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學生在不同心肺復甦術教育介入方法之學習成效–傳統教學法、翻轉教學法、虛擬實境教學法之比較(2022) 張育通; Chang, Yu-Tung本研究旨在透過傳統教學法、翻轉教學法、虛擬實境教學法等三種心肺復甦術教育介入方法,探究不同的介入方法對於學習者學習成效的影響,包含相關學科知識、技術、對心肺復甦術的態度、及對旁人施救的意圖。傳統教學法是以當面講課及指導員實體指導操作,翻轉教學法是以「安妮學校心肺復甦術翻轉教學法」合併線上學科知識教學與指導員實體指導操作,虛擬實境教學法則是以「HTC 全虛擬實境心肺復甦術教學法」合併360影片教學與3D虛擬實境情境操作。本研究以準實驗設計方法立意取樣招募北部大學在學學生,隨機指派每梯次授課的教學法,並在介入前進行前測,介入完成當下、介入完成後第1個月進行後測。本研究有效樣本76人,接受傳統教學法介入23位、接受翻轉教學法介入30位、接受虛擬實境教學法介入23位。本研究重要結論與建議如下:一、 無論採用何種教育介入方法,其課程滿意度、態度與對旁人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學習成效等在第1次後測的結果皆高於前測,代表教育介入的成效與重要性確實存在。二、 實驗組所採用的2種新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之整體學習成效多無顯著差異,可以推論新式教學法「安妮學校心肺復甦術翻轉教學法」及「HTC 全虛擬實境心肺復甦術教學法」亦可與傳統教學法有相同的學習成效。三、 本研究得到受試者自評希望繼續教育的頻率是3個月,在實際執行面上每3個月進行完整課程是有困難,尤其是在疫情之下。若採短時間、容易接觸的模式是未來可以維持學習成效的方法之一。但仍需配合法規的鬆綁與系統的建置,讓一般民眾更便利的接收到複習提醒以及了解每次複習的成效。四、 在學習成效上因不同教學法無顯著差異,因此在疫情的影響,未來在急救教育的實施上也許可以嘗試採用翻轉教學或者虛擬實境教學等方式避免人員的群聚與接觸的機會,亦可達到相似的學習成效。五、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未來在實際推廣與學習成效的維持方面,若可以嘗試採用短時間、容易接觸的模式是未來可以維持學習成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全國可以統一建置心肺復甦術學習護照APP 登錄,完成既定訓練後即可獲得並登入系統了解學習紀錄與成效。Item 台南市某國中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之實證研究(2007) 陳欣宜; Chen, Hsin-Yi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接受「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介入後,研究對象對CPR知識、CPR操作技能、健康信念認知、急救行為意向之改善情形,及影響急救行為意向之相關因素。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法,於台南市某國中二年級學生,立意取樣,徵得自願參與課程之學生,共121位,其中與父母一同學習者,為實驗組32位,其他無父母陪同學習者,為對照組89位。研究工具包括知識問卷、健康信念認知、急救行為意向量表,與技術考核表。所取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配對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史皮爾曼等級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在課程介入後不論是實驗組或對照組在教育介入後,知識和技術上有顯著進步。 2.健康信念認知部分,兩組後測成績無太大改變差異。 3.急救行為意向部分,實驗組之學生,在未來為他人施救的行為可能性較高。 4.有效性認知及障礙性認知與急救行為意向有高度相關。 5.在課程活動評價方面,研究對象與家長大多表示非常充實、有意義。 整體而言,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能有效提高學習成效。希望藉由本研究結果作為急救課程改善依據,建議未來能多舉辦相關活動,並在課程上應多練習施救勇氣態度的訓練與培養,以減少為他人施救的心理障礙。Item 臺北市某國小學童心肺復甦術學習成效之探討(2010) 陳思靜; Szu-Ching Chen本研究是以心肺復甦術教學做為實驗介入,進行類實驗性研究。經由教育介入後比較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心肺復甦術的學習成效及探討影響學習成效的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文山區某國小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之四、五、六年級(合計十八班)所有在學學生共488人,經分層集束抽樣法(cluster sampling)分別抽取四、五、六年級各三個班為實驗組(有教育介入),三個班為對照組(無教育介入)。在教育介入前、後分別進行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行為意圖測驗,並於教育介入後對實驗組進行技術評量。共得有效樣本469人(實驗組:235人;對照組:234人),有效問卷達96.11%。 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心肺復甦術教育介入前,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心肺復甦術知識不足、態度偏正向、行為意圖呈現中立偏高的程度。 二、心肺復甦術教育介入後,確實能增加學童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行為意圖。 三、心肺復甦術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行為意圖顯著高於對照組。 四、「過去曾受過CPR訓練經驗」、「母親教育程度與職業」較高、「學業成績」較好者,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知識成效較佳。 五、過去沒有CPR訓練經驗者知識後測之進步較有CPR訓練經驗者多、四年級心肺復甦術態度後測進步的程度較六年級大、學業成績較高者,心肺復甦術行為意圖後測進步較多;學業成績較低者,行為意圖後測反而較前測差。 六、「年級」是影響心肺復甦術技術成效之重要決定因子,研究對象六年級的心肺復甦術技術成效要比五年級及四年級來得好。 七、研究對象之心肺復甦術知識越好、態度越正向,執行心肺復甦術行為意圖越高。 八、教育介入前,研究對象六年級心肺復甦術知識比四年級、五年級好;教育介入後,四、五、六年級沒有顯著差異。 九、教育介入前、後,研究對象在心肺復甦術態度及行為意圖四、五、六年級均沒有顯著差異。 十、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心肺復甦術知識前測,可以解釋心肺復甦術知識成效17.2%的變異量。 十一、社會人口學變項、心肺復甦術知識前後測及心肺復甦術態度前測可以解釋心肺復甦術態度成效50%的變異量。 十二、社會人口學變項、心肺復甦術知識前後測、心肺復甦術態度前後測及行為意圖前測可以解釋心肺復甦術行為意圖成效56.9%的變異量。 十三、社會人口學變項、心肺復甦術知識前後測、心肺復甦術態度前後測及行為意圖前後測可以解釋心肺復甦術技術成效5.7%的變異量。 整體而言,心肺復甦術教育介入能有效提升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心肺復甦術學習成效。教育介入後,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圖並不會因國小四、五、六年級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希望藉由本研究結果作為心肺復甦術教育改善之依據,建議心肺復甦術教育應往下扎根,可從國小四年級開始實施,讓此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進而培養更佳的心肺復甦術態度。Item 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行為意圖與教育需求研究(2007) 許菁芬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有關心肺復甦術的知識、態度、行為意圖及教育需求之現況,並探討其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64,194人,經分層集束抽取8行政區16班447名,以自編的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442人(99.8%)。 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ㄧ、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知識答對率49%;六年級學生及曾經學習過心肺復甦術對心肺復甦術知識的瞭解較佳。 二、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態度偏正向;六年級學生、曾經學習過心肺復甦術及有急救處理經驗之學生對心肺復甦術的態度較正向。 三、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行為意圖偏高,對家人等親近者的施救意願較高,而不敢做口對口人工呼吸是執行心肺復甦術的主要障礙。 四、研究對象對心肺復甦術課程的教育需求性偏高,其中以心肺復甦術的重要性需求性最高;六年級學生、曾經學習過心肺復甦術及有急救處理經驗之學生對心肺復甦術的教育需求高。 五、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態度愈正向,執行心肺復甦術的意圖愈積極;心肺復甦術知識愈佳及心肺復甦術態度愈正向,對心肺復甦術教育需求就愈高。 六、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心肺復甦術之知識和態度可解釋心肺復甦術行為 意圖20.4%,以及心肺復甦術教育需求33.8%的變異量。其中心肺復甦術態度及急救處理經驗是重要的預測變項。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對心肺復甦術教育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Item 影響中學生對急救教育成效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2015) 曾紓寧; Tseng, Shu-Ning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台北市某國中,對急救知識、急救態度、急救技能的相關情形。以台北市某國中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計400人,有效問卷共310份,有效回收率78.3%。其研究結果重點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八年級的急救知識比七年級較佳,年級愈高、成績愈好;大部分無急救學習經驗者。 二、研究對象不知道學校是否準備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是否公告急救的流程圖、運動場地有無標示急救方法,顯示學校未教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及緊急處理措施的原則。 三、急救知識、急救態度皆於中等至上等程度,而急救技能屬於中等程度。 四、個人因素與急救知識有顯著性差異項目分別為:年級、是否上過本校的急救教育課程等急救學習經驗呈現有顯著性差異。 五、個人因素與急救技能有顯著性差異項目分別為:年級、是否上過本校的急救教育課程、是否幫忙處理急救的經驗、是否運用心肺復甦術、運動處理原則、創傷止血、受傷經驗等急救學習經驗呈現有顯著性差異。 六、環境因素與急救知識有顯著性差異項目分別為:學校是否公告急救的流程圖。 七、環境因素與急救技能有顯著性差異項目分別為:學校是否公告急救的流程圖、運動場地有無標示急救方法。 八、急救知識與急救技能均呈現正相關。Item 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型為意圖與教育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7-12-??) 許菁芬; 賴香如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行爲意圖及教育需求之 現況,並探討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與行爲意圖、教育需求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爲台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採分層集束選樣抽取八個行政區16班447名爲 樣本,再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爲工具,共得有效樣本442人(98.9%)。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和複迴歸等方式加以統計,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知識答對率49.0%;態度偏正向;行爲意圖中間偏高;教育需求偏高。(二)六年級、曾學過心肺復甦術、有急救處理經驗的學生, 心肺復甦術的教育需求較高。(三)態度愈正向,行爲意圖愈強;知識愈佳、態度愈正向,則教育需求愈高。(四)個人背景、心肺復甦術知識和態度可解釋行爲意 圖20.4%及教育需求33.8%的變異量,而對心肺復甦術的態度、急救處理經驗是重要預測變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