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促進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桌遊研發之行動研究 -以「問問祕境」桌遊為例(2022) 黃珮甄; Huang, Pei-Chen本研究旨在開發能促進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之桌遊-「問問祕境」,並評鑑本桌遊之有效性。由於青少年階段的家庭,親、子雙方皆處於變動、不穩定的狀態,青少年面臨自我認同的階段,而中年父母則處於角色認定之時期。這樣的變動期,使得該階段的親子關係容易產生衝突與誤解。基於符號互動論作為研究之核心理論,且發現以桌遊作為於教學、教育媒材正為趨勢,期能在深入了解青少年階段親子特性與困境後,試以桌遊作為親子關係促進的新興媒材。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依循ISD模式五階段:分析、設計、發展、實施以及評鑑,開發「問問祕境」桌遊。經歷三階段的修改與測試後,邀請桌遊專家進行焦點團體,並招募2對青少年階段親子進行體驗與回饋。透過質、量化的資料分析以評估「問問祕境」桌遊成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問問祕境」桌遊研發成果:(一)桌遊能有效增進青少年階段親子互動,親子關係加溫,進而促進個體發展、(二)融合理論成功彰顯桌遊之家庭教育價值,若要商業化的趣味層次可更精進、(三)以ISD模式作為桌遊研發基礎,能提供系統性且完整的研發歷程與依據。二、「問問祕境」桌遊評估成效:(一)體驗「問問祕境」桌遊,能有效引發親子間正向互動與支持、(二)體驗「問問祕境」桌遊,能使親子間的信任與關係滿足度提升、(三)體驗「問問祕境」桌遊,有助於增進親子間想法與價值之交流、(四)以MEEGA+模型作為評鑑之基礎,助於提供全面且完整的桌遊評鑑、(五)「問問祕境」桌遊適合作為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促進之媒介。Item 高中圖書館推展學習型家庭之研究(2010) 林惠雯本研究旨在討論高中圖書館推展學習型家庭的功能,藉由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的引領,讓社區民眾了解學習型家庭的意涵,積極建立學習型家庭,營造家庭的學習氣氛,落實終身學習的理想。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有三: 一、探討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的重點工作。 二、探討社區民眾建立「學習型家庭」的現況與需求。 三、探討長億高中圖書館推展「學習型家庭」的成效。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其重要結論摘述如下: 一、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的重點工作有下列五項: 1.推廣閱讀活動,對社區民眾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 2.辦理家長成長研習班,提供非正規、非正式的學習管道。 3.辦理社區藝文展及各類主題書展,提供多元多樣的學習資訊。 4.規劃專家講座,指導社區家長扮演優質的親職角色,宣導學習型家庭的觀念。 5.辦理社區參訪活動,分享建立學習型家庭經驗,強化社區的認同感。 二、社區民眾建立學習型家庭的現況與形塑學習型家庭的需求,歸納結論如下: 1.高中圖書館應在推廣服務中積極推動閱讀,並將學生的學習課程融入推廣服務活動中,降低民眾陪孩子做功課的憂慮。 2.高中圖書館應加強宣導家事共做的重要性,並開設課程或提供資訊,鼓勵民眾主動再進修,作為孩子學習的典範。 3.高中圖書館可順應有品運動的風潮,以品德教育為推廣服務的核心概念,結合學校各處室的活動,協助民眾落實家庭教育工作,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4.高中圖書館應要在推廣服務活動中,加強行銷工作,鼓勵民眾運用免費資源,培養閱讀習慣。 5.高中圖書館應在推廣服務中設計多元多樣的學習課程,滿足民眾隨時學習的需求,也應在經費及人力資源許可的狀況下,帶領民眾進入閱讀書香的殿堂,滿足其閱讀的需求。 6.高中圖書館的功能與服務應要擴及整個社區民眾,才能擔負滿足社區民眾終身學習需求的要角。 7.高中圖書館在高中職社區化的政策規劃中,應以社區資源中心自居,鼓勵民眾參與圖書館的推廣服務,凝聚民眾的社區共識,塑造「家-校-社區」的和諧關係,促進社區文化發展。 三、長億高中圖書館推展學習型家庭的成效,結論如下: 1.社區民眾認為長億高中圖書館提供的學習資源最重要的是開放館藏供民眾借閱,其次為開設各類家長成長研習班。 2.開放館藏與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鼓勵社區民眾走近圖書館,利用圖書館,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對社區民眾建立學習型家庭甚有幫助。 3.參加家長成長研習班,除了獲得知識,也學得陶冶生活的技藝,親子均積極參與學習,有助於社區民眾建立學習型家庭。 4.參加藝文展或書展,豐富生活中的藝文書香氣息,除了促進社區藝文發展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對社區民眾建立學習型家庭大有幫助。 5.參加專題講座獲取知識成長,社區民眾對居住社區了解更深,對生態環保體悟更深,更能積極建立學習型家庭。 6.參加社教參訪活動,在旅行中學習並進行社區文化交流,有助於社區民眾建立學習型家庭。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對社區民眾、學校教師、高中圖書館及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如下: 1.給社區民眾:(1)落實親子共學,給予孩子學習上的支持;(2)親子家事共做,讓孩子體會父母經營家庭的辛勞;(3)積極加入志願服務。 2.給學校教師:(1)在家中放下教師身分,回復慈父、慈母角色;(2)以教育專業給予家長指導以扮演稱職親職角色。 3.給高中圖書館:(1)主動積極爭取補助款項,結合各處室辦理推廣服務;(2)克服開放阻礙,提供民眾使用之便利性;(3)全力推廣閱讀;(4)透過推廣服務活動設計,凝聚社區共識。 4.給教育主管機關:(1)由專業人員正確指引縣立高中圖書館之發展;(2)重視高中圖書館人力的專業性及充裕性,給予經費支持。Item 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矛盾:由祖父母的觀點詮釋(2011) 溫秭翊; Wen, Tzu-i本研究針對隔代教養家庭之祖父母為對象,探討其對於隔代教養之角色的認知與情感的覺察,剖析隔代家庭的祖孫之代間矛盾,並進一步探究社會支持對隔代家庭之影響,以期有助於家庭教育工作者對於隔代教養祖父母的生命經驗之深入的瞭解。 本研究以質性取向的研究方法,採三段式訪談系列的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受訪祖父母共計6人,年齡介於56~74歲,受照顧孫子女則均處於青少年階段,隔代照顧之年數從4年到17年不等。主要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隔代教養祖父母對自己的角色認知,主要是:替代照顧者、生活教導者、金錢提供者與含飴弄孫者。祖孫之互動則多是:相互陪伴、生活參與、談心與共同分擔家務等。再者,成為孫子女的隔代教養者,祖父母是因「主動爭取」或「被動接受」,會影響隔代教養祖父母對自己的角色認知。 二、隔代教養家庭祖孫的情感,祖父母的表達呈現出: 傳統的「愛,但有距離」;因中間世代缺位而成為主要照顧者的無奈。照顧歷程中,代間情感夾雜著對中間世代的傷痛與不捨、欣喜孫子女長成,以及擔負照顧孫子女的沉重壓力等複雜感受。 三、由「社會性矛盾」與「情感性矛盾」加以分析,隔代教養祖父母之代間矛頓存在不同型態:甘之如飴、愛恨交織、任勞任怨、怨天尤人等四類型。而在重視家族主義的華人家庭中,隔代教養祖父母雖多是同時感受到兩種矛盾的存在,但相較來說,社會結構所帶來的社會性矛盾更顯而易見。 每一個隔代教養家庭都擁有獨特的生命故事,隔代教養家庭的祖父母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本研究結果也發現:資源像一層防護衣,保護著隔代教養的家庭,祖父母擁有的資源豐富程度,能調節在承擔照顧孫子女的角色中所帶來的矛盾感受。最後依結果提出對未來研究、隔代家庭祖父母與家庭教育工作者之建議。Item 學校實施家庭教育課程對國中階段青少年與父母關係之影響-以親子關係課程為例(2011) 王琤惠; Wang Jeng Huey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階段青少年親子關係態度與行為的現況,發展「親子關係」之家庭教育課程,並探討親子關係課程之實施對國中階段青少年親子關係態度與行為改變之效果。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臺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四個班在學學生共140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n=70)接受每週一次、每次45分鐘的「國中親子關係課程」,而對照組則不介入任何的實驗處理。 在課程介入前、後一週分別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親子關係問卷」的前、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的成效。在親子關係課程進行中,同時使用「學習單」、「課程回饋表」,作為評估與紀錄實驗組學生學習的狀況與表現、對課程活動內容的感受回饋及家庭作業的實踐情形。研究結果如下所示: 一、國中階段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態度目前狀況為中等傾向,但仍有待加強;而親子關係行為目前狀況為欠佳傾向,須有待加強改善。 二、實驗組學生在親子關係態度量表與親子關係行為量表之後測得分上皆顯著高於對照組學生,顯示親子關係課程可以增進學生親子關係的態度與行為。 三、親子關係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學生之親子關係態度與行為的改變成效,並不會因為學生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表示本親子關係課程對於不同性別、家庭結構型態及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生都有效。 最後,依據上述結論,研究者針對國中階段青少年及其家長、家庭教育工作推動與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家庭及學校教育機關及政府相關人員參考。Item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評鑑指標之建構(2008) 黃國娣; Kuo-Ti Huang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法通過後,在學校推展多年,推展教材與策略已逐漸建立,但尚無評鑑指標,因而無法作為評估高中以下學校實施家庭教育成效之憑據。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高中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評鑑指標,以期能增進學校家庭教育實施之整體績效,提升學校家庭教育實施品質。 透過文獻探討,從家庭教育的發展沿革,探討家庭教育的定義與內涵,並透過歸納整理學校實施家庭教育之現況,以及分析相關教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形成後續指標架構雛型的理論基礎,藉以延伸建構高中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評鑑指標。 本研究以CIPP評鑑模式為主要架構,整體指標系統架構分為「向度-項目-內涵」三個層次,並利用德懷術(Delphi)進行研究調查。研究對象之選取依臺灣北、中、南、東四區分別選取,均為家庭教育之相關專家學者、家庭教育中心實務工作者,或實施學校之教師,共20人。德懷術專家小組成員針對評鑑指標之適切性做評判,共進行三個回合的Delphi問卷調查,並根據德懷術專家小組成員討論之結果建構出「高中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評鑑指標」。 「高中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評鑑指標」包含學校家庭教育背景分析指標、學校家庭教育發展設計指標、學校家庭教育實施過程指標、學校家庭教育實施成效指標等四大指標向度;家庭教育政策背景分析、家庭教育學習者需求背景分析、家庭教育實施學校背景分析、家庭教育課程發展組織與運作設計、家庭教育課程發展配套措施設計、家庭教育課程發展教材設計、家庭教育推展組織與運作過程績效、家庭教育課程配套措施運用過程績效、家庭教育課程實施過程績效、家庭教育課程實施量化成效、家庭教育課程實施質性成效等十一個指標項目;並細分六十六個指標內涵。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論,研究者針對高中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評鑑指標應用與後續研究二方面提出建議。Item 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與學習需求評估(2007) 李乃佳; Nai-Chia Lee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並評估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學習需求。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採方便取樣大台北地區國中、高中、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獲得有效樣本665份。研究工具包含「親子關係量表」、「親子關係學習需求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其中,青少年親子關係之內涵是由「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生活參與」和「角色期望執行」等五個構面組成。所得資料以SPSS 10.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遜積差相關。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 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 1. 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品質仍有再提升的空間。 2. 女生與父、母親的關係優於男生。 3. 與父親關係好的青少年,與母親的關係也是好的。 4. 青少年親子關係在高中職階段存在轉折點:高二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最差,高三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提升。 二、 青少年親子關係學習需求評估: 1. 家庭教育專家及青少年對親子關係學習需求的看法大致相同。 2. 對親子關係有學習需求的青少年,其親子關係是好的;反之,對親子關係沒有學習需求者,其親子關係較差。 3. 國中及高中職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優先學習議題包括「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使用多樣化的方式與父母交換意見」、「使用外顯的、多樣化的方式表露情感」和「尋求外界協助解決親子問題」。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相關建議給予青少年、青少年父母、學校教育及未來研究。Item 青少年對電視偶像劇之觀點研究:次文化的觀察(2007) 劉容襄; LIU, JUNG HSIANG本研究旨在瞭解青少年對電視偶像劇所傳遞出之真實觀點,並探討青少年同儕間自身觀察其行為與觀念是否受到電視偶像劇的影響,研究者並在其間作青少年次文化之觀察。 本研究以焦點團體法進行資料蒐集,共舉行三次座談達到資料飽和,座談地點為受訪對象就讀之北市某市立國中家政教室。受訪對象為三男四女,共計七名之青少年前期的國二學生,其背景符合收視電視偶像劇一年五部以上,且倆倆具有同儕好友之身分,其中研究者刻意納入一名不喜歡電視偶像劇之男生,企圖觀察同儕間的互動反應。研究工具包含訪談題綱、錄音(影)設備、訪談日誌與研究者本身。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歸納研究的發現與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對於電視偶像劇所傳遞岀的真實觀點 (一)青少年對電視偶像劇的定義:電視偶像劇要有知名之偶像,其故事不管是相戀、單戀、外遇之愛情與友情故事都應具備合情合理之真實感,避免太夢幻的愛情、無意義的打鬥與鮮明的台客風。電視偶像劇應注重新鮮感、節奏明快、不拖泥帶水又適時帶有喜感之劇情,開頭要能吸引人,結局要精采而圓滿。至於播出集數至少廿集,每集長度六十或九十分鐘,但絕不可以歹戲拖棚。 (二)青少年注重之電視偶像劇特色:喜好有喜歡又知名的明星、不拖泥帶水又能感動的劇情、美麗的場景與漂亮的服飾烘托。厭惡台客風氣息的內容、對公式化情節的反感與拒絕難以理解的劇情。 二、同儕間自身觀察受電視偶像劇之影響 (一)收視起因歸納為無意間發現、被預(廣)告吸引與受朋友推薦。 (二)同儕間思想與行為上的改變則為羨慕劇中的生活、將對白變成口頭禪、購買劇中相關商品與以粉絲方式支持偶像。 三、青少年同儕間的次文化現象 (一)同儕互動中,可以發現具有主見的意見領袖影響性與特質及同儕對於所屬團體的認同與歸屬感。 (二)性別差異上,相對於女生對電視偶像劇的喜好,則男生多半仍熱衷於線上遊戲與電影。 四、不同世代間的差異觀點 受訪青少年不能認同家長強勢制止收視,又不具說服力的理由,且認為家長過於擔憂,為此青少年也衍生出因應對策。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青少年家長與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Item 親職教育對國小學童之父母教養行為之影響--不縱容與不過度反應(2013) 郭慕恩本研究主在探討國小學童之父、母親之教養行為現況,看國內國小階段孩童之父母親教養行為是否有縱容與過度反應的狀況,且發展有效的親職教育介入方案,並評估親職教育介入後,國小學童之父、母親之教養行為是否有正向改變。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針對台北市內湖區某國民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55位在學學童之家長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均進行前、後測,實驗組(n=20)接受總共五週、每週一次、每次120分鐘的「親職教育課程」,而對照組(n=35)則沒有進行實驗處理。同時使用「觀察紀錄表」、「討論紀錄單」、「個人學習單」與「課程回饋表」,評估實驗組家長學習狀況、對課程內容的回饋、參與程度與回家作業的情形。研究預期國小家長會有「過度反應」與「縱容」的表現,但經過親職教育課程後,實驗組的部分教養行為較對照組有顯著正向改變,即實驗組家長能變得更能堅持執行自己給予孩子的提醒,且更能和孩子說理,並心平氣和的處理孩子的錯誤行為,證實此親職教育課程之效果。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國小學童之家長、家庭教育工作推廣、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建議家長面對孩子時應冷靜,並適時紓解情緒,訂定、堅持家庭規則,積極參與親職教育課程;建議推廣家庭教育者在構思、推廣親職教育課程時,尋求學校或其他單位的各樣資源,偕同合作;並就研究對象、研究設計、研究工具與課程設計並帶領,對未來研究給予建議,供相關人士參考。Item 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之展望-知識體系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3-05-01) 林如萍中國社會以家庭制度為核心,而「家庭教育」傳統指陳的是:家庭中父母、長輩對子女、晚輩的教育,包括:灑掃應對進退、孝親事長等生活常規及世代倫理。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的結構與功能均有所改變,家庭與社會所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使得人們進一步正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家庭教育的觀念亦隨之改變。近年來隨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受到重視,相關領域之學者亦有許多探討,美國國家家人關係協會(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簡稱NCFR)所建構之「家庭生活教育」(Family Life Education)概念架構相繼被提出討論,在推動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之際,參酌其他國家之發展經驗確實有所助益,然而深究美國推動家庭生活教育之經驗,可以瞭解文化、國情與家庭生活緊密相關,因此,家庭生活教育之推動亦應有本土之思考,方能於借鏡西方經驗之同時,服膺民情與需要。本文旨在探討我國家庭教育之歷史沿革,繼之針對美國NCFR提出之家庭生活教育加以分析,探討其對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之啓發,並提出建構家庭教育知識體系之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