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社會企業與企業資金合作之研究
    (2022) 謝宜珓; Hsieh, I-Chiao
    社會企業是一種新型態的混合組織,用商業模式、創新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以達到社會公益與企業永續經營的目標。然而資金短缺或融資管道不足,常是其營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政府或民間企業的資源往往扮演重要的社會企業支持系統,協助社會企業家發展,而社會影響力投資兼顧財務收益及社會和環境正向影響,社會企業可為投資之標的。是以本研究目的為了解影響企業與社會企業資金合作因素?社會企業與企業資金合作模式及支持的因素為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度訪談目前或曾經有直接或間接上辦理資金投資、募資的社會企業及投資人,分為投資方及被投資方二個部分,以文獻探討歸納社會企業資金合作因素、合作模式及支持系統。研究結果發現企業做為一個營利體,與社會企業資金合作是依循CSR作法,若採投資做為資金合作的方式,公司型社會企業及社企型公司才能為投資對象。資金合作是一種手段,建立策略性的夥伴關係才是雙方投資的目的。支持系統需要一個友善環境,包括政府、社會企業、中介組織、投資者、社會大眾等信任機制、透明度、責信。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從政策支持系統及社會企業責信兩個面向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員工參與企業志工之工作滿意度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研究-以T公司為例
    (2023) 趙柏奕; Chao, Po-Yi
    本研究意旨在探討員工參與企業志工之工作滿意度對組織公民行為的關係,個人背景變項包括:生理性別、年齡、工作類型、工作年資、參與企業志工類型、參與企業志工年資;擔任企業志工的工作滿意度包含:自我成長、組織氣氛、人際關係;組織公民行為包括:認同組織、協助同事、人際和諧。研究對象參考T公司於110年出版之永續報告書,參與企業志工組織之在職員工,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探討員工參與企業志工組織之工作滿意度,對工作場域的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本研究結果歸納分述如下:一、員工參與企業志工組織之工作滿意度以「組織氣氛」構面平均得分最高,其次為「人際關係」構面與「自我成長」構面。二、組織公民行為各構面以「盡職精神」構面平均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協助同事」構面、「人際關係」構面、「認同組織」構面。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員工參與企業志工組織,對應工作滿意度,以「自我成長」構面有最多顯著差異。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員工,除生理性別,皆對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差異。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包括:一、對推行企業志工組織之企業建議:企業應按照員工專業背景設計志工服務,以提升能力的發揮、開設志工活動有助於員工拓展交友。二、對參與企業志工組織之員工建議:降低服務前的期待且與被服務機構培養信任關係、以長遠的志工參與為規劃,且優先參與屬於自身專長的項目。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增加質性訪談並進行對照實驗、以企業營運有直接關係之指標,探討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
  • Item
    影響企業社會責任決策因素之研究:以福建閩南區域不動產開發行業為例
    (2021) 毛瑩瑩; MAO, YING-YING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高速發展,嚴重環境污染及全球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日益 凸顯,永續發展的理念隨之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企業社會責任開始由傳統理念逐 漸朝向企業戰略層面發展,成為社會評價企業的重要標準。作為中國大陸經濟發 展中的支柱性產業,不動產開發行業亦積極投身企業社會責任事業,踐行自身社 會責任,但其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根據官方近十年的統計顯示,不動產行業消費 者投訴比例連年佔據被投訴行業的前列,並且未有顯著改善。當企業對社會責任 投入的結果長期處於此種情況下是否會對其投入意願造成影響?此外對企業投 入社會責任的根本影響因素又有哪些?前述問題意識是以引發本研究的主要動 機。檢視不動產開發行業之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其視角主要著眼 於行業整體,較少對具體區域市場進行針對性研究。基於該行業具有較強區域性 的特質,本研究選擇聚焦於福建閩南區域之不動產開發行業展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選取研究區域內八個具有代表性的不動產開發企 業,以文獻探討歸納所得之企業社會責的倫理因素、經濟因素、制度因素三大面 向為基礎架構展開深度訪談蒐集資料,進而針對研究對象之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 素進行深入探討與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倫理道德價值觀、經濟動機及制度因素對研究區域內不動產 開發企業 CSR 決策具有重要影響。就倫理道德價值觀而言,個人價值觀對於 CSR 的投入及實踐效果產生根本影響,而家庭教育對個人價值觀的影響發揮了較大作 用,其次為學校教育與儒家文化;就經濟動機而言,則以善因行銷與資源交換為 主要動力;而制度因素則因其強制性與不可違抗性從客觀上保障了企業社會責任 的實施。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從行政政策及企業實務兩個面向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之歷程及模式建構研究—以臺灣電子科技產業為例
    (2010) 張瑞生
    隨著全球化趨勢演變,企業組織因為掌握資金、技術及人才,透過生產及服務的提供,對各地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帶來重大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之歷程,以臺灣電子科技產業為例,分析歸納企業實踐社會責任的倫理價值觀、面向與成果、影響因素、途徑與行動,藉此建構臺灣企業實踐社會責任模式,提供學術界及實務界參考。 本研究具探索性研究的特性,採用質性取向個案研究法,經由立意取樣原則,以多個案方式選出三個代表性個案企業為樣本進行訪談,訪問對象包括企業相關部門主管、基金會執行長以及具合作關係的利益相關者,共計十五位。探究利益相關者對個案企業實踐社會責任的觀點,以建構臺灣企業實踐社會責任模式。經由訪談資料、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提高研究信實度以回應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臺灣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之歷程,受儒家倫理價值影響,採內親外疏的次第性開展,呈現由上而下、從內向外再由外返內的途徑,就利益相關者管理上呈現以內部(主要)利益相關者為先,外部(次要)利益相關者為後的次第。本研究另指出透過公民社會的倡議與宗教信仰的影響,有助於提升企業對外部(次要)利益相關者的負責行為。
  • Item
    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運作模式之研究-以六個企業型基金會為例
    (2009) 侯怡如; Yi-Ru Hou
    研究目的-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早已名列全球公共政策議程之中,且重要性日漸提高。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備受注目的議題,越來越多國際組織針對企業社會責任訂定標準,並有許多跨國公司將其營運活動(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評估,列入公司所發行的年報中,部分國際組織也會定期發表研究報告。因此可看出企業社會責任在現今社會之重要性。現今的企業型基金會大多都趨向於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企業型基金會在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下之運作模式。 研究問題-欲從國內外文獻中分析,了解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意涵與其發展,並藉由六個不同運作模式之企業型基金會個案研究,來檢視策略性的價值與重要性,以作爾後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發展,同時給予其他非營利組織參考建議,所以引發本研究以下三個問題:分別為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興起原因?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運作模式?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影響? 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及三角檢核法為主,研究對象則是金車教育基金會、技嘉教育基金會、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及朝邦文教基金會等六家企業型基金會,且以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半結構式之訪談,訪談大綱以環境、結構、功能三方面來設計訪談問題。訪談過程以錄音為主,紀錄為輔,以避免遺漏口語訊息,進而分析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本研究之企業型基金會各具有獨特性,也兼顧到社會上之需求,兼具社會功能及促進社區發展,也從相關文獻之探討、相關文件資料的蒐集與訪談結果的分析,獲致以下結論:一、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興起已為現今社會之趨勢二、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之運作模式已由回應式趨向於策略式之運作三、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不容小覷。 研究建議-受訪者資料發現給予以下三點建議:一是建構支持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之環境,二是結合互補式的企業社會責任運作模式-以贊助加操作兩者融合並行,三則是適當調整組織內之成員以利運作。
  • Item
    社會投資形模與其責信之研究
    (2009) 張馨方
    研究目的—社會投資源自於社會企業中,企業社會責任底下的一環,它之所以會興起,主要原因是在解決傳統捐贈效能的問題,然而,由此所衍生出的核心價值之衝突,使得捐贈者/企業與受贈者/非營利組織往往在社會投資的模式中,無法達成雙方平等自主的可能性。故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投資的內涵及其樣態,與其所需的責信機制架構,以開創彼此在社會投資策略中的雙贏局面。 研究問題—為了達成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在社會投資模式中的雙贏局面,瞭解社會投資之模型與其責信內涵,則為本研究的重點所在。據此,本文擬探討以下三個研究問題:1.何謂社會投資?社會投資的責信內涵為何?2.何謂社會投資之模型?社會投資的整體概念為何?3.各種社會投資的樣態,其所需要的責信機制為何? 研究方法—本研究在資料搜集的部份將透過文獻探討的方式來進行;在資料分析的部份則將透過次級資料分析法中的彙總/後設研究法來進行;在研究對象的部份,因本文關注的焦點主要是在社會投資與其相關的責信議題,故社會投資及其責信內涵即為本文之研究對象;而在分析單位的部份則是著重在企業組織及非營利組織的組織層級。 研究發現—就社會投資的樣態而言,本研究根據社會投資之形模過程,建構出狹義的社會投資、公益創投、許可同意、以業務為基礎的倡導、贊助、聯合議題倡導、社會合作社、微額貸款/微型創業、社區企業、庇護工廠、公益平台等十一種社會投資的類型,其中,並區分為由企業或由非營利組織所主導的兩種樣態。而就社會投資之責信內涵而言,本研究是採用Suchman對於合法性的解釋,即實用性合法性(成文法)、道德性合法性(不成文法),與認知性合法性(內化)的概念,以及責信的控制機制,即強制力、規範及誘因的面向來建構出社會投資之責信架構。 關鍵字:社會投資、社會企業、責信、企業社會責任
  • Item
    企業基金會公益實踐之研究-以光寶文教基金會社區認輔為例
    (2013) 吳銀玉
    企業實踐社會公益的方式非常多元化,投入人力、物力或財力,或是以組織的方式成立基金會或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等等。本研究以光寶科技公司所成立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為研究個案,以光寶文教基金會投入資源最多與時間最久的「社區認輔方案」為例,藉以瞭解企業與基金會推動社會公益的互動歷程,例如議題選定、資源投入、基金會的發展以及基金會與各利益相關人的互動等等,藉以瞭解企業與基金會實踐公益的歷程與變化。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為:(一)企業成立基金會與投入此議題的動機;(二)企業內部與基金會的運作關係;(三)社區認輔與學校、政府、企業及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以蒐集資料,並輔以文件資料,經資料的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為:(一) 企業創辦人因具有宗教情懷,從教義出發推動公益,對社會議題抱持「家庭─學校─社區」的系統觀,促成基金會長期投入「社區認輔」,此點符合涂爾幹認為宗教具有建構社會的集體道德與規範,促成社會整合與穩定的功能;(二) 「社區認輔」是參照企業 “Total Solution”模式,從「家 庭─學校─社區」的連結出發,提供系統性的治標且治本之方案;(三)基金會社會公益實踐應隨時關注社會變遷衍生的新議題,並提出因應策略,才能與時俱進並長期深耕; (四) 企業提供管理模式協助基金會的管理、規劃與訓練活動,有助非營利組織提高營運效能與永續發展;(五) 志工學習與多元化激勵措施,有助於志工提升服務的品質與自我實現;(六) 策略聯盟產生綜效,有助於資源極大化與訊息流通,提高受助者利益。
  • Item
    社會企業家人格特質之研究-以營利型為例
    (2016) 鄭惠如; Cheng, Hui-Ru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認為社會企業是任何可以產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動,具有企業精神策略,以達成特定經濟或社會目標,而非以利潤極大化為主要追求,且有助於解決社會排斥及失業問題的組織。2014年9月行政院核定之「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述明「社會企業」是指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為核心目標的創新企業組織,透過一般商業營運而非捐贈的模式在市場機制中自給自足。其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亦可達到社會公益的目的,以平衡社會發展。其中更將社會企業分為「非營利組織」及「營利組織」,「營利型社會企業」是由傳統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轉型為社會企業,正好是J. Gregory Dees 所提出「社會企業光譜」中由右到左的歷程。 人格特質是不同個體面對不同的環境或壓力時,為了適應而產生不同於他人的特殊行為與因應模式。臺灣企業有將近98%屬中小型企業,為整體經濟體系之主力;然而,面臨種種經濟環境的困境影響,許多中小企業仍能繼續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與跨國企業互別苗頭,其原因就在於企業家精神。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營利型社會企業家」之人格特質,以三到五位臺灣以中小企業風貌呈現的「營利型社會企業」的創辦人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法為搜集資料的主要來源、MAXQDA質化資料分析軟體編碼歸納、輔以NEtS特質與人際風格評量佐證,將所得資料以質的研究法予以分析、歸納。由研究結果可得知在臺灣何種人格特質的企業主願意將公司的運作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環節,將社會大眾與社會弱勢族群連結,攜手共創多贏的局面。
  • Item
    兩岸社會企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8/08-2009/07) 鄭勝分
    近年來歐美福利國日趨嚴重,為進一步推動福利國的改革,歐美各國逐漸出現兼具非營利組織與企業混合特質的社會企業,惟此種新型態組織欠缺被廣泛接受的界定方式,故造成研究與應用上的困擾;再者,社會企業亦為大陸的發展新趨勢,並希望借鏡台灣經驗,惟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仍須進一步的經驗研究。緣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釐清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進而進行兩岸比較研究,如此才能深化社會企業的研究。 本研究為二年期的研究計畫,第一年以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經驗為主,首先檢視歐美發展經驗,據以審視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全貌,第二年則關注兩岸社會企業的比較研究;具體而言,第一年計畫之研究問題包含:(1)此種混合組織的操作化定義到底為何?(2)此種新型態組織具備哪些特質?(3)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為何?而第二年計畫之研究問題包含:(1)大陸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為何?(2)兩岸社會企業發展有何貢獻?(3)兩岸社會企業的未來發展性為何? 依據初步的文獻檢閱,本研究認為社會企業可以細分成商業化、社會企業精神、企業社會責任,及社會合作社四種類型,而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採取質化的研究方法,包含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焦點團體法、蹲點法,及比較研究法。
  • Item
    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2007-06-01) 鄭勝分
    近年來歐美福利國日趨嚴重,為進一步推動福利國的改革,歐美各國逐漸出現兼具非營利組織與企業混合特質的社會企業,惟此種新型態組織欠缺被廣泛接受的界定方式,故造成研究與應用上的困擾,爰本文之目的在於透過分析架構的建立,釐清社會企業的概念。本文依據歐美社會企業研究文獻,從分析指標及組織型態雙向度指標,將社會企業歸納成兩大發展途徑,包含非營利組織的師法企業途徑,及企業的非營利途徑。前者可細分成以偏經濟面的商業化,其目的在於彌補傳統財源的缺口,故核心價值在於交叉補貼理念的展現,及偏社會面的社會創新,係指師法企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