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學齡前兒童氣質對依附關係與父母情緒智力之影響
    (2024) 吳惠珍; Wu, Hy-Jane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齡前兒童氣質對依附關係與父母情緒智力之影響相關研究,進而探討兒童氣質、依附關係與父母情緒智力之關聯性。本研究採用「兒童氣質量表」、「依附關係量表」及「情緒智力量表」為研究工具,透過問卷調查法針對幼兒園的家長作為研究對象,經由便利抽樣輔以滾雪球抽樣方式,獲得431位幼兒園家長為有效樣本。將所收集問卷的資料以 SPSS 23.0 統計軟體為分析工具,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研究發現: 一、兒童氣質構面「外放性」與依附關係構面「安全依附」「安全-逃避型」有顯著相關。 二、兒童氣質構面「努力控制」、「負面情緒」與依附關係構面「安全依附」、「不安全-矛盾型」、「不安全-逃避型」有顯著相關。 三、兒童氣質構面「外放性」、「努力控制」與父母情緒智力構面「自我情緒評估與表達」、「對他人的情緒覺察」、「自我情緒理」、「情緒運用能力」有顯著相關。 四、兒童氣質對依附關係具有預測力。 五、兒童氣質對父母情緒智力具有預測力。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論,分別就照顧者(父母)、家庭教育推廣人員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供之參考。
  • Item
    幼兒與母親扮演遊戲會話輪替行為之縱貫研究
    (2021) 李奕儒; Li, I-Ju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幼兒於20月齡、26月齡及36月齡時其會話輪替能力發展。研究樣本為20對母親與其20月齡大幼兒,分析幼兒與母親在三個不同月齡層時,扮演遊戲時會話輪替行為之縱貫研究。幼兒與母親之會話輪替行為表現以錄音記錄,且使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CHILDES)轉譯成CHAT格式進行編碼;以統計軟體SPSS23.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描述在親子遊戲會話中,母親與幼兒20、26、36月齡時,其話輪類型、反饋項目、話輪規則的差異與變化;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分析幼兒與母親於不同月齡親子共玩時,兩者的話輪類型、反饋項目、話輪規則是否出現顯著差異。研究發現:(1)話輪類型:幼兒與母親在會話中,主要話輪類型為單句話輪,且單句話輪與複句話輪之表現隨著其月齡增長呈現增長趨勢;其中,母親句群話輪之表現,會隨著幼兒月齡增長而逐漸減少。(2)反饋項目:幼兒之反饋項目表現,會隨著其年紀增長而呈現減少趨勢;而母親之反饋項目表現在三個月齡層中,則未出現顯著差異。(3)話輪規則:會話中,幼兒主要以聆聽者自選發言之方法獲取話輪,隨著幼兒月齡增長,所占比例亦同步增加;母親則以說者指定幼兒發言的話輪規則進行會話。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具體的建議。
  • Item
    父母教養行爲與幼兒社會行為之關聯研究
    (2020) 孔娣; Kong, Di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討論華人家庭所使用的「條件式管教」行為與「父母回應」教養行為,與幼兒社會行為之關聯。使用「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KIT)三歲組2016年的第一波資料,進行結構方程模型(SEM)建構,關注和探討的依變項為幼兒的「正向社會行為」(獨立、主動、合群、順從行為)與「負向社會行為」(攻擊、退縮行為),共1,903個有效樣本。結果發現: 1.幼兒父母很經常採用「父母回應」的教養行為,約平均一星期5~7次;幼兒父母經常採用「條件式管教」行為,但相較於「父母回應」行為的頻率低,約平均一星期3~4次。 2.三歲幼兒經常表現出獨立、主動、合群、順從的「正向社會行為」,其中,幼兒合群行爲的頻率顯著高於其他三種行爲,幼兒獨立行爲的頻率顯著高於幼兒的主動與順從行;三歲幼兒總體而言很少表現出攻擊、退縮的「負向社會行為」,幼兒表現出退縮行為的頻率顯著高於攻擊行為。 3.家庭社經地位與幼兒「正向社會行為」與「負向社會行為」的關聯皆不顯著。 4.「父母回應」行為愈多,幼兒獨立性、主動性、合群性、順從性的「正向社會行為」表現也愈多;「父母回應」行為愈多,幼兒退縮性、攻擊性的「負向社會行為」表現愈少。 5.父母的「條件式管教」行為,與幼兒獨立性、主動性、合群性、順從性的「正向社會行為」關聯不顯著;父母「條件式管教」行為愈多,幼兒退縮性、攻擊性的「負向社會行為」表現愈多。
  • Item
    伴隨語言發展異常與單純學前語音異常兒童之構音錯誤類型與嚴重度
    (2017) 鄭宇翔; Cheng, Yu-hsiang
    臨床觀察發現,語言能力的差異似乎會影響語音異常兒童的語音表現與錯誤情形。不少國外研究顯示,伴隨有語言困難的語音異常兒童,其語音異常嚴重度比起單純語音異常兒童有較為嚴重的現象。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單純語音異常兒童和同時伴隨有語言發展異常兒童的構音錯誤類型與嚴重度之差異,並檢視語言能力和構音錯誤類型和語音異常嚴重度的相關性。研究對象為20名學前單純語音異常兒童(平均66.15月)和16名伴隨語言發展異常之語音異常兒童(平均66.81月),採準實驗研究法,施以一套自編情境詞語測驗蒐集所有參與兒童的語音樣本,分析與比較兩組受試者在構音錯誤類型及語音異常嚴重度之表現。結果發現,兩組兒童在構音錯誤類型的表現皆是以替代類型為主,其中伴隨語言發展異常組的替代類型出現次數顯著高於單純語音異常組。就音韻歷程的出現次數來看,亦是語言異常組顯著高於單純語音異常組。在語音異常嚴重度部份,單純語音異常組平均為輕-中度,伴隨語言異常組則平均為中-重度,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進一步以相關和回歸分析檢驗語言能力和語音表現的關聯性,發現語言理解和口語表達與語音替代次數、音韻歷程次數及語音異常嚴重度之間皆有顯著相關性,其中以口語表達能力具有顯著預測力。研究結果支持伴隨有語言發展異常的語音異常兒童,其構音問題較單純語音異常兒童嚴重的論述,同時也顯示兒童語言能力的差異對語音錯誤與嚴重度會有一定的影響。建議在臨床上對於語音異常兒童,亦應瞭解其語言能力狀況,方能擬定更完整的療育方針。
  • Item
    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行為現況和親子互動行為的相關性探討:以雙北市為例
    (2018) 曾威舜; Tseng, Wei-Shun
    本研究目的為利用調查法,瞭解家長與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行為、家長認知與態度、環境可近性,及親子互動行為的不同型態,期望給予合適的行動科技使用建議,與建立良好親子互動型態。為探討相關使用行為,以問卷調查設計,隨機選取臺北市與新北市的托嬰中心與幼兒園收案,並以學齡前兒童的家長(n=325)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65%)家長為每日超過2小時的行動科技重度使用者,接近六成(57.2%)的學齡前兒童使用過行動科技,每日使用總時間(45.2%)落在「1-30分鐘」以內,且最常使用的內容為「看影片」,最常使用的地點是「客廳」。超過七成(72.4%)家庭擁有「3台以上」的行動科技產品,而親子互動的靜態行為以「看電視」為主、身體活動以「戶外活動」為主。並發現家長的行動科技使用時間、環境可近性可以預測(R2=.197)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時間;家長和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時間可以預測(R2=.069)親子靜態行為總時間。 為了學齡前兒童健康發展與親子互動品質,本研究建議:(1)以身作則,建置使用禁區。(2)降低親子靜態行為比例。(3)提高親子身體活動比例。(4)共同培養良好行動科技使用習慣。
  • Item
    班級角落中幼兒學習之研究
    (2006) 陳淑琦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園班級角落中幼兒學習的現況、意涵與問題,希望能對幼兒在角落中的學習有更清楚的認識。本研究是以一幼兒園的中大混齡班(葉子班)的六位焦點幼兒為例,從2001/1/31至2001/7/31,透過觀察,以及對幼兒、兩位老師及園長的訪談、文件分析及家長問卷等方式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在班級角落中的學習,並沒有固定儀式讓幼兒選角或做計畫,但由於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故選角的時機不同,策略及理由也可能不同。而在完成所選的活動上,則因幼兒本身的能力、興趣、需求及生活經驗,與其從角落選出的個人性或社會性的教具、素材及活動,交織出與物、與同儕或與老師的互動、認知建構層次、學習意涵、問題與影響因素。另在角落後的分享上,幼兒有分享的意願,且可依老師的提問分享,但是否分享及分享的時間是由老師決定。故本研究的結論為:在班級角落中,幼兒雖是主動的學習者,也擁有自由選擇權,但其學習意涵與認知建構層次,卻是由幼兒本身與班級角落的脈絡,如:幼兒園所認定的教學型態、老師對角落的規劃與運作(各角落內擺放的個人性或社會性活動、實施流程、對與幼兒互動,或幼兒與同儕互動的態度等)互動而成,亦即角落提供給幼兒的並不只是物理環境,更是社會情境脈絡,且是形成知識建構的一環。而當中老師對角落的規劃與運作又與幼兒園理念、處境、老師本身的思考模式、專業背景、職前教育、實習經驗、同事的討論及幼兒的反應相互影響。為此,本研究針對幼兒角落中的學習、老師對角落的規劃與實踐,幼兒園、幼師培育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期能有助於老師對角落活動的規劃與運作,進而提升幼兒在角落中的學習。
  • Item
    越南與台灣母親之五足歲子女自我概念的比較研究
    (2008) 李慧玲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會受到認知發展階段與所處文化環境所影響。3至5歲是個體建立自我概念的重要時期,但由於幼兒認知特徵及語言能力的限制,而少有相關研究;另一方面,社會普遍關注「外籍配偶」子女的發展情形,但以越南婚姻移民女性學齡前子女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卻缺乏對其自我概念的探討。本研究旨在比較越南與台灣母親幼兒子女的自我概念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此外,亦會從比較的過程中理解5足歲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情形,並歸結一些共通的語言現象、認知發展特徵,與呈現個別幼兒的經驗內容。 研究對象為居住於台北縣之越南母親與台灣母親的5足歲幼兒各20名。研究工具是「學前幼兒自我描述問卷」,乃修訂Marsh等人的學前幼兒自我描述問卷(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for Preschoolers, 2002)、學齡兒童自我描述問卷(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I, 1988)與Vispoel(1995)藝術自我知覺量表(Arts Self-Perception Inventory)而成,以測量幼兒身體能力、外表、同儕關係、父母關係、語文、數學、學校、藝術等八個面向的自我概念。 結果發現兩組對象在八個面向的自我概念得分皆無顯著差異,一般得分情況顯示40名幼兒傾向報告相當正面的自我概念,而在外表與父母自我概念得到最高分,最低分落在藝術自我概念。自我敘述內容顯示本研究幼兒已會使用社會比較進行自我評價,而越南母親子女的自我敘述展現其對母親背景的認識,以及其所擁有的越南經驗,但在本研究中無法發現其與自我概念的關連。 研究結果提醒,越南母親的子女不必然擁有與台灣子女不同的自我概念。然而本研究對象來自區域性小樣本,不具完全的代表性,在推論研究結果上較受限;同時,以與幼兒晤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仍會受限於幼兒的語言能力;而問卷題目的使用則涉及文化敏感性的問題。
  • Item
    不同社經背景母親與子女親子互動探討—以課後活動為例
    (2015) 程湘芸; Cheng, Hsiang-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課後活動中,高社經地位與低社經地位家庭之母親與孩子親子互動內涵。研究者以參與觀察的方式在課後時間進入兩個家庭,並以觀察紀錄的方式蒐集資料,試圖在家庭場域的自然脈絡中,瞭解不同背景親子互動之內涵。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在高社經家庭中,親子互動的特色為:一、以孩子為優先考量。二、視孩子為有能力個體。三、威嚴與親密關係並存。四、正向理性的教養策略。在低社經家庭中,親子互動的特色為:一、媽媽對孩子的付出。二、類平輩的親子關係。三、講求效率的教養策略。此外,本研究也發現高社經家庭和低社經家庭的父親角色、社會網絡及父母為孩子安排活動的差異。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相關研究建議及現場教師之輔導建議。
  • Item
    大班幼兒與小一兒童對入小學準備能力之看法
    (2017) 李淑華; Lee, Shu-Hua
    大班幼兒與小一兒童對入小學準備能力之看法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班幼兒與小一兒童對入小學準備能力之看法。以自編之「入小學準備能力量表」為調查工具,以研究者服務之台北市為目標區域,根據台北市教育局所公布之12個行政區,分層隨機(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按就學人口比例抽樣選取研究對象。最後共收集到國小附幼大班幼兒118名、私立幼兒園大班幼兒118名、小一兒童288名。合計問卷524份,有效問卷438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 大班幼兒及小一兒童對「入小學準備能力」重要性的看法介於「重要(3分)」至「最重要(4分)」之間,顯示大班幼兒及小一兒童認為「入小學準備能力」項目對於入小學都有其重要性。四個分能力重要性排序為:「團體適應能力」最重要,「課業學習能力」第二重要,接著是「自理與自我管理能力」;「認知與語文溝通能力」最不重要。大班幼兒與小一生在37題題項中最重視個人的安全、衛生、如廁技能、尋求支援、基本禮貌、愛護學校公物、師交代的話、注音拼音學習、聽上課鐘聲、專心上課與舉手發言這些能力項目;相對不重視下課自己找事做、穿脫衣物、手部操作動作、交朋友、畫圖與畫符號表達想法、在圖畫中找答案與聲韻辨音等能力。 二、 附幼幼兒與私幼幼兒對於入小學準備能力,不論是在四分能力或整體量表均沒有達顯著性差異(p>0.05),私幼幼兒的平均數均稍高於附幼幼兒。 三、 大班幼兒與小一生在「自理與自我管理能力」、「認知與語文溝通能力」、「課業學習能力」三個分量表與整體量表的看法達顯著差異,皆是大班幼兒的平均數高於小一生,但兩者在「團體適應能力」的看法並無顯著差異,此差距主要來自於私幼幼兒與小一生的差異(私幼幼兒比小一生認為此三能力更重要),而非附幼幼兒(附幼幼兒與小一生的看法無顯著差異)。 四、 不同性別之大班幼兒與小一兒童在四個分量表與整體量表,皆未達顯著性差異。 大班幼兒與小一生對「入小學準備能力」各題項重要性之看法與家長、幼教師與小一教師雖有些能力項目看法一致,但是卻也有些能力項目是成人重視而大班幼兒與小一生並不重視,或是成人不重視而大班幼兒與小一生認為重要的能力項目,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與成人的看法不同。 最後,本研究結果提供在幼小銜接中有關的重要關係人-家長、幼兒園教師、小一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人員參考,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日後國內相關人員與推動幼小銜接之參考。 關鍵詞:入小學準備能力、幼小銜接、生態系統、大班幼兒、小一兒童
  • Item
    學前單純語音異常兒童與伴隨語言發展異常之語音異常兒童的語音錯誤表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8-07-??) 鄭宇翔; 劉惠美; Yu-Hsiang Cheng, Huei-Mei Liu
    本研究探討單純語音異常兒童與伴隨語言發展異常之語音異常兒童在語音錯誤類型和語音異常嚴重度之差異,並檢視語言能力和構音錯誤類型及語音異常嚴重度的相關性。研究對象為年齡58~74個月大之20名單純語音異常兒童(Speech Sound Disorders, SSD)與16名伴隨語言發展異常之語音異常兒童(Speech Sound Disorders & Language Development Disorder, SSD+LDD)。本研究以一套涵蓋國語21個子音之自編情境詞語測驗蒐集語音樣本,分析兩組兒童在構音錯誤類型、音韻歷程、語音異常嚴重度與錯誤子音之變異表現的差異。結果顯示,兩組兒童構音錯誤類型皆以替代類型為主,且SSD+LDD組的替代類型出現次數顯著多於SSD組。音韻歷程部分,兩組兒童在後置音化與塞音化的出現次數有顯著差異。兩組之語音異常嚴重度有顯著差異,SSD組的平均嚴重度為輕—中度;SSD+LDD組則為中—重度。兩組在錯誤子音的變異出現率上無顯著差異,而SSD+LDD組的錯誤子音變異程度顯著大於SSD組。檢驗語言能力和語音表現的關聯性,發現語言理解與子音正確率、替代次數、音韻歷程次數有顯著相關,口語表達與子音正確率、替代/歪曲次數、音韻歷程次數有顯著相關,其中以口語表達能力和語音表現的相關較高。研究結果支持,伴隨有語言發展異常的語音異常兒童與單純語音異常兒童的語音表現有差異,前者表現出較多的構音替代錯誤次數、較多的音韻歷程次數和種類以及較高的語音異常嚴重度,且個別兒童的語言能力與語音錯誤類型和嚴重度間均有關聯性。建議對語音異常兒童進行評估與療育時,亦應考慮其語言能力差異可能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