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運用職場周全性健康促進模式改善老人福利機構工作者健康促進行為及健康之成效研究
    (2021) 林佩瑩; Lin, Pei-Ying
    臺灣已成為高齡社會,社會及家庭正負擔沉重的照顧責任,亦加重老人福利機構員工工作負荷與健康影響,職場應營造健康的工作環境,以促進工作者健康。本研究將評估運用世界衛生組織職場周全性健康促進模式對於老人福利機構工作者的健康促進行為及健康介入成效。採準實驗研究設計,母群體為臺北市及新北市3家市立老人福利機構工作者,立意分派實驗組為某家機構87位工作者,進行6個月職場周全性健康促進模式介入;對照組為另2家機構63位工作者,無任何介入措施。以結構式問卷進行前、後測評量,包含基本資料、健康情形、生活型態。統計分析以卡方檢定、McNemar檢定、成對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及廣義估計方程式。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結果,實驗組於每週量體重1次以上及腰圍肥胖之前、後測改變量,比對照組明顯。控制其他變項,45歲以上比23至44歲,較可能每週量血壓、每週運動150分鐘以上及每週走路天數較佳。大學以上比高中(職)以下,工作疲勞分數顯著較高。工作年資愈高,愈可能攝取2份以上水果。平均每週工時愈長,每週走路總時間愈高。照顧服務員比行政、社工、輔導員及其他人員,每天睡眠時間顯著較少、每週走路總時間顯著較多。輪班比固定班別,每週走路天數較少、個人疲勞及工作疲勞分數顯著較高。本研究結果證實職場周全性健康促進模式介入能有效改善老人福利機構工作者腰圍肥胖,並建立每週量體重的健康促進行為。建議老人福利機構未來推動職場健康促進,需再強化機構政策執行、工作環境調整及勞工健康服務護理人員的角色。
  • Item
    社會資本、休閒行為對健康影響模式之建構與驗證
    (2012) 李淑玲; Shu-Lin Lee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市民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的情形及其相關,並探討臺北市市民之背景變項、社會資本、休閒行為對健康之預測功能以及社會資本、休閒行為對健康之直接和間接影響效果及影響路徑。 首先經由文獻分析有關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之相關概念,再探討其內涵與因素,然後綜合相關研究,以瞭解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之影響因素。其次,以自編「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依據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採分層比率抽樣,問卷共發出1000份,有效問卷計338份,有效問卷率33.8%。所得資料採用次數分配、因素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法、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歸納出以下的結論:一、臺北市市民之社會資本趨向中等程度且對規範評估最高;二、臺北市市民之休閒動機趨向中上程度且頗為一致,並以社會性動機最高;三、臺北市市民之休閒參與以日常閒逸型態參與程度較高;四、臺北市市民之休閒阻礙趨向中下程度且以結構性阻礙最高;五、臺北市市民之休閒滿意度趨向中上程度且以放鬆面向最滿意;六、臺北市市民自覺健康之評估趨向中上程度且對社會健康評估最高;七、社會資本愈高,休閒動機愈高,休閒參與程度愈高,休閒阻礙愈低,休閒滿意度愈高;八、社會資本愈高,自覺心理健康、社會健康、整體健康愈好;九、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有相關;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有相關;十、休閒行為與健康有相關;十一、臺北市市民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社會網絡、規範、社會參與、信任、社會性動機、藝能活動參與型態、日常閒逸參與型態、個人內在阻礙、心理面向滿意度能有效預測健康;十二、社會資本能夠直接正向的影響健康;十三、休閒行為之休閒阻礙能夠直接負向的影響健康,而休閒滿意度能夠直接正向的影響健康;十四、休閒滿意度在社會資本影響健康之路徑,具備中介變項之作用。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以及所歸納的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政府機關、休閒實務者、臺北市市民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過量教育對教學生產力之研究-以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為例
    (2008) 黃朝楠
    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過量教育對教學生產力之現況與關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教學生產力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以臺北縣、市公立學校的教師為對象,以自編的「過量教育對教學生產力之研究-以臺北地區國民教師為例」為研究工具,探討教師在過量教育對教學效能的「教學計畫與準備」、「多元教學技巧」、「善用教學評量」、「良好學習氣氛」、「班級經營管理」五項構面,以及「工作滿意度」、「學術活動參與」、「健康」、「轉換工作意願」的影響現況,共發出 625 份,回收 566 份,有效問卷 554 份。調查所得資料使用SPSS 13.0 For Windows 版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 t 考驗、多元迴歸分析等資料處理。根據研究發現,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教師自我評估為過量或不足教育虛擬變數者在教學計畫與準備上都不比適量教育者完備,意味著過量或不足教育投資對教師教學計畫的準備皆會產生反效果,教師自我評估為不足教育虛擬者較無法善用教學評量、也較無法主導學生來營造和諧的學習氣氛,受教年數與教學年資的教師對班級經營管理方面呈現正相關。 二、過量教育虛擬值變項係數與教學效能對工作滿意度方面是呈現正相關:顯示教師在自己覺得受教育程度高於擔任本職的適量教育時,他會對於當前職務的滿意度呈現上升趨勢、而教學效能相對較高的教師對於教學工作越感覺滿意。 三、過量教育對學術活動參與並無顯著的相關。但在教學效能上可以發現教學效能總值變數項與學術活動參與成正的顯著相關,意味著教學效能較高的老師比較願意參與各種學術活動。 四、發現過量教育對國中教師健康狀況並無顯著的相關,也就是過量教育並不是國中教師們健康狀況之良好解釋變數。 五、過量教育對轉換工作意願有顯著性的相關。教育程度越高者越想轉換工作環境。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作為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 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 Item
    幸福感及其對健康的可能影響-以廣建理論層面而言
    (2013) 江慧珣; Hui-Hsun Chinag
    目的:隨著全球人口老化的趨勢,老人心理健康促進值得關注。此篇論文主要在探討幸福感的構念並檢驗幸福感在健康上的影響。 方法:此論文主要包括三個相關的研究,含括質性、量性研究方法。第一個研究主要檢驗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第二個研究在探討幸福感與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的關係及其關係。第三個研究在評估促進幸福感在健康方面的影響。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了解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的構念,典型相關來探索中國人幸福感量表與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的關係。利用路徑分析來檢驗幸福感與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的關係,並利用內容分析來詮釋質性訪談結果 結果: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包括三大構面:正向情感、生活滿意度及人際關係。幸福感與自覺健康、生命統整性與家庭關係高度相關。從路徑分析圖中顯示,幸福感直接影響健康層面,並藉由家庭關係與生命統整性的增長而提升。家庭關係直接影響幸福感且透過生命統整性間接影響幸福感。質性分析顯示透過正向社會連結有助於正向家庭關係與生命統整性的建立。 結論:正向社會連結與正向經驗分享有益於家庭關係與生命統整性,並進一步提昇退休中老年人的幸福感及健康。
  • Item
    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
    (2003) 馮嘉玉; JIA-YUH FERNG
    本研究旨在藉由瞭解台北都會地區國中學生的電玩遊戲使用者背景及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來探討影響目前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的相關因素,並討論電玩遊戲使用與青少年健康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台北市及台北縣轄市11所公立國民中學487名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分兩階段進行,首先就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研究對象背景因素、電玩遊戲使用經驗與成癮傾向、自覺健康狀況的描述,且依據「電玩遊戲成癮量表」得分最高的10﹪,篩選出「電玩遊戲成癮高危險群」;其次以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rson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電玩遊戲使用經驗與成癮傾向的相關因素檢定,並確認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與自覺健康狀況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目前國中學生使用電玩遊戲的比率將近九成,且多數人是以玩網路遊戲為主,但開始接觸網路遊戲的時間比非網路遊戲晚,多在上國中之後。大多數受訪者每週玩2次,每次使用時數在2-3小時以內,每週平均使用電玩遊戲10.5小時。自己家是最主要的遊戲場所,通常也是自己一個人玩電玩,而休閒娛樂則是使用電玩遊戲的主因。 二、「人際溝通動機」、「逃避歸屬動機」越強,使用電玩遊戲的「沉浸狀態」越深,「每週網路遊戲使用總時數」越長,「學業成績」越差的男性國中學生,其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越高。此外,性別也是影響電玩遊戲使用經驗的重要因素,而學業成績、零用錢數、休閒時數與網路遊戲的使用有較密切的關係,家中的電玩相關硬體設備則與遊戲使用年資、使用地點有關。 三、國中學生的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越高,其身心健康、自尊與人際關係都越差,且其中以「人際關係」與電玩遊戲成癮關係最為密切。 最後,針對本研究結果提出對家長、教育與政府單位之建議,並說明後續研究可努力之方向。
  • Item
    大班幼兒對健康主題圖畫書閱讀反應之研究
    (2017) 王明秀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班幼兒對健康主題圖畫書的「主題」、「情節」和「角色」之閱讀反應及其性別差異為何,以質性研究方法,訪談二十三位大班幼兒,再依研究目的分析資料並歸納。 一、不分性別的大班幼兒對健康主題圖畫書反應的趨勢 (一)「主題」之反應 會以主角的外貌狀態決定圖畫書的主題,也會以健康意識反應主題欲傳達的概念,並以個人生活經驗、偏好和認知反應主題的想法。 (二)「情節」之反應 對情節的理解,以故事結構元素的「內在計劃」平均得分最高;回應故事開端為作者欲傳達的健康意識;回應故事發展為看重配角的有效策略;回應故事結局為理解情節中的因果關係和正向評價,以及最喜愛問題解決的情節畫面。 (三)「角色」之反應 頗能理解圖畫書中的多元角色,喜歡變身成功的主角,也注意到功不可沒的配角,會從內外在表現反應對主角的偏好惡,然而對於不喜愛的角色無明顯偏惡。 二、不同性別的大班幼兒對健康主題圖畫書反應的差異 (一)「主題」之反應 不同性別大班幼兒可以理解和回應故事蘊含的健康意識,此外,女性大班幼兒對於是否想當皇后表達出個人情感,以及表示想當國王和皇后較有獨特的個人想法,而略有差別。 (二)「情節」之反應 整體而言,在故事重述中故事結構元素的表現,即對於情節的理解,類似過往對幼兒故事理解和回憶能力的研究結果,不同性別幼兒少有差別。 對於故事開端的想法,女性大班幼兒較為投入而察覺較多的情節細節,男性則不明顯,女性比男性讀者更加投入,易與角色共同經歷生命的結果。 對於故事發展的想法,反而男性大班幼兒回應故事記憶內容較為鉅細靡遺,對於配角的策略內容及其效果表達較為具體清楚,呈現較為完整的故事架構,敘事表現稍略出色。 對於故事結局的想法,男性大班幼兒對於改善生活品質使用較多具體的描述,同時也較留意形成結局的緣由,連結情節中的因果關係;而女性大班幼兒則擅長表達正向的情緒詞彙,於情緒發展方面有稍佳的表現。 最後,在最喜愛圖畫的想法上,本研究男性大班幼兒較會關注具有因果關係的畫面,而女性大班幼兒較受繽紛色彩的吸引,如同兩性發展的差異。 (三)「角色」之反應 女性大班幼兒善於形容和描述主角們的外在特徵,且因欣賞姣好的外表,而較認同圖畫書裡的同性別角色,可能是幼兒即將邁入性別恆定階段,引發認同同性楷模;然而,男性大班幼兒較重視角色的行為表現,由其是主角們在改善健康問題前遭遇的困難,較著重情節的曲折轉變,關注其中的邏輯、原因、可信度,和尋找情節和行動中的意義,不同性別大班幼兒有相異的表達內涵。 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學現場、圖畫書創作和未來研究等方面之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幼兒、性別差異、健康、圖畫書、閱讀反應
  • Item
    媒體暴露與網路使用對青少年健康影響之追蹤研究及介入評價
    (2010/8/1-2012/7/31) 張鳳琴; 李景美; 邱瓊慧; 苗迺芳; 陳炳宏
    本計畫旨在探討青少年媒體暴露與網路使用對青少年健康之影響,並發展健康媒體 素養與網路安全教育等課程,進行教育介入與成效之評價,期增進青少年之媒體批判 性思考、網路使用安全行為與健康生活型態。本研究為期二年,分述如下: 第一年計畫,著重「文獻分析」、「需求評估」與「教材研發」,包括:(1)文獻分 析:收集美國、英國等國家媒體素養與網路安全之相關課程教材。(2)需求評估:抽 樣調查台北縣市2000 名高中職一年級學生,瞭解學生的媒體暴露、網路使用、媒體/ 網路素養與身心健康情形,並進行學生、教師、家長焦點團體各一場,以瞭解所需教 育資源。(3)教材研發:依文獻分析及需求評估的結果,研發高中階段青少年健康媒 體/網路素養教育教材及教師/家長資源手冊等。 第二年計畫,著重「追蹤調查」、「課程執行」與「成效評價」,包括:(1)追蹤調 查:追蹤2000 名高中職學生,瞭解其媒體暴露、網路使用、媒體網路素養與身心健康 改變情形。(2)課程執行:以準實驗設計,選擇高中職中學生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00 名,進行實驗組高中職學生健康議題媒體素養與網路安全教育介入。(3)成效評價: 評價媒體/網路素養教育介入對青少年媒體/網路素養與健康行為之影響。
  • Item
    學校衛生工作模式與青少年健康之研究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2009-06-01) 姜逸群; 黃雅文; 胡益進; 黃春太; 林怡杉; 謝嘉珍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生的學校聯結與健康之現況,以及比較不同學校衛生工作模式下兩者之異同。以南部七縣市公立學校國中生為研究母群體,採機率比率抽樣方式,利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問卷4216份,有效回收率98.5%,其重要結果如下:一、國中生與學校聯結來看,以學校承諾最好,學校涉入次之,歸屬感再次之,以學校信念最差。二、國中生在落實健康促進行為上,整體而言相當良好,其中以安全行為最佳,營養行為次之,運動行為表現最差。三、國中生的幸福感在中等程度。四、健康促進學校與傳統衛生計畫學校比較時,在學校聯結上,健康促進學校優於傳統衛生計畫學校,但其差異主要是在學生對學校承諾上,而在歸屬感、師生關係、學校涉入和學校信念上則無顯著差異;在健康促進行為上,健康促進學校只有在安全行為上優於傳統衛生計畫學校,在營養行為、運動行為、壓力管理行為、健康責任行為則沒有顯著差異。五、幸福感方面,健康促進學校與傳統學校衛生計畫則無顯著差異。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且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上之參考。
  • Item
    鄉村中老年人健康方面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其衛生教育策略初探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3-06-??) 鄭惠美
  • Item
    營養完全流質飲食對健康大專學生氮平衡的影響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84-01-??) 洪久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