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六頂思考帽創造思考技法與媒體識讀融入寫作教學對國中生批判性思考及寫作表現之提升成效
    (2021) 許綉玉; Hsu, Shiu-Yu
    本研究旨在發展六頂思考帽創造思考技法與媒體識讀融入國中國文領域之寫作教學課程,並分析對於國中生批判性思考以及寫作表現的提升效果。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控制之準實驗研究設計,研究參與者共分2組,均接受7週每週1堂課的寫作課程。其中實驗組接受「六頂思考帽創造思考技法與媒體識讀融入寫作教學」課程,對照組則接受「一般寫作教學」課程。研究工具使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引導式閱讀心得評鑑批判寫作評分規準」及「自編寫作評分規準」進行實驗教學效果測量。本研究經過量化分析後,得到研究結果為:於實驗教學前,經過獨立樣本t檢定測得研究參與者在創造力方面並沒有顯著差異;而經過實驗教學課程後,實驗組在批判性思考的總分、辨認假設、演繹、評鑑等四項分數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優於對照組;實驗組在一般寫作表現及引導式批判寫作之批判表現方面,均優於對照組;但是在引導式批判寫作之評論表現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表現則未能達到顯著差異。我們期望透過本研究,對未來國中生批判性思考之培育及論說文寫作教學能有所幫助,最後對國中寫作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
    (2013) 許心怡; HSU,HSIN-YI
    本研究旨在探討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現況。首先,透過文獻討論媒體識讀的意義和發展歷程、國中學生應具備的媒體識讀能力,以及檢視過往對學生媒體識讀之相關研究。藉由問卷施測了解國中學生媒體使用情形、媒體識讀能力現況、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及媒體使用習慣是否會在媒體識讀能力上產生顯著差異,以及相關情形如何等問題。針對雙北地區國中學生的問卷調查資料,以SPSS 20.0軟體進行統計,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較常使用的媒體是網路,其次是電視,且假日使用時數比平日多。 二、使用媒體以休閒娛樂為主要目的,半數學生使用媒體時偶爾有父母親陪伴。 三、整體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屬於中高程度,在媒體識讀能力中的訊息解析方面表現最佳。 四、就讀於臺北市的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優於新北市國中學生。 五、九年級國中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優於七、八年級國中學生。 六、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在媒體識讀能力的表現上優於中或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且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媒體識讀能力表現愈佳。 七、平日使用媒體時數1.5小時以內,媒體識讀能力優於使用時數超過1.5小時的學生,然而假日完全不使用媒體,媒體識讀能力低於有使用媒體學生。 八、接觸媒體時偶爾有父母親的陪伴,媒體識讀能力較高。 九、使用媒體時數愈多,媒體識讀能力表現不一定愈佳。 十、在認識媒體方面表現愈佳,訊息解析方面愈好。 十一、認識媒體、訊息解析及媒體近用任一方面表現愈佳,媒體識讀能力愈好。
  • Item
    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 一所國民中學媒體識讀教學行動研究
    (2013) 陳俐伶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九年級「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媒體識讀教學方案之發展歷程與實施成效。瞭解學生在教學方案實施後,在認知、情意、行動方面的改變情形,並記錄教師在教學方案實施過程的反思與成長。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某區的一所公立國中九年級班級中3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學活動。研究者以媒體再現相關概念設計課程,依據媒體框架、意識形態、刻板印象三面向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解讀並加以省思新聞中的媒體再現。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之媒體使用情況與認知調查表、課堂觀察記錄、同儕教師訪談記錄、文件資料、教學省思札記等方法,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檢核。 根據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本行動研究採動態的教學設計歷程與實施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後,已發展出適宜之媒體識讀教學單元活動。 二、透過實施媒體識讀教學單元活動的歷程,達成啟發學生媒體識讀能力與增加學習動機。 三、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同儕對話與實施活化教學,使研究者增進自我專業知能。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對於教師教學實務與相關素養,以及後續研究等,也提出若干具體的建議。
  • Item
    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研究
    (2012) 許可茵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情形,以瞭解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社經地位)與媒體使用行為變項(使用媒體時數、使用媒體動機、最常接觸的媒體內容、家人陪同閱聽情形、和他人討論媒體內容情形)等因素,對其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的影響。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計回收有效問卷916份。所得資料經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整體判讀能力良好。 二、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歧視」層面之判讀能力甚佳;對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層面之判讀能力有待加強。 三、女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較男生佳。 四、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較一年級學生高。 五、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較低社經地位學生高。 六、學生使用媒體時數愈長,其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愈差。 七、使用媒體動機為「滿足個人好奇心」、「獲取新資訊」及「瞭解別人對事情的看法」之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部分層面之判讀能力較佳。 八、常接觸媒體內容不同之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有顯著差異。 九、家人陪同閱聽情形不同的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有顯著差異。 十、和他人一同討論媒體內容有助於國中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的判讀。   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研究者對教育相關機構及人員、家庭教育及未來研究等分別提出建議,以供各相關人員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 Item
    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融入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
    (2018) 張秀如; Chang, Hsiu-Ju
    本研究主要是因研究者於教學現場總會看到來自於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在言行舉止上不經意地流露出「階級意識」的語言。同時,觀察到國中學生高頻率接觸的媒體,時常傳遞了相當程度的階級意識資訊。因此,兩種現象相互影響之下,研究者決定以此議題進行教學單元設計的發展。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希望設計出適合於國中階段實施的「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並且透過教學活動的進行,讓學生意識到媒體中存有的階級意識型態,進而以理性批判的思考能力檢視自我的訊息認知。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三十一名八年級學生做為教學活動單元實施對象,共進行十一堂「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 本行動研究藉由學生個人學習單、學生小隊討論單、教學省思札記、錄影觀察記錄、教學觀察記錄以及與觀課教師的非正式訪談等質性資料以了解教學單元的設計、實施與修正歷程。 在教學活動結束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經由動態的教學修正歷程,以及多元的學習方法,發展出「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 二、學生從參與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中,對於啟發理性思考之能力發揮效能 三、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同儕議課與實施活化教學,增進研究者的專業知能。 最後,針對行動研究所遭遇之問題與不足之處提出建議,期能給予日後從事相關研究者作為參考,並提供更完整的想法與研究方向。
  • Item
    「媒體近用」教學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新店高中個案
    (2015) 張育蒼; Chang, Yu-Tsang
    「媒體近用」屬於媒體識讀的一環,代表媒體識讀中的積極面向,為現代媒體社會下的重要公民資質。特別在網路與行動裝置盛行下,公民「媒體近用」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媒體近用」已是公民教育不可忽視之範疇。基於此,本研究以行動研究取向,探討新店高中「媒體近用」教學方案的設計、實施與修正的歷程,探討學生在參與「媒體近用」教學方案實施的歷程與改變,以及探究研究者實施「媒體近用」教學方案後的專業成長與反思。 本研究以新店高中二年級跑班選修課為教學方案的實施場域,並以該班學生為主要的研究參者。此外,當有兩位協同研究者參與教學方案設計與修正過程。本研究透過教室觀察、訪談、以及課堂文件的分析,包括「教師教學札記」、「學生學習單」、「學生回饋單」、「學生作品」等,以了解整個教學方案的設計、實施及修正歷程。 本行動研究於103年暑期完成「媒體近用」教學方案,並透過協同研究者的建議修正後,於103上學期實施教學方案,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正。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經歷了思考討論、共同學習及扮演傳播者的學習歷程,並在參與教學方案後產生對於媒體看法的改變、認識到網路倫理的重要性、以及意識到個人擁有媒體近用權,並且相信個人可以透過媒體參與公共。教師也在過程中透過不斷地反思與行動,獲得專業上的成長。最後,本研究也針對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以及未來研究做出建議。
  • Item
    青少年身體意象之媒體素養教育介入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高中為例
    (2012) 潘雲潔
    本研究旨在探討身體意象媒體素養教育介入對高中學生身體意象媒體素養、自我效能、批判性思考技能、纖瘦意象內化、身體意象的影響。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採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本研究以100學年度新北市某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實驗組175人,對照組162人。實驗組於接受四節課的教育介入,對照組接受一般課程。 本研究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E)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結果如下: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整體學生批判性思考技能(「閱聽眾」向度)、顯著降低纖瘦意象內化。依性別分析,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女生身體意象媒體素養自我效能、批判性思考技能(「閱聽眾」、「目的」向度)、可顯著降低纖瘦意象內化;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男生身體意象(「外表評價」向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學生分析創作媒體能力,用合理批判態度面對媒體訊息;學校課程發展具有性別敏感度的身體意象介入課程,融入相關科目的方式,建立學生正向身體意象;社會方面應透過社會教育的力量,提供並創造相互尊重與多元美學的觀點,並且建立媒體規範機制,降低負向身體意象內化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