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指標建構之研究(2009) 馮清皇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的基本意涵和相關理論,以期形成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之執行模式,並據此執行模式進一步建構適用於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的衡量指標,提供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應用之參考。依據上述目的,研究設計乃透過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法,蒐集並分析25位專家的一致性意見及重要性程度,做為建立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指標之依據。並採用焦點座談與訪談之研究方法,選擇教育行政與學校行政之實務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針對本研究所建構完成之指標內容進一步進行是否適切的檢核工作。 本研究經過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焦點座談與訪談之研究歷程,回應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而獲得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的重要內涵,包含意義、特性、功能、核心流程與影響因素。 二、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之衡量指標,包括:1.政策環境、組織能量、執行策略與作業管理等四個層面指標;2.政策內容的認同、政府推行的決心、標的團體的支持、外在環境的促動、適當的人力配置、充分的財物支援、順暢的資訊流通、彈性的組織結構、發揮組織領導、強化組織學習、形塑組織文化、激發組織創新、掌握明確執行目標、擴展決策參與範疇、建立同步協調機制、推動可行獎勵制度、實施自我監控管理、落實績效回饋評估等十八個項目指標;以及3.「1-1-1學校同仁會因對政策價值的瞭解,而主動表達執行的意願。」等七十四個細目指標。 三、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指標的執行現況條件,仍存有落差尚待進一步改進,包括:1.教育行政機構提供參與決策平台普遍不足,無法滿足學校執行者參與政策制訂的需求;2.學校普遍缺乏應有執行資源,以及彈性調度的管理空間;3.學校組織學習風格丕變,創意分享平台普遍匱乏;4.過程評核功能未獲認同,自主獎勵權責有待補實。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從以下三方面提出相關的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強化政策宣導工作,以提高學校執行的正向知覺。 (二)提供應有執行能量,並授以校本經營的自主空間。 (三)重整專業學習系統,以激發創新文化的不斷生成。 (四)爭取過程評估認同,以求得專業績效責任的體現。 二、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善用指標檢核功能,以求自我政策執行力的持續提昇。 (二)建置應有執行人力,並力求行政菁英領導團隊的組成。 (三)重視校長參與執行,並強化校園共同行為模式的建立。 (四)強調目標具體轉化,並同步實施資源整合的作業管理。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焦點方面:未來研究可因研究主題的改變而選取私立學校、特殊學校,或是針對其他層級學校進行研究。 (二)在研究對象方面:未來研究可擴大或轉換研究對象,以求得更周延、平衡的觀點。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未來研究宜可採取大樣本問卷調查法,廣泛蒐集、了解我國公立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的表現情況;或運用民俗誌等質性研究方法,針對某一個學校研究樣本,做長期且縱性資料的蒐集,以對本研究所建構發展之衡量指標,做更深入的驗證與批判。Item 全球化主要教育指標建構與我國教育政策對應之分析(2007) 劉永元; LIU YUNG-YUAN全球化主要教育指標建構與我國教育政策對應之分析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全球化理論的內涵和發展,以做為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的基礎,並進一步利用所建構的全球化教育指標,檢視我國教育政策與全球化發展的聚合和分岐情形,並研提具體的改進意見,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規劃和推展全球化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在方法論上,採取文件分析法、焦點團體訪談法、德懷術等進行研究分析。首先,就全球化的意義和特徵、本質和區辦、內涵、發展觀和對教育領域的重要影響,進行分析和探究,以瞭解並探明全球化教育指標應有的面向和架構,其次,進行焦點團體訪談,蒐集學者專家對有關全球化教育指標架構和內涵的意見與看法,初步建構和修正全球化教育指標雛型;最後,編擬「全球化教育指標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再採三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方法,進行專家意見調查。此外,本研究另進行對應分析,研究我國近六年來教育政策和全球化教育指標間的符應情形。 根據前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全球化理論發展方面 (一)全球化理論主要包括過度全球化論者(hyperglobalist)、轉型論者(transformationalist)和懷疑論者(skeptic)三大基礎。全球化理論對教育的衝擊也造成一致性、異質性和多元性等不同的風貌和影響;(二)全球化的重要發展趨勢,包括:1.行動的聚合現象;2.權力的重大變異;3.市場化、私有化和階層化發展;4.全球化的混種化發展。 二、全球化教育指標的一級指標方面 全球化教育指標的主要構面有四,包括:(一)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發展指標;(二)民主社會與文化環境發展指標;(三)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發展指標;(四)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發展指標。 三、全球化教育指標二級具體指標及三級指標內涵方面 (一)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四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廿三項;(二)民主社會與文化環境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四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廿一項;(三)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三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十三項;(四)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三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十五項。 四、全球化教育政策發展方面 (一)全球化教育政策符應良好者有二項,分別為:關懷和照顧弱勢、建立終身學習體系;(二)全球化教育政策有待加強改進者有八項,分別為:1.支持創新的網絡不足;2.主體性不足;3.未能實施教育組織的財務自主政策;4.教育選擇的空間和機會不足;5.教育組織的開放和彈性有限;6.高中以下學校的自主性仍然不高;7.全球化文教活動貧乏;8.國際招生不足;(三)全球化教育政策有待重新建構者有十四項,分別為:包括:1.缺乏強化知識建構和發展的教育政策;2.缺乏強化知識管理和應用的教育政策;3.未有鼓勵成立知識社群的教育政策;4.缺乏批判和反省的機制;5.培養全球公民意識和宏觀視野不足;6.缺乏接納和重視全球公民的公共意見;7.缺乏培養世界公民的社會參與能力;8. 缺乏進行多元文化批判;9. 缺乏推動非營利跨國組織參與教育事務;10.缺乏整合全球發展和多元行動主體的治理趨勢;11.缺乏融合本土治理和全球治理;12.缺乏在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向國際發聲並與國際接軌;13.缺乏培養公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議題和政策制定;14.未重視建立專業對話社群和機制。 根據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在因應全球化發展趨勢方面的建議:(一)積極因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二)加強全球化綜效之研究;(三)建立全球政治經濟和教育文化論壇、智庫和網站。 二、在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方面的建議:(一)積極建立世界級的教育標準;(二)加速建立大學全球化發展指標;(三)建構可檢驗的全球化教育指標細項;(四)成立專責機構負責教育指標統計和建立引用指數。 三、在強化全球化教育政策方面的建議:(一)強化全球化教育政策制定;(二)持續發展優勢的全球化教育政策;(三)強化全球化不足的教育政策;(四)建構嶄新的全球化教育政策。 四、在發展全球化教育指標方面的建議:(一)在組織管理面:加強績效責任、學校本位和評鑑;(二)在民主法治和環境永續面:加強普世價值、再法治化、夥伴和永續發展;(三)在人力培育面:建構未來學校、e化學習和教學策略。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加強研究文獻蒐集;(二)擴大教育領域的研究;(三)提高研究應用。 關鍵字:全球化、教育指標、教育政策Item 我國大學校院環境教育指標之建構研究(臺北市新店區 :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2003-09-01) 劉潔心; 邱詩揚; 晏涵文; 黃齡儀; 潘瓊如; 李恆華; 馮嘉玉Item 大學院校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之發展與建構研究(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4-06-01) 劉潔心; 邱詩揚; 晏涵文; 李恆華; 潘瓊如; 馮嘉玉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大學校院之環境教育指標,第一年已完成之大學校院環境教育指標係統初步架構,本文則主要呈現第二年之研究歷程及成果。第二年乃根據已建立之大學校院環境教育指標系統初步架構,透過三次專家座談與兩次的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進行各項指標之重要性與適切性的評估,作為發展與選擇指標之參考依據,並藉由描述性統計、逐步迴歸及群聚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專家座談及德術所得之資料,以驗證其結果具有代表性及充分之解釋力,進而建構能提供重要內涵與資訊之指標系統。 二年之研究結果共發展出現境教育指標系統為3個領域、10個層面、29項指標及86項指標細目。其中環教指標的三個領域包含「輸入」、「過程」及「輸出」;而領域之下共分10個「層面」,據其重要性及適切性評比排序後,結果依序為1.「環境素養(輸出)」、2.「課程教學(過程)、3.「環境管理(過程)」、4.「行政政策(輸入)」、5.「教育訓練(過程)」、6.「資源(輸入)」、7.「組織運作(過程)」、8.「背景(輸入)」、9.「推廣活動(過程)」及10.「具體環境教育成果(輸出)」。在10個層面之下共包含29項「指標」,其中有17項為主要指標,12項為次要指標。主要指標包含:「教師素養」、「學生素養」、「課程規劃與參與」、「教學資源(教材)」、「教學方法」、「污染防治」、「資源管理」、「景觀規劃」、「政策規劃」、「環保培訓」、「訓練課程」、「人力資源」、「經費資源」、「工作計畫」、「團體動力」、「系統改造」及「活動規劃與參與」等項;在17項主要指標之下則包含了22項的主要「指標細目」。 此研究所建構之指標系統,呈現大學校院環境教育之各項主要指標及細目,可作為大學院校及相關單位擬定環教政策計畫、實施環境教育教學、執行環境管理及編列預算之重要依據,並可進一步提供未來評估大學環境教育品質及建立資料庫之參考。Item 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2009-12-31) 王如哲; 陳伯璋; 魯先華「教育公平之政策研究」主要目的在建構教育公平之理論及指標,探討教育公平之議題,及分析政府之教育公平政策。研究屬三年期之整合性之研究(三年期計畫),研究內容約可區分成二個研究取向,依二個階段進行:一、理論及指標建構取向(98.7-99.12)。二、議題與特定政策取向(100.1-101.6)。希冀經研究後,研究結果可提供給有關單位,作為教育公平政策之擬定與修正之參據。 本研究(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為第一研究階段的重點之一,進行時間為期一年半(98.7-99.12),其作用在發揮引導及統整的功能,用以指引後續研究之進行。研究內容包含教育公平理論及國外教育公平指標之研究,計畫中擬以半年為期(98.07~98.12),先進行公平理論與指標之上位整合性探究,擬定各級各類指標及共同架構,之後再接續對研究內容深入探析。Item 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2009-12-31) 王如哲; 陳伯璋; 魯先華「教育公平之政策研究」主要目的在建構教育公平之理論及指標,探討教育公平之議題,及分析政府之教育公平政策。研究屬三年期之整合性之研究(三年期計畫),研究內容約可區分成二個研究取向,依二個階段進行:一、理論及指標建構取向(98.7-99.12)。二、議題與特定政策取向(100.1-101.6)。希冀經研究後,研究結果可提供給有關單位,作為教育公平政策之擬定與修正之參據。 本研究(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為第一研究階段的重點之一,進行時間為期一年半(98.7-99.12),其作用在發揮引導及統整的功能,用以指引後續研究之進行。研究內容包含教育公平理論及國外教育公平指標之研究,計畫中擬以半年為期(98.07~98.12),先進行公平理論與指標之上位整合性探究,擬定各級各類指標及共同架構,之後再接續對研究內容深入探析。Item 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成人教育指標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9-12-01) 黃明月Item 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六)成人教育指標之研究 (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8-12-31) 黃明月本研究本年度主要目的建構我國成人教育指標系統模式、成人教育指標項目以及成人教育指標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以精釋法(Hermeneutic)為主。研究對象為成人教育界之學者專家與行政專家,共計樣本12位。本研究以Herpen之「背景-輸入-過程-成果」之模式為研究架構,來探討成人教育指標。研究工具係依據相關文獻探討與專家會議討論後所發展的二份「成人教育指標之重要性評定表」。 本研究結果得kappa係數為0.816,大於0.70由此可以證明二組專家的意見一致性相當的高。此外,本研究根據各組專家對各項目評定之等級區分出主要指標,次要指標及參考指標等三種等級。分析結果,共計主要指標15項,次要指標12項,以及參考指標5項。根據本研究之過程與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項建議:(1)確定成人教育的目標與範圍(2)鼓勵民間投入成人教育之推動(3)儘速建構成教機構多元入學管道及學習銜接體系(4)充實成人教育學習資源,並提昇成人資訊素養能力(5)提昇成人教育專業化以促進成人教育推展(6)成立學習成就認證機構Item 我國成人教育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999-06-01) 楊國賜; 黃明月本研究主要目的乃建構我國成人教育指標系統模式、成人教育指標項目以及成人 教育指標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以精釋法(hermeneutic)為主。研究對象為成人教育界之學者專家與行政專家, 共計樣本12位。本研究以Herpen之「背景-輸入-過程-成果」之模式為研究架構,來探 討成人教育指標。研究工具係依據相關文獻探討與專家會議討論後所發展的二份「成人教 育指標之重要性評定表」。 本研究結果得kappa係數為0.816,大於0.70由此可以證明二組專家的意見一致性相當 的高。此外,本研究根據各組專家對各項目評定之等級區分出主要指標,次要指標及參考 指標等三種等級。分析結果,共計主要指標15項,次要指標12項,以及參考指標5項。根據 本研究之過程與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一、確定成人教育的目標與範圍; 二、鼓勵民間投入成人教育之推動; 三、儘速建構成教機構多元入學管道及學習銜接體系; 四、充實成人教育學習資源,並提昇成人資訊素養能力; 五、提昇成人教育專業代以促進成人教育推展; 六、成立學習成就認證機構。Item 我國國民中小學學校層次德育課程評鑑指標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李琪明本文旨在將課程評鑑與教育指標之理論與趨勢,結合並運用於道德教育的範疇,期使德育邁向更為生活化與科學化的路向。德育改革乃今日教育不可忽視的課題,而重視德育品質與效果的德育課程評鑑研究則是改革的第一步。故本文乃先藉由理論及文獻分析,探討德育課程評鑑指標的理論基礎與重要理念,並剖析國內外德育課程或教育相關評鑑指標的有關文獻。其次,藉由文獻探討的基礎與數次焦點座談的討論與修正,具體建構出學校層次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評鑑指標46個與相關要項,並進而擬定指標資料之具體蒐集方式,以檢證德育課程評鑑指標之可行性與應用性。本文架構分為七部份:一為前言,指出本文之關切重點與研究主旨;其次二、三、四部份分別論及學校德育與課程的關係,課程評鑑的重要概念,以及教育指標的理念與原則,做為德育課程評鑑指標訂定之文獻與理論基礎;五、六部份則針對我國國民中小學階段的學校層次(有別於地方層次與國家層次),具體建構德育課程評鑑指標,並進而列出指標之資料蒐集方式,以達成本研究目的;最後則陳述啟示與建議,作為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