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學校圖書館志工投入圖書館經營與閱讀推廣之個案研究(2022) 吳佳儒; Wu, Jia-Ru本研究主要係為了解學校圖書館志工投入圖書館經營與閱讀推廣之動機和持續參與因素,並探討志工於志願服務過程中之貢獻、個人成長與獲益,以及志工本身對於閱讀推廣活動之看法與建議。 為瞭解長期持續參與志願服務之志工之經驗,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服務年資超過三年者為研究對象,並使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相關研究資料,接著將訪談資料謄抄成逐字稿以進行資料之整理、編碼與分析,得出以下四項研究結果: 一、學校圖書館志工最初投入圖書館志願服務與閱讀推廣活動之主要動機多以小孩為主,未過半數具有複數動機,相較其他場域之志工而言單純。 二、學校圖書館志工一般於小孩就讀小學一或二年級時投入志願服務工作,安排固定時間值班之志工人數較多。 三、學校圖書館志工投入圖書館志願服務與閱讀推廣活動之持續服務因素多元且互相重疊,所有志工皆願意於未來持續投入圖書館志願服務,但以時間安排較為彈性的機動形式為主。 四、學校圖書館志工對於個案學校圖書館之閱讀推廣活動感到滿意,但認為學校本身的閱讀教育及臺灣目前的閱讀推廣政策規劃可再加強。Item 中小學推動學生正向心理健康工作之初探(2023) 李謝欣妤; Li Hsieh, Hsin-Yu本研究旨在瞭解中小學推動學生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動機與目的、策略、困難與因應及需求與建議。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於2023年邀請兩所國小、兩所國中和一所高中的師長進行訪談,共訪談校長4名、主任8名、組長6名、教師5名、學校護理師2名,研究結果如下:一、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動機包括學校學生來自弱勢家庭比例高、親師生衝突增加、承接正向心理健康議題中心學校任務。二、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包括幫助學生找到長處並發揮、帶動教育正向力量、創造幸福有感校園。三、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策略包括跨處室合作、在課程融入正向心理健康、營造支持性環境、增進校內教師專業成長。四、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遭遇困難包括教師本身幸福感不高、人力缺乏、經費捉襟見肘、設備與空間不足。五、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因應方法包括建構教師支持系統,關懷互助、努力引進資源、增進教師參與。六、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需求包括政府單位辦理增能活動與經費挹注,並提供教學資源、簡化行政程序。七、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建議包括課程融入正向心理健康、增進教師幸福感。本研究建議政府單位多辦理正向心理健康相關教育訓練培訓;學校跨處室推動,增進親師生正向心理健康知能。Item 女性鐵人三項運動參賽者心流體驗及持續涉入動機之研究(2021) 林庭君; Lin, Ting-Jun本研究以鐵人三項運動,女性參賽者心流體驗及持續涉入動機為題,探討女性參與鐵人三項運動者持續涉入動機,並探究參賽者參與前中後之歷程與心流體驗有所關聯,進而繼續參與多場鐵人賽事。故此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分析研究對象的各面向作為參考。再以質性研究一對一訪談深度描寫,以六位曾參與過標準鐵人賽程,二次以上女性參賽者,最終歸納出持續涉入動機及心流體驗的關係。關於心流體驗,受訪者們確實有符合心流體驗構面的內涵,如自成性經驗與流暢體驗等,但參賽者持續涉入的動機仍有其他面向。 透過本研究資料統整與分析,女性的初次、持續涉入的動機多為社交、他人的因素,例如親友推坑、參加鐵人隊或教練指導。持續涉入的動機除上述還包含社團活動、朋友團聚。此外,心流體驗的面向,如成就動機、挑戰與技巧之平衡,與自成性經驗等,也是持續涉入的動機之一。 因此本研究的結果結論認為,女性參賽者持續涉入的動機,除了心流體驗,還包含其他的面向,如社會性等。本研究結果期望能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女性馬拉松跑者參與歷程之內心感受探究(2022) 邱聖宜; Chiu, Sheng-Yi本研究以女性跑者參與馬拉松運動,其參與歷程之內心感受探討為題,將參與歷程分為四階段,探討女性跑者起初「參與跑步運動動機」、「持續涉入動機」、「參與賽事當下的內心感受」以及「跑步對於女性跑者的影響」各階段之經驗。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並整理作為本研究基礎概念,以質性研究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訪問五位跑步生涯兩年以上,且曾經上過凸台之女性素人跑者其參與經驗,最後針對參與歷程內心感受進行歸納整理。經過資料分析與統整,將女性跑者的參與歷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最初的三公里:起初「參與跑步運動動機」主要和「個人因素」有關,例如覺察到個人身心健康之重要,因而開始跑步,後來是追求樂趣與自我挑戰。 二、實力是透過累積:內在動機跑得長久,外在回饋增添樂趣,自我效能感讓跑者願意持續挑戰。女性跑者於訓練或賽事遇到的不同於男性跑者的狀況為「女性生理期」,賀爾蒙產生變化,進而影響身體狀態與跑步表現。 三、我與終點的距離:從緊張,中間意志力的拉扯,最後為自己喝采。賽事當下的歷程會遇到撞牆期,激勵了跑者的內在的意志力,也有自我對話和正念(mindfulness)的練習,能在賽事「當下」享受與自己共處,享受當下的一切,並以「安全」為原則完賽,為女性跑者所重視的。 四、跑步教我的事:跑步帶給女性跑者的影響包含「生活習慣」以及「人格、心理方面」的改變,如心理彈性、韌性與正念,有意識的過生活。 希望本研究結果能提供初次踏入耐力性質跑步運動之女性跑者,增加持續參與動機的技巧,以及針對初次參與馬拉松之女性跑者,在賽事選擇與備賽時的心理建設,提供建議。最後,對未來學術研究上提出可延伸的研究概念。Item 遊戲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2021) 呂巧暄; Lu, Chiao-Hsuan學生英語能力的雙峰現象為國中英語教學現場普遍存在的困境,如何引發英語低成就學生學習動機,也成為許多英語教師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研究者曾經觀察到這些學生對遊戲充滿高度興趣,於是試想如果將遊戲運用於國中英語教學,是否能提升這些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本研究旨在檢視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對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並探討該課程影響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關鍵要素。本研究採混合式研究法,以臺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十七位英語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對其進行6堂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量化研究工具以「英語學習動機量表」蒐集前、後測分數,以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分析;質性研究工具包括半結構式訪談、教師教學手札以及學生學習紀錄表,採三角驗證及主題分析法。研究結果顯示,此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對研究對象英語學習動機有正面影響,使他們對學習英文更有興趣,也逐漸對自己的英文能力有更強的信心,且降低了他們學習英文的焦慮感。此課程對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帶來正面影響的關鍵要素則包括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以及教師有趣的教學風格,吸引他們的上課注意力,教師適時地給予協助與關心,讓他們對學習英文更有信心。自由分組機制降低了他們學英文的焦慮感,小組競爭比賽使他們產生勝負慾而更積極投入活動,組員之間交流互動與合作分工,讓他們感到同儕支持力量而更願意參與課程。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四項建議。首先,教師應建立風趣的教學風格,積極關心低成就學生的學習狀況,並適時提供學習鷹架的協助。其次,師培生應學習了解低成就學生的學習特性以及設計遊戲教學課程的原則;在職教師則應多參與聚焦遊戲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增能研習。再者,學校可增加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的內容多元性,並將遊戲教學發展為補救教學的模式。最後,未來研究可考慮針對實施此類課程的時間、不同教育階段的低成就學生、與不同規模的研究樣本數,進行此類課程對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影響之多元面向探討。Item 婚姻平權議題之支持方與反對方的心理特性差異:以字詞分析為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林瑋芳; 黃金蘭; 李怡青; Wei-Fang Lin, Chin-Lan Huang, I-Ching Lee婚姻平權法案是近年臺灣社會受到高度重視的社會議題,透過全民的積極參與發聲,支持方與反對方雖多有機會交流彼此的想法,目前仍無法形成共識。針對支持方與反對方的衝突磨合,本研究嘗試透過字詞分析的角度切入,以字詞使用頻率表徵個體的心理特性與思考歷程,探討支持方與反對方在人我界線、動機歷程及認知特性上之差異。研究一蒐集60 篇與婚姻平權有關之媒體投書和報導,支持與反對立場文本各半,以檢驗支持方與反對方在字詞使用頻率之差異;研究二則以研究一之特定字詞使用頻率,透過羅吉斯迴歸檢驗立法院公聽會發言人對婚姻平權法案之立場為支持或反對之預測力。研究結果大致與研究假設相符,意即相較於反對方,支持方較不以伴侶性別為同性或異性,畫分明確的內、外團體,更傾向將所有個體一視同仁;也較容易受到強化社會關係聯結之趨動,而較不重視權力關係的鞏固;在論述表達上,亦呈現較高的認知複雜度。據研究者所知,本研究為國內少數以字詞分析研究取向,探討婚姻平權法案之支持方與反對方,在心理特性與思維特性上之差異的實徵研究論文。期能透過本研究拋磚引玉,從人我關係、動機歷程及思維特性的角度,嘗試理解支持方與反對方的歧異,因瞭解而更能有效對話溝通,早日實踐真正平等的社會正義。Item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對學習者自我調整和動機傾向影響之探究:以自然科學課程為例(2008) 陳婉怡; Chen, Wan-Yi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與學習動機對國中一年級學習者自我調整策略運用、動機傾向、及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設計採因子設計之準實驗研究法,自變項包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和學習動機,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依教學方式的不同分為探索式和引導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兩種類型,學習動機依照動機傾向量表得分之平均數將學習者分為高、低學習動機兩組,受試學習分別於實驗教學前後接受測量。本研究以北部縣市國中一年級學生共102名研究樣本。 研究發現:一、學習動機、自我調整、動機傾向、及學習成效四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二、教學模式對自我調整、動機傾向、及學習成效影響差異不大;三、學習動機是影響自我調整、動機傾向、與學習成效之關鍵因素;四、探索式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深度認知策略、後設認知策略、及意志控制策略的運用;五、引導式教學模式使學習者提升環境控制策略的運用;六、探索式教學模式是有效提升學習者動機傾的方式;七、高學習動機之學習者在自我調整、動機傾向、及學習成效表現皆較佳。本研究結果與建議可供國中自然科學教學與未來相關研究參考。Item 韓語學習與跨文化理解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韓語快易通」為例(2008) 楊惠芳; Yang,Huei-Fang本研究主要探討成人外語學習與跨文化理解之關係。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韓語快易通」為研究個案,立意選取四位學員,進行質化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文件分析,探討四位學習者過去的語言學習經驗對教師教學方式,及韓語教學主題內容的關係,並瞭解他們如何認知、理解與詮釋韓國的文化。 本研究發現: 一、語言學習方面 (一)四位成人學習者曾學習過多重外國語言。 (二)在生活中由於韓語學習的環境很少,所以影響成人的學習。 (三)成人會受到生命任務而影響學習的情況。 (四)四位成人具多元學習動機包括成長性和工具性。 (五)韓語學習是一種溝通與文化。 二、文化理解方面 (一)韓語學習有助於文化理解和欣賞 。 (二)性別會影響對文化的解讀。 (三)有異國文化的移地經驗會幫助跨文化的理解。 (四)台韓間的跨文化理解應加強。Item 目標設定訓練課程對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學生後設認知、動機、自我調整學習與數學學業表現影響之效果研究(2006) 杜麗君; Tu, Li-Chun本研究主要目的是:1.探討「目標設定訓練課程」對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學生在後設認知表現上的影響;2.探討「目標設定訓練課程」對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學生在動機表現上的影響;3.探討「目標設定訓練課程」對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學生在自我調整學習表現上的影響;4.探討「目標設定訓練課程」對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學生在數學學業表現上的影響;5.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學習輔導與教師推動「目標設定訓練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測-後測」準實驗設計,以苗栗縣某國小五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兩班作為實驗組,兩班為控制組,每班30人,共計研究對象120人,其中實驗組60人、控制組60人。實驗組接受八個階段,每階段兩個單元、共十六個單元,每單元40分鐘(一節),共計十六節的實驗課程。以目標設定訓練課程、後設認知量表、動機量表、自我調整學習量表、數學期中與期末多元評量成績為研究之工具,以前後測的得分,進行三因子混合設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三因子混合設計單變量變異數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後設認知方面:1.實驗教學對低、中、高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學生之後設認知表現差異並不顯著;2.對實驗組學生在「目標設定」、「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修正」之後設認知表現有提升的效果。 二、動機方面:實驗教學對「低能力水準」國小學生在「工作價值」、「能力信念」、「精熟目標導向」之動機表現有提升的效果。 三、自我調整學習方面:1.對「低能力水準」國小學生在「自我效能提升」、「以負面誘因為基礎」、「情緒控制」之行動控制策略前後測表現上有交互作用;2.對於不同能力水準學生在「認知策略表現」之差異上,呈現「高能力」水準學生優於「中能力」水準學生,「中能力」水準學生優於「低能力」水準學生。 四、數學學業表現方面:1.對於低、中、高不同能力水準學生之數學學業表現差異並不顯著2.對實驗組學生在數學學業表現有提升的效果。 最後將研究發現,歸納成結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與教學上之參考。Item 公益旅行資訊需求與動機探究(2015) 張煦; Chang, Sheu近年來不論是公部門或民間單位均致力推動青年參與國際服務,除了服務主體以外,亦包括旅行的成份,這樣的形式除了讓志工進行文化交流、服務人群和拓展人生經驗,同時也體驗在異國生活的挑戰和自我探索,又有學者稱作公益旅行。在過往的研究中較多關注在志工的學習成長、服務成效和組織運作方面,少以志工角色為主體,探討志工在從事公益旅程當中需要何種資訊解決問題或減少不安感。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從事國際公益旅行的資訊需求認知情況和動機傾向,並探討動機與資訊需求的相關情形。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網路問卷形式,針對2012年至2015年已從事公益旅行的參與者進行調查,排除扮演資訊提供者角色較重且以志工團進行服務的民間組織參與管道來源。 研究結果發現:(1)志工參與公益旅行動機可分六類,分別為旅遊動機、同行暨有親友動機、利他動機、專案動機、生涯成長動機、外在證明動機;(2)參與公益旅行動機,以專案動機為優先,利他動機和旅遊動機分別次之;(3)參與動機具有多重組合現象,又以外在證明動機分別與生涯成動機和旅遊動機相關性較為顯著;(4)志工認知的資訊需求主題可分六類,分別為服務週邊規劃、旅行個人準備、服務執行內容、探索與分享、國家基本資訊、旅遊景點與其它;(5)志工從事公益旅行認知需要的資訊以國家基本資訊最高,其次為旅行個人準備和服務執行內容;(6)資訊需求主題之「國家基本資訊」與「探索與分享」各自與其它主題較具有相關性,而服務執行內容資訊獨立性高;(7)動機與資訊需求存在三種典型相關;(8)共有七項背景變項對志工動機或資訊需求主題具有差異。 依據上述八點,針對志工召募管理單位和個人提出綜合建議:(1)依本研究結果得出32種資訊需求與其分類,志工召募管理單位可以重新檢視資訊的編排並聚類相關的資訊,有意從事公益旅行者可以思索未來從事活動時的資訊藍圖;(2)召募管理單位可依動機與資訊需求的相關特質,給予志工需要強化或加強的資訊、課程或訓練;(3)組織需強化專案特色與區隔,個人需慎選服務計畫;(4)正視旅行動機在公益旅行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