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3
  • Item
    女性在育兒階段壓力與寂寞感之調適歷程
    (2023) 陳鳳儀; Chen, Feng-Yi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在育兒階段會面臨到的壓力來源與寂寞感受,透過母親自述的方式,描繪出從懷胎、生產,一路到育兒的心路歷程。透過質性的敘說研究,來深入探討女性在母職中經歷的各種育兒壓力和寂寞感受,在母職角色中,女性如何面對這些壓力與挑戰,並從中發展出調適壓力與寂寞感受的因應策略。研究參與者為五位育有孩子的母親,孩子年齡皆至少有一位已超過(含)六歲。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擬定出訪談大綱,邀請研究參與者回憶並敘說其育兒故事與調適歷程,再透過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女性在育兒階段會面臨到的育兒壓力,包含「感到陌生的適應挑戰」、「孤立無援的踏入育兒」、「新手媽媽的無經驗」、「身兼多職的女強人」、「面對二寶的挑戰」,以及「教養觀念大魔王」。(二)女性在育兒階段會面臨到的寂寞感受,包含「來自伴侶的寂寞感受」、「來自公婆的寂寞感受」以及「來自人際孤立的寂寞感受」。(三)女性在育兒階段的調適策略,包含「斷奶的決定」、「親職與家務上的分工」、「對另一半的肯定與欣賞」、「資源的運用」、「心態的調整」、「拉出彈性的界線」、「育兒的經驗累積」、「照顧自己,放下完美」以及「細細品味育兒的收穫與回饋」。
  • Item
    大學生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壓力為中介變項
    (2022) 謝亞倫; Hsieh, Ya-Lun
    近年來臺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漸增,能協助的資源卻未能及時跟進,此情形極需更多關注與重視。過去研究較關注大學生的負面心理健康問題,故本研究試圖從大學生的正向、積極心理健康層面做探討。另外,大學生正處於所謂「小型社會」及成人初顯期,面臨許多人際與自我認同議題,而拒絕敏感度與人際和自我則有著重要的關聯,因此本研究試圖從拒絕敏感度的角度探討大學生的正向心理健康層面。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族群拒絕敏感度、壓力和心理健康間的關係,並檢驗壓力在拒絕敏感度和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臺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487人。研究工具採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量表」、「大學生壓力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透過網路問卷施測,再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呈現如下:第一,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整體壓力與整體心理健康上並無顯著差異,但不同年級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與整體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而在整體壓力則無顯著差異。第二,大學生族群的拒絕敏感度、壓力與心理健康皆呈現顯著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壓力呈現顯著正相關、壓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第三,大學生的壓力在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中具有中介的效果。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大學輔導相關人員多關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此一特質,並在初級輔導部分,推廣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介紹,促使大學生了解自身拒絕敏感度,以及是否因此而導致壓力或心理健康問題,使大學生覺察並促進心理健康。
  • Item
    戶外冒險活動對身心障礙子女主要照顧者壓力影響之研究
    (2023) 蘇湘雲; Su, Hsiang-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戶外冒險活動的介入對於身心障礙子女之主要照顧者在壓力上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半結構深度訪談法,以方便取樣之方式,挑選某集中式特殊教育學校內,有參與本研究設計之戶外冒險活動的未成年中重度障礙者之家庭主要成人照顧者進行訪談,共計五名,並依照壓力的構面分析影響與其中機轉。研究結論如下:一、 本戶外冒險活動協助參與者建構正向的自我概念與效能感,並透過傾聽他人的經驗與態度,增添自身思考與問題解決的廣度。二、 本戶外冒險活動豐富了參與者的人際資源,包含增加開拓人際的機會、創造家長同儕間的情感連結、創造歸屬感,與產生想法的交流互助。三、 本戶外冒險活動助於參與者產生正向的情緒感受,包含「感到安全」、「快樂」、「幸福」、「放下」、「愉快」、「釋放」、「開心」。四、 本戶外冒險活動所產生的具體經驗能成功透過隱喻連結至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包含透過翻船復位經驗學會要引入正確的方式與資源解決問題,以及運用成功攀登高處的經驗確立堅持的處事之道。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幾項建議,提供給未來將以戶外冒險介入作為身心障礙家長紓壓團體之辦理單位,以及相關研究工作者。針對相關辦理團體的建議包含提高身心障礙家庭成員的最大參與度、加強行前的準備,與依照團體與個別成員的狀況擬定減壓目標和順序三項;針對未來研究者則建議可以連續性深度課程作為介入、以量化工具作為研究方法、納入相關身心障礙家庭重要成員與安排目標效益和機轉的優先順序。
  • Item
    心理健康與韌性作為自覺身體健康狀態與生活滿意度的中介作用-以台灣COVID-19三級警戒時金融業為例
    (2023) 楊凡靚; Yang, Fan-Ching
    本篇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台灣地區三級警戒期間金融業從業人員居家辦公型態,了解不同背景變項與韌性、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並探討以韌性及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是否作為自覺健康狀態與台灣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中介因子。本研究採匿名且透過網路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蒐集資料時間為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截止,研究對象為金融從業人員,包含金融業、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等工作者,採取滾雪球式方式蒐集,策略是透過社交媒體如FACEBOOK、LINE等發送邀請給金融業受測者,受測者填寫問卷前皆了解研究目的及同意填寫問卷後開始作答,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期間共回收446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共439份。本研究採用R進行SEM,檢視韌性與心理健康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自覺健康狀態影響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韌性、心理狀態(憂鬱、焦慮及壓力)分別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結論:除了提升自覺健康狀態外,增加個人韌性程度及減少憂鬱、焦慮及壓力,皆可增加對於三級警戒期間之生活滿意度。建議未來可研究如何提升生活滿意度,並同時可以研擬如何增強韌性及心理健康狀態。
  • Item
    緊急救護技術員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壓力因應策略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分隊為例
    (2023) 拾方正; Shih, Fang-Cheng
    本研究針對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在面臨COVID-19疫情初期,率先指派投入確診病人到院前緊急救護工作,並列為防疫專責分隊的四大高級救護分隊成員共計112人為研究對象,採取橫斷式研究設計,探討研究對象在疫情期間之壓力、壓力源與壓力因應策略情況,總計發出112份問卷,回收108份,回收率達96.4%。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有高達69.4%曾經確診,無子女者壓力低於有子女者,專科學歷者壓力源較高,當壓力源愈大時,壓力因應策略程度就愈高。研究對象在工作心理負荷與工作體力負荷的壓力源感受強烈,認為工作需要不斷學習新事務,以具備高度技術與能力,且因工作需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且辛苦,普遍認為有人力不足的現象,但有較高的職場社會支持。對於所屬的工作充滿熱忱與使命,針對營救傷病患是工作的動力,也一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救活傷者。本研究中,壓力、壓力源及壓力因應策略之間相關性沒有呈現顯著性,將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壓力、壓力源對壓力因應策略進行迴歸分析後解釋力為18.8%,進行複迴歸分析結果,主要預測變項間僅有壓力源可預測壓力因應策略,當壓力源愈大時,則壓力因應策略程度就愈高。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高風險救護勤務之因應、改善繼續教育課程時段安排、持續加強同仁與職場關懷機制等實務性工作建議及未來透過訪談探討緊急醫療技術員產生壓力的心理因素的研究方向,以做為關心此族群並進而提高救護品質之參考。
  • Item
    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之壓力、身心健康影響與因應策略
    (2023) 朱美蘭; Chu, Mei-Lan
    本研究目的為了解空服員於新冠肺炎疫情下面臨的壓力、身心影響與其採取之因應策略,以航空公司9位空服員為研究對象,於2023年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結果如下:一、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壓力包括:(1)穿戴防護裝備的不適與影響工作的專注力。(2)飛行時數的減少造成收入的減少。(3)連續的派飛造成工作上的負荷。(4)跨職級的職務調動形成工作壓力。(5)社會大眾對空服員職業的標籤化。(6)減少進出公共場合、電子圍籬的監視、社群媒體的約束造成日常生活的限制。(7)要求一線人員施打疫苗及隔離政策的不確定、健保卡的註記導致就醫與探病權的剝奪。二、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身心的負面影響包括:(1)長期隔離導致整體運動量減少。(2)飲食與作息不正常、身體容易疲勞。(3)頻繁篩檢帶來的不適感與面對篩檢的無奈。(4)對高風險染疫的擔憂與新聞媒體報導的不安。(5)隔離的孤單感。三、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之因應策略包括:(1)認知面:運用正向面對及轉念思考,保持正面心態。(2)行為面:因應個人需求做航班的選擇、做好防護措施與理財規劃、開源節流與發展第二專長。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航空公司前瞻性規畫疫情應對措施需同時顧及空服員工作負荷及身心健康狀態。空服員持續學習技能和特長,提升自我,將危機轉化為轉機。
  • Item
    國民小學學校防疫人員面對新冠肺炎的壓力、困境與策略
    (2021) 卓宥騏; Chou, Szu-Ying
    本研究目的是為瞭解學校防疫人員面對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的壓力、困境與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選擇新北市3所學校,共訪談了校長1位、學務主任2位、衛生組長1位、護理師3位,研究結果如下: 一、 學校防疫人員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壓力包括:(1)疾病未知壓力:對疾病傳染途徑、治療方式、致死率不明及病毒變異性高。(2)防疫工作角色與工作壓力:教育局防疫政策不明、學校防疫無妥善規劃及業務繁重。(3)害怕染病成為傳播者:害怕本身受到感染傳給學生及家人。(4)身心壓力:對疫情恐慌、恐懼產生緊張、焦慮、頭痛、腸胃不適等。 二、 學校人員防疫執行上的困境包括:(1)市面上防疫物資缺貨、學校防疫物資及經費不足。(2)學校無處理經驗、防疫政策改變頻繁。(3)教職員、家長、志工對防疫工作配合度不高。 三、 學校人員防疫執行上的策略包括:(1)校內跨科室合作共同推動防疫策略。(2)管理及加強班級執行防疫作為及強化家長防疫作為。 本研究建議學校成立跨處室的防疫小組,隨時啟動校園相關防疫措施,提供傳染病相關教育訓練課程,確實盤點防疫物資時時做準備。
  • Item
    國中生壓力和身心健康之關係:檢驗共同反芻與希望感之序列中介效果
    (2021) 黃秋蓉; Huang, Chiou-Rong
    本研究旨探究國中生壓力、共同反芻、希望感對身心健康之影響,並檢驗共同反芻與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序列中介效果。本研究採分層立意抽樣,研究對象招募自臺灣北、中、南與東部等四區之公私立國民中學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共750人,有效樣本共611位,其中男生310人,女生301人;七年級156人,八年級261人,九年級194人。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修編之「國中生壓力量表」、「共同反芻量表」、「希望感量表」與自編之「身心健康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與SPSS PROCESS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性別的部分,國中女生較男生更容易感受到生活壓力;國中男生身心健康較女生佳。 二、在年級的部分,八年級學生較七年級學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九年級則無顯著差異;八年級的共同反芻程度大於七年級,九年級則無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具顯著負相關,但與共同反芻具顯著正相關;共同反芻與希望感具顯著正相關;共同反芻與身心健康無顯著相關;希望感與身心健康具顯著正相關。 四、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具中介效果;共同反芻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無中介效果;然而共同反芻透過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關係產生序列中介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教育實務層面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 Item
    家庭照顧者壓力、因應方式及其學習需求之探討-以六位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為例
    (2016) 胡梅; Hu, May
    本研究動機是要喚起國人對急速增加的失能老人照顧者,對於他們所承受的壓力與其需求賦予重視、關懷和協助。照顧者的壓力源包含生理、心理、經濟、社會等方面。 照顧者的需求包含醫療照顧技巧和資訊蒐集之學習及照顧者本身的自我成長之學習以因應其照顧工作之壓力。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以立意取樣方式收集六位個案,其中有四位女性兩位男性照顧者,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家庭照顧者的心路歷程。以其所受到的身心、經濟及社會等壓力與其因應方式及所產生的學習需求等為本研究之目的。 本研究結果-從照顧者的經歷中發現: 一、家庭照顧者之壓力源:訪談結果發現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都會面對困境與壓力。其壓力來自生理、心理、經濟及社會等壓力,社會資源資訊不足等也都是壓力源。 二、照顧者壓力的因應方式:多數家庭照顧者面對壓力一段時間後都會型塑出自己的一套舒壓方式。有的嘗試透過宗教信仰轉念、釋懷或藉由手足、配偶、子女的愛與支持來平緩情緒和降低壓力。從研究中顯示也有的照顧者會找機去走路、游泳、騎車、聽音樂或睡覺或去大吃一頓來紓壓。 三、研究發現照顧者有學習的需求: 1.醫療常識和照顧技巧的學習 2.自我成長的學習;正面態度、心靈的成長等內在學習。 3.照顧者對社會及政府資源之學習與使用。 本研究建議: 一、對政府長照計畫及社會福利政策方面:加強宣導期服務內容、職場提供事親假、給予津貼或減免稅 二、社福和醫療單位方面:可提供醫療服務及教導、開發更多的據點、加強宣傳照顧課程 三、對照顧者及受照顧者之教育方面:納入正規教育系統國高中及大學各學習機構及成立家庭照顧者學習資源中心。
  • Item
    藥癮者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模式建構
    (2012) 郭文正; Wen-Cheng Kuo
    本研究探究藥癮者藥癮程度、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現況、差異與關係。正式研究以613位受戒治人為樣本。研究者根據文獻建立探索性結構方程模式,並以SPSS及AMOS進行統計分析。 重要研究結果如下:1.不同性別之藥癮者其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有差異;2.不同主動戒癮尋求專業治療經驗之藥癮者其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有差異;3.藥癮程度構面、社會支持構面、壓力知覺構面與各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彼此間多數變項有兩兩顯著相關;4.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戒治時期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整體效果最大者為戒治時期社會支持對戒治時期壓力知覺失控感的影響;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影響最大者為戒治時期社會支持;5.藥癮程度、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與各戒癮改變階段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整體效果最大者皆是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對預期出所後壓力的影響;而藥癮程度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影響效果最大。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對沈思期、行動期、維持期未具顯著影響力;6.藥癮程度、整體社會支持、整體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之原始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僅對懵懂期有直接效果;7.藥癮程度、整體社會支持、整體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之修改後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戒治時期壓力知覺等潛在變項對各戒癮改變階段皆具有直接影響;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具間接影響力。影響懵懂期效果最大者為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或戒治時期壓力知覺則對沈思期、行動期、維持期影響效果最大。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1.建立評估戒癮改變動機之妥適制度,瞭解藥癮戒治者改變動機;2. 協助藥癮戒治者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並延續其至出所;3.協助藥癮戒治者發展良好的壓力因應能力;4.提供個別性的處遇服務,提昇其戒癮改變動機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