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地方知識實踐社群尋求地方特色推廣行動共識之研究(2024) 黃立品; Huang, Li-Pin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瞭解「地方知識實踐社群」運用「KJ法」、「圖像式小組討論法」,分別尋求「地方特色共識」、「地方特色推廣行動共識」之主要歷程,及其對研究參與者的影響,並對未來「地方知識實踐社群」尋求行動共識,提出具體建議。 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以「單組個案研究」,探討運用「圖像式小組討論法」及「KJ」法如何能夠協助「地方知識實踐社群」,尋求「推廣地方特色行動」共識之歷程及達成影響。 研究發現與結論 藉由方案執行所蒐集的研究資料,對研究參與者的正、負向感受進行分析,研究者亦展開省思與檢討。歸納出本研究結論如下: 研究參與者及批判諍友皆對「KJ法」的討論實施給予正面評價,其正面感受主要為「促進討論參與感」、「增進彼此觀點的理解」、「討論效率」等3方面。負面感受則有「缺乏時間細緻討論」、「操作時不熟悉」的意見。 研究參與者及批判諍友皆對「圖像式小組討論」的討論實施給予正面評價,其正面感受主要為「二人小組的正向體驗」、「二人小組有助於全體討論開展」、「合理的時間配置有助於討論聚焦」、「取得高度認同的創意提案」等4方面。負面感受則有「共識的評斷依據不夠清楚」、「2人小組討論時可能偏離主題」、「強制每組要提出點子」的意見。 就整體方案的實施,得出3個面向的綜合省思與檢討: 方案操作合理性:充實事前導引;補強肢體及幽默的暖場示範,及討論心態與操作的技術導引。更完善討論方案構想;提出滿足3項討論目標:地方文化資源盤點,使命、願景的描繪,推廣行動的方案共識等方案構想。 合適的硬體條件:安排圓桌,或可輕易搬動之桌椅、及投影設備。 討論帶領者的檢討:帶領者能有效將操作簡單化,並領人進入討論情境。在流程、效率、重點掌握、營造信任及熱絡的討論氛圍等面向獲得正面評價。但在帶領討論的氣勢、及安排更充裕的討論時間則未獲得全面認可。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對實務推動與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實務工作者及研究者未來推動、研究之參考。 研究價值/原創性 為我國「地方知識實踐社群」運用「KJ法」、「圖像式小組討論」等討論技術,尋求「地方特色行動共識」,提供一經驗研究之文獻。Item 一加一大於N-數學實踐社群能動性之探究(2020) 呂宜霖; Lu, Yi-Lin在108新課綱所掀起的教學變革脈絡之下,本研究描繪教師社群如何透過能動性的展現跳脫環境的限制,主動進行自我專業成長,並發揮社群能動性的力量持續進行變革,將改變的種子散播到各個教學現場。本研究也會聚焦於社群中的個體所展現的個體能動性,以及個體能動性如何與社群能動性互相影響。 本研究以質性個案研究法為取徑,以文件分析、田野觀察與訪談蒐集資料,並且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所得出的結論如下: 1、 社群能動性由個體能動性建構、連結、融合而來。 2、 個體能動性受社群能動性的影響而持續保持動能。 3、 實踐社群以新課綱為共同努力的目標,能動性展現專業成長與提升的意義。 4、 實踐社群因個體與社群能動性的相互加乘,而可以不斷學習、實踐與修正,促成一加一大於N的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研究建議: 1、 建議個體選擇目標相近、志同道合的社群一同共創與實踐。 2、 欲組成社群需要關注到社群的三個特性,才能夠不斷持續實踐且對於社群的成效有所增益。Item 國民中學領域召集人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導作為與解決策略之研究(2017) 洪穎馨; Hung, Ying-Shin本研究以Etienne Wenger提出之「實踐社群」理念,建構凝聚國中領域召集人共識與領導知能的實施方案。在過程中,以行動研究為方法,並採用參與式觀察、訪談方法進行研究,使領域召集人之間能夠透過對話,了解彼此困境,相互分享擔任領域召集人的推動經驗歷程,強化召集人的領導責任與效能,相互提供心理支持,促進領域召集人領導信念與建立團隊合作的社群概念。本研究發現透過社群的運作與正向經驗,有助於領域召集人進行省思,並藉由同儕學習,提升領導知能,可作為未來學校領域召集人工作坊規劃及相關研究之建議參考。Item 運用實踐社群於教保場域之行動研究(2011) 張召雅本研究者憧憬實踐社群之社群學習型態,因此以行動研究方式,從本研究者擔任指導教師之幼保系友會中邀請夥伴組成核心成員,核心成員多為資深園所長或主管。期能促發社群夥伴協力關係,以能共同領導,因此共同決定以行動讀書會展開實踐社群之互動,並開放給有興趣之系友參與。 社群運作策略包括:讀書會中閱讀行動實踐或經營管理書籍、腦力激盪園所行動點子庫、提問省思、行動方案計畫等,以促動成員於其實務現場展開行動,並以具情意互動之事物與活動,增進融入社群之自在感與信任感;另設置論壇網區,提供交流省思。社群成員之流失與個人需求、認同感、價值觀不同有關。 本讀書會過程具有豐富的同儕分享,包括:教保實務策略與做法、對閱讀內容之省思對話、情感記憶或生命經驗;惟於實務現場之行動,由於成員書寫與e化能力有限,網區難以運作;且教保現場忙碌與變動性高等因素,夥伴很難累積省思歷程來呈現行動的深度。 其間社群成員遇到不少個人與環境之難題,本研究者扮演夥伴關懷、社群服務、提問省思、闡釋關鍵知識、激勵行動等多元角色。本社群運作兩年多,仍在持續中,個人實務增能與專業省思有關;且隨社群節奏注入核心價值,更可建立共同願景、發揮共同行動力。Item 共學社群中女性社區工作者的經驗與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3-??) 方雅慧; 何青蓉農村的社區營造工作,長期被政策期待能夠扮演促進活化偏鄉的積極角色。面臨社區工作議題的多元複雜和方案資源的有限性,為了平衡資源與服務之間的落差,農村社區營造工作的社區組織乃發展跨組織間工作者的網絡連結與協作,做為永續推動社區營造的行動議程。本研究以長期從事民間推動社區營造的屏東縣為背景,探討女性社區工作者形成協作網絡之發展歷程,以及影響她們對於社群認同的因素。研究中討論女性社區工作者從個人超越朝向共同願景的軌跡。研究發現,個案藉由發展「實踐社群」的群體關係,組成了一個有社群意識的共學社群。研究結果也提出了女性社區工作者的個人動能、她們所構築的社群意識與特性,以及在社區學習網絡協作與共學歷程可能面對的挑戰。Item 共學社群中女性社區工作者的經驗與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3-??) 方雅慧; 何青蓉農村的社區營造工作,長期被政策期待能夠扮演促進活化偏鄉的積極角色。面臨社區工作議題的多元複雜和方案資源的有限性,為了平衡資源與服務之間的落差,農村社區營造工作的社區組織乃發展跨組織間工作者的網絡連結與協作,做為永續推動社區營造的行動議程。本研究以長期從事民間推動社區營造的屏東縣為背景,探討女性社區工作者形成協作網絡之發展歷程,以及影響她們對於社群認同的因素。研究中討論女性社區工作者從個人超越朝向共同願景的軌跡。研究發現,個案藉由發展「實踐社群」的群體關係,組成了一個有社群意識的共學社群。研究結果也提出了女性社區工作者的個人動能、她們所構築的社群意識與特性,以及在社區學習網絡協作與共學歷程可能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