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社會性問答服務之健康資訊提問分析研究
    (2014) 吳寂絹; Chi-Chuan Wu
    隨著網路的普及發展,上網搜尋健康醫療資訊的消費者日益增加,但一般消費者上網檢索健康資訊時,通常無法透過搜尋引擎簡短的檢索詞獲得滿意的結果。社會性問答服務(Social Q&A)興起後,提供人們透過自己的語言發問,從網友提供的資訊獲得解答,加上匿名討論的特性,使得消費者樂意轉向社會性問答服務網站,取代透過搜尋引擎在網路上檢索之方式,尋求所需之健康資訊。 本研究透過言語行為理論論證健康資訊消費者於社會性問答服務網站中提問的行為,為健康資訊消費者的一種資訊尋求行為,提問的內容則視為消費者的健康資訊需求。因此,為了探索健康資訊消費者於社會性問答服務中,健康資訊尋求行為之特徵,本研究蒐集Yahoo!奇摩知識+「醫療保健」類別中1,150則健康資訊尋求階段與健康資訊類別的問題文本進行分析,經由前導研究後確認分析構面分為五部分,分別為提問策略、行動、認知及情感之資訊尋求行為特徵;問題本身的清楚性、急迫性、篇幅長度之語意表達及結構性特徵;身分揭露、問題類型的提問需求特徵;八個健康資訊尋求階段,以及十五個健康資訊類別。為顧及研究的周延性與連貫性,研究設計分為二大面向,每一面向以二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取質化研究取向,依循紮根理論的精神及步驟建構編碼類目,建構的同時並以紮根理論的方式發掘分析框架以外的構面,第二階段以內容分析法賦予每則問題範疇化意義後再進行量化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八個健康資訊尋求階段或十五個健康資訊類別,在語意表達及結構性特徵、提問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特徵上,分別具有時間敏感性及健康資訊類別差異性之特性。消費者健康資訊尋求行為具有多元化的特性,當面臨一種健康資訊需求時,所採取的行動並非僅是提出疑問,尚包含描述症狀、宣洩情緒或表達問題情境等多元化行為,由此亦可反映搜尋引擎無法滿足健康資訊消費者的需求,進而促使社會性問答服務盛行的緣故。在提問需求上,健康資訊消費者對於「疾病」與「醫療處置」具大量需求,最常被提問的問題類型為關於疾病治療的問題,其次為醫療處置的問題,而醫療處置的問題中最常詢問的是手術治療相關的問題。此外,社會性問答服務問題表徵之消費者健康資訊需求具清楚性、少急迫性且自我提問之特徵,此意謂著社會性問答服務中,多數健康資訊消費者當面臨健康資訊需求時,了解清楚表達問題所在的重要性,且因無法確保網友回應的時效,故需要立即性回應的問題較少透過社會性問答服務提問;而匿名性的特性則可提供提問者隱私的基本保障,即使攸關自身相當私密的問題,亦勇於線上提問以尋求網友協助。 本研究除了建構社會性問答服務消費者健康資訊尋求行為之分析架構外,亦發現社會性問答提問消費者之健康資訊尋求行為確實具有階段性及類別差異特徵,研究結果除提供社會性問答服務健康資訊消費者之提問建議外,亦可作為社會性問答服務系統介面修改、政府單位衛教宣導及醫療從業人員醫療諮詢之參考。
  • Item
    網路健康謠言之內容分析研究
    (2014) 羅文伶; Lo, Wen-Ling
    健康與保健向來是多數人相當關心的議題。由國內外之相關調查報告可知,消費者健康資訊已成為近年來資訊界的重要趨勢;同時,網路也已成為民眾獲取健康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守門機制的缺乏,導致各式各樣的資訊包括未經查證或缺乏證據之健康資訊、謠言亦充斥於網路中。這些資訊不僅會造成個體健康的負面影響,也可能造成社會恐慌。本研究以健康謠言為例,探討其特徵、各主題健康謠言之內容型態及查證屬實之健康資訊與謠言之差異為何。 為探討已查證之健康謠言內容特徵,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本研究分析資料為「網路追追追」網站,由於本研究著重於健康謠言之分析,故將研究範圍限縮於「已查」謠言之下的「醫藥」及「健康」分類標簽之謠言。剔除內容與標籤不符、謠言內容已無法取得以及重複標籤者,共計有295筆謠言。 研究發現,健康謠言常見之主題為保健與預防資訊。在指涉目標的部分,描述對象以「某一特定行為」及「某種食品/用品」對健康可能的影響為最多數,同時大部分健康謠言不會描述精確地發生日期及地點。為了增加訊息說服力,最為常見之證據為「專業說法」及「親身體驗」。健康謠言主要的目的、訴為「注意/警惕」以及「分享新知」。其中3成採用第一人稱描述謠言事件之描述,顯示發訊者傾向描述自身經驗來引起收訊者的共鳴、同感。半數的健康謠言之託稱來源為親友、醫生的說法,以及本人的經驗。謠言事件最常採用「敘事型」、「新聞報導」的方式進行敘述,對收訊者而言較親切且容易閱讀。不論何種主題之健康謠言,在內容特性及表現方式上,呈現出來的型態接近所有樣本之形態。查證屬實之健康資訊與錯誤訊息,兩者無論在內容特性或是表現方式所呈現出來的型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針對一般使用者,對於接收到的健康資訊應多運用批判性思考評估資訊內容。同時應增加自身的資訊素養、健康素養,對於無法完全了解的健康資訊,也能夠知道運用何種管道、資訊加以查證;若有健康相關的疑問應先詢問專家、醫師,避免因為誤信偏方、民間療法,對自身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針對各地的衛生所、醫院的衛教單位等相關機構單位,可與公共圖書館合作,定期舉辦健康素養、健康資訊品質評估之講座、課程,讓使用者不僅可以取得健康資訊,更能夠自行進行健康資訊品質的初步評估。而公共圖書館應主動向相關單位索取適合的衛教資料並加以呈列,讓更多讀者可以取閱,擴大衛教宣導的對象及範圍。最後,相關單位、機構應積極扮演闢謠的角色,定期的將網路上流傳的健康謠言進行查證與說明;在進行闢謠時,客觀中立者的闢謠對於澄清謠言有相當的效果。與健康資訊雖沒有直接相關,也不屬於健康、醫學專業單位之圖書館,則相對適合扮演「客觀中立的闢謠者」此一角色。
  • Item
    兒童身心障礙團體之FACEBOOK內容分析研究
    (2012) 莊曼君; Man-Jiun Juang
    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消費者健康資訊尋求行為也趨向以網路來滿足需求,逐漸以社群形式受到重視。依據Alexa流量網統計資料,Facebook為2011年最受歡迎的社群網路服務平台,除了能有效串起人際網絡,實現交流與互動,更為社會創造資訊共享的延伸價值。 本研究觀察國內49個兒童身心障礙Facebook粉絲專頁至2011年12月31日止,以消費者健康資訊為關注角度,利用內容分析法試圖瞭解Facebook社群的發展情況、平台交流的重點與參與者互動的行為。 由研究結果得知以自閉症團體所成立的Facebook粉絲專頁比例最高,而且大部分多由正式機構所成立,也盡可能提供社群基本資訊,儘管多數Facebook粉絲專頁經營正常,但更新維護頻率仍有加強空間。至於社群成員發布的訊息主要是以喚醒意識的內容最多,也較常提供資訊性社會支持來幫助兒童身心障礙團體,但成員主動尋求支援的情況就不慎積極,在平台中也能體現消費者健康資訊的特徵與重要性,包括:提升醫療照護、促進健康、安心就醫、請領保險與安全用藥等。此外,參與者互動以按「讚」為最,留言行為次之,分享功能使用最少,留言內容多以發表評論類型進行。最後針對不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作為規畫或服務的參考。
  • Item
    以社會性問答為主之消費者健康資訊回答分析研究
    (2013) 董姵希; Dung, Pei-Shi
    網際網路的發達,消費者對於自身或親友的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使民眾會在普及率極高的網路上收集有關健康議題的解答。消費者大多透過「社會性問答平台」自身相關的健康保健資訊。 本研究觀察Yahoo!奇摩知識+分類中「科學醫療」子項目「醫療保健」,取2012年間已完成之評價百分百的1500則知識問題為研究數據,利用內容分析法分析瞭解健康資訊社會性問答平台之消費者健康資訊回答內容,評核並探討如何提升健康資訊社會性問答平台之消費者健康資訊回答品質。 由研究結果可得知,Yahoo!奇摩知識+消費者健康資訊回答者的等級不影響到「最佳解」產生。「塑身減肥」類型的「最佳解」回答內容錯誤、提供的「超連結」及「廣告」最多,Yahoo!奇摩知識+的知識問題回答內容仍是以文字敘述為主,且回答者重視分享。「最佳解」回答內容抄襲嚴重,且回答內容的參考來源大多標示為「自身經驗」。Yahoo!奇摩知識+的社會互動性薄弱,評價知識問題及獲得系統贈點對於Yahoo!奇摩知識+的使用者吸引力極低。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給予不同的建議及後續研究發展。
  • Item
    臺灣地區醫學中心電子報消費者健康資訊之研究
    (2015) 黃蕙芬
    隨著資訊環境的改變,網際網路成為民眾接收訊息的媒體之一,資訊化讓民眾得以透過網路得到各種需要的健康資訊,然而網路健康資訊繁雜,來源多元化,消費者如何判斷健康資訊的正確性,醫療機構所提供的醫療健康資訊成為可信度來源的高度參考指標。此外,資訊科技的發達,造就了網路電子報的興起,有別於傳統媒體的特性,因此,醫療機構若能善用電子報健康資訊傳播的效能,有助於健康資訊的傳播、分享與創造。故本研究以國內醫學中心發行的電子報共17份,204期數為研究對象,藉內容分析法有系統地分析所提供之消費者健康資訊現況、內容特性與網頁提供之功能與服務,最後進行結論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研究發現,醫學中心性質分別有屬於政府機關、學校附設醫院、財團法人及具宗教性質的醫院,主要分析結果如後:(1)以電子報建置者組織性質而言,「財團法人機構」計有8家,數量最多;(2)電子報發刊頻率以月刊發行者居多,計有15份;(3)電子報報導的資訊類型以「業務導向型」的比例最高,佔52.03%;(4)報導的形式以不具分析評論的「一般報導型」為最多,占25.21%;(5)電子報內容主題單元規畫以提供院務訊息、醫事人員、醫院活動、病患醫療回饋、Q&A 的其它單元為最高比例,達88.24%;(6)在內容報導部分,11大類消費者健康資訊類型中,以「醫務資訊」類最高比例,佔43.76%;(7)電子報所提供的資訊以適合一般民眾使用比例最高為52.47%;(8)電子報網頁內容與資訊,17份電子報均注重網頁更新時效性、確實更新電子報內容、提供發行單位活動與業務介紹及資料連結正確;(9)網頁架構與瀏覽著重具備內容分類,佔82.4%;(10)電子報版面設計與多媒體功能,17份電子報均著重版面的視覺設計,但不具備多媒體互動功能。 本研究最後針對歸納出的11大類消費者健康資訊內容特性進行綜合比較,分析不同類別間的電子報在提供消費者健康資訊的現況、內容特性與網站功能、服務上之異同,並針對電子報建置者,使用者以及後續研究提供建議。
  • Item
    我國政府衛生福利機關(構)網站消費者健康資訊之研究
    (2014) 鄭惟中; CHENG, Wei-Chung
    我國自民國70年代起逐步發展電子化政府,開始建置各種網站提供資源、傳遞資訊,如政令宣導、教育文化或醫療保健等,提供多元的政府資訊服務;另一方面,消費者意識抬頭,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健康資訊網站蓬勃發展,屬於民生需求的醫療健康資訊領域開始嶄露頭角,消費者健康資訊相關議題亦開始被廣泛討論。本研究以我國衛生福利機關(構)網站及其提供之相關資源共62個網站為研究對象,藉內容分析法有系統地分析其所提供之消費者健康資訊現況、內容特性與網站提供之功能與服務,最後進行結論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根據分析結果,可得到相關結論如後:(一)我國政府衛生福利機關(構)建置的消費者健康資訊網站可分為10大類,其中以醫護產業資訊類網站數量最多,且除了政府機關本身為建置者外,亦與公益團體或民間組織合作提供相關資源,以作為政府與民間溝通之媒介,提升政府資訊親近性;此外,過半數網站持續更新訊息(一個月內發布至少一則訊息),而訊息發布距檢索期間半年以上未滿一年或無法判斷者,多為登錄、數據統計等網站;(二)網站提供之資訊類型以新聞訊息為主,資訊內容以促進大眾健康之訊息比例最高,至於網站提供的健康資訊適用對象分析結果,比例最高者為一般民眾;(三)網站提供的服務以訊息傳遞服務為主,而網站功能以查詢為主,超過半數網站提供站內全文檢索機制;同時,我國政府衛生福利機關(構)網站整體功能亦以資源查詢與宣導為主。 最後,本研究依分析結果進行後續建議:(一)建置者應確保網站訊息新穎度及訊息能見度;此外,建議增加資源形式、網站版本與個人化功能以利使用者運用,同時設置適用於學生或一般大眾之數位學習網頁;(二)未來研究可選用不同研究方法深入了解網站及其使用者特性,或進一步提升分析框架信度,使其成為可廣泛運用之研究工具;(三)以衛生福利機關(構)以外之公部門網站為對象,分析網站中所含之消費者健康資訊。
  • Item
    網路藥物諮詢問題內容分析研究
    (2017) 朱凱纓; Chu, Kai-Ying
    由於網路科技的發展,網路諮詢的形式成為消費者尋求醫療資訊的另一參考來源。藥物網路諮詢為醫療諮詢的一項,藥物治療在照護病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遵從醫囑使用藥物則可改善健康,依照不同的人口特徵差異,對醫囑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本研究以臺灣網路E院提供之性別、年齡作為人口特徵變項,分析網路藥物諮詢提問者之尋求表達與行為特徵。研究對象為臺灣網路E院之藥物諮詢相關提問共1302則,逐篇分析其內容,以期提供藥物資訊提供者了解民眾對藥物資訊之需求。 研究發現,在語意表達及問題結構上,性別對身份表達揭露性影響較大,女性在藥物諮詢的問題中比起男性更願意提供較多的個人資訊,年齡層則對表達及問題結構較不具影響。在提問需求的分析上,女性提問者所提出之問題較男性多樣化,但兩性之間針對藥物資訊諮詢的重點仍在藥物副作用及處理、適應症、用法上,是為多數人對藥物諮詢的重點類別,各年齡層所關注的問題類別也大同小異,惟次之關注的類別有稍許的不同,13-25歲年齡層與36歲年齡層的人對藥物副作用及處理類別的提問較26-35歲多,26-35歲年齡層較其他年齡層關心藥物分級之問題。 本研究透過網路藥物諮詢提問,挖掘各個族群針對藥物諮詢的表達特徵及所需之藥物資訊。本研究之結果能提供給線上藥物諮詢服務之使用者、專業醫療人員以及藥物資訊供給者作為參考。
  • Item
    社會性問答服務系統之消費者健康資訊使用者提問分析
    (2018) 陳倩瑩; Chen, Chien-Ying
    隨著網路科技之蓬勃發展,民眾已習慣利用網路來得知健康相關資訊。由於社會性問答服務系統提供使用者以自己語言提出問題,並可匿名參與之機制,故消費者常利用社會性問答平台來取得健康資訊。本研究以Yahoo 奇摩知識+為研究場域,蒐集1500則「醫療保健」類提問文本,以內容分析法分析消費者之健康資訊需求描述中所使用的詞彙,以瞭解消費者健康資訊需求之表達概念、內容結構及其書寫形式。研究者以開放性編碼標計17,132筆描述詞彙,從中萃取97個特徵,依相似性歸納為16個屬性及四大範疇,分別為「疾病症狀相關資訊」、「醫療相關資訊」、「背景資訊」及「提問者回答期待」。其中「疾病症狀相關資訊」範疇分為「疾病症狀描述」屬性及「時間」屬性;「醫療相關資訊」範疇分為「治療資訊」、「提問時機」、「人員角色」、「就診資訊」、「檢測資訊」及「經濟負擔」等6類屬性;「背景資訊」範疇則包括有「事件情境」、「個人資訊」、「情緒」、「地域性」、「人際關係」及「資訊來源」等6類屬性;「提問者回答期待」範疇包括「答案內容期待」及「誘因及互動」等2類屬性。 研究結果顯示在健康資訊提問中,消費者提及「疾病症狀」與「治療」描述詞彙佔最高比例且不諱於提及背景資訊,尤以事件情境及個人背景佔最大宗;健康資訊來源管道則以他人傳聞最多,較少因閱讀專業書籍或文獻後,覺得困惑而向社會性問答服務平台求助。在回答期待部份,最期待獲得相似經驗或親身經歷。內容結構上,約57%之篇幅字數在80字內,將近8成之提問未使用補充功能,若有使用也以使用1次居多;在書寫形式上,有5成提問使用禮儀語氣如「請」、「謝謝」、「對不起」等;最常發生「標點符號錯誤」,其次則為「錯漏字」,亦有「內容重述提問」、使用「副語言」、「口語化」及「借代詞」等情形。本研究結果可提供健康資訊社會問答服務平台經營者、健康資訊網站經營者及醫療人員或相關單位等,做為更新系統功能、平台介面或衛教指引之參考。
  • Item
    健康歷程中的資訊尋求行為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 2012-12-01) 邱銘心; 吳寂絹 
  • Item
    兒童身心障礙之Facebook社群內容分析研究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2013-04-01) 邱銘心; 莊曼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