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驗證(2011) 李靜芳; Ching-Fang Lee本研究目的以計畫行為理論來探討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並評價該理論之適配度。本研究為調查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研究對象為北部醫學中心接受產檢、懷孕大於12週且無妊娠合併症之孕婦,共621位,平均年齡為31.76歲(SD=3.87)。研究工具為自擬量表,包括基本資料表、孕期運動知識及懷孕期間從事規律運動意向量表。統計方法分別使用SPSS for Windows 14.0程式及LISREL 8.72版統計軟體對理論模式適配進行評量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孕婦對於懷孕期間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為正向,且有6成4以上的孕婦表示從今天起至生產前有可能從事規律運動。 二、 外在變項-社會人口學、孕產史、自覺健康狀態及懷孕期間運動知識對孕婦規律運動之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具顯著影響。 三、計畫行為理論適用於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模式,整體適配度達到評鑑指標(GFI=0.90、AGFI=0.88、RMSEA=0.062、SRMR=0.074、NFI=0.96、NNFI=0.97、CFI=0.98、(χ2/df)=3.4、PNFI=0.84)。 四、「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皆對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可解釋的變異量為57%。其中知覺行為控制(β=0.68, p<0.01)為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主要決定因子,其次為主觀規範(β=0.12, p<0.01)。 五、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交乘積和影響態度(γ=0.58, p<0.01)、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交乘積和影響主觀規範(γ=0.87, p<0.01)、控制信念與知覺力量交乘積和(ΣPi×Ci)影響知覺行為控制(γ=0.35, p<0.01)。 六、孕婦規律運動行為之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彼此間呈顯著的正相關。 計畫行為理論可用來解釋孕婦於懷孕期間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的。知覺行為控制為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主要決定因子,其次為主觀規範。建議醫護人員應協助孕婦克服在規律運動之主要障礙因素,並給予孕婦所需的資源,以促使孕婦於懷孕期間能規律運動。Item 某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2008) 俞素華; Yu, Su-Hua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瞭解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與規律運動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四技的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抽出研究樣本,並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施測,共獲得有效樣本數為376人,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點二系列相關、赫德林T2檢定、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者佔全體學生10.6%,無規律運動者佔89.4%,研究對象主要運動項目為走路(48.4%)、爬樓梯(44.7%)、籃球(31.6%)。 二、 影響學生規律運動行為之個人背景因素為:男生、有參與運動社團、自覺健康狀況「好」者、有收看運動性電視節目其規律運動行為愈好。 三、 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與運動自我效能、同儕運動社會支持、運動目標、運動計畫、運動享樂感呈現正相關,但和自覺運動障礙呈現負相關。 四、 經邏輯斯迴歸發現,運動社團參與、運動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技術學院學生之規律運動行為,其中尤以運動社團參與的影響最大。Item 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2009) 溫密欣; Mi-Hsin Wen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國中生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高雄縣某國中一、二、三年級之學生,採分層集束隨機取樣方法進行抽樣,共得有效樣本432份。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施測的時間為民國97年9月29日至10月7日止。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課後補習天數在3至4天,每週補習時數8至9小時;課後溫習天數在4至5天,每週溫習時數約10小時;父母教育程度以高中職及專科、大學畢業者居多,父親職業偏向技術性及半專業、一般公務員居多,母親職業則偏向無或非技術性工作者佔多數。 二、 研究對象具中上程度的運動享樂感與自覺運動利益,趨向中下程度的運動自我效能;家人、同學、朋友的運動支持以情感的運動支持影響最大,老師的運動支持則以訊息運動支持影響較大。 三、 研究對象大部分家庭都沒有運動場地及設備,運動器材則以跳繩、腳踏車、呼拉圈為主;社區運動使用場地以學校、公園、籃球場及體育場居多,運動設備以固定式的籃球框架及遊戲式的籃球機為主,運動器材則以腳踏車、籃球、羽球為主;學校運動場地以籃球場及排球場為主,運動設備也以籃球框架及排球網架為主,運動器材多使用籃球、排球、羽球、接力棒。 四、 研究對象每日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六,每週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一,顯示具有中等程度的規律運動;另每日約有四成四,每週約有五成二的研究對象接近有規律運動,因此規律運動的促進尚有待改進的空間。 五、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因素中之運動享樂感、運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利益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社會支持因素中之家人、同學、朋友運動支持及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環境因素中之家庭、社區運動器材設備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 六、 由迴歸模式分析發現研究對象運動自我效能愈高,自覺健康狀態愈好,運動享樂感愈多,社區運動器材愈完備,愈能增進課後規律運動行為。Item 臺北市兩所國民中學學生自尊、學業成就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縱貫性研究(2008) 吳朝淵; Chao-Yuan Wu本研究採縱貫方式探討個人背景變項、自尊、學業成就對國中生規律運動行為的影響。以臺北市兩所國中203名七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三年追蹤調查,最後得173位學生(流失率14.78﹪)。將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到的資料以邏輯式迴歸分析進行統計。重要發現如下: 一、國中三年期間各約六成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且男生比率高於女生。隨年級增加,男生規律運動比率下降;而女生則無明顯變化。 二、三年持續從事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且男生多於女生;而三年持續無規律運動者佔17﹪,且以女生居多。 三、七年級的個人背景因素中,只有規律運動行為可以有效預測八年級(O.R.= 5.79)、九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3.88)。 四、七年級的自尊中,只有身體自尊可以有校預測八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1.73);但整體自尊(O.R.=2.28)、學業自尊(O.R.=0.44)和身體自尊(O.R.=1.85)可預測九年級的規律運動行為。 五、七年級的學科成績對八年級(O.R.=0.96)和九年級(O.R.=0.94)的規律運動行為有負向影響力。 六、七年級規律運動行為可以有效預測八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 5.21)。性別(O.R.= 0.42)、七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 3.32)、整體自尊(O.R.= 3.53)、學業自尊(O.R.= 0.42)可以有效預測九年級規律運動行為。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藉由課程培養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強化整體自尊,以提升學生規律運動行為。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2010) 柏佩蘭; Po, Pei-Lan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規律運動行為現況,及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與規律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某國小五、六年級學童,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法進行抽樣,並以自填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問卷241份,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赫德林T2檢定、積差相關、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占全體學生四成六,主要運動項目為籃球、腳踏車、慢跑。 二、 個人背景因素與規律運動行為的卡方檢定結果顯示,各變項均未達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與運動自我效能、運動享樂感及運動社會支持呈現顯著正向關係,與自覺運動障礙呈現顯著負向關係。 四、 由邏輯斯迴歸發現運動享樂感、運動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規律運動行為,其中以運動享樂感的影響最大。Item 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2017) 黃怡菁; Huang, Yi-Ching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規律運動行為與現況,及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與規律運動行為之間關係。研究母群體以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有244位學童參與。研究工具採以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問卷218份,有效問卷比率89.34%。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重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國小高年級學童有從事規律運動行為者,占全體受試 者59.2%,沒有從事規律運動行為者則占全體受試者40.8%,主要運動項目為籃球與跑步。 二、本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不會因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身體質量指數等個人背景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會因有參與運動社團(p<.05)而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比較好。 三、邏輯斯迴歸發現運動自我效能(p<.001)、運動社團(p<.05)參與可有效預測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規律運動行為,其中以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力最大。 四、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團參與,可預測規律運動行為總變異量30.3%。Item 高齡者飲食習慣與規律運動對其身體組成及血液、尿液生化指標相關性之探討(2004) 鄭小嵐; Hsiao-Lan Che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齡者飲食攝取與規律運動習慣,對於身體組成及生理代謝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大安區60歲(含)以上,有自主意識及運動能力的居民56人。依性別、運動習慣分為高運動男性13人、低運動男性13人、高運動女性16人、低運動女性14人,共四組。資料收集包括:問卷調查、脈搏、血壓測量、身體組成分析、跟骨廣頻超音波衰減率、握力與腳力之測量,血液及尿液生化分析。所得數據進行差異性測試、相關迴歸及分析。結果顯示高運動男性每日熱量攝取、蛋、豆、魚、肉類攝取量、右手握力及左腳睜眼單腳站立時間顯著高於低運動男性 (p< .05) ,而兩組女性則無顯著差異。同性別之高、低運動組的身體組成、雙腳跟骨廣頻超音波衰減率、尿中排泄物及尿液酸鹼值均無顯著差異 (p > .05) 。高運動男性之血漿支鏈胺基酸濃度顯著低於低運動男性者 (p < .05) ,兩組女性則無顯著差異 (p > .05) 。身體質量指數分別與體脂肪重百分比 (r = .605, p < .0001) 、腰臀比 (r = .795, p < .0001) 、三頭肌皮脂厚 (r = .692, p < .0001) 呈正相關;體脂肪重百分比與腰臀比 (r = .714, p < .0001)、 三頭肌皮脂厚 (r = .973, p < .0001) 亦呈正相關。高齡者之蛋白質攝取量分別與肌肉量百分比 (r = .284, p = .0337)、血漿支鏈胺基酸濃度 (r = .320, p = .0174) 呈現正相關,與尿中三甲基組胺酸濃度則呈負相關 (r = -.311, p = .0196) 。而高運動組之蛋白質攝取量與左 (r = .532, p = .0030) 、右 (r = .470, p = .0100) 手握力呈正相關;低運動組則無此相關。尿鈣排泄量與高齡者之骨量 (r = -.433, p = .0009) 、右腳跟骨廣頻超音波衰減率分別呈現負相關(r = -.307, p = .0212),與尿中羥基脯胺酸濃度則呈正相關 (r = .389, p = .0030) 。骨量與左 (r = .687 , p = .0001)、右(r = .722, p = .0001) 腳跟骨廣頻超音波衰減率均為正相關。而高運動組之骨量與左 (r = .535, p = .0028) 、右 (r = .404, p = .0300) 腳站立時間呈正相關;低運動組則無此相關。因此,建議高齡者應攝取足夠之能量與營養素,並配合規律運動,才能有效地增進握力及腳力、維持骨骼之健全,進而提升生命之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