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3
  • Item
    以「動物訓練」情境化認知訓練遊戲促進執行功能:抑制與轉換
    (2024) 何彥蓉; Ho, Yen-Jung
    執行功能是資訊處理過程中高層次的認知能力,透過認知能力來解決問題或是達成目標,與許多日常生活的反應與思考息息相關。執行功能中的抑制和轉換,是二種基本但重要的能力。抑制則負責壓抑不相關的資訊或干擾,幫助我們在各種情況下保持冷靜與理智;轉換則掌管在任務或心理狀態之間的轉換能力,使我們能夠在應對不同情境或環境變化時,靈活調整並轉變其行為和思想。先前研究指出可以透過訓練來提升執行功能能力,像是反覆練習、漸進式挑戰以及根據認知理論設計的訓練,然而訓練常常需要仰賴重複性高的練習,如果可以提高對學習者的參與意願,進行長時間訓練,可能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遷移。因此,本研究聚焦於執行功能中的兩項基礎認知能力:抑制與轉換,並根據這兩項認知能力,開發「動物訓練情境」之認知訓練遊戲。因為當人們處於訓練動物或寵物的情境時,所涉及的自我調整要素,可能也適合運用於自我的認知訓練,例如:專注(注意動物反應)、監控(持續關注動物的狀態和行為)、回饋(適時給予鼓勵或獎賞等明確回饋)、調整(根據結果動態調整訓練策略)等。此外動物或寵物具有親近感,「動物訓練」提供有趣的情境可能有助於引發和維持使用動機,希望當使用者訓練動物時,也同時達到自我訓練和改善。具體而言,本研究發展以「動物訓練」為主題的情境化訓練遊戲,遊戲情境模擬現實生活的訓練情境,例如對著寵物貓狗說出動作指令,如坐下、握手、撿球、睡覺等,以及提供不同的表演情境,像是在海洋公園參與表演。學習者以訓練者角度,依照訓練的規則,在訓練動物的過程需要抑制文字或圖片的干擾,並且依照情境轉換訓練規則和動作。再透過不同的任務關卡,持續挑戰和練習,進而增強上述兩種認知功能(抑制和轉換)。本研究探討兩個研究問題:(1) 使用「動物訓練」情境化認知訓練遊戲,對於提升學習者執行功能之抑制與轉換能力的影響?(2) 使用「動物訓練」情境化認知訓練遊戲,對於促進學習者參與動機的影響?研究採用組內設計,對象為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44人,將受試者隨機分為A、B兩組,A組先使用「動物訓練情境化」數位遊戲20分鐘,再使用「去情境」數位遊戲 (Stroop Task數位版) 20分鐘;B組順序相反,以排除時間順序所造成的潛在影像。兩組在訓練介入的前後測使用執行功能測驗,以了解學生在使用訓練遊戲後,其執行功能的抑制與轉換能力是否有所提升。最後使用學習動機問卷,收集受試者對於使用兩款數位教材的學習動機。研究結果顯示: (1) 在使用動物訓練遊戲與去情境訓練遊戲訓練20分鐘後,兩組對學習者的執行功能之抑制與轉換能力皆有顯著進步,但兩組之間的進步幅度無顯著差異。這代表兩種數位遊戲皆可以有效提升學習者的抑制與轉換能力;(2) 在學習動機的部分,學習者使用「情境化」訓練遊戲的整體動機、注意力與相關性二個子面向均顯著高於「去情境」訓練遊戲,表示動物訓練的情境訓練遊戲,更能吸引注意力、貼近生活日常,提供更高的參與動機。
  • Item
    程式設計補習班國中小學生之學習動機研究
    (2023) 束凱文; Shu, Kai-Wen
    面對資訊科技教育的全球潮流,台灣也將其列為必修,但實施上遇到問題。家長因此轉向補習教育,程式設計補習班的需求增加。儘管動機自主性對學習程式有顯著影響,但補習程式設計動機的相關研究卻有限。因此本研究期望探究學生程式設計補習的動機及持續意願之相關性,並了解不同背景參與者在這些構面間的差異。本研究的理論基礎為 「自我決定論 (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 」 ( Deci& Ryan, 1985 ),綜合相關研究後建構出研究架構。本研究參與者為台灣某兒童程式設計教育機構之三年級以上學生,藉由問卷收集參與者的家庭背景、補習動機及持續意願等資料,研究過程皆確認了調查的匿名和自願性。經過施測,最後保留了 205 個有效樣本進行研究,均為國小三年級至國中的學生,分佈在各縣市。 研究結果發現: (1) 研究參與者展現出較高的自主動機、較低的受控動機及無動機 (2) 年級與內在調節構面呈負相關,但與其他動機構面無關 (3) 不同家長學歷、經濟狀況、居住地區在各動機構面上並無差異 (4) 越自主的動機與持續補習意願越呈正相關,而無動機則與持續意願呈負相關 (5) 在動機連續體中,越接近的動機之間越呈正相關,越遠的動機之間越容易呈負相關 (6) 相對於學校,研究參與者較認同補習班的程式設計課程與師資。 建議未來可探討學生在學科上的年級與動機的相關性、性別與城鄉之間的差異、學生對學校與補習班的程式課程態度存在差異的原因。
  • Item
    遊戲式學習應用於普通型高中自閉症學生職涯探索之學習成效與學習行為分析
    (2022) 劉頌真; Liu, Sung-Chen
    透過遊戲式學習的方式進行職涯探索課程,可望讓學習者能融入桌上教育遊戲情境,並透過角色任務針對職業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個研究運用桌上教育遊戲及認知機制,將遊戲式學習及學習目標作結合,來提昇更高層次的認知學習。因傳統以講述為主的職涯探索,對於自閉症高中學習者的學習成效與動機可能有其限制。本研究使用桌上教育遊戲「118人力銀行—職涯探索」來進行職涯探索的教學。此桌上教育遊戲整合職涯探索中相關的職業工作及職業興趣性格特質相關知識,提供故事情境與任務挑戰,來輔助學習者學習。本研究邀請臺灣北部普通型高中32位自閉症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實驗組16位、控制組16位),藉由實徵研究量化分析方法探討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心流狀態、接受度及學習行為模式。故本研究目的為: 一、 探討自閉症高中生在職涯探索課程「人力銀行—職涯探索」的學習成效、動機、心流狀態和遊戲接受度以及其差異。 二、 探討實驗組中的高/低學習成效學習者在學習動機、心流狀態和遊戲接受度的差異。 三、 探討實驗組中的高/低心流狀態學習者在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遊戲接受度的差異。 四、 探討以遊戲式學習活動融入職涯探索課程「人力銀行—職涯探索」的學習成效、動機、心流狀態和遊戲接受度之間的關係。 五、 探討實驗組學習者在遊戲式學習活動融入職涯探索課程「人力銀行—職涯探索」中的學習行為模式及差異;以及探討遊戲式學習於自閉症學生之溝通互動、主動與他人合作與共同性注意的情形。 六、 探討實驗組中的高/低心流狀態學習者在學習行為模式上的差異。 經資料蒐集與分析後發現,實驗組學習者在學習成效上有顯著進步,但控制組學習者則無達到顯著進步。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習者,在學習動機上皆有顯著進步;不論在學習成效或學習動機,兩組皆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也發現,實驗組學習者的「整體心流狀態」、「心流先決因素」以及「心流經驗」的平均表現皆顯著高於中位數;實驗組學習者在遊戲中的「整體接受度」、「遊戲有用性」及「遊戲元素」的平均表現都顯著高於中位數,但「遊戲易用性」未達顯著。相關性方面,學習動機與心流狀態呈現高度相關,學習動機和遊戲接受度呈現高度相關。此外,在學習行為序列模式方面可發現,實驗組學習者在「閱讀卡牌資訊」以及「核對配對結果」的行為之後,會顯著產生有關學習的討論;而本研究依據實驗組學習者不同心流程度來進行行為序列模式分析,發現高心流組學習者較能透過溝通互動、與他人合作的討論,來促進學習者在參與遊戲時能有較高的自我掌控感、較清楚的學習目標以及心流狀態;低心流組則是與他人溝通互動、合作的經驗較少。本研究使用行為序列模式分析的深入研究方法探索學生的互動模式,研究結果發現,小組合作的遊戲式學習教育活動確實可幫助自閉症高中生溝通互動、主動與人合作及共同性注意力等學習行為。建議在教學實務上可採用小組合作模式的遊戲式學習教育活動,來協助自閉症高中生在溝通互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以及共同注意力等需求。透過小組合作模式的遊戲式學習,自閉症高中生可在遊戲過程的閱讀卡牌資訊以及配對組合卡牌的檢核之後,自發性地產生組內與組間的溝通互動、主動與他人合作及共同注意力等行為,這是本研究非常獨特與重要的發現。本研究最後也將提出未來研究及教學實務的相關建議。
  • Item
    學校圖書館志工投入圖書館經營與閱讀推廣之個案研究
    (2022) 吳佳儒; Wu, Jia-Ru
    本研究主要係為了解學校圖書館志工投入圖書館經營與閱讀推廣之動機和持續參與因素,並探討志工於志願服務過程中之貢獻、個人成長與獲益,以及志工本身對於閱讀推廣活動之看法與建議。  為瞭解長期持續參與志願服務之志工之經驗,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服務年資超過三年者為研究對象,並使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相關研究資料,接著將訪談資料謄抄成逐字稿以進行資料之整理、編碼與分析,得出以下四項研究結果: 一、學校圖書館志工最初投入圖書館志願服務與閱讀推廣活動之主要動機多以小孩為主,未過半數具有複數動機,相較其他場域之志工而言單純。 二、學校圖書館志工一般於小孩就讀小學一或二年級時投入志願服務工作,安排固定時間值班之志工人數較多。 三、學校圖書館志工投入圖書館志願服務與閱讀推廣活動之持續服務因素多元且互相重疊,所有志工皆願意於未來持續投入圖書館志願服務,但以時間安排較為彈性的機動形式為主。 四、學校圖書館志工對於個案學校圖書館之閱讀推廣活動感到滿意,但認為學校本身的閱讀教育及臺灣目前的閱讀推廣政策規劃可再加強。
  • Item
    女童軍團員參與服務學習經驗歷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女童軍團反哺為例
    (2022) 張掬晴; Chang, Chu-Ch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童軍團員從事服務活動的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服務影響之相互關係。本研究對象是臺北市某複式女童軍團四位參與反哺活動已達10以上目前仍有參與並完成111年度女童軍三項登記的女童軍團員。本研究以個案研究訪談的方式,配合服務學習理論及經驗學習理論,來了解女童軍團員願意參與反哺活動之動機、持續涉入原因及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以下五點: 一、女童軍團員參與反哺活動,起因為人際同儕因素、個人因素及環境因素為主要原因。 二、參與反哺活動的一開始的阻礙主要來自於個人因素:對於溝通表達及角色切換的緊張。但會隨著持續參與並獲得團隊解決而降低。 三、自我成長與實現及認同與尊重是持續參與的原因。 四、持續參與過程中的發現,從情感交流、領導才能及對環境的覺察皆有正向影響。 五、參與動機、持續因素、阻礙的排除等良性循環,造就個人生命經驗累積及多元面向思考問題的兩種收穫,又再度成為持續參與的原因。 從研究中獲知,女童軍反哺活動是服務學習,但對於常見的服務學習所遇到的阻礙,例如:時間阻礙、家人不允許及對服務場域的不熟悉,在反哺活動中都不是阻礙的原因。而研究參與者曾經是被服務的對象,也對組織有認同進而願意回來參與,而參與的收穫又再度轉化為動機,形成正向良性的循環。因此本研究認為透過反哺活動可以增進女童軍團員自我成長及對女童軍產生典範學習,建議各團有餘力可以成立複式團,透過賦權方式增進女童軍的成長與學習。
  • Item
    中小學推動學生正向心理健康工作之初探
    (2023) 李謝欣妤; Li Hsieh, Hsin-Yu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小學推動學生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動機與目的、策略、困難與因應及需求與建議。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於2023年邀請兩所國小、兩所國中和一所高中的師長進行訪談,共訪談校長4名、主任8名、組長6名、教師5名、學校護理師2名,研究結果如下:一、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動機包括學校學生來自弱勢家庭比例高、親師生衝突增加、承接正向心理健康議題中心學校任務。二、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包括幫助學生找到長處並發揮、帶動教育正向力量、創造幸福有感校園。三、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策略包括跨處室合作、在課程融入正向心理健康、營造支持性環境、增進校內教師專業成長。四、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遭遇困難包括教師本身幸福感不高、人力缺乏、經費捉襟見肘、設備與空間不足。五、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因應方法包括建構教師支持系統,關懷互助、努力引進資源、增進教師參與。六、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需求包括政府單位辦理增能活動與經費挹注,並提供教學資源、簡化行政程序。七、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建議包括課程融入正向心理健康、增進教師幸福感。本研究建議政府單位多辦理正向心理健康相關教育訓練培訓;學校跨處室推動,增進親師生正向心理健康知能。
  • Item
    女性鐵人三項運動參賽者心流體驗及持續涉入動機之研究
    (2021) 林庭君; Lin, Ting-Jun
    本研究以鐵人三項運動,女性參賽者心流體驗及持續涉入動機為題,探討女性參與鐵人三項運動者持續涉入動機,並探究參賽者參與前中後之歷程與心流體驗有所關聯,進而繼續參與多場鐵人賽事。故此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分析研究對象的各面向作為參考。再以質性研究一對一訪談深度描寫,以六位曾參與過標準鐵人賽程,二次以上女性參賽者,最終歸納出持續涉入動機及心流體驗的關係。關於心流體驗,受訪者們確實有符合心流體驗構面的內涵,如自成性經驗與流暢體驗等,但參賽者持續涉入的動機仍有其他面向。 透過本研究資料統整與分析,女性的初次、持續涉入的動機多為社交、他人的因素,例如親友推坑、參加鐵人隊或教練指導。持續涉入的動機除上述還包含社團活動、朋友團聚。此外,心流體驗的面向,如成就動機、挑戰與技巧之平衡,與自成性經驗等,也是持續涉入的動機之一。 因此本研究的結果結論認為,女性參賽者持續涉入的動機,除了心流體驗,還包含其他的面向,如社會性等。本研究結果期望能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女性馬拉松跑者參與歷程之內心感受探究
    (2022) 邱聖宜; Chiu, Sheng-Yi
    本研究以女性跑者參與馬拉松運動,其參與歷程之內心感受探討為題,將參與歷程分為四階段,探討女性跑者起初「參與跑步運動動機」、「持續涉入動機」、「參與賽事當下的內心感受」以及「跑步對於女性跑者的影響」各階段之經驗。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並整理作為本研究基礎概念,以質性研究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訪問五位跑步生涯兩年以上,且曾經上過凸台之女性素人跑者其參與經驗,最後針對參與歷程內心感受進行歸納整理。經過資料分析與統整,將女性跑者的參與歷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最初的三公里:起初「參與跑步運動動機」主要和「個人因素」有關,例如覺察到個人身心健康之重要,因而開始跑步,後來是追求樂趣與自我挑戰。 二、實力是透過累積:內在動機跑得長久,外在回饋增添樂趣,自我效能感讓跑者願意持續挑戰。女性跑者於訓練或賽事遇到的不同於男性跑者的狀況為「女性生理期」,賀爾蒙產生變化,進而影響身體狀態與跑步表現。 三、我與終點的距離:從緊張,中間意志力的拉扯,最後為自己喝采。賽事當下的歷程會遇到撞牆期,激勵了跑者的內在的意志力,也有自我對話和正念(mindfulness)的練習,能在賽事「當下」享受與自己共處,享受當下的一切,並以「安全」為原則完賽,為女性跑者所重視的。 四、跑步教我的事:跑步帶給女性跑者的影響包含「生活習慣」以及「人格、心理方面」的改變,如心理彈性、韌性與正念,有意識的過生活。 希望本研究結果能提供初次踏入耐力性質跑步運動之女性跑者,增加持續參與動機的技巧,以及針對初次參與馬拉松之女性跑者,在賽事選擇與備賽時的心理建設,提供建議。最後,對未來學術研究上提出可延伸的研究概念。
  • Item
    遊戲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
    (2021) 呂巧暄; Lu, Chiao-Hsuan
    學生英語能力的雙峰現象為國中英語教學現場普遍存在的困境,如何引發英語低成就學生學習動機,也成為許多英語教師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研究者曾經觀察到這些學生對遊戲充滿高度興趣,於是試想如果將遊戲運用於國中英語教學,是否能提升這些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本研究旨在檢視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對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並探討該課程影響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關鍵要素。本研究採混合式研究法,以臺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十七位英語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對其進行6堂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量化研究工具以「英語學習動機量表」蒐集前、後測分數,以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分析;質性研究工具包括半結構式訪談、教師教學手札以及學生學習紀錄表,採三角驗證及主題分析法。研究結果顯示,此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對研究對象英語學習動機有正面影響,使他們對學習英文更有興趣,也逐漸對自己的英文能力有更強的信心,且降低了他們學習英文的焦慮感。此課程對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帶來正面影響的關鍵要素則包括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以及教師有趣的教學風格,吸引他們的上課注意力,教師適時地給予協助與關心,讓他們對學習英文更有信心。自由分組機制降低了他們學英文的焦慮感,小組競爭比賽使他們產生勝負慾而更積極投入活動,組員之間交流互動與合作分工,讓他們感到同儕支持力量而更願意參與課程。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四項建議。首先,教師應建立風趣的教學風格,積極關心低成就學生的學習狀況,並適時提供學習鷹架的協助。其次,師培生應學習了解低成就學生的學習特性以及設計遊戲教學課程的原則;在職教師則應多參與聚焦遊戲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增能研習。再者,學校可增加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的內容多元性,並將遊戲教學發展為補救教學的模式。最後,未來研究可考慮針對實施此類課程的時間、不同教育階段的低成就學生、與不同規模的研究樣本數,進行此類課程對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影響之多元面向探討。
  • Item
    台灣男男性行為者對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用藥看法、使用動機與經驗之探討
    (2020) 曾巽貽; Tseng, Hsun-Yi
    本研究目的瞭解男男性行為者對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用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簡稱PrEP)的看法、使用動機及經驗。本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七位男男性行為者進行訪談, 研究結果如下: 一、 高風險性行為:男男性行為者在東方文化影響下,擔心不被爸媽或社會大眾認同,而採地下化交友模式,以約炮方式在沒有使用保險套或對性行為對象不瞭解的情況之下進行高風險性行為,因而增加感染愛滋病毒的機率。 二、 對愛滋病的預防措施:男男性行為者因對愛滋病感到恐懼而採取預防措施,認為健康必須由自己來守護,大多會使用保險套及定期篩檢方式,而在從事危險性行為之後則會使用愛滋病毒暴露後預防性用藥(Post-exposure prophylaxis,簡稱PEP)。 三、 對PrEP看法與使用動機:男男性行為者對PrEP的資訊來源主要來自於網路媒體的介紹、親友或醫療人員推薦,而得知預防愛滋效果可達90%以上、副作用低且能多一層保護,另使用PrEP的動機為曾有危險性行為經驗及公費補助。 四、 PrEP的使用經驗:男男性行為者表示使用 PrEP的優點包括可定期回診追蹤健康情形,且能較安心的進行無套性行為;缺點包括因無套性行為而增加感染其他性病的風險,或被冠上性濫交、愛滋感染者等汙名,且自費價格較高、就醫不便又可能漏吃藥。儘管有這些風險及困境,然受訪者多認為PrEP是很好的預防愛滋感染措施。 本研究建議增加開立PrEP醫療院所的可近性,讓就醫便利性增加,以及降低自費PrEP的費用,進而讓男男性行為高危險群更願意使用PrEP,社會大眾能對同性戀及愛滋病更加友善,以減少歧視與標籤化,俾利於愛滋病預防教育的推廣,進而減少新增愛滋感染者,以達到終止愛滋病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