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六年級新住民課程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2023) 蔡依杰; Tsai, I-Chieh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適合國小六年級學生的新住民課程方案,本研究共分為四大學習單元,分別為「我族文化的認同」、「文化差異與理解」、「跨文化的能力」與「社會正義」。研究場域為研究者服務之國小,研究參與者為該校六年級某班的28位學生,課程實施為期三個月,共計十二堂課程,透過課堂觀察、文件分析與訪談來分析學生的經驗課程。本研究研究結果如下: 一、課程發展模式從教師中心轉為師生共構。 二、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在認知、情意及技能上皆有所提升。 三、教師素養導向之課程設計能力有所提升。Item 新住民志工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探究(2021) 潘玟卉; Pan, Wen-Hui在現今全球化社會之下,因工作、婚姻、求學而移民成為常態,而移民除了適應當地社會外,也將故鄉文化融入當地,塑造多元的文化環境,台灣社會將移入台灣的移民稱之為新住民,並且因其逐年的增長至台灣第五大族群後,多元文化的議題也開始廣受討論。過去有不少論文都以這些不同國籍的新住民入手,探討他們在台生活時的資訊需求跟資訊行為,甚至是接受資訊服務機構的服務狀況,其研究多以新住民的國籍背景來討論新住民間的資訊需求。新住民的資訊需求因為生活現況的改變呈現階段性的需求,處於適應中與適應之後的新住民在資訊需求上面也有不同(Wang等,2020)。本研究希望了解新住民在滿足日常生活需求之後,已融入當地社會、開始社會參與後可能會有哪些相關的資訊行為,本研究有三個研究問題:(一)、新住民志工的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為何?什麼原因會影響新住民志工資訊需求類型與資訊尋求行為?;(二)新住民志工的資訊分享行為為何,與在使用不同資訊分享管道的行為有何差異?;(三)新住民志工的使用資訊服務經歷為何,什麼原因會影響到他們參與資訊服務的意願。研究方法採質性取向,使用訪談法,採立意取樣共邀請十位新住民志工為受訪者。研究結果發現新住民志工的資訊需求與行為:(一)、資訊需求在多種原因影響下產生。除了與新住民解決生活問題有關外,也與本人的工作經歷、志工服務、生活經歷等環境中會接觸的資訊主題息息相關,且也會受到新住民志工個人特質中的性格、興趣的影響,進而促使新住民志工進行資訊尋求,且新住民期盼精進自我能力、改善現況的心態會促使資訊需求的產生;(二)、在資訊尋求行為方面以網路、社群與課程為主,部分受訪者還有個人愛用的資訊來源來進行資訊補充。新住民志工普遍都會透過人際關係之間的資訊分享、主動尋求網路資源甚至是藉由參加課程的方式來獲取資訊,並且根據自己的偏好與資訊來源的便於取用程度,來選擇性地來使用書籍、電視節目、廣播、官方機構等資源尋求資訊;(三)、當新住民志工們進行資訊分享的時候,則會依據他們對於該訊息的目標觀眾的認知來選擇使用的管道。因為大多和在台的社群聯繫的關係,因此在社交軟體上偏好使用Line、Facebook等台灣常見的社交軟體,且由於Line提供的群組功能可以使受訪者挑選特定社交圈進行分享,所以經常把Line當作主要的資訊分享管道,但在聯繫故鄉親友時,就會使用當地常用的軟體;(四)、新住民將服務當作資訊尋求的管道之一,而受訪者曾參與過的類型以有課程、集會、同樂活動三種類型為主,在選擇服務內容上跟資訊尋求行為有類似之處,即受訪者在選擇服務類型上也會受到環境與個人特質的影響,但在新住民實際是否參加資訊服務的決策上,更多是受到服務舉辦時間、交通等活動安排的細節影響。這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新住民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資訊行為,並且表明了資訊服務也是新住民滿足資訊需求的管道之一,他們會藉由參加資訊服務服務來獲取能解決生活與工作上遭遇難題的資訊。Item 新住民女性健康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研究(2021) 周小琪; Chou, Hsiao-Chi新住民女性為社會中的健康高危險族群,她們的身分對其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本研究以新住民女性為對象,透過訪談法來蒐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新住民女性關心的健康資訊需求主題,包含預防保健資訊、疾病治療資訊、醫療提供者與醫療協助資訊,以及生育與育兒資訊。新住民女性的健康資訊尋求管道可分為人際管道、網路資源及其他傳統媒介資源;健康資訊尋求管道選擇考量因素,主要基於資訊可近性、個人背景及經驗相似性、資訊內容豐富性、資訊來源權威性,以及資訊新穎性。新住民女性在健康資訊尋求過程遭遇的困難,包括性別障礙、語言障礙、社會文化障礙、健康素養障礙及數位落差障礙,其所採取的解決方式主要有比較對照及尋求他人幫助。根據前述研究結果整理出一個新住民女性健康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架構,並提出結論如下:新住民女性隨著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健康資訊需求,年輕時多具有生育及育兒資訊需求;新住民女性的健康資訊尋求管道以人際管道為優先,資訊可近性是重要的健康資訊尋求管道選擇考量因素;不同國籍、中文語言程度及資訊能力程度的新住民,在人際管道及網路資源的使用上可能有所差異;新住民女性使用網路資源採取雙語檢索比對,並運用跨國兩地的資源;新住民女性在健康資訊尋求過程遭遇困難時,主要透過比較對照及尋求他人幫助來解決;新住民女性會透過考量資訊權威性、資訊比對、參考他人評價、使用個人經驗及使用網路訊息查證工具策略來辨識健康資訊的正確性;新住民女性會透過閱讀摘要及整合健康資訊、採取實際行動來進行資訊使用;新住民女性以各種社群通訊軟體及面對面聊天為主分享健康資訊。最後針對新住民女性、新住民女性配偶、政府機構及醫療院所分別提出實務及未來研究建議。Item 跨文化「實踐家」:新住民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跨文化挑戰與能動性的交織(2021) 黃淑嫻; Huang, Shu-Hsien本研究旨在探討新住民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語言使用、飲食料理、歲時節俗之跨文化挑戰與能動性(agency)具體實踐。研究採以深度訪談,對象為四位結婚十年以上且育有子女之女性新住民,特以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和Anthony Giddens對於能動性的見解作為詮釋之理論基礎,運用敍事分析方法解構新住民跨文化挑戰與能動性交織情形,研究結果如下:一、新住民在家庭中跨文化實踐的起心動念與意義是「不忘本」的信念,肯認原生國文化是付諸行動的先決條件,並以持續且廣泛學習行動,作為克服文化差異和挑戰的策略。二、新住民在結構二重性(duality of structure)的交織下展現能動性,借鑑符號互動理論進而洞析,跨文化實踐可從「認同與尊重」、「角色求平衡」、「互動並協商」及「脈絡到實踐」之主要概念中落實,包含:(一)語言使用方面,家庭成員不禁止新住民語,營造家庭自然且生活化的多語對話環境。(二)飲食料理方面,透過個人觀察學習和家人支持,使新住民料理成為日常餐食;在特別節日共享新住民料理,是獲得家庭認同與歸屬感的重大象徵意義。(三)歲時節俗方面,尊重不同文化節日與民俗禁忌;儘管因文化差異而使宗教信仰各有依屬,但正向互動的策略運用,仍使家人情感緊密相繫。三、「CROSS」正向能動性與因應具體實踐:新住民因個人生活處境不同而發展獨特能動性,研究結果精萃出五項重要跨文化實踐行動,亦即:「C」—體諒與溝通(Consid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R」—尊重及肯認(Respect and recognition)「O」—善於觀察且心胸開闊(Observing and open-minded)「S」—解決問題與視情境狀況合作(Solving the problem and situational cooperation)「S」—不放棄學習與真誠相待(Studious and sincere)經解構新住民跨文化歷程,表明了符號互動理論(認同、角色、互動、脈絡)、社會結構因素(污名歧視、角色期待)與跨文化日常生活(語言使用、飲食料理、歲時節俗)之間有多層次交織,而能動性在其中因著不同情境或因素影響,促發行動與改變,進而形成「跨文化實踐之意義網」,其揭示出個人處於社會與結構,抑或微觀與宏觀間之相互交織的重要性。希冀研究結果牽引出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包容」與「共存共享」正向具體實踐方法,並喚起家庭與社會大眾體認多元文化教育在生活中付諸行動的重要,最後提供家庭教育推展服務及社會工作者之建議與參考。Item 新住民的文化認同與生活適應:代間及文化相似性的影響(2021) 張婷婷; Zhang, Ting-Ting因著臺灣社會婚配狀態變化,越來越多新住民母親與其下一代共融生活在社會中。過去研究關心新住民母親生活適應狀況以及新住民二代學校適應狀況,鮮少著墨於新住民家庭代間關係。因此,本研究以對偶資料分析新住民母親與二代的代間關係關聯性。另外,以自編的文化相似喜好評估來實證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是否因文化相似性而在人際選擇上有所影響。本研究有三個研究目的: 第一、為了解新住民母親與其下一代生活適應狀況與文化認同是否有相互影響的關聯性。第二、進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化涵化取向者而影響自身生活適應狀況。第三、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是否因文化相似喜好而對生活適應有影響。本研究發現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對臺灣的文化認同皆會影響彼此的生活適應,進一步亦得知不同文化涵化取向者中為整合型的參與者在生活適應方面都較其他文化涵化取向者佳。最後,在文化相似喜好度的選擇上,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皆偏好地理位置近的國家相對於地理位置遠的國家,但是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不同的是對於臺灣的喜好,新住民母親較偏好原生國相較於臺灣,新住民二代較偏好臺灣相較於母親的國家。Item 臺灣東南亞新住民社會形象的轉變及其教育意涵-從他人的觀看到自我的建構(2020) 陳玉水; Tran Ngoc Thuy自2016年起,東南亞新住民在台灣社會被賦予的形象與任務有極大的轉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為2016年政府所推出的「新南向政策」,本研究的目的在欲透過整理過去新住民在媒體上的形象,釐清臺灣新住民過去負面形象的社會脈絡,並自本研究選取五位東南亞新住民女性的訪談中描繪出如何認識臺灣東南亞新住民真實形象的建議。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論包括: 一、臺灣東南亞新住民社會形象的內涵:片面與負面呈現的社會媒體形象;沒有與時俱進的教育形象;充滿歧視與苛刻條件的法政制度形象;新住民漸進轉化的新形象。 二、臺灣東南亞新住民對其社會形象的解讀:新住民對於21國面談雙重標準感到不合理,且不滿定義模糊不清的國籍法,使其「終身」活在無國籍的恐懼;新住民對於政治人物的不當評論感到失望;新住民更期待能出現具代表性的新住民立委;新住民對於108新課綱中對於國小必選東南亞語言給予正面評價;理應支持新住民的發展基金會補助的對象卻常非新住民。 三、臺灣東南亞新住民重繪自我形象的獨特故事:在本研究中所舉的五位東南亞新住民女性的故事,可看出其自身奮鬥並描繪出自我形象的獨特故事。 四、臺灣東南亞新住民現階段仍在繼續被「肯認」的過程:近年臺灣東南亞新住民的處境,雖因政府政策而有些改善,但本研究仍指出應在結構面(在政府與國家政策方面、學校教育過程中、教科書的書寫、社會媒體的呈現)與主體面(新住民應如何面對臺灣人對自身母國的刻板印象,及其自身應如何看待自己族群等部分)提出相關建議。Item 國民小學新住民群際關係課程方案之發展與實踐(2017) 林靜芬; Lin, Ching-Fen,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時代脈動,改變了人類生活模式與互動關係,培養學生多元文化素養已是時勢所趨,然而卻不容易落實於教育現場。由教學觀察發現,高年級新住民學生刻意隱瞞族群身份,對自我的文化存在矛盾認同,社會大眾的負面觀感,新聞媒體的偏頗報導,加深優勢族群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與偏見歧視。為引導學生探討不同族群溝通互動所產生的問題,並建構未來族群關係發展更公平正義的學習環境,本研究著手群際關係融入相關領域的課程與教學之探究。 本研究發展一套融入國小五年級跨領域之課程方案,同時藉由方案實施,促進學生人際互動能力,使不同族群學生和睦相處,藉以減低學生的刻板印象與偏見歧視。為確實瞭解方案實施成效,採用多種蒐集資料方法,包括參與觀察、訪談、意見回饋與文件分析,以兼顧資料之深度與廣度。最後歸納研究發現,提供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方向及教學之參考。透過上述方法,本研究所獲得之結論如下: 1. 群際關係課程以跨領域之貢獻模式、附加模式、轉型模式及社會行動模式進行教學,以達成多元文化教育目標。 2. 善用多元的教學策略,達到減低偏見與歧視的認知、情意、技能的教學目標。 3. 群際關係課程及平權議題討論,逐步解構優勢學生認知,進而減低偏見歧視。 4. 群際關係課程讓新住民學生發聲,並協助學生探索及發展自我概念。 5. 小學生也能發揮實踐的行動力,協助新住民解決生活中的困擾,讓族群關係更友善。 6. 群際關係課程增進教師多元文化教育專業知能,並發展積極的行動實踐力。Item 新住民親子互動之研究(2014) 楊小梅; Yang, Hsiao Mei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居家觀察為輔,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以越南籍新住民女性與子女共3對,班級導師為輔的訪談對象。結合新住民家庭背景分析與親子互動理論,來瞭解親子互動狀況、新住民親子互動的溝通型態以及探討新住民親子互動的相關因素,歸納新住民女性與子女互動關係,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新住民親子互動層面以生物層面為主,其次是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心理 層面互動最欠缺。 二、新住民親子溝通型態沒有固定模式,有原則的新住民女性,在親子互動中, 孩子比較能知道媽媽的原則,獎懲有跡可循,親子互動較佳。 三、新住民女性是家庭主要的照顧者,其學歷背景與語言能力,再加上面對家庭經濟 壓力,必須出外工作,親子互動時間減少,影響親子互動;同時,家人關係及互 動佳,對新住民女性與子女互動過程中,有加分的效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作為相關教育輔導工作人員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一、加強新住民女性語言溝通能力 政府及學校開設華語識字班,鼓勵新住民女性多與子女用母國語言互動,增 加子女對母國文化認同。 二、辦理親職教育課程提昇親子互動 政府及學校辦理符合多元化親職教育課程內容,鼓勵新住民參與親子教育講座, 提昇親子互動內涵。 三、辦理子職活動,增加親子互動內涵 鼓勵新住民女性積極參與子女學校活動,關心子女學校生活,增加與子女分 享、閱讀等活動內容。Item 新住民語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2017) 吳瑋雯; Wu,Wei-Wen本研究旨在透過探討五位新住民母語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知識之理解及面對教學現場後其知識發展變化的新反思,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蒐集資料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為主。 本研究結論: (ㄧ)在課程與語文學科教學知識方面,新住民教師隨實際教學經驗與場域變化影響,發展趨於實用性 (二)在學習者知識方面,將培訓所學部分具體應用,面對異質多元學習者,透過互動與了解,努力調整改變教學方式,最後轉為與學習者和平共處 (三)在自我知識方面,原先帶著傳遞母國語言文化的信念使命、在面對教學現場震撼後,仍秉持正向思考,努力充實自我,反之,產生消極思考,甚至放棄繼續擔任母語教師一職 (四)在教學情境知識方面,整體社會政策環境看似重視母語教育,實質不然,新住民語文教師角色有名無實,教學待遇與一般教師相差甚遠。 本研究結論與建議期望能提供新住民教師、母語師資相關培訓單位、政府單位作為參考。Item 新北市新住民母語師資培訓班學員的學習動機與學習障礙之研究(2018) 林綺琴; Lin, Chi-Chin本研究主要了解參與新北市新住民母語師資培訓班學員之參與動機因素及其學習障礙情形。採問卷調查法,依「新北市新住民母語師資培訓班學員參與動機及學習障礙調查問卷」,並以參與師資培訓班之學員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共取得318份有效樣本,以 SPSS for Window22.0 統計套裝軟體分析。所得量化資料採取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雪費(Scheffe’ method)多重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研究結論為: 一、新住民母語師資培訓班學員最強的學習動機是「求知興趣」。 二、新住民母語師資培訓班學員最大的學習障礙是「意向因素障礙」。 三、新住民母語師資培訓班學員的學習動機會因成員背景變項的不同而部分有所差異。 四、新住民母語師資培訓班學員的學習障礙會因成員背景變項的不同而部分有所差異。 五、新住民母語師資培訓班學員之學習動機與學習障礙有高度相關。 建議: 依本研究發現及文獻探討結果,最後對推動新住民母語師資培訓單位及承辦單位以及新住民母師資班學員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作為往後規劃、推動或辦理及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