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一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文化的轉變-以 108 課綱推動為例(2022) 楊靜琴; Yang, Ching-Chin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時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足以影響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我國於103年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於108學年度開始逐年推展,採取漸進式的方式進行。然而,以目前國小階段而言,正處於新舊課綱交接之際,教師們如何看待校內推動的108課綱,以及在這段過程中,是否會對教師文化產生轉變呢?故此,想透過這次機會鎖定108課綱與教師文化進行研究,探究和描繪教師獨特的文化樣貌以及答案背後的意義。本次研究主要是以北部地區一所國小(化名為滿天星國小)為研究場域,採取質性研究的途徑,透過對六名國小教師和三名家長的個別訪談,並輔以觀察和文件分析,來了解相關人員對校內推動108課綱的看法和108課綱推動前後教師文化樣貌,並找出影響教師文化轉變的重要因素。根據資料發現與討論,本次研究結論如下:一、相關人員對校內推動108課綱的態度,從團體層面是持續推進高度配合,但從個人層面則是帶點保留與觀望的立場。二、教師文化圖像從穩定保守的個人主義轉變成專業導向的合作文化,從感情為重心的關懷轉變成工作為重心的交流。三、教師文化轉型的同時也伴隨著高度的工作負荷、時間壓力、教學內容取捨、同儕交流時間被壓縮與親師教育觀念磨合的問題。四、重視績效與目標導向的行政領導和偏高的教師流動率是影響教師文化轉變的重要因素。五、教師在教學自主上仍保有部分彈性與決定權,但在課程自主上則是受到同儕壓力、家長意見與行政規範的限制。Item 「雜」學校—國中實習教師文化之研究(2020) 廖亭羽; Liao, Ting-Yu教育實習作為師資培育的必經階段,幫助實習教師從實務現場中學習與成 長,對實習教師來說為一大重要時期。因此本研究欲以實習教師文化為核心, 了解國中實習教師文化的樣貌。 本研究以北部地區一所國中(化名為平安國中)為研究場域,採取質性研 究取徑,運用焦點團體訪談、個別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了解平安國中實習 教師文化的樣貌。藉由焦點團體訪談先初步了解平安國中實習教師的實習生活樣貌、其人際關係以及相關處境等,再從個別訪談中挖掘更深入之資料,並輔以實習教師與學校提供文件之檢閱,檢證訪談後分析所得並理解平安國中實習教師之觀點,進而提取實習教師文化所蘊含之信念與行動。 本研究結果呈現國中實習教師文化樣貌,說明實習教師在教育實習中歷經 適應與探索、衝擊與茁壯、成型與選擇三階段,並且點出實習教師文化之主要特徵,包含多變的角色、學做人的修行與正向成長的團體,亦分析影響實習教師文化之因素與實習教師之能動性,並說明實習教師在實習過程中漸趨務實,最後針對教育實務與研究提供相關建議與反思。Item 菜鳥扛大任?國小新任教師之教師文化調適歷程研究(2019) 蘇聖惠; Su, Sheng-Hui近年來,教育學界或實務現場對於初任教師的教職適應日漸重視,強調對初任教師提供專業的教學協助與精神支持,尤其企盼透過同儕力量,導引初任教師積極投入教育志業,及早勝任教職。 教師同儕的交流與提攜,對初任教師的專業發展能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但是並非每位教師都深切體認自己對初任教師專業發展所肩付的責任,事實上,初任教師在學校中可能感受到正向的職場經驗,也可能感受到負向的教師文化,並且採取不同的回應方式,進而導引教師文化的延續或轉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育的實施和品質。由此可知,初任教師的職場互動與調適歷程值得加以深究。 因此,本研究選定一所基隆市國小作為研究場域,以三位有代理經驗的初任教師作為個案(為貼近他們的經歷,以「新任教師」稱之),採取觀察與訪談方式蒐集資料,期望瞭解新任教師對於教師文化的感受與詮釋,並且尋繹新任教師於教師文化的調適歷程發展,以及分析影響新任教師調適歷程發展的因素。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 個案教師感受到校內教師間具有「各自為政,甚少合作」、「封閉保守,沉默保身」、「凡事協調,能者多勞」、「長幼有序,媳婦成婆」以及「默默耕耘,互助成長」等文化。 2. 個案教師於教師文化的調適歷程各有不同發展,紅老師是從生存到成長的調適歷程;綠老師擺盪於停滯、成長之間的調適歷程;黃老師則是從成長轉為停滯的調適歷程。 3. 個案教師調適歷程發展的影響因素包括:學校領導者、共事夥伴、學校氣氛、社會期望、個人特質、興趣偏好。Item 偏鄉小學教師文化樣貌之研究─ 新北市一所偏鄉學校個案(2012) 楊雅妃; Ya-Fei Yang近十幾年來偏鄉學生的學習處境備受關注,尤其偏鄉學生學習低成就更為教育工作者擔憂,其中教師扮演關鍵的角色。因此本研究欲以偏鄉小學教師文化為核心,了解偏鄉小學教師文化的樣貌以及與偏鄉小學教師文化相關的教育問題及其啟示。 本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偏鄉小學(化名為山水小學)為研究場域,採質性研究取徑,運用參與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等方式,理解山水小學教師文化的樣貌。藉由參與觀察認識山水小學的日常運作、教職員人際關係,以及山水小學面臨的問題;再經由深度訪談的進行和學校內部文件的檢閱,檢證觀察所得並理解山水小學教師的觀點,進而剖析其中蘊含的價值觀與信念。 本研究結果以在地味的人事組成、層疊交錯的人際關係、無遠弗屆的工作疆域和彈性的實踐場域點出本文核心──山水小學教師文化。山水小學相當比例的在地教師是偏鄉小學少有的景象,深刻地影響山水小學的運作;交疊的人際關係與工作內容的正反效益,一直不斷地在形塑山水小學的教師文化;而彈性的實踐場域,讓政策和措施的推行都充滿可能性。其次,再逐層分析偏鄉教師共有的教師文化與全體教師共享的價值,最後反思偏鄉小學潛藏的教育問題,希望能對教育政策制訂者有實質的借鑑意義。Item 國小教師的教科書選用文化(2012) 蔡幸娟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教師的教科書選用文化之樣貌及其文化的形塑。為了更貼近文化真實的面貌,研究者採用訪談、非參與式觀察來收集資料,並以制度、行為模式與價值觀等文化的視角加以分析。 整理與分析研究資料後,本研究所得結論為: 一、選用文化的樣貌 教師為主要的教科書選用者,會議過程遵循民主程序,討論時會尊重資深教師的意見,但整體而言,選用會議易流於形式,評選表形同虛設。出現服務導向重於產品導向現象,教師以經驗來選書,專業與方便考量猶如天秤兩端。 二、教科書選用文化的形塑 教科書開放自行選用的政策,賦予教師教科書選用權,然而教科書商品化並未影響保守的教師文化,教科書的選用仍傾向延續過去所使用的版本。 三、教科書選用文化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教師經常以專業自主之名,合理化教學慣性,導致教科書的選用並非基於學生學習需求,而是以教師教學為主要考量。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校行政 教科書選用者與使用者宜一致,各校依教師專業判斷自訂各領域評選表,將教科書選用會議透明化,且將選用的知識納入學校在職進修課程的一部份。 二、教師 依領域組成教師專業社群,提供對話及論辯的管道,選用教科書應回歸專業的考量。 三、教科書出版社 提供一完整階段的樣書,免除教師們對於教科書品質不一的疑慮,取得服務導向與產品導向的平衡。Item 國民中學課程革新過程中教師文化之研究——以語文領域國文科為例(2006) 劉怡君; Yi-chun Li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課程革新過程中的教師文化,並以國民中學語文領域國文科為例來加以說明。研究目的包括瞭解教師文化的內涵及其在課程革新過程中的重要性,並探究課程革新過程中教師文化的再生歷程以及教師文化的特色,最後瞭解課程革新過程中影響教師文化再生的原因,進而歸納研究發現,提出教育研究上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為了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法,以觀察、訪談、文件分析作為蒐集資料的方式。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教師文化的再生從凝聚教師的共識開始。 二、教師合作團隊改變教師間規範和人際互動。 三、課程革新觸動教師價值信念的改變。 四、關鍵領導人是教師文化再生的契機。 五、教師文化受到學校核心價值的影響。 六、自發性的教師團隊有助於課程革新及落實。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並結合文獻,提出建議: 一、校長應重視教師課程領導的能力,以落實學校層級的課程發展。 二、行政人員應支持教師自發性的合作團隊,以促進教師之間的對話。 三、教師應強化自身的課程意識,以提升教師課程發展與設計的能力。 四、後續可針對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學習領域的學校進行個案研究。Item 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2014) 林姿秀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的關係。首先了解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的現況;其次分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教師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之差異情形;最後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以及教師文化對教師知識分享行為的預測情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研究對象以分層取樣的方式,抽取桃園縣 35 所公立國民中學正式教師 708 人,共計回收567份,回收率為80 %,其中有效樣本 528 份,可用率為 75 %。以「國民中學教師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調查所得資料的處理以敘述統計、平均數差異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獲以下結論: 一、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教師文化之現況屬中度程度以上。 二、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教師知識分享行為之現況屬中度程度以上。 三、桃園縣國民中學不同「性別」、「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年齡」、「學校規模」的教師在教師文化知覺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最高學歷」、「學校歷史」的教師在教師文化知覺上並無顯著差異。 四、桃園縣國民中學不同「年齡」、「學校歷史」的教師在教師知識分享行為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服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及「學校規模」的教師在教師知識分享行為上無顯著差異。 五、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文化部分層面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呈現正相關。 六、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文化對教師知識分享行為具有預測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教師法實施對校園文化影響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中小學為例(2007) 王仁炳「教師法」公佈實施後,教育制度產生重大變革,並且因而衝擊校園內部權力關係的改變,可預知校園文化的發展將產生極為明顯的影響。 我國1995年8月教師法公佈施行,從此奠定公教分途,舉凡教師的任用、進修研究、權利義務、教師組織、申訴制度等均法制化且有別於往昔制度。本研究以870位台北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為對象,進行校園文化現況認同的調查,並探討教師對校園文化的認同跟教師個人和學校背景因素的關係。 整體而言,教師對現況校園文化的認同屬正向,包括「教師文化」、「行政文化」和「學生文化」均如是。惟調查結果顯示,其認同程度約在「普通」與「同意」的層次之間。其中教師對「本校教師更能遵守聘約規定,維護校譽」的認同度最高。可見教師法公佈實施後,有助於教師關注聘約內容,亦即打破傳統「教職鐵飯碗」之刻板印象,使教師更能惕勵自己在專業角色之定位。 教師對校園文化認同,會因其個人背景變項而有所不同,但與教師會參與經驗無關。亦即教師對現況校園文化之認同因教師的性別、年齡層、服務年資等個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然而在自已是否參加教師會以及參與教師會意願等兩個變項上,則無顯著差異。 教師對校園文化認同,也會因其學校規模而有所不同。亦即教師對校園文化之認同會因學校規模而有差異,但在設校歷史和學校是否有教師會等兩個變項上則無差異。在學校規模方面,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校園文化在教師文化、行政文化及學生文化等三層面的認同,均有所差異。其中,學校規模在23班以下的教師,其在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及行政文化展現較高認同。在學校種類(不同的教育階段別)方面,國中和國小教師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整體來看並無差異。然而在教師文化及學生文化的構面上,則有顯著差異,亦即國中教師對教師文化的認同比小學教師正向,但國小教師則比國中教師對學生文化的認同要正向。Item 山中猶有讀書聲-國民中學教師文化之研究(2005) 鄭文鵬; Wen-Peng Cheng教師是近幾年來有關教育改革的焦點和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然而觀諸國內近年有關各樣的教育改革措施,卻鮮見有對於教師所處的環境進行長期和實地的調查研究,特別是國中階段的教師文化研究,迄今仍付之闕如。基於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究國中教師文化的內涵,並嘗試分析教師文化形成與背景脈絡的相關,了解教師文化的傳遞和延續機制,最後歸納教師文化的特性以提供教育研究及改革措施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針對一所小型的國中(化名為快樂國中)進行為期八個月的實地參與觀察。在研究過程裡,研究者透過訪談、觀察和文件分析等方式,收集教師日常生活的舉止言談,以及面對問題時的看法等資料,並嘗試利用Peter Woods於1983所提出的教師文化的研究主題模式,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並獲得結論如下: 壹、教師文化的內涵是自我和結構互動的結果 貳、教師關注的焦點影響教師文化的形成和特性,且教師對於學生的責任觀和價值觀,是影響教師文化形成的主要關鍵 一、面對學生,教師重視價值教導勝於課業教學 二、面對工作,教師把上級的行政作為等同於干擾 參、教師日常的娛樂和怨言對教師文化的傳遞和延續有重要的影響,且有改變外在結構的可能動力 最後本研究分別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校長、教師和後續研究提出相關的建議,以作為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