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情意教育融入國中九年級英語課程之行動方案-以學生班級人際互動為例(2023) 蔡志強; TSAI, Jr-Chiang研究者鑑於班級學生常常因為無法包容同儕之間的差異,也因無法同理他人的想法,導致班級氣氛混亂,人際關係失和,期盼運用情意教育融入九年級英語課程,增強學生彈性接納及同理他人的能力。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探討情意教育融入九年英語課程的可能性。研究者採用九年級英文科延伸閱讀《星星女孩》以及南一版第六冊英語課本為教材,設計六個情意教育單元,透過轉化教材內的背景及情境來引導學生的情感層面。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針對所有課程蒐集學生課堂表現、學習單、生活札記、學生課後調查表、訪談紀錄與教師研究札記,來檢視學生的人際互動變化情形,進而給予研究者教學上的省思與成長。經過十個月的課程教學後顯示:一、情意教育透過教學轉化可以融入九年級英語課程。二、學生在彈性接納方面呈現積極的改變。三、學生在同理他人方面的進步不顯著。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亦在最後提出相關的建議,提供未來欲設計情意教育融入英語課程的教學實務工作者及研究人員作為參考。Item 情意教育的課程設計-以國中八年級輔導活動網路人際互動課程為例(2021) 吳書宇; Wu, Shu-Yu在12年國民教育精神中著重自發、互動、共好,而國中的輔導活動課中「互動」的本質佔了相當大的比例,輔導活動的課程期望能夠深入學生的情意,達到學生內心所需,然而情意教育的態度養成難以在短時間內具體評量,而研究者在情意教育課程設計的原理原則尚無法掌握,但隨著時代的劇變,青少年的人生大事-網路人際議題,是不能不討論的議題,因此研究者希望能利用行動研究,改善在教學現場遇到的問題。 本行動研究旨在探討透過情意教育的課程設計模式,設計一套建立正向網路人際互為例的教案,期望藉由課程的實施、學生的回饋、教師的省思了解及分析教學歷程中的師生互動,透過行動研究,解決研究者在教學現場遇到的困境,並且探討提升影響學生情意層面動機的可能性,以供其他教師參考。 研究對象為台北市W國中八年級的學生,研究者經由文獻的統整後自編一套以「溝通理性感性」教學模式為主的建立正向網路人際互動課程教案,一共四堂課程,並進行兩次的課程循環,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學生學習的成果、學習回饋單、教師觀察記錄、教師省思札記、訪談等資料,進行分析,以了解教學實施的狀況,並進行反思與課程循環的修正。 研究實施後發現實施網路人際互動情意教育課程的輔導活動課教學, 一、溝通理性感性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運用在建立正向網路人際互動課程的教學上。 二、情意教育的課程設計會影響學生情意層面的動機:提升學生關懷、尊重、寬容、欣賞各個方面的情意態度。 三、藉由行動研究,有助於提升與解決教師教學設計的困境與成長。Item 歷史走入心間:情意教育課程設計對啟聰學校國中生歷史學習影響之行動研究(2019) 賴怡汝; Lai, Yi-Ju本研究旨在探討情意教育課程設計對啟聰學校國中生歷史學習之影響,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並嘗試跳脫傳統章節名稱,書寫一篇滿懷情意的成長省思歷程。 課程設計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社會科文本為基礎,融入情意教育,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第二階段則以歷史人物為楷模,讓學生發現自身性格與歷史人物的異同,發揮優點、省視不足,希冀能對其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建立有所助益。本研究發現,適合設計為情意教育課程的素材有三項:一、從古沿用至今的發明、制度、觀念等,貼近生活經驗,學生更能產生共鳴,並體會現今習以為常的事物中,也有古人的心血結晶。二、可教導學生透過「神入」的方式,試著理解歷史人物做出重大決定當下的時空背景,以及決策背後的用意與苦衷。三、若歷史人物與學生有相似的人格特質,學生會覺得十分親切;歷史人物的處世智慧,亦是楷模學習的良好範例,幫助學生自省與成長。 一學年的研究中,以合作學習、角色扮演、古今對話與楷模學習等方法設計與實施課程,可發現學生不再只是被動聽講,而能主動學習;藉由課堂討論,也能讓學生靜心思考,產生更深刻、具創造力的想法。此外,貼近生活經驗、富有趣味性的課程,使學生樂於學習、減少行為問題。Item 運用故事討論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班級合作氣氛之實驗研究(2014) 劉又銓本研究旨在探討「故事討論教學」在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其在班級合作氣氛方面是否有顯著成效。採用準實驗法中「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54位國小五年級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實驗組、一組控制組。實驗組採用閱讀加討論的教學方式;控制組則實行閱讀但不討論的教學方式。實驗設計了五個主題課程,實驗組進行為期六週共十二堂課的故事討論活動,控制組則進行一般性的閱讀活動。實驗前、後學生均接受「班級合作氣氛」的測驗,其測驗分數、學習活動單、學習回饋單與教學省思札記皆為本實驗的分析對象,以瞭解兩組學生在個人合作技巧與班級合作氣氛上是否有所提升。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1)故事討論教學在增進「個人合作技巧量表」後測總分上,達到顯著效果。在各分量表的後測分數上,在「合作關係」、「團隊領導」、「利人利己」和「溝通協商」四向度上有顯著差異,僅在「任務分工」向度上其效果並不顯著。(2)相較於控制組,實驗組學生在「班級合作氣氛量表」後測總分上,未達顯著。在各分量表的後測分數上,在「合作關係」、「團隊領導」、「利人利己」三向度上其效果並不顯著,僅在「任務分工」與「溝通協商」兩向度上有顯著落差,尤其對於前測成績較佳的前26%~37%的學生而言,其差異更為顯著。 此外,本研究亦對故事討論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過程,做詳細的記錄與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未來班級合作氣氛議題研究上的參考。Item 國中數理資優生正向心理情意教育方案發展與成效之分析(2009) 郭肈盛; Soar Guo本研究旨在根據正向心理學相關理論發展適合國中數理資優生的情意教育方案,並經由教學訓練後,探討此情意教育方案對四位國中數理資優生正向情緒培育之成效。研究歷程中,運用行動研究法探討情意教育方案的教學成果與師生互動情境等。 研究結果如下: 一、三位國中數理資優生在接受情意教育方案前後,在愉悅、自信、感恩 等三種正向情緒變化有增加的趨勢,有助於他們培養正向情緒。 二、在研究對象中,女性資優生經驗正向情緒比男性資優生比較頻繁。 三、家長的關心程度與研究對象培養的正向情緒程度成正比,即是家長對 國中數理資優生有正向期待,並投入相當關心的程度,則學生的正向 情緒與正向行為較為明顯。 四、國中數理資優生在情意教育方案中的行為表現多在輕鬆、無壓力的氣 氛下,學生容易有創意的答案,帶來歡樂、溫馨的氛圍,師生互動良 好,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意願很高。Item 國中資優生參與服務學習之研究(2017) 涂慧君; Tu, Hui-Chun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的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參與國教署服務學習方案的70名國中資優生,旨在探討資優生參與服務學習方案之服務經驗和學習影響,以學生的服務日誌與參與心得為主要蒐集資料與分析,分別從人際互動、小隊合作、服務對象與文化嚮導任務四個面向展現學生的活動表現與反思樣貌,研究發現國中資優生參與服務學習在自我能力成長方面、個人知識學習方面、社會公民責任方面與服務學習知能方面均有所影響。 配合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國中資優生參與服務學習的經驗,得到研究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服務學習方案促進國中資優生人際關係發展。 二、本研究服務學習方案加強國中資優生團隊合作能力。 三、本研究服務學習方案拓展國中資優生學識能力與尊重多元文化。 四、本研究服務學習方案提升國中資優生服務學習知能與參與服務意願。 研究者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服務學習課程設計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義教育內容之研究(2004) 常雅珍1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三(1)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適合國小學童學習之 情意教育課程。(2)以量化研究方式探討此一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正向情 緒、正向意義、樂觀及內在動機之影響。(3)以質化研究方式說明師生互動 的歷程,再透過自我調節論的觀點分析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轉變,並以訪 談方式分析學生在情意教育中的學習歷程,最後從問卷中了解學生對情意 教育的接受度、應用及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平安國小五年級學生,實驗組學生接受為期十一 週每週兩次融入情意教育之綜合活動課程,對照組則接受一般之綜合活動 課程,研究工具包括樂觀信念量表及研究者自編的正向情緒量表、正向意 義量表及學習動機量表,量化研究採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檢定, 研究結果如下:(1)在立即效果部份,實驗組在正向情緒、正向意義、內在動 機及樂觀四方面均顯著優於對照組;(2)在追蹤效果部份,實驗組在正向情 緒、正向意義、內在動機及樂觀四方面均顯著優於對照組。 質化研究的部分採用觀察、問卷、訪談、文件蒐集、錄音錄影等多元 方式蒐集資料,記錄師生互動的歷程,並將學生學習之歷程,分為「自我 涉入」、「自我覺察:」「認知評估」「自我應用」「自我增強」五個階段, 再以自我調節論的觀點輔以百分比次數統計以了解學生教學前後的轉變, 茲說明如下: (1) 在「自信」方面,分為「自我肯定」和「欣賞別人」兩部分。在自 我肯定的部份,學生從被動或不知如何使用策略找出自己的優點, 逐漸進步到採取主動策略以找出自己的優點;欣賞別人的部分,學 生在教學後學生欣賞同學的角度,逐漸從教學前的外在因素(86%)轉 為內在因素(91%),亦即教學後逐漸能了解應該從內在特質來欣賞別 人,欣賞別人的部份從外在美的角度提升到重視同學的內在特質。 (2) 在「同理心」方面,教學前學生助人、分享、給予行為的動機大多 是外在動機因素(30%),經過同理心教學之後,基於行動者內在動機 因素的提昇到60%,外在動機的學生從30%下降至19%。 2 3)在「知足」方面,發現教學前學生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滿意的 學生僅占37%,在教學後有89%的學生都覺得自己擁有的已經太多, 要心存感恩。從「買賣遊戲」活動中,了解學生價值觀的轉變,原 本所有學生都偏重物質需求,在「知足」教學後,有85%的學生外 在的慾望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的滿足。 (4) 在「正向意義」方面,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價值觀的建立:經驗性價值 部分,教學前透過「我的最愛」活動了解學生對愛的解讀,結果發 現68%的學生是基於外在價值,只有12%的學生最愛某一物品的原 因是因為它的內在價值勝於一切,教學之後有94%的學生重視所愛 物品的內在價值,可見學生逐漸了解愛的真諦;創造性價值部分, 孩子在教學之後,平常表現良好的動機主要來自內在動機,約佔全 數之92%,較原先的23%相較,明顯提昇許多,特別是出現23%的利 他動機,是教學前學生沒有的想法;態度性價值部分,教學之後, 對負面事件產生正向想法的學生從42%提升到68%,其中能找到正向 意義,亦即感到自己能從負面事件中學習或得到收穫的學生從6%提 升到33%,負向想法從41%下降到32%。 (5)在「樂觀」方面,教學前採取負向策略方式約占59%,採取正向策略 方式約占31%,在教學後面對困擾事件採取負向策略方式從59%下降至 8%,採取正向策略方式從31%上升至92%,特別是「解決問題」的因應 方式從9%上升至35%,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因應方式。 最後,研究者歸納研究結論,並提出研究結果之應用及未來相關 研究之建議,作為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情意課程對學生道德認知發展之影響(2011) 郭如育; Ju-Yu Kuo情意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消極的情意會導致個人的身心狀態失去和諧,出現失控或不道德的行為;積極正向的情意則有助於個人建立健全的自我概念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情意屬於生理層次的反應,需透過教育引導才能有合理適當的表達,而情意教育便是有助於教導管理情緒、表達情感的學習活動與教學歷程。本研究欲探究情意學習與道德發展間的關係,瞭解情意課程的實施是否有助於培養適當的情緒表現方式,並進一步促進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發展。本研究先採用文獻分析的方法,探究情意教育的相關理論,並依據文獻探討所歸納之結果,設計情意課程。之後,採準實驗研究法(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實施教學實驗,以國中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模式(nonequivalent-control group design),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女生十人,男生十四人,對實驗組學生進行為期十週的情意課程的教學實驗,在實驗處理前後分別以道德判斷問卷(MJI)對兩組施予前測及後測,觀察在情意課程實施後,情意教學對學生道德認知發展的效果。並以t考驗、共變數分析、雙因子共變數分析與百分比整體差異卡方考驗進行統計分析,另外也蒐集資料進行質化分析,獲得以下結果。 1.實驗組學生在道德認知成熟分數的增加多於控制組,且達顯著差異水準。 2.實驗組道德認知成熟分數的前、後測分數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3.實驗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的進步程度多於控制組,且達顯著差異水準。 4.實驗組學生在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的提升幅度達差異顯著水準。 5.情意課程能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的發展。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師教學、學校行政、家長配合與未來研究等方面的建議: 1.教師可依情意教育的理論與課程編撰原則設計與編選課程。 2.實施情意課程以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發展。 3.重視學生與教師對情意教學的回饋意見以修正情意課程。 4.擴大探討各因子對道德判斷的影響。 5.成立研究團隊協助進行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的判斷工作。 6.擴大樣本數以進行教學實驗研究。 7.質性分析資料可加入對任課教師、家長或行政人員的晤談,以深入瞭解 學生情意學習與道德認知發展的情形。 8.依據教育理論設計情意課程進行研究。 最後建議教師對情意課程多加研究與推廣,以促進學生的情意學習與道德認知發展。Item J.-F. Lyotard對I. Kant壯美觀的解構及其在情意教育上的省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9-??) 李崗本文旨在闡明Lyotard如何解構Kant的壯美觀,並探討其在情意教育上的省思。首先,分為四個部分加以說明:一、Kant壯美觀的背景與內涵;二、Lyotard衍異哲學的背景與內涵;三、Lyotard解構Kant壯美觀的論證;四、Lyotard對現代藝術的詮釋。其次,本文根據Kant與Lyotard的美學立場,針對國內推展情意教育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省思:「語言能否表達情感?」、「情感能否加以轉化?」、「轉化能否建立規則?」。最後,一方面評述Kant與Lyotard壯美觀的特色與限制,另一方面為國內情意教育提出具體可行的四點建議。Item 孔門情意教育觀之詮釋與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7-??) 崔光宙本文以論語和禮記為主要素材,以詮釋學為研究方法,探討孔門之情意教育觀,孔子教弟子以興於詩、游於藝、依於仁、成於樂為主軸,其內涵可分析為:話負面情緒為正面情緒、人文素養的陶冶與充實、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圓滿自足的人生觀。最後,以此歸納為情意的健康性、豐富性、均衡性與圓熟性作為情意教育的四大目標,並以詩樂欣賞為例,論述孔門情意教育之實踐,以及在現今師資培育之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