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團體層次與個人層次變項對於團體治療性因素的影響:多層次縱貫研究分析
    (2008) 陳均姝; Chun-Shu Chen
    摘 要 本研究有二,研究一旨在探究初期、中期與後期團體時期,成員在團體中之團體治療性因素的助益知覺以及團體層次與個人層次變項對於其團體治療性因素的影響效果;研究二則探討成員在團體進行期間之各次團體治療性因素助益知覺的發展變化情形及其影響效果。 本研究以某大學參與短期結構性團體的242位成員為研究對象,並以分層隨機分派方式將領導者與成員分派至12個教育心理團體與13個成長團體。兩類團體之領導者皆由某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之碩二以上研究生擔任,並接受過八小時之該類型團體領導者訓練課程。本研究之團體性質為每週一次、每次九十分鐘,共計九次之短期結構性團體。 本研究工具,包括:成員參與團體前所填寫的「人際依附量表」、各次團體結束後所立即填寫之「團體治療性因素量表簡式」與第一次、第二次、第五次及第九次團體後所立即填寫之「團體氣氛量表簡式(投入分量表)」、「領導者行為量表(四個特質分量表)」。本研究以描述統計及階層線性模式之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成員在初期、中期與後期之各類因素助益知覺的平均得分,皆以「對團體的正向感受」因素的得分最高,其次為「行動力的引發」與「認知性的獲得」因素,「家庭關係的體驗與瞭解」因素則居末。其中,「共通性」因素越至後期其平均得分的排序越後、「利他性」因素則越至後期,其平均得分的排序越前。 二、本研究之完整模型之團體層次「團體類型」、「投入氣氛」與「領導者特質」及個人層次之「焦慮依附」、「逃避依附」、「排除依附」與「安全依附」等變項對於成員在三期團體之多數治療性因素與總分助益知覺的整體影響效果皆達顯著;但對於初期團體之「共通性」與「家庭關係的體驗與瞭解」因素及中期團體之「共通性」與「建議的提供」因素則無顯著影響效果。 三、團體層次之「投入氣氛」對於成員之三期團體治療性因素助益知覺的影響向度最多,且其影響效果也最為顯著;其次則為「團體類型」變項對於成員在不同團體時期之特定治療性因素助益知覺有顯著影響效果;個人層次之「安全依附」特質傾向為預測力最為顯著之個人層次解釋變項。「投入氣氛」對於「逃避依附」與特定因素間的調節效果在中、後期團體最為明顯,其次則為與「安全依附」的調節效果。 四、成員在各次短期結構性團體中的團體治療性因素總分與各類因素助益知覺的成長模型分析結果,支持先上升、後下降或趨緩、又再度上升之三次方曲線成長形式,且其多數因素之成長率產生較快速變化的反曲點為第5次至第6次團體之間。 五、本研究之團體層次與個人層次變項對於成員在各次團體治療性因素獲益知覺的初始狀態多具有顯著影響效果,且「團體類型」對於成員之多數治療性因素的成長率具有顯著影響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與限制,本研究對未來研究及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及領導者教育訓練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台灣大學生共依附諮商團體之團體氣氛與成效關聯性探究
    (2019) 吳珍瑩; Wu, Chen-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人際歷程取向(IP團體)與Bowen家庭系統理論(Bowen團體)之大學生共依附諮商團體,此二種不同理論取向團體之團體氣氛發展和差異,以及團體氣氛與成效之關聯性。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14位具有共依附特質傾向與人際困擾之大學生,其中6位參與IP團體、8位參與Bowen團體,兩團體均持續八週、一週2.5小時,共20小時。本研究採混合研究之聚斂平行設計,同時蒐集量化與質性資料,於每次團體結束後施測簡版團體氣氛量表和團體氣氛回饋單,另於團體前一週和第八次團體結束後進行團體成效之前後測,以及團體結束後一週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本研究量化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和多元階層迴歸進行分析,質性資料則採詮釋現象學取向之觀點,以主題分析法進行編碼和分析,並將團體分為團體前、中、後期以清楚地顯現團體氣氛發展歷程之變化。 在團體氣氛的發展和差異上,本研究量化資料分析結果發現,IP團體與Bowen團體兩者在投入氣氛的變化量上有顯著差異,且相較於IP團體在團體前、中、後期均維持高程度的投入,Bowen團體的投入氣氛則隨團體前、中、後期有顯著提升。在IP團體與Bowen團體成員感知之團體氣氛經驗上,質性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兩團體在團體前期有四個共同主題,分別是「凝聚與正向的環境」、「團體工作的推進」、「團體焦慮與張力」以及「團體中具體的指引」,在團體中、後期則均有前三個共同主題,然兩團體在共同主題之次主題則顯示其在團體氣氛發展上有些差異。在團體氣氛與成效之關聯性上,本研究量化資料分析結果發現,IP團體的整體衝突氣氛越高,成員的自我立場分數越低,而Bowen團體整體衝突氣氛越高,成員的自我立場分數則越高;質性資料分析結果則發現,兩團體的共同主題為「團體中的距離感與擔心減少成員的表達」,而IP團體另有「團體經驗引發自我反思與調整」以及「團體正向環境和情感連結促進相互分享與理解」兩個主題,Bowen團體則為「團體經驗引發自我和關係系統的觀察、思考與調整」以及「團體中的連結與差異促進自我觀察與區分」兩個主題。本研究量化與質性資料之研究結果發現,此二種不同理論取向共依附諮商團體的投入氣氛有較明顯的差異,而逃避與衝突氣氛則為較細微的差異,且團體會依其理論取向不同而在團體氣氛與成效上有不同的關聯。最後,本研究綜合討論量化與質性研究結果與發現,並對共依附團體諮商實務工作和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初探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2-06-??) 林淑君; 王麗斐; 謝珮玲
    文獻至今對於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的探究仍甚少,基於了解團體僵局經驗之目的,本研究以發現取向之質性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探討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本質。本研究共邀請22位帶領者自願參與研究,分享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團體僵局經驗,研究參與有年齡在25-46歲之間,平均年齡34.4歲。團體諮商工作資歷在1 個月至17年之間,平均年資為7.3年;諮商與心理治療相關專業工作年資在1個月至20年之間,平均專業工作年資為9 .5年,其中4位男性18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團體帶領者的僵局經驗主要可區分為五大類型:團體氣氛凝滯、成員反抗帶領著、成員間衝突、成員展現問題特質、以及帶領者間衝突等五類型的僵局經驗。有效的介入方式則包括:涵容自己的負面情緒,聚焦於此時此地,直接面對僵局現象與回應成員的感受與需求等。最後研究將針對土述僵局經驗進行描述與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提出建議。
  • Item
    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初探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2-06-??) 林淑君; 王麗斐; 謝珮玲
    文獻至今對於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的探究仍甚少,基於了解團體僵局經驗之目的,本研究以發現取向之質性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探討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本質。本研究共邀請22位帶領者自願參與研究,分享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團體僵局經驗,研究參與有年齡在25-46歲之間,平均年齡34.4歲。團體諮商工作資歷在1 個月至17年之間,平均年資為7.3年;諮商與心理治療相關專業工作年資在1個月至20年之間,平均專業工作年資為9 .5年,其中4位男性18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團體帶領者的僵局經驗主要可區分為五大類型:團體氣氛凝滯、成員反抗帶領著、成員間衝突、成員展現問題特質、以及帶領者間衝突等五類型的僵局經驗。有效的介入方式則包括:涵容自己的負面情緒,聚焦於此時此地,直接面對僵局現象與回應成員的感受與需求等。最後研究將針對土述僵局經驗進行描述與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提出建議。
  • Item
    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初探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2-03-??) 林淑君; 王麗斐; 謝珮玲
    文獻至今對於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的探究仍甚少,基於了解團體僵局經驗之目的,本研究以發現取向之質性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探討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本質。本研究共邀請22位帶領者自願參與研究,分享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團體僵局經驗,研究參與有年齡在25-46歲之間,平均年齡34.4歲。團體諮商工作資歷在1 個月至17年之間,平均年資為7.3年;諮商與心理治療相關專業工作年資在1個月至20年之間,平均專業工作年資為9 .5年,其中4位男性18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團體帶領者的僵局經驗主要可區分為五大類型:團體氣氛凝滯、成員反抗帶領著、成員間衝突、成員展現問題特質、以及帶領者間衝突等五類型的僵局經驗。有效的介入方式則包括:涵容自己的負面情緒,聚焦於此時此地,直接面對僵局現象與回應成員的感受與需求等。最後研究將針對土述僵局經驗進行描述與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