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教師於社群課程實踐之個案研究:以批判教育學為視角(2021) 洪郁婷; Hung, Yu-Ting課程改革相關討論一直備受關注,尤其臺灣實施十二年國教之後,這一波改革對師生而言更是直接的衝擊;不過,即使處在這樣的脈絡之中,教師的課程實踐似乎仍是步履維艱。過往的研究,多從國家機器、教師文化、專業認同等方面對上述現象予以解釋,本文則企圖打破原先的論述框架,新闢教師實踐的論述空間,故嘗試採完全走入教師的脈絡之中,不再讓教師成為被觀看的他者;用批判教育學的視角,從課程意識、師生關係、社會責任三個層面的覺醒歷程,理解教師為何要實踐、如何去實踐,並將教師批判覺醒後的課程實踐予以理論化。本文採為時兩年的質性個案研究,深入臺灣北部某縣市都會區的大型完全中學國中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研究對象為此社群其中三位教師;並運用參與/非參與式觀察、回溯性的深度訪談、文件分析,探究教師如何藉由社群建構出多重反思的專業文化場域、教師覺醒的契機與歷程、以及實踐的困境所映射出的結構性問題。研究發現,教師的教學作為,往往反映了教育體系中的各方權力關係,故教師通常會在權衡之下,選擇自認為最適合的處理方式,但這不一定具有教育意義;若能打破現存結構對教師的定義,教師賦權的力量便會產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則頗為複雜,既是平等的關係,教師須帶著批判反省的力量聆聽學生的聲音;亦是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教師須走向解放的權威,方能帶領學生共同建構課程,這對本研究的個案而言,是仍待努力的方向。教師的社會意識則能帶領教師走向覺醒,本研究個案因能與課室中弱勢的學生站在同一陣線,故得以揭露迷思,看見社會結構中的隱形群體,進而期待能藉由課程實踐,消解此結構所帶來的壓迫。根據上述的發現,研究結論有五項,分別為:一、社群的交流能讓教師看見多元的課程實踐;二、教師可從自身與課程的連結開始展現主體;三、反省的學習能生成批判性知識並共構課程;四、教師面對基進的改革行動時仍會游移不定;五、納入課程實踐的改革論述使教師賦權增能。而本文亦針對未來關於教師課程實踐的研究以及關於第一線教師的實踐,予以相關建議。Item 國小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以發展學校集體智慧的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梁金都; 林明地; Chin-Tu Liang, Ming-Dih Lin本研究目的在探究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策略,以達成學校集體智慧的目的。研究者主要選取七位國小校長和七位教師為研究參與者,並進行10次的焦點團體訪談,以蒐集豐富的實地資料,最終獲致了以下重要結論:一、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在三階段和七項原則性策略下,發展出28個實際策略,並達成七項學校集體智慧的成果。二、校長在三階段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實際策略,顯現出規劃性作為等七項不同的領導特質。三、信任關係、領導能力、協同合作、專業發展等是專業學習社群實際運作的核心精神。四、校長可採取28個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實際策略,並掌握七項領導特質和四種核心精神,有效地達成學校集體智慧的目的。Item 國民中學領域召集人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導作為與解決策略之研究(2017) 洪穎馨; Hung, Ying-Shin本研究以Etienne Wenger提出之「實踐社群」理念,建構凝聚國中領域召集人共識與領導知能的實施方案。在過程中,以行動研究為方法,並採用參與式觀察、訪談方法進行研究,使領域召集人之間能夠透過對話,了解彼此困境,相互分享擔任領域召集人的推動經驗歷程,強化召集人的領導責任與效能,相互提供心理支持,促進領域召集人領導信念與建立團隊合作的社群概念。本研究發現透過社群的運作與正向經驗,有助於領域召集人進行省思,並藉由同儕學習,提升領導知能,可作為未來學校領域召集人工作坊規劃及相關研究之建議參考。Item 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及其促進學校文化改變之個案研究(2012) 童新峯; Hsin-Feng Tung本研究係以一所國民小學為個案,探究學校中以藝術與人文領域為主軸之專業學習社群,透過Huffman 和 Hipp(2009)所提出的專業學習社群發展階段理論為基礎,分析該社群之演進歷程,並以Jackson 與 Temperley(2007)的網絡、連結與結點形成之理論探究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歷程中如何建構學習網絡,最後以Schein(1992)文化層次模式為學校文化分析之架構,分析專業學習社群在其運作過程中建構之學習網絡所促進學校文化之改變。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半結構式訪談、現場觀察與文件分析進行資料蒐集,以形成研究的發現與結果,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獲致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因應課程統整與師資專業化為奧斯卡小學推動藝術與人文領域專業學習社群發展的背景因素 二、奧斯卡小學的專業學習社群歷經初始、執行與維持三階段 三、發展「由下而上」的團體領導力是奧斯卡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專業學習社群的共同特性 四、擁有豐富行政歷練的召集人為帶領奧斯卡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專業學習社群邁向成功的關鍵 五、奧斯卡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專業學習社群人格特質同質性高為專業學習社群發展優勢 六、奧斯卡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專業學習社群化繁為簡整合舊有活動為藝術季,並與行政支持系統高度合作創造專業學習社群高效能 七、奧斯卡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專業學習社群善用在地屬性資源創造學校本位特色課程 八、 奧斯卡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專業學習社群透過「藝術季施行制度的建立」、「行政人員與學年主任的溝通整合」以及「學校成員情感的連結」創造結 點建構學習網絡影響學校文化 九、奧斯卡小學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歷程中改變「學校成員關係」、「核心價值」以及「土親、人親的藝術校園永續經營」的學校文化 基於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文末針對學校行政單位、學校參與教師、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蘇格拉底對話法在臺北市高職特教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應用(2016) 徐孟君; Hsu, Meng-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今臺北市高職特殊教育教師如何以社群活動實施蘇格拉底對話,解決所面臨之專業認同困境與教師專業評鑑政策之意見,期盼透過對話,增進對政策的理解並接納現有困境,並透過對話形塑新觀點,並培養教師之理性運用及群性發展,提供教師未來實施蘇格拉底對話之參考。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區紅瓦學校(匿名)之6名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4周、2次共6小時的社群活動,完成針對「何謂特教教師專業?」以及「何謂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探討,結果如下: 壹、蘇格拉底對話法運用於高職特教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可促使教師運用理性思維對談,避免流於空談、閒聊或懸而未決的討論 貳、蘇格拉底對話法運用於高職特教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可促進教師群性、培養傾聽美德,形成校園對話文化 參、促進者和參與教師進行蘇格拉底對話時,教師表達的自主性極高,呈現的對話模式具多元特色。 肆、促進者應具備良好的歸納統整能力,並且能精要重述對方語意,在意見上維持中立。 伍、蘇格拉底對話之社群組成份子,若要進行問題探究,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相關背景經驗,在共識的形成上會更容易,此為其限制之一。 陸、透過蘇格拉底對話法於高中職特教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討論,高職特教教師的專業角色為:「能重視每個生命個體,並能依其學習需求給予合適的教育與服務。」 柒、透過蘇格拉底對話法於高中職特教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討論,高職特教教師認為,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能夠在充分尊重專業的前提下,給予長期、定期的評量,透過可測得的方式,例如:觀察、會談、資料等,進行全方位的評鑑作為。」Item 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之行為意向--以計畫行為理論為例(2012) 白玉鈴; YulingPai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計畫行為理論」為例來分析影響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行為意向的因素。研究工具是研究者自編之「影響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之調查問卷」。以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發出正式問卷720份,最後收回627份有效問卷。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現況屬於中上程度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各層面有所差異 (一)不同「性別」教師在態度與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教師在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學歷」教師在知覺行為控制層面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現任職務」教師在主觀規範及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教學年資」教師在主觀規範及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任教領域」教師在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專業學習社群參與經驗」教師在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向等層面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間具有顯著相關。 四、國中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向」之聯合預測變異量的達17.6%。其中以「主觀規範」最高,「態度」次之,最後是「知覺行為控制」。 最後,本研究針對國中教師、學校行政、教育主管機關與未來研究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國中教師、計畫行為理論、專業學習社群Item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2009) 沈靜濤; Ching-Tao Shen本研究係以一所推動「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國中為個案,以各領域所形成的專業學習社群為焦點,瞭解該校推動「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方式,並透過Huffman引用Fullan的學校革新階段理論為基礎,分析該校各領域教師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而形成的專業學習社群之演進歷程與特性,以探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歷程中專業學習社群之發展。 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現場觀察與訪談,並將所蒐集的資料進行相互檢證,以形成研究的發現與結果,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獲致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 依循政策指引與掌握學校既有的條件與參與經驗,是太陽國中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背景與推動方式。 二、 領域本位的規劃與實施,是太陽國中形成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目標、修訂評鑑規準與運用評鑑結果的方式。 三、 太陽國中的專業學習社群歷經了初始階段的「對話」與「分享」,以及執行階段的「行動」與「實踐」。 四、 「領導作為」、「社群願景」以及「團隊合作方式」為太陽國中專業學習社群演進歷程所呈現的共同特性。 (一) 支持與分享的領導作為,是學校中專業學習社群各演進階段的特性。 (二) 社群願景的形塑,是專業學習社群執行階段的特性,而團隊合作方式則是貫串各演進階段的特性。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對學校行政單位、國民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展現學校領導者專業領導的能力,以深厚學校的專業學習社群。 (二)擴大教師參與學校事務的機會,以增進教師對評鑑活動的認同。 二、對學校教師參與試辦的建議 (一)接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 (二)善用專業學習社群的影響力,有助於學校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針對學校中的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實徵性的研究。 (二)進一步研究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擴大推動對學校專業學習社群之影響。Item 探析專業學習社群的展化學習經驗與課程創新行動一一活動理論取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6-??) 陳佩英; 曾正宜政策目標導入可衍生新的需求,促進教師成長和課程革新。本文應用活動理論和展化學習,揭示高瞻目標引發教師社群之專業成長、社群和課程與教學創新行動之間的辯證關係。本文採個案研究法,主要透過訪談、焦點團體討論、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研究發現,計畫活動系統因高膽目標而形成,主體為學校研究團隊,工具則為集體活動之重要中介。工具包括會議、教案與關鍵性問題等,為團隊建立共識和完成任務的重要憑藉。工具的發展涉及活動系統中的衝突與矛盾,矛盾成為集體目標發展的動力,透過社群專業增能、研討、教案設計與修正和反思等,團隊的展化學習歷程得以開展。此外,由大學支援提供的鄰近發展區,搭起教師專業知能發展的鷹架,將挑戰、衝突等不一致的矛盾狀態,轉為社群學習的驅力機制。社群行動的協商與跨科合作,深化團隊展化學習的場域,使個體的專業成長和社群的任務達成相輔相成。Item 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召集人課程領導及相關問題之研究(III)(2010-10-30) 王秀玲; 張明輝; 林新發近年來,隨著教育政策不斷地推陳出新,國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學生的身 心發展以及家長對教師的期待等,都隨時在調整及改變,校長必須發揮教學領導 的功能,帶領全體教師邁向更專業化的教學,方能因應整個教育生態的需求,而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推動,正可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學校教學效能。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形成與運作,校長的教學領導居於關鍵的地位。本研究 即主要在探討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模式之建構,擬進 行為期二年的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有個案研究、問卷調查、焦點團體座談、 個別訪談、文件分析等,以了解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 的現況與差異、探討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的關係、析 述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的影響、建構國民中學校長教 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的模式,以供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本研究預期之貢獻有三:第一,本研究針對校長的教學領導及教師專業學習 社群做完整的探究,有助於理論的深化;第二,本研究以國民中學教師為對象發 展研究工具,可作為後續研究之檢證;第三,透過本研究可以建構國民中學校長 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的模式,作為學校推動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 業學習社群發展、互動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