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3
  • Item
    使用左心室輔助器病人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2024) 謝璧光; Hsieh, Bea-Gwoun
    末期心臟衰竭病人,使用左心室輔助裝置可以支持病患的血液動力學,作為等待心臟移植至移植手術間連接橋樑;對於不適合移植的病患,心室輔助器亦可成為終點治療,但裝置左心室輔助器病人仍存在有生理、心理之影響,是一壓力事件。目前,極少研究探討其心理症狀以及影響心理調適的因素,本研究目的以前瞻式、縱貫性調查臺灣北部地區某醫學中心的病人使用左心室輔助器,在術前、術後一個月及六個月,其生活品質、心理症狀(焦慮與憂鬱)的變化,並檢視病人手術後影響其生活品質之身心因素。本研究自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在臺北市某醫學中心,總計收案11位接受左心室輔助器的病人,以問卷方式調查術前、術後一個月與術後六個月之生活品質、焦慮與憂鬱狀況:生活品質以歐洲生活品質五點量表(EQ-5D-5L),焦慮以廣泛性焦慮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7),憂鬱以憂鬱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9)測量。研究方法則採用無母數之佛里曼檢定與魏克生符號  等級考驗進行術前、術後一個月及六個月之EQ-5D、GAD-7與PHQ-9分數差異檢定;並以逐步迴歸分析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結果:左心室輔助器病人術後六個月生活品質與術後一個月的生活品質相比,進步接近顯著(p = .096),術後六個月憂鬱和手術前憂鬱分數比較是有改善的(p = .046)。術前、術後一個月與術後六個月之焦慮分數則無顯著差異。影響生活品質最重要的預測因子是出院後再度入院次數,其次是術後六個月之憂鬱。結論:心衰竭的病人接受左心室輔助器,其術後六個月憂鬱是顯著進步,且出院後再度入院的次數越少能夠預測較佳的生活品質。提示在臨床上告知病人預防再度入院與減低憂鬱,對日後生活品質將有助益。建議透過醫療人員照顧病人減少可預防的併發症,或在LVAD植入之前和之後提供心理評估,從術前到術後追蹤病人心理狀態,身、心、靈整合之全人照護,患者才能得到滿意的生活品質。
  • Item
    雙北市長期照護機構照顧服務員職業倦怠、社會支持與憂鬱之研究
    (2023) 盧惠珠; Lu, Hui-Chu
    本研究在探討雙北市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員之職業倦怠、社會支持及憂鬱之現況,進一步釐清三者間的關係,最後分析背景變項、職業倦怠、社會支持對憂鬱的解釋力。本研究採橫斷性研究,以雙北市16家長期照護機構工作年資滿3個月以上的照顧服務員為研究對象共計379位。以方便取樣及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問卷分五個部分,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職場型態、職場疲勞量表、多向度感知社會支持量表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調查時間為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4月12日止。研究結果顯示,雙北市長期照顧服務員憂鬱盛行率為36.94%。本研究發現場所屬別是醫院附設和獨立型態者的職業倦怠程度較高,除此之外,家中需照顧65歲以上及平均每周工作時數40-45小時與46-49小時者的職業倦怠與憂鬱程度高。平均每周工作時數大於50小時者,來自「家人」及「特定人」的社會支持多於平均每周工作時數40-45小時的照顧服務員。雙變項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度越高憂鬱程度越低,職業倦怠程度越高憂鬱程度越高。逐步複迴歸分析結果呈現,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居住在新北市、平均照顧1至20人、工作年資1至3年、非固定白班、朋友向度的社會支持低、職業倦怠之服務對象疲勞分數高、個人疲勞分數高及工作過度投入分數高者,正向預測憂鬱程度。建議長期照護機構負責人關心這類的高危險群,避免人員產生職業倦怠及憂鬱,使日漸短缺的照護人力,不再流失。
  • Item
    心理健康與韌性作為自覺身體健康狀態與生活滿意度的中介作用-以台灣COVID-19三級警戒時金融業為例
    (2023) 楊凡靚; Yang, Fan-Ching
    本篇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台灣地區三級警戒期間金融業從業人員居家辦公型態,了解不同背景變項與韌性、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並探討以韌性及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是否作為自覺健康狀態與台灣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中介因子。本研究採匿名且透過網路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蒐集資料時間為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截止,研究對象為金融從業人員,包含金融業、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等工作者,採取滾雪球式方式蒐集,策略是透過社交媒體如FACEBOOK、LINE等發送邀請給金融業受測者,受測者填寫問卷前皆了解研究目的及同意填寫問卷後開始作答,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期間共回收446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共439份。本研究採用R進行SEM,檢視韌性與心理健康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自覺健康狀態影響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韌性、心理狀態(憂鬱、焦慮及壓力)分別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結論:除了提升自覺健康狀態外,增加個人韌性程度及減少憂鬱、焦慮及壓力,皆可增加對於三級警戒期間之生活滿意度。建議未來可研究如何提升生活滿意度,並同時可以研擬如何增強韌性及心理健康狀態。
  • Item
    正念課程介入對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憂鬱、焦慮、睡眠品質之成效探討
    (2022) 黃嘉鳳; HWANG, Jia-Feng
    研究目的: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之憂鬱、焦慮及睡眠品質具有關聯性,且透過正念課程介入可以降低其憂鬱、焦慮及提升睡眠品質。因此,本研究欲檢驗正念課程介入是否有效降低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憂鬱、焦慮及提升睡眠品質。研究方法: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婦產科病房與產房的高危險妊娠安胎住院孕婦(n = 30),隨機分配為實驗組 (n = 14) 及對照組 (n = 16)。實驗組參與除接受常規護理指導並接受為期4週、每週1次、每次30分鐘的一對一之正念課程介入;對照組則接受常規護理指導。本研究使用中文版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中文版情境-特質焦慮量表以及中文版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進行施測,問卷施測共計3次,分別在介入前(基線)、介入後(立即後測)及介入後兩週(追蹤)實施。以點二系列相關、皮爾森積差相關來檢驗社會人口學因素(年齡、全家年收入)、產科妊娠史(懷孕週數、是否人工受孕)之憂鬱、焦慮及睡眠品質的相關性;以廣義估計方程式來分析正念課程介入後之立即效果及延宕效果。研究結果:在社會人口學變項、產科妊娠史之憂鬱、焦慮及睡眠品質之相關性中,僅有後測的憂鬱程度與全家年收入上呈顯著負相關 (p< .05)。經過四週的正念課程後,關於憂鬱方面,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在後測及追蹤分數具有統計上的顯著(p < .05);關於情境-特質焦慮方面,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在後測及追蹤分數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p > .05),至於睡眠品質的部分,兩組間後測及追蹤分數均未達到統計顯著差異 (p > .05)。 研究結論:正念課程介入對於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的憂鬱具有立即與延宕介入效果,可提供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降低其憂鬱。
  • Item
    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對社區老人健康介入成效探討
    (2021) 范晶智; Fan, Ching-Chih
    隨著科技進步,利用科技引導老人學習及健康照護是重要的,園 藝治療已被證實為具有改善生心理健康之健康策略,本研究以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探討對社區老人健康介入成效。 招募參與新北市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計畫C單位之社區老人為研究對象,共62人。實驗組32人介入8周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以自尊、憂鬱、孤寂、自我掌控、成就動機量表搜集介入前後對心理層面之成效;另以目標效果量表,評值參與後對技能、學習態度與行為意圖之影響,透過心率變異檢測儀,瞭解對生理層面之影響。對照組30人,參與一般健康促進活動。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卡方、t檢定及廣義估計方程式(GEE)檢定分析介入成效。 本研究結合科技,有別於傳統實作園藝治療,實驗組藉由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提升自尊、自我掌控及成就動機,降低憂鬱與孤寂;對照組唯有自尊、憂鬱達顯著改善成效。 經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結果顯示介入後於自尊、孤寂、自我掌控及成就動機等變項均較對照組顯著進步。另透過目標效果量表反應可引發參與之社區老人會參考虛實結合園藝課程內容,有意願嘗試及持續園藝相關活動,生理量測心率變異度結果顯示,可提升副交感神經調節。 結論:3D VR 虛實結合園藝藝治療介入成效,透過主觀與客觀資料結果顯示,適合應用於社區老人,可作爲未來設計長期照護健康促進方案之參考。
  • Item
    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憂鬱之關係:以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9-??) 李靜如; 林邦傑; 修慧蘭
    本研究旨在以結構方程式模型探討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憂鬱之間的關係。以國內805 位有戀愛經驗大學生為對象,分為兩組,一組用來刪題與發展模式;另一組用來驗證模式。在模式適配良好且穩定情況下,得到如下結論: 1 逃避依附與焦慮依附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而間接影響寂寞,再間接影響憂鬱;2逃避依附會透過困擾的自我揭露,間接影響社交自我效能,再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寂寞,再間接影響憂鬱; 3焦慮依附會直接影響憂鬱;4 焦慮依附會透過寂寞間接影響憂鬱;5焦慮依附對憂鬱的影響效果會大過逃避依附對憂鬱的影響效果;6困擾的自我揭露對寂寞不具直接影響力,困擾的自我揭露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寂寞。
  • Item
    亞斯柏格青少年之負向思考
    (2009) 羅玉慧; LO. YU-HUI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階段亞斯柏格青少年(Asperger,下文簡稱AS)與一般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的表現和差異。本研究以青少年自動化思考量表(Children’s Automatic Thought Scales,簡稱CATS)為研究工具,並以台北縣、市地區的394名國中生建立常模,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七年級至九年級的亞斯柏格青少年及其家長各49名,並依配對條件選取一般青少年202名作為對照組。本研究分別請一般青少年、AS青少年及其家長填寫CATS,比較一般青少年和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量表及憂鬱、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敵意分量表得分的表現情形。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分及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憂鬱、敵意分量表的平均數雖然略高於常模,但是落於一個標準差以內,顯示他們整體表現均未達臨床顯著水準。 二、 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量表、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憂鬱、敵意分量表的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 三、 AS青少年與母親除了在身體焦慮分量表得分達顯著差異外,兩者在負向思考、社會焦慮、憂鬱、敵意問題未達顯著差異,顯示AS青少年與母親的答題情形相似,AS青少年只有在身體焦慮問題得分高於母親。 四、 就組內差異而言,三組(AS青少年、對照組、AS母親)均顯示出敵意分量表顯著高於其他分量表。 五、 AS青少年負向思考高分群百分比高於一般青少年,一般青少年高分群比例為2~6%,AS青少年高分群比例約為12~20%,AS母親高分群比例為4~16%。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及限制,對AS青少年的教學輔導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
    (2005) 佘金玲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的關係。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大專院校學生共761名,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早年親子互動經驗量表」、「生活適應量表—(一)、(二)」、「目前人際互動經驗量表」進行資料蒐集,調查所得的資料分別以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早年依附與成人依附的關係: (一)大學生的早年依附經驗能夠預測成人依附傾向。 (二)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型態傾向於持續早年依附型態。 二、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憂鬱傾向的預測情形: (一) 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與父親關懷、母親關懷呈負向關聯,且受同性雙親影響較大;雙親保護則與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較無關聯。 (二)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與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呈負向關聯,與成人偏執依附傾向呈正向關聯,而與成人疏離依附傾向無顯著關聯。 (三)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傾向比早年依附經驗更能預測憂鬱傾向。 (四)女大學生的憂鬱傾向受依附因素的影響情形可能比男大學生明顯。三、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問題解決能力的預測情形: (一)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早年母親關懷呈正向關聯,而與早年與父依附經驗較無關聯;且雙親保護與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較無關聯。 (二)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成人安全依附傾向、疏離依附傾向呈正向關聯,而與成人偏執依附傾向、成人恐懼依附傾向較無關聯。 (三)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傾向比早年依附經驗更能預測其問題解決能力,且女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可能比男大學生更容易受依附因素的影響。 四、不同依附連續型態大學生的憂鬱傾向有顯著差異: (一)持續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得較好,皆顯著優於持續不安全依附者。 (二)習得安全依附大學生克服了部分負向早年依附經驗,減低了憂鬱風險,但負向早年依附經驗造成的風險仍有殘餘。 五、不同依附連續型態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差異: (一)持續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較優。 (二)習得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情形並不明朗。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親職教育與大學生輔導工作上,並做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大學生拒絕敏感度、敵意與憂鬱之關係研究
    (2015) 吳玫瑩; Wu, Mei-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絕敏感度對人際關係中敵意和憂鬱的影響,並檢核多向度敵意在拒絕敏感度和憂鬱之間的中介效果。研究以1131名北部一到四年級大學生為對象,採用「基本資料調查表」、「拒絕敏感度量表」、「短式華人敵意量表」和「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版)」為研究工具,並以Person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相關差異考驗、階層迴歸和路徑分析等統計方式分析資料。 研究結果如下:1.目前大學生有明顯憂鬱者約佔全體學生人數的17.5%,其中男性大學生明顯憂鬱的比率較女性高;2.不同的性別和戀愛經驗之大學生,在拒絕敏感度、敵意和憂鬱上皆有顯著差異;3.大學生拒絕敏感度的敵意表現有多向度差異,高拒絕敏感度大學生與敵意認知和壓抑敵意間的關係較高,而與敵意情緒間的關係次之,與表達敵意間的關係最少;4.大學生拒絕敏感度能有效預測敵意和憂鬱變化的程度,且男性大學生的預測能力較女性好,同時大學生敵意也能有效預測憂鬱程度的變化;最後,5.多向度敵意在焦慮程度和憂鬱之間具有部份中介效果,拒絕敏感度中的焦慮程度會透過敵意認知、敵意情緒和壓抑敵意,再進一步影響憂鬱,而表達敵意則與憂鬱程度變化無關。根據以上的發現,本研究結論拒絕敏感度在華人文化脈絡下有獨特表現,高拒絕敏感度者有較高的敵意和憂鬱,且三者間的關係彼此相關並非互斥。研究最後進一步提出實務工作的應用與建議,以及本研究的限制和未來研究的方向。
  • Item
    高中職生解釋風格、認知調節策略、自我監控覺察與憂鬱及生活滿意度之關聯
    (2013) 陳昱潔; Yu-Chieh Chen
    國內以解釋風格為主題的相關研究並不算少,但以高中職學生為探討對象的研究卻相對缺乏。此外,解釋風格與憂鬱之間的關聯已被證實,但其中是否仍存有可以改變此聯結的契機,鑒於此,本研究目的有四:一、探討解釋風格、認知情緒調節策略、自我監控覺察與憂鬱及生活滿意度間的關聯;二、瞭解上述影響變項分別對於憂鬱與生活滿意度的預測力;三、探究解釋風格與認知調節策略以及認知調節策略與憂鬱及生活滿意度間可能有的組合特徵;四、探討認知情緒調節策略以及自我監控覺察在研究變項中的角色與影響。 本研究以大台南地區之公私立高中職學生共計758名為受試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每位參與者共填寫六份量表,包含基本資料、解釋風格量表、認知情緒調節策略量表、自我監控覺察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與生活滿意度量表。根據研究目的以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假設考驗。 結果發現:一、高中職生解釋風格傾向愈傾向正向事件穩定性,愈少傾向負向事件穩定性及負向事件普遍性者,會有較少的憂鬱症狀與較高的生活滿意度;二、高中職生使用較多適應性的正向認知策略如重新正向評估、重新關注正向事物與重新計劃等,較不容易產生憂鬱,反之,若使用較多不適應性的認知策略,如反芻、自我責備與責備他人則會有較高的憂鬱風險以及較低的生活滿意度。三、解釋風格與認知情緒調節策略以及認知情緒調節策略與憂鬱及生活滿意度間具有典型組合特徵。四、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在解釋風格與憂鬱及生活滿意度間具有中介效果。五、自我監控覺察在正向認知情緒調節策略與憂鬱間具有調節效果。研究者也據此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及實務工作中可供介入與參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