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以符號互動論觀點探討國小普通班高年級自閉症學生之學校適應
    (2016) 邱子華; Chiu, Tzu-Hua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符號互動論為研究觀點,探討兩位國小高年級自閉症學生的學校適應情形。本研究主要訪談兩位國小高年級自閉症學生,以了解他們在校園生活中,對於其個人心理適應、人際關係適應、行為表現適應及學業學習適應的觀點、詮釋及因應之道。也輔以入班觀察及訪談兩位研究參與者之導師及同儕,以形成多元觀點對話。研究結果發現兩位研究參與者在校園生活中顯現「表淺的朋友認定」、「狹隘的社會訊息接收」、「對規定的嚴格恪守」、「不共脈絡的模仿」、「自我觀點下的同理心」、「觸覺敏感的狀況」、「凌亂無序的生活管理」、「興趣是啟動的鑰匙」等特徵。最後,本研究期許能帶給現場實務者一些省思:「老師應正視學生本身對學校適應的行動脈絡」、「自閉症學生在班上不干擾不代表沒有需求」、「自閉症學生的人際關係亟需成人引導」、「興趣是開啟自閉症學生學習的鑰匙」、「同儕友伴選擇與訓練的重要性」、「建構健全的校內特殊需求學生支持體系」。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生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國小為例
    (2011) 李麗惠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學生飲食行為現況,並探討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相關情形,以及對飲食行為的預測力。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北投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分層集束抽樣法進行取樣,並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共得有效問卷464份,研究結果得以下重要發現: 一、研究對象之實際體型以「適中」者居多,「過輕」者最少。約有近三成的人自覺體型過重(含肥胖),且期望偏向較瘦的體型。 二、研究結果顯示女生對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較低,但較重視自己的外表;體型愈輕者其身體意象愈正向;父母與同儕對其體型的評價愈負面者,身體意象愈負向者;父母與同儕對其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及支持程度愈高者,其身體意象愈正向。 三、研究結果顯示女生的整體飲食行為優於男生;自覺體型過重(含肥胖)者有較好的飲食行為;父母對體型評價愈正面、父母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程度愈高,其愈具有健康的飲食行為。 四、外表評價較高之研究對象有較佳的均衡飲食行為及較差的高熱量進食行為,愈重視外表者在均衡飲食行為及低熱量進食行為愈好,身體滿意度愈高,均衡飲食狀況愈好,整體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其在飲食狀況愈均衡,但有較高頻率的高熱量食物攝取行為。 五、均衡飲食行為主要的預測變項為「父母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身體意象」、「同儕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及「家庭社經地位」,其中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父母或同儕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程度愈高、身體意象愈正向,其均衡飲食行為愈佳。高熱量食物進食行為主要的預測變項為「性別」、「自覺體型」,即男生相對較偏好高熱量食物,「自覺體型」過重(含肥胖)者則較少進食高熱量食物。飲食控制行為主要的預測變項為「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父母對體型的評價」,其中為男生、父母對體型評價愈負面、家庭社經地位愈低,其飲食控制行為愈差。低熱量進食行為主要的預測變項為「性別」、「自覺體型」,即女生及自覺體型過重(含肥胖)者的低熱量進食行為較佳。 六、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能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解釋其總變異量的18.0%,而「性別」、「自覺體型」、「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對體型的評價」、「父母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為主要預測變項,其中以女生、父母對其體型評價愈正面,且對其健康飲食行為支持程度愈高者、家庭社經地位愈高者、自覺體型過重(含肥胖)者,飲食行為愈好,主要預測變項中,以「性別」最具影響能力。
  • Item
    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行為意圖與教育需求研究
    (2007) 許菁芬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有關心肺復甦術的知識、態度、行為意圖及教育需求之現況,並探討其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64,194人,經分層集束抽取8行政區16班447名,以自編的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442人(99.8%)。 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ㄧ、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知識答對率49%;六年級學生及曾經學習過心肺復甦術對心肺復甦術知識的瞭解較佳。 二、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態度偏正向;六年級學生、曾經學習過心肺復甦術及有急救處理經驗之學生對心肺復甦術的態度較正向。 三、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行為意圖偏高,對家人等親近者的施救意願較高,而不敢做口對口人工呼吸是執行心肺復甦術的主要障礙。 四、研究對象對心肺復甦術課程的教育需求性偏高,其中以心肺復甦術的重要性需求性最高;六年級學生、曾經學習過心肺復甦術及有急救處理經驗之學生對心肺復甦術的教育需求高。 五、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態度愈正向,執行心肺復甦術的意圖愈積極;心肺復甦術知識愈佳及心肺復甦術態度愈正向,對心肺復甦術教育需求就愈高。 六、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心肺復甦術之知識和態度可解釋心肺復甦術行為 意圖20.4%,以及心肺復甦術教育需求33.8%的變異量。其中心肺復甦術態度及急救處理經驗是重要的預測變項。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對心肺復甦術教育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 Item
    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
    (2004) 陳素芬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了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現況,希望藉此了解現階段健康生活型態的健康行為及心理情形,以作為推動學校衛生計畫的參考。 本研究對象為九十二學年度就讀於林口鄉七所縣立國小五年級、六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以班級為抽樣單位,採分層等距隨機抽樣。研究工具主要參考林武雄之台北市國小健康生活型態研究問卷所研擬出的問卷,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生活型態兩大部分。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率、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複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中,以日常生活安全習慣得分最高,其次是健康自我照顧、心理壓力調適方面、飲食習慣,而以運動與休閒最低但都屬正向;學生吸菸人數少,但是曾經喝過酒的比率高,原因多為好奇心,且取自家人為多。 二、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情形、日常生活安全習慣、心理壓力調適、健康自我照顧,因社會人口學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部分成立 三、性別能顯著且是最具解釋力的預測所有健康生活型態;父親管教方式放任者能顯著預測健康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心理壓力調適,身體質量指數能顯著預測日常生活安全習慣。社經地位除心理壓力調適外,都能顯著預測。
  • Item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6) 童鈺雯; Tung, Yu-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的關係。以103學年度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共得有效問卷1076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中過重及肥胖者占21.7%,而重要他人支持以「父母及家人」為主,其經常提醒的是「多吃蔬菜水果」及「少喝含糖飲料」。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屬中上程度,其中以「每天吃早餐」、「不會把零食當正餐」及「每天固定吃三餐,不會省略某一餐」等表現較佳;而「喝含糖飲料」、「吃零食」及「吃蛋糕、麵包、甜甜圈、可頌等」等表現較差。 二、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女生優於男生、高社經家庭者優於低社經家庭者;重要他人對其飲食行為的支持程度愈高,飲食行為的表現就愈佳。另外,研究對象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其飲食行為也愈好。 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解釋其總變異量的7.1% ;其中「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中的「同學及朋友的支持」及身體意象中的「身體各部位滿意度」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身體各部位滿意度」最具影響力。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為女生、高家庭社經地位者、同學及朋友較支持者及對自己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較高者,有較好的飲食行為。
  • Item
    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鈣質攝取之教育介入成效探討
    (2009) 杭極敏; Hang, Chi-Ming
    本研究的目的乃在發展適用於台灣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提升鈣質攝取量教育介入計畫並評估其成效。以社會生態模式的架構,綜合健康信念模式和社會認知理論中飲食行為形成重要影響因子,發展教學策略及設計課程設計,計四單元,每單元40分鐘。在台灣地區北、中、南三區中每區之都市及鄉村中選取1所國民小學,每所學校以五年級一個班級為實驗組、一個班級為控制組,共計實驗組6班(N=178)、控制組6班(N=174),於實驗教學前、教學後一星期及教學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進行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評量,以了解教育介入之成效。成效評量項目包括以鈣質攝取頻率表評估之鈣質攝取量,及鈣質攝取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結果發現:(1)實驗組學生於教育介入後,鈣質食物攝取量、鈣質相關之知識、對鈣質食物的喜好、知覺利益、「口味不合時會吃」的自我效能顯著提升,知覺障礙顯著降低,且除鈣質食物攝取量及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知覺利益外,在其他項目也有短期延宕效果。(2)介入成效不因學生性別而有差異,對不同地區學生教學成效亦多無顯著差異,只有在知識方面,雖然都有提升,但是對鄉村地區學生的成效更優於城市地區的學生,而「家人都不吃時會吃」的自我效能的提升則只有對鄉村地區的學生有顯著成效。雖然介入後學童鈣質食物攝取量較控制組為高,但改變幅度不大,且並未達到學童的建議攝取量。探究原因,除因教學時間短較難在行為上產生大幅改變外,環境中食物供應-包括學校午餐和家庭供應,仍是無法掌握的因素。故欲提升學童鈣質攝取量至建議量,除加強學童之營養教育外,可能尚須有教育、農業或衛生政策上的配合,例如降價供應學校午餐乳製品等積極性改善學童飲食環境的措施。
  • Item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7-12-??) 童鈺雯; 陳政友; Yu-Wen Tong, Cheng-Yu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的關係。以103學年度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共得有效問卷1,076份,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對象中過重及肥胖者占21.8%,重要他人支持以「父母及家人」為主,其經常提醒的是「多吃蔬菜水果」及「少喝含糖飲料」。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屬中上程度,其中以「每天吃早餐」、「不會把零食當正餐」等表現較佳,而「會將油炸食物的外皮去除後再食用」、「會喝含糖飲料」、「會吃零食」等表現較差。二、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女生優於男生、高社經家庭地位者優於低社經家庭地位者;重要他人對其飲食行為的支持程度愈高,飲食行為的表現就愈佳。另外,研究對象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其飲食行為也愈好。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解釋其總變異量的7.1%;其中「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中的「同學及朋友的支持」及身體意象中的「身體各部位滿意度」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身體各部位滿意度」最具影響力。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為女生、高家庭社經地位者、同學及朋友較支持者及對自己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較高者,有較好的飲食行為。
  • Item
    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型為意圖與教育需求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7-12-??) 許菁芬; 賴香如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行爲意圖及教育需求之 現況,並探討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與行爲意圖、教育需求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爲台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採分層集束選樣抽取八個行政區16班447名爲 樣本,再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爲工具,共得有效樣本442人(98.9%)。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和複迴歸等方式加以統計,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知識答對率49.0%;態度偏正向;行爲意圖中間偏高;教育需求偏高。(二)六年級、曾學過心肺復甦術、有急救處理經驗的學生, 心肺復甦術的教育需求較高。(三)態度愈正向,行爲意圖愈強;知識愈佳、態度愈正向,則教育需求愈高。(四)個人背景、心肺復甦術知識和態度可解釋行爲意 圖20.4%及教育需求33.8%的變異量,而對心肺復甦術的態度、急救處理經驗是重要預測變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