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台灣社會升學主義的發展與解決對策(1945-2007)
    (2008) 黃春木; Hwang, Tsung-mu
    摘 要 就當代臺灣史而言,升學主義是一個影響至為深遠的社會與教育課題,它伴隨著現代化的腳步,在經濟日益發展、中高等教育持續擴充、區域差距與社會階層化逐漸明顯的變遷中,交引纏繞於學制及升學機制而不斷演進,跨越不同世代,成為六十年間眾人共有的成長經驗及歷史記憶。 為了爭取珍貴的升學機會、追求高教育成就,期望獲得良好的職業與前途,自民國三○年代後期起,越來越多的家長、學生,乃至教師無不殫精竭智,發展出許多謀求成功,但卻經常是「反教育」的競爭策略。社會輿論和政府擔心此問題危及國家建設、社會風氣,與教育理想,率以「升學主義」指稱、批判之,並且推動許多政策試圖消弭、導正。然而,對升學主義的機轉、內涵始終不明究底,不少政策本身也在有意無意間符應升學主義的邏輯,結果總是事倍功半,甚至治絲益棼。 升學主義之能發展,乃因雜揉傳統和現代化於一身,民眾與政府的工具性行動更助長之,數十年間遂出現「菁英化—大眾化—普及化」的趨勢,始終不衰。 持平而論,升學主義也具有正面意義,然其負面作用太大,故廣受撻伐,卻又難以消除。就其負面作用之減抵而言,最佳之道毋寧回歸「辦好學校教育」本務,這遠比在學制或升學機制中煞費心血,更能獲取關鍵效果。
  • Item
    我國推動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
    (2013) 葉歡; Huan Yeh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央政府遷臺後,延長義務教育相關政策的擬訂與九年國民教育的推動經過,並分析當時執政者、學者專家及輿論意見,找出九年國民教育政策形成及影響實施的因素。 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時間從民國44年至民國69年,空間以臺澎金馬為主。主要發現結果如下: 一、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之前,政府曾推動相關政策或措施做準備。 二、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係依據蔣中正總統的理念與主張而制定。 三、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使我國國民的教育在量與質上提升,但未能完全消除升學主義,而是延後至國中階段。 四、影響延長九年國民教育政策決定的因素,主要來自教育、政治與經濟三方面。 五、實施初期師資素質、編班方式、教材難度及學生成績低落等問題,影響九年國民教育政策推動。
  • Item
    「藝能編班」方式下的教學實踐:國中美術班與普通班的比較
    (2005) 許殷宏; Hsu, Yin-Hung
    本研究旨在描述教師在不同類型班級進行教學實踐的事實,並深究其觀念與行動在學校情境中的意義。主要研究目的有四:(一)瞭解國民中學美術班與普通班的背景脈絡及其差異;(二)比較教師對於美術班與普通班的情境定義及其相應教學作為;(三)分析美術班與普通班學生的相關反應;(四)討論藝能編班方式所隱含的教育機會與社會階級意義。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觀察與訪談的質性研究策略,擇定臺灣北部一所國民中學的美術班與普通班,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的重要結論如下: 一、美術班主要以升學為導向 不論從資源分配、知識傳遞、行為管理、潛在課程等方面來看,學校行政人員與任課教師對於美術班的學生,都傾向以提昇學業成就為優先考量。美術班學生在整體環境與學校教師的形塑下,已將「升學優先」的價值觀予以內化,不但重視學業成就的表現,多數學生也認定自己班級為另一種形式的「資優班」,一切皆以升學為主要考量,這種情況實與過去能力分班的「前段班」毫無兩樣。 二、不同類型班級學生受教機會不均等 就資源分配來說,美術班學生享有豐厚資源與特殊照顧,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夠提昇學業成就的表現。在知識傳遞方面,任課教師會調整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運用完全不同的教學策略。同時,任課教師對於美術班的成績要求標準相對較高,美術班學生亦明顯感受到任課教師會因為學業成績的優劣而有不同的對待方式。總之,學校提供美術班與普通班學生不同的教學資源,傳遞不同類型的知識,給予不同的行為管理,兩班學生的受教機會因此有明顯的差異。 三、教師的能力觀影響學生的身分認同 美術班與普通班學生在實際能力表現上出現明顯的落差,這與任課教師對於兩班學生的期許與要求有所關聯。整體來看,任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受到成績表現優劣的影響,成績儼然成為代表一切學習成效的指標,同時也意味著未來發展方向的區隔。美術班學生被認為有能力精通學科知識,適合朝向升學研究的方向發展。相反地,普通班學生則被認定應該積極培養生活與就業的相關能力。這種對於學生未來身分的分類與階層化,關鍵就在教師對於學業能力高低的認知與判斷。 四、中上階級透過學校場域進行再製 美術班學生不僅家庭社經背景高於普通班,擁有較為豐厚的經濟資本,同時在各項文化資本的累積與傳遞上,也明顯優於普通班學生。學校教師受到本身階級所具有的習性,以及學生所展現之文化資本與象徵資本的影響,透過知識傳遞、行為管理、潛在課程、課外活動等各種方式,不斷肯定美術班的特質與表現,給予較高的期望與評價,進而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與身分認同,無形中會強化社會階級的再製。
  • Item
    升學主義還是升學機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3-12-??) 張郁雯; 林文瑛; YUWEN CHANG; WEN-YING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