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齡者希望感與學習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宜蘭縣樂齡學習中心為例(2018) 呂菀瑄; Lu, Wan-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者希望感與學習態度的相關性,以臺北市與宜蘭縣樂齡學習中心為例,經由立意抽樣調查法進行問卷調查,獲得547位高齡者之有效樣本。本研究以包含背景變項、希望感、學習態度等部分之自編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並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如下:(一)高齡者具良好的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二)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態愈好,希望感與學習態度皆愈有較佳的表現;(三)高齡者的希望感與學習態度具正相關;(四)希望感的路徑思考會影響行為表現和認知層面等學習態度層面;(五)高齡者的希望感在路徑思考對學習態度具有預測力。最後,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供政府部門、高齡教育實務工作者、高齡者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家庭不利條件、希望感與兒童生活適應之復原力取向研究:中介與調節效果的探討(2014) 龔靖雅; Ching-Ya Kung本研究旨在以「復原力」的角度切入,探討高危機兒童的家庭不利條件及希望感與生活適應的關聯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五:1.了解身處家庭不利條件的兒童,其適應的情況為何;2.了解家庭不利條件、希望感、生活適應與行為困擾之間的關係;3.了解經歷較多家庭不利條件兒童的希望感,在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及行為困擾之間是否具有中介作用;4.了解經歷較多家庭不利條件兒童的希望感,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及行為困擾間是否具有調節作用。研究者共邀臺灣北部與中部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447份,再依研究目的篩選出身處家庭不利的高危機兒童共計487份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高危機兒童的生活適應情形還不錯,平均分數高於中間值一些。家庭不利條件與高危機兒童生活適應間有顯著負相關;與高危機兒童行為困擾間有顯著正相關;與希望感有顯著負相關;而高危機兒童的希望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正相關。希望感是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間關係的完全中介變項;希望感也是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行為困擾間關係的部分中介變項。但希望感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和生活適應之間,以及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和行為困擾之間皆不具調節效果。詳細研究建議於文本中討論。Item 桃園縣國中生同儕受害與內化性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以希望感為調節變項(2014) 呂學育; Hsueh-Yu, Lu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希望感在國中生同儕受害與內化性行為問題之間,是否具有調節效果。同儕受害包含關係受害與肢體受害,而內化性行為問題則是指憂鬱、社交焦慮與孤寂感,並進一步探討希望感中的動力思考與徑路思考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桃園縣公立國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共875位(男生445人、女生430人)。研究工具為「同儕受害經驗量表」、「短版憂鬱量表」、「社交焦慮量表」、「孤寂感量表」、「希望感量表」。本研究結果發現: 1.女生則有較多的關係受害,男生有較多的肢體受害,且二、三年級學生之關係受害程度顯著大於一年級之學生。 2.希望感在性別與年級上都沒有顯著的差異。 3.同儕受害、內化性行為問題、希望感彼此之間有相關存在。 4.同儕受害與希望感可預測內化性行為問題。 5.希望感、動力思考、徑路思考在關係受害與憂鬱之間均具有顯著調節效果。 6.希望感、動力思考、徑路思考在同儕受害與孤寂感之間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 最後,筆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分析討論,並對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發展歷程及希望感之成效研究(2016) 劉書琴; Liu, Shu-Chin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團體諮商之成效與歷程間的關聯。研究目的包括:(1)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的諮商成效;(2)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在團體歷程之發展與變化;以及(3)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和團體諮商成效之間的關聯。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法組間前後測與追蹤測設計」及「問卷調查法」以回應研究目的,邀請16位具自我探索與成長意願的大學生參與者作研究對象,分派至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成員需參與為期八週,每次150分鐘的「焦點解決自我成長團體」,而對照組則不作處理。在研究工具部分,使用「希望感量表」和「團體諮商工作同盟量表」進行評估。兩組成員均須在團體前、團體結束以及團體結束一個月時填寫「希望感量表」,而實驗組成員亦須在每次團體結束時填答「團體諮商工作同盟量表」。 在研究變項方面,首先,針對焦解決團體諮商之成效部分,本研究以實驗處理作為自變項,「希望感量表」之得分作為依變項,透過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考驗,釐清團體之立即與追蹤成效;再者,對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的發展層面,則主要以非計量多向度多元尺度法之座標值及二維空間圖呈現;最後,在焦點解決成效與歷程的關聯方面,則分別定義「團體諮商工作同盟量表」之得分以及「希望感量表」前後測殘差改變分數為歷程和成效,並採用簡單迴歸分析瞭解兩者間之關聯與預測力。研究結果如下: 一、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具立即諮商成效。研究發現,實驗組於「希望感全量表」及其兩構念—「路徑分量表」和「能量分量表」上,得分均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具部分追蹤諮商成效。研究顯示,實驗組於「希望感全量表」及其構念之「能量分量表」上,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但「路徑分量表」則未有顯著差異。 三、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總分及各向度之得分均屬正向偏高,而其各向度之發展歷程則能以「成長」及「成員間一致性」兩維度理解。從內容向度來看,「目標」與「任務」的成長模式類似,但負成長時不一致性則較高,而「聯結」方面不僅成長迅速,成員間的感受也較一致。就人際向度而言,「成員與領導者」、「其他成員與領導者」和「整個團體與領導者」之工作同盟,皆於團體頭兩次間有最大幅度的成長,但亦各出現一次單次同盟明顯下降的情況,且成員間有明顯不一致的感受,而在「成員與其他成員」向度,則是較和緩漸增的成長模式,顯示不同人際系統間工作同盟發展之特殊性。 四、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與團體諮商成效間有緊密關聯,而各向度間之關聯性與預測力則略有不同。研究指出,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無論總分或各分向度,皆對「整體希望感」的進展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然而,在希望的兩項構念上,僅內容向度中的「目標」、「任務」分量表,和人際向度中之「成員與其他成員」分量表,對上述兩向度皆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 研究討論分為以下三部分: 一、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之幫助:團體對大學生希望感之立即成效,可能與焦點解決團體諮商之架構符合希望建立之進程,以及團體活動能呼應希望三要素有關;而在追蹤成效部分,由於受到多重因素之影響,尚待後續研究釐清。 二、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的發展及意義,包括:(1)焦點解決團體諮商能建立相當良好的整體工作同盟關係;(2)焦點解決團體諮商能即時處理同盟下降的情況;(3)三內容向度之成長型態雖互相連動,但目標與任務的訂定及共識似乎需要經過較長的探索與協商,而情感聯結則能穩定維持;(4)與領導者相關之工作同盟的建立,可能以團體初期最為關鍵,但後續則需相當留意特定事件之影響,及成員間主觀感受的不一致性;以及(5)團體成員間的同盟雖然形成較慢但相對穩固。 三、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與成效之綜合討論,包括:(1)焦點解決團體諮商之整體工作同盟品質對諮商成效有重要的影響力;(2)團體對目標和任務的認同與諮商成效最密切相關,但情感聯結仍為不可或缺的元素;以及(3)在團體多元的人際系統中,成員彼此間的工作同盟關係,對改變之促成至為關鍵。 最後,本研究對SFGC在實務上的應用、團體帶領者的培養以及未來可研究的方向提出幾項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