶來的挑戰。本研究乃分別從課程、市場方面所牽涉到的不同相關對象,提出具體做法供參考。最後並就本研究不足之處,提供建議,以資未來相關研究。Item 社會建構主義在國小語文教學之實踐─社會互動教學與語文能力建構歷程之研究(2005) 陳昇飛; Chen, Shen-Fei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建構主義在國小語文教學上的應用情形,以及學童的語文知識建構歷程。研究者特別關注的焦點有二:首先,教師如何從對話中釐清社會建構主義的內涵,同時從知識與經驗的分享過程中,促進教師採取有利於建構學習的教學措施。其次,學童在社會互動教學環境下,其在閱讀理解與知識建構上的歷程與特質。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設計,分為兩個實施階段。在階段一,研究者籌組語文科教學研究小組,有四位教師參與討論,期望能將社會建構學習的理念應用於他們的語文科教學。階段二以教室觀察為主,目的在蒐集學童語文學習的歷程與特質,觀察對象為小組成員之一邱老師的任教班級。同時,為了能建立理想的社會互動學習情境,研究者與教學者是以共同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彼此的教學觀摩以及觀察後的討論反思。最後,透過言談分析的方法展現學童在語文知識上的心智建構歷程。 整體而言,本研究可從兩大層面來歸納研究發現:其一是參與教師們在孕育社會建構取向教學的歷程與心境轉變。參與教師透過語文教學小組的討論,逐漸體會出學童的主體性是學習的關鍵角色,對於建構學習的精神感到認同,並願意在教學上嘗試改變。其二則是學童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包括閱讀理解歷程與特質、語文知識的建構與人際互動脈絡的功能角色等。本研究的結論為: 一、教師參與社會互動教學的探討有益於教學觀的轉變 二、教師嘗試社會互動教學的各種具體措施改善了學童的語文學習與能力 三、結合情境脈絡與生活經驗的言談環境有助於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四、學童語文知識建構的途徑包括模仿、推論與重組 五、社會互動有益於增進學童的語言表達功能與創作表現 六、人際互動的社會脈絡有助於學童的學習與認知思維 七、教師積極投入社會互動教學促進了教學專業的成長 八、社會互動教學能改善傳統教學的缺失但並不能取代之Item 從關懷倫理學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和平教育內涵(2014) 黃佳蓉; Chia-Jung, Huang國際上,和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攀升,而從我國近年來的各種社會動盪情勢來看,也足見和平教育的必要性。但卻可發現,我國國內目前對和平教育的關注相對貧乏,其中,又以被視為是學校教育基礎的教科書中和平教育內容探討,更是付之闕如。職是之故,本研究主要以依照民國九十九年「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所編製而成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選取民間版本中的龍騰版、南一版及三民版教科書,並在參照本研究基於文獻探討所建構出的和平教育主題/領域別後,篩選出教科書中與和平教育內容最為相關的各冊課程內容,作為本研究論述分析的研究對象。本研究旨在以從關懷倫理學觀點出發的和平教育內涵架構,針對我國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和平教育內容,採用Foucault的論述分析法,進行「論述形構」與「論述實踐」的質性探究,以瞭解教科書中和平教育的相關陳述內容,是否存在能助友於達成和平教育理念的內涵,並在分析過程中,檢視教科書所可能存在的各種壓迫、扭曲或不正義的描繣內容及呈現方式;最後,再試圖依據本研究所發展出的和平教育內涵架構,提出可行的回應策略與建議,期盼對未來教科書中和平教育內容的撰寫提出建議與參考。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性別教育論述探究(2014) 劉勉均; Mien-Chun, Liu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性別教育的論述呈現情形,採用論述分析之方法進行文本的研究。並以公民與社會科九九課綱、現行公民與社會科必修與選修之教科書作為分析對象,探詢四大領域文本論述對性別平等教育的態度與其所持的意識型態,以檢視各領域之性別平等教育圖像,分析結果如下: 一、四大領域在課綱中置入性別議題的態樣: (一)社會領域成為性別議題發聲的主要空間。 (二)各領域對於個體的不同預設皆影響該領域往後在性別議題發展的方向。 (三)四大領域雖為同一學科,各領域對於該議題的詮釋仍堅守不同的領域知識,呈現各說各話的情形。 二、四大領域在教科書文本論述實踐下的圖像: (一)社會領域:在性別認同上給予多元性別關係的理想描繪,在圖文的描述上仍再現了異性戀的性別框架。忽略多元的性別群體受壓迫的經驗與其他多元文化因素的交織探討。 (二)政治領域:承襲課綱保持緘默的態度,但檢視圖文的內容卻也可發現文本往往在去性別的論述中,潛藏男性為中心的知識價值,遺忘了女性與其他性別群體在政治領域的參與經驗與社會貢獻。 (三)法律領域:其嘗試在相關刑事法規納入性別平權立法的推動脈絡,與性別平等教育相扣合,但文本談及相關不平等之事例,仍聚焦在兩性上的不平等議題,對於多元的性別群體在權利上的保障與適用並未提及。 (四)經濟領域:從客觀中立的經濟學論述,排除性別議題置入的可能性。但檢視相關供需與家務生產議題,可發現文本對家務勞動的性別劃分、市場生產與消費行為的性別想像間接合理的與父權社會的性別配置相扣合,再現父權社會的市場性別結構。 三、四大領域在教科書文本論述中的互動: (一)文本與課綱的論述承接,仍受主流意識形態的撼動。 領域之間的論述雖承襲課綱的內容與安排,但仍受到主流性別意識形態的左右,最後形塑出不同面貌的性別圖像。其不僅凸顯出各領域在課綱保有論述的能動性,也說明了教科書文本仍受主流性別價值的影響。 (二)領域間透過論述的支持與搭架,再現父權社會的性別秩序 四大領域透過不同的學理知識、選擇說與不說的方式,彼此橫向的串聯與支持,構連出父權體制在不同場域中的性別秩序,鞏固了父權體制的性別價值。雖在社會領域存在溢出的論述挑戰父權的搭架,但力量仍顯薄弱,父權透過文本論述所表露的權力一覽無遺。Item 心理位移日記書寫詞語結構與內涵之話語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3-??) 李非; 金樹人; Fei Li; Shuh-Ren Jin本文旨在應用話語分析方法分析心理位移日記書寫之詞語結構與內涵。研究資料來源於六位華人大學生(包括研究生)為期四周的二十七篇心理位移日記書寫。研究結果如下:(1)心理位移日記書寫通過位格轉換,彙整出十種不同話語模式,同一位格中之話語模式可交互組合。這十種話語模式具有普同性,係心理位移日記書寫的常規話語模式。其中,「我」位格以自我披露話語模式為主,「你」位格以安慰話語模式為主,「他」位格以審核話語模式為主,「再回到我」位格以策略話語模式和安慰話語模式為主;(2)本研究中,心理位移日記書寫產生六十九種社會角色(包括當事人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及當事人內在對話的角色),「我」位格社會角色種類比「你」「他」及「再回到我」都多,但總體出現次數要少;(3)心理位移日記書寫中包含二十種通用情景。(4)心理位移日記書寫情緒詞和具有正負情感偏向的非情緒詞句的分佈特點,表現在正向情緒詞和正偏向語句的數量較初始狀態增加,負向情緒詞和負偏向語句的數量較初始狀態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