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生命綠洲之旅:一位女性的靈性轉化學習歷程之自我敘說
    (2024) 謝佩蓉; Hsieh, Pei-Jung
    靈性學習是社會教育的重要一環,在不同的性別裡的轉化歷程也會有所其特色。屬於女性或少數群體的聲音在靈性轉化學習的道路上,往往會遇見可預期的阻礙,例如不知道如何與外界社會溝通、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有時常因為其特殊性與主流價值不同而處於邊陲的聲音。本篇研究探討一位女性的靈性學習者,在其個體轉化的歷程當中,所經驗到的靈性轉化學習,在面對自身所處的生命困境與難題之中,如何逐步自我成長、脫穎而出,不再受限於過去長年束縛住自己的力量,而能展開全新的人生藍圖,翻開下一個篇章。本篇研究所探討的靈性轉化學習內容,以個體化的歷程和不同的意識轉化階段為主體,以女英雄的旅程為時間軸的生命轉化與整全實踐的架構,描繪研究者自我敘說的精采豐富之內在轉化歷程。撰寫這篇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讓同樣處於靈性追求迷惘階段的同道人舉起一盞明燈,讓我們勇於帶著這個特別的自我踏入這個現實世界,也讓我們更有勇氣面對自己存在世間的意義。
  • Item
    生涯發展歷程中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
    (2012) 高民凱; Ming-Kai Kao
    本研究的主旨是透過在生涯中追求真實自我的人,從他們的生涯開展故事瞭解其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與歷程,以及對此實踐歷程所建構的意義。資料來源是四位研究參與者之敘說,以敘事取向研究方法中的「整體—內容」和「整體—形式」模式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一、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分成三部分。「接觸的開端」包括:內在呼喚,驅動熱情;從小嚮往,直覺喜愛;創造想像的世界。「接觸過程中」包括:玩樂創造,歷久趣味;情感深刻,融為一體;敏銳易感,感覺流暢;專注當下,忘我出神;思考單純,自我對話;關係和諧,契合本性;共鳴連結,樂趣加倍。「接觸後」的經驗則包括:內心踏實,深度滿足;安心安頓,禪定平靜;如回家般,接納自在;單純快樂,樂此不疲;舒緩受苦,心靈自由;感受生命,坦然面對;自我價值,提升肯定;心靈富足,精神飽滿;自我成就感,人生進入另一階段。 二、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分成「在生涯轉折處」及「整個生涯中」兩部分。前者包括:特質發揮,帶來力量;享受嘗試,不設目標;志同道合,相互激盪;角色楷模,啟發反思;嘗試行動,促發改變;掌握創造,生涯機會;他人引導,自我學習。後者包括:抗拒主流,回歸本質;降低經濟安全,增加選擇自由;位移之後,多元觀照;經營生活,全心投入。實踐真實自我的歷程整體而言是屬於「前進-後退-前進」的「喜劇-羅曼史」敘說形式。分為七個階段:從小接觸渴望;非所愛的學習,但自發尋找出口;非所愛的工作,但本質我的能量流動;關鍵事件的促發;留白以追求嚮往;勇於轉換的嘗試;不斷走向本質我。 三、對實踐真實自我歷程所建構的意義包括:藉由充滿勇氣的行動,使人生不會留下遺憾;跟著感覺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回應冥冥中力量的召喚,接納上天的安排;與他人及其他生命體,建立起深刻的連結;建構自身的主體性,如其所是地生活;一趟豐富精彩,令自己感動的旅程;享受嚮往的生活,踏實地活在當下;從小的渴望如今成為對社會群體的貢獻;解開對人生的疑惑,建構生命的意義。 文末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助人工作者之不同成人依附風格、個體化與同理心之相關研究
    (2009) 曾威豪; Wei-Hao Ts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助人工作者之不同成人依附風格、個體化與同理心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針對:(1)「不同成人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個體化之差異情形」、(2)「不同成人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同理心之差異情形」、(3)「助人工作者其同理心與個體化之間的關連情形」進行檢驗。 本研究以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台北、桃園、台中、高雄等四分事務所之261名義務張老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工具包括「人際反應量表」、「關係體驗量表」與「個體化量表」等三部分。所得資料以群聚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分析,並得下列結果: 1.不同成人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情緒獨立」、「衝突獨立」、「人我分化」三方面之得分上具有顯著差異,且安全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衝突獨立」、「人我分化」二方面之得分皆高於焦慮矛盾依附、逃避依附組,在「情緒獨立」方面之得分高於焦慮矛盾依附組。此外,逃避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情緒獨立」、「人我分化」兩方面之得分高於焦慮矛盾依附組。 2.不同成人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同情關懷」、「身心憂急」、「幻想融入」、「觀點取替」四方面之得分上具有顯著差異,且焦慮矛盾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同情關懷」、「身心憂急」、「幻想融入」三方面之得分高於逃避依附組,在「身心憂急」方面之得分高於安全依附組,在「觀點取替」方面則與安全依附及逃避依附組未達到顯著差異。 3.助人工作者其同理心與個體化之間有相關存在,從典型相關分析結果中可知,助人工作者的「身心憂急」程度越高時,其「人我分化」的傾向也就越低。助人工作者的「觀點取替」與「同情關懷」程度越高時,其「衝突獨立」的傾向也就越高。 關鍵字:助人工作者、成人依附風格、個體化、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