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母親與輕度自閉症青少男談「性」的經驗初探(2023) 張瓊文; Chang, Chiung-Wen2006年,聯合國頒布了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台灣也於2014年立法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保障多項身心障礙者的權利。身心障礙者的人權議題逐漸被社會所重視,其中性權及性健康權也多被提及討論。在青少年的階段,性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在性發展的目標上,又有許多與人互動的議題、情感發展等,並強調與他人建立一段健康親密的關係。而自閉症的核心障礙便有社會互動的困難,這樣的特徵對於自閉症青少年來說,在性的議題會遇到什麼與一般發展青少年不一樣之處。本研究透過質性訪談,探討母親與輕度自閉症青少男談「性」的經驗,希望能更深入瞭解輕度自閉症青少男的性議題,並透過母親角色,瞭解其對自閉症青少男性的觀點、談「性」的經驗及所需要的支持等。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5位母親其育有至少一位輕度自閉症青少男,並透過質性研究法中的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進行探究,利用現象學的方法,針對母親與輕度自閉症青少男談「性」的經驗分析結果如下:一、母親皆認為性是健康的,需要從小教起,不應該將性視為特殊的議題。在談「性」的過程中,多數母親認為與不同性別的孩子溝通時會尷尬,於是會希望是同性別角色與輕度自閉症青少年進行性相關的溝通,如:爸爸、哥哥或是男性心理師。二、從母親的觀察發現到,自閉症青少男在性生理的發展與一般人無異,在人際互動、理解能力及情緒發展上可能比一般同齡孩子慢一些。青春期時,五位母親皆表示孩子有欣賞的女生,甚至有些去告白失敗了,但是這些孩子皆未與他人交往過。三、輕度自閉症青少男的母親認為孩子性知識的來源不會只有一種,最多的來源就是家長,再來則是網路及學校。與輕度自閉症孩子談「性」的經驗中,母親常使用的素材來源有網路及新聞時事、書籍、學校素材及自身過去經驗。四、對孩子未來的期待,有三位母親提到希望能有一個能接納自閉症特質的伴侶,有兩位則是認為未來能獨立生活就夠了。有一位母親談到生孩子時,會擔心自閉症的遺傳問題。五、 在家人支持的部分可以發現,母親將哥哥視為溝通中的好幫手及橋樑; 然而爸爸雖然也是同性別,但因其溝通容易與孩子起衝突,在談「性」的幫助較低。有些母親則傾向尋求專業人員的服務,像是心理師與醫療團隊。大部分母親也都參與了自閉症家長團體、網路社群,透過同樣身為自閉症者家長的討論,可以預先對孩子的性發展做好準備,也可以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六、統整母親感到困擾的性議題,為人際互動、網路交友、性別認同與多元性別三大議題。另外,孩子的自閉症特質增加了他們在溝通上的困難,包含被動、固著性、表達能力差、自我中心及情緒敏感。七、母親認為與自閉症孩子及一般發展的孩子在談「性」或性教育的選擇是一樣的,但在教法上可能會不太一樣。對於輕度自閉症孩子需要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及選擇,母親是陪伴的角色;將性溝通融在生活中,創造輕鬆幽默的情境,但要搭配直白、明確的規則講解。另外輕度自閉症孩子需要透過預告、多次提醒、不同的情境及不同人的觀點提供,協助他們理解生活中的情境脈絡,並學習同理他人。Item 幼兒與母親及父親共讀圖畫書: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之分析(2020) 陳盈馨; Chen, Ying-Shin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母親及父親與四歲幼兒在共讀圖畫書時的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幼兒平均年齡為4歲5個月,男孩11人,女孩9人。研究者請母親及父親與幼兒共讀圖畫書《胡蘿蔔種子》,之後以錄音方式蒐集共讀談話語料,並採用「國際兒童語料交換系統」CHILDES CHAT工具來轉譯親子共讀語料,並進行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編碼分析。互動策略區分為要求、給予、回饋、句尾問句、沒有回應、照本宣科、機會教育、活動相關;談話內容則區分為即時即地話語和非即時即地話語兩大類。研究結果發現,親子共讀時,母親及父親扮演主要引導的角色,大部分母親及父親會要求和給予幼兒故事內容,並且母親及父親與幼兒的談話內容多為討論當場或書本立即可見的訊息。本研究也發現,在共讀時,母親較父親給予幼兒較多回饋及要求,而父親則較母親自發性給予幼兒較多命名訊息。此外,幼兒與母親共讀較幼兒與父親共讀有較多回應式給予訊息。對於研究結果,本研究有相關的討論,並對未來研究和親職教育提供建議。Item 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2003) 汪俐君; Li-Chun Wang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獲得社會支持和對親職壓力的感受情形,及其僱用外籍監護工之後母親社會支持增加的情形;並就僱用外籍監護工與否、子女性別、母親年齡、母親就業狀況和家庭社經地位五個變項對母親社會支持和親職壓力的差異性進行研究,進而探究五個背景變項和社會支持對母親親職壓力的預測情形。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186位有學前身心障礙子女的母親研究對象,依據受試者在「短式親職壓力量表」和「社會支持量表」的得分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母親所感受到的親職壓力以在親職愁苦方面的壓力較高,其次為困難兒童方面的壓力,再其次為親子互動失調方面的壓力。母親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以情緒性支持較多,資訊性支持其次,工具性支持再其次。 在僱用外籍監護之後,母親增加的社會支持以工具性支持為較多,資訊性支持其次,情緒性支持較少。 就親職壓力而言,有僱用外籍監護工的家庭,母親所感受到關於親職愁苦方面及困難兒童方面的壓力明顯比沒有僱用外籍監護工的母親低;男孩的母親比女孩的母親感受到較多來自親子互動失調方面的壓力;未就業的母親比全職工作的母親感受到較多來自親職愁苦方面的壓力;低社經地位的母親比中社經地位的母親感受到較多來自困難兒童方面的壓力。 就社會支持而言,男孩的母親獲得較多工具性和情緒性支持,而母親的年齡、母親的就業狀況和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其社會支持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另外,母親未就業、未僱用外籍監護工、感受到情緒性支持較少的母親,其親職壓力愈大。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針對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社會工作者、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親職教育工作者的建議,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探討兒童與母親含糖飲料及糕餅點心中游離糖攝取量與相關性(2017) 呂雅婷; Lu, Ya-Ting目的:探討母親與兒童含糖飲料與糕餅點心中游離糖攝取狀況與相關性,了解游離糖與體型、飲食型態及營養素的關係。 方法:本研究為世代研究,使用六歲及九歲兒童與其母親資料,分別為57對(114位)、40對(80位),利用兩日24小時飲食回憶與本研究室研發之運算系統(NUFOOD.2)估算含糖飲料與糕餅點心中游離糖量。透過市調與參考文獻來精進資料庫內容,游離糖(free sugar)為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定義,指被添加到食物裡的糖和天然存在於果汁與濃縮果汁的糖。 結果:母親(於兒童六歲及九歲)與兒童(六歲及九歲)自含糖飲料與糕餅點心攝取游離糖約31、28與23、32克,占總熱量依序為7.6%、6.0%與6.4%、8.0%。母親與兒童含糖飲料皆以「茶飲料」攝取人數百分比最高;糕餅點心以「麵包類」攝取人數百分比最高。探討母親與兒童游離糖攝取之相關性,發現母親與六歲兒童游離糖攝取有顯著正相關(r=0.32, p<0.05),但兒童至九歲時與母親則無相關性。兒童於六歲時攝取游離糖與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顯著正相關(r=0.31, p<0.05);九歲兒童攝取游離糖與乳製品有顯著負相關(r= -0.37, p<0.05)。 結論:本研究母親與兒童平均游離糖攝取量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建議游離糖攝取低於總熱量10%。而母親在孩子年幼時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型態,故母親須注意自身的飲食行為,以培養兒童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 關鍵字:母親、兒童、含糖飲料、糕餅點心、游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