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視覺障礙學生參與攀樹課程對自我概念發展之影響-以大學生為例
    (2024) 藍品韻; Lan, Pin-Yun
    視覺障礙者由於視覺缺陷所影響,導致視覺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較常人低落,然除視覺有所限制外,視覺障礙學生在身體運用上與常人並無差異。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攀樹體驗課程帶領視覺障礙學生,對於視覺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發展之影響為何。本研究採用質性之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選取兩名視覺障礙大學生,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活動前後之深度訪談,深入瞭解其參與攀樹體驗課程後對於自我概念中的自我認同、情緒自我概念以及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並輔以研究者觀察紀錄,進行文本資料分析。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視覺障礙學生參與攀樹體驗課程後對自我概念發展之影響有所改變,主要的改變有以下幾點,在自我認同層面上分為「自我認知與他人眼中的我」、「過去與現在自我的變化與影響」、「理想自我與未來展望-攀樹前後的心態轉變」以及「探索新事物的渴望與挑戰-情緒反應與克服策略」。透過攀樹體驗課程了解視覺障礙學生對於自我認同的影響為,更加瞭解自身的優勢並妥善運用、清楚自身如何改變自身劣勢、對於理想自我的藍圖更加清晰、提升視覺障礙學生對於未來接觸新事物的動機。情緒自我概念分為,「自我情緒覺察及表達」、「情緒管理與自我表達」以及「克服挫折與情緒管理-攀樹課程中的挑戰與成長」。視覺障礙學生在攀樹體驗課程當中對於情緒的覺察度有明顯的改變,對情緒自我的改變為更能覺察情緒的來源、能夠用更多元的方式表達情緒、挫折忍受度明顯提高、情緒的表達相較過去更具體化。身體自我概念當中分為,「攀樹挑戰中的身體運用」、「課程後的身體感受」。攀樹體驗課程能夠帶給視覺障礙學生有別於以往的身體感官刺激及身體部位使用,在身體自我概念中的影響有以下幾點,更清晰認知身體部位的優劣勢、覺察個體對於身體運用較不擅長的部份、未來嘗試新事物時有更高的自信。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欲帶領視覺障礙者參與攀樹體驗課程之單位或帶領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研究建議。
  • Item
    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實施與評量之行動研究—以攀樹課程為例
    (2021) 梁英聰; Leong, Ieng-Chong
    本行動研究旨在探討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實施歷程、學生學習經驗與成效及教師行動省思,嘗試解決國中學生學習動機低下、親自然性低落之問題。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高中國中部一年級學生25人,實施為期十一週之戶外攀樹跨領域課程,透過蒐集在行動研究歷程中的教學觀察紀錄、課後議課紀錄、學生學習檔案、師生訪談紀錄等資料進行質性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結論:一、 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實施與修正歷程:透過組成教師跨領域共備社群,以每週課程共備、協同教學與課後議課,逐步反思與修正課程,為教師帶來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更深的理解與發現。二、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學生經驗與成效: 1. 學生學習經驗:失衡經驗到自我調整、師生同儕互動學習、團隊衝突的因應學習、分享學習提升自信。 2. 學生學習成效:增進自我認識、提升學習動機、學習人際互動、增加對樹木關注、間接提升相關學科學習成效、促進不同情境學習遷移。 三、教師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行動省思: 1. 課程行動策略:在彈性選修課程實施戶外跨領域統整、彈性編排課程與協調課時、主動溝通以取得行政與家長的支持及攀樹專業訓練與協同教學的配搭。 2. 課程改進方向:增加課時及調整課程內容順序、融入環境教育元素於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嘗試不同的戶外教育媒介發展跨領域課程。 3. 教師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理解:課程能整合分科及統整之優勢、作為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促進學生多元豐富學習。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實務及研究之具體建議,作為教師未來進行相關課程與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