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7
  • Item
    使用左心室輔助器病人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2024) 謝璧光; Hsieh, Bea-Gwoun
    末期心臟衰竭病人,使用左心室輔助裝置可以支持病患的血液動力學,作為等待心臟移植至移植手術間連接橋樑;對於不適合移植的病患,心室輔助器亦可成為終點治療,但裝置左心室輔助器病人仍存在有生理、心理之影響,是一壓力事件。目前,極少研究探討其心理症狀以及影響心理調適的因素,本研究目的以前瞻式、縱貫性調查臺灣北部地區某醫學中心的病人使用左心室輔助器,在術前、術後一個月及六個月,其生活品質、心理症狀(焦慮與憂鬱)的變化,並檢視病人手術後影響其生活品質之身心因素。本研究自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在臺北市某醫學中心,總計收案11位接受左心室輔助器的病人,以問卷方式調查術前、術後一個月與術後六個月之生活品質、焦慮與憂鬱狀況:生活品質以歐洲生活品質五點量表(EQ-5D-5L),焦慮以廣泛性焦慮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7),憂鬱以憂鬱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9)測量。研究方法則採用無母數之佛里曼檢定與魏克生符號  等級考驗進行術前、術後一個月及六個月之EQ-5D、GAD-7與PHQ-9分數差異檢定;並以逐步迴歸分析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結果:左心室輔助器病人術後六個月生活品質與術後一個月的生活品質相比,進步接近顯著(p = .096),術後六個月憂鬱和手術前憂鬱分數比較是有改善的(p = .046)。術前、術後一個月與術後六個月之焦慮分數則無顯著差異。影響生活品質最重要的預測因子是出院後再度入院次數,其次是術後六個月之憂鬱。結論:心衰竭的病人接受左心室輔助器,其術後六個月憂鬱是顯著進步,且出院後再度入院的次數越少能夠預測較佳的生活品質。提示在臨床上告知病人預防再度入院與減低憂鬱,對日後生活品質將有助益。建議透過醫療人員照顧病人減少可預防的併發症,或在LVAD植入之前和之後提供心理評估,從術前到術後追蹤病人心理狀態,身、心、靈整合之全人照護,患者才能得到滿意的生活品質。
  • Item
    高齡者焦慮與身體活動的關聯:代間依附、代間社會流動與人格特質的調節效果
    (2022) 陳婕婼; Chen, Jie-Er
    臺灣人口高齡化速度飛快,高齡族群的心理健康及身體健康為現今社會不容忽視的一環。維持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根本即為執行「身體活動」,而現今社會最常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為「焦慮」,故本研究擬將焦慮與身體活動作為本次探討的主要議題。影響焦慮與身體活動的因素,本研究將影響高齡者之因子分為內在因子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為「人格特質」,外在因子為「代間依附」、「代間社會流動」,研究對象為65歲以上高齡者,利用生態瞬時評估法(EMA)連續十日紀錄高齡者焦慮及身體活動,結果發現高齡者焦慮對身體活動有負向關聯,代間依附會調節高齡者焦慮與身體活動的關聯,代間依附程度較高的高齡者,相較代間依附程度低的高齡者,在焦慮狀態提升時身體活動量下降;而焦慮狀態下降時身體活動量提升;代間社會流動會調節高齡者焦慮與身體活動的關聯,代間社會流動子女向上流動較多之高齡者,相較代間社會流動向上流動較少的高齡者,在焦慮狀態提升時身體活動量下降;而焦慮狀態下降時身體活動量提升,神經質人格會調節高齡者焦慮與身體活動的關聯,越傾向神經質人格之高齡者,相較不傾向神經質人格的高齡者,在焦慮狀態提升時身體活動量下降;而焦慮狀態下降時身體活動量提升。
  • Item
    自閉症學生堅持同一性、感覺處理能力、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焦慮之探究
    (2023) 李怡嫻; Li, I-Hsien
    本研究探討輕度自閉症學生之堅持同一性、感覺處理能力、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焦慮之關係,有助於進而擬定適切的介入計畫,提升適應能力。本研究選取臺灣北部地區經過該縣市鑑定輔導會鑑定列冊之自閉症學生,其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全量表智商85以上且語文理解指數85以上,共45位為研究參與者,其中國小組25位,國中組20位。所有研究參與者皆填寫三份自陳量表:青少年/成人感覺處理能力剖析量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量表以及台灣版多向度兒童青少年焦慮量表。研究參與者的家長填寫重複行為量表,取其中三個分量表代表堅持同一性,再根據所得資料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變異數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指出: (1) 自閉症學生有高達41名 (91.1%) 有堅持同一性的困難;有28名 (62%) 至少有一項以上感覺處理能力顯著困難;無法忍受不確定量表兩個分量表高分組的比率分別為34名 (75.5%)與31名 (68.9%),預期性焦慮比率略高於抑制性焦慮;「社交焦慮」相較其他分量表為自閉症學生主要焦慮來源。 (2) 國中組在堅持同一性量表的「固定行為」分量表、感覺處理能力的「感覺敏感」、「感覺逃避」分量表、焦慮中的「社交焦慮」分量表均顯著高於與國小組,顯示國中生有更高的困難。(3)「感覺敏感」、「焦慮」、「社交焦慮」與其他量表及分量表均呈現顯著關聯性。 (4) 「堅持同一性」在自閉症學生之「感覺敏感」與「焦慮」的路徑模型中,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同樣的,「無法忍受不確定性」在自閉症學生之「感覺敏感」與「焦慮」的路徑模型中,也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除此之外,「感覺敏感」在自閉症學生之「堅持同一性」與「社交焦慮」的路徑模型中,具有完全中介的效果。同樣的,「感覺敏感」在自閉症學生之「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社交焦慮」的路徑模型中,具有完全中介的效果。因此,社交焦慮或許是自閉症學生主要焦慮來源,而透過降低感覺敏感、提高堅持同一性與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等多元途徑可能可以減輕焦慮。最後,本研究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正念教育課程對高職特教班學生焦慮、生氣、幸福感及正念的效果初探
    (2022) 王麗穎; Wang, Li-Y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正念教育課程對高職特教班學生在焦慮、生氣、幸福感及正念的效果,以16名高職二年級特教班學生為對象,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分為學習組、對照組各8名學生,學習組接受為期8週,每週一次90分鐘的正念教育課程,對照組則按原班課程進行學習。資料分析包括量化與質性資料,量化資料以「貝克兒童及青少年量表第二版中文版之焦慮分量表」、「貝克兒童及青少年量表第二版中文版之生氣分量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極短版)」及「中文版止觀覺察注意量表」為測量工具,收集前測、第四週後測和第八週後測等分數進行分析;另收集每週課程回饋表以了解學生對正念教育課程的接受程度。質性資料收集學生訪談、教師訪談等內容進行分析,用以輔助評估課程效果。研究結果:1. 八週正念教育課程對高職特教班學生未能有焦慮、生氣、幸福感與正念的立即效果。2. 正念教育課程對高職特教班學生具質性部分正向效益:(1)培養覺察與靜心的能力,(2)減壓、放鬆,增加正向態度,(3)提升處理情緒的能力,(4)透過學習正念而貼近自己。3. 高職特教班學生能接受正念教育課程,特別結構化的課程能為學生提供對正念的基本理解和體驗。最後,提出研究相關討論、建議及限制。
  • Item
    心理健康與韌性作為自覺身體健康狀態與生活滿意度的中介作用-以台灣COVID-19三級警戒時金融業為例
    (2023) 楊凡靚; Yang, Fan-Ching
    本篇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台灣地區三級警戒期間金融業從業人員居家辦公型態,了解不同背景變項與韌性、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並探討以韌性及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是否作為自覺健康狀態與台灣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中介因子。本研究採匿名且透過網路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蒐集資料時間為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截止,研究對象為金融從業人員,包含金融業、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等工作者,採取滾雪球式方式蒐集,策略是透過社交媒體如FACEBOOK、LINE等發送邀請給金融業受測者,受測者填寫問卷前皆了解研究目的及同意填寫問卷後開始作答,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期間共回收446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共439份。本研究採用R進行SEM,檢視韌性與心理健康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自覺健康狀態影響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韌性、心理狀態(憂鬱、焦慮及壓力)分別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結論:除了提升自覺健康狀態外,增加個人韌性程度及減少憂鬱、焦慮及壓力,皆可增加對於三級警戒期間之生活滿意度。建議未來可研究如何提升生活滿意度,並同時可以研擬如何增強韌性及心理健康狀態。
  • Item
    正念課程介入對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憂鬱、焦慮、睡眠品質之成效探討
    (2022) 黃嘉鳳; HWANG, Jia-Feng
    研究目的: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之憂鬱、焦慮及睡眠品質具有關聯性,且透過正念課程介入可以降低其憂鬱、焦慮及提升睡眠品質。因此,本研究欲檢驗正念課程介入是否有效降低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憂鬱、焦慮及提升睡眠品質。研究方法: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婦產科病房與產房的高危險妊娠安胎住院孕婦(n = 30),隨機分配為實驗組 (n = 14) 及對照組 (n = 16)。實驗組參與除接受常規護理指導並接受為期4週、每週1次、每次30分鐘的一對一之正念課程介入;對照組則接受常規護理指導。本研究使用中文版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中文版情境-特質焦慮量表以及中文版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進行施測,問卷施測共計3次,分別在介入前(基線)、介入後(立即後測)及介入後兩週(追蹤)實施。以點二系列相關、皮爾森積差相關來檢驗社會人口學因素(年齡、全家年收入)、產科妊娠史(懷孕週數、是否人工受孕)之憂鬱、焦慮及睡眠品質的相關性;以廣義估計方程式來分析正念課程介入後之立即效果及延宕效果。研究結果:在社會人口學變項、產科妊娠史之憂鬱、焦慮及睡眠品質之相關性中,僅有後測的憂鬱程度與全家年收入上呈顯著負相關 (p< .05)。經過四週的正念課程後,關於憂鬱方面,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在後測及追蹤分數具有統計上的顯著(p < .05);關於情境-特質焦慮方面,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在後測及追蹤分數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p > .05),至於睡眠品質的部分,兩組間後測及追蹤分數均未達到統計顯著差異 (p > .05)。 研究結論:正念課程介入對於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的憂鬱具有立即與延宕介入效果,可提供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降低其憂鬱。
  • Item
    高職特教班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與焦慮等值行為之研究
    (2011) 黃裕惠; Yuhuei, Huang
    一般人常認為心智障礙學生是無憂無慮,但是否真的如此?當心智障礙學生焦慮時,心智障礙學生會表現在甚麼部分?本研究目的旨在透過調查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與問題行為,建構高職特教班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等值行為。研究分為三個研究問題,一是探究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現況;二是探究問題行為和焦慮之關聯;三為以問題行為預測焦慮與憂鬱,確認焦慮等值行為。 本研究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共263名高職特教班心智障礙學生為對象,以學生自陳量表、訪談心智障礙學生以及教師評量問題行為,探究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及其與問題行為的關聯。主要的發現有: 一、高職特教班心智障礙學生焦慮分數顯著高於一般同儕,約有四成六符合焦慮標準(以下簡稱為焦慮組,低於焦慮標準的心智障礙學生則為一般組)。若將標準提高到中度焦慮之標準,則有三成一符合焦慮標準(以下簡稱為高分組)。 二、焦慮組與一般組出現率達顯著差異之部分包括焦慮心智障礙學生較擔憂發生恐怖的事情、擔憂自己的外表、別人不喜歡自己,恐懼狗,以及較多腸胃常不舒服、心跳很快以及快要呼/喘不過氣等生理反應。 三、焦慮組約有六成有焦慮與憂鬱共存之現象。焦慮組符合憂鬱比例高於一般組,心智障礙女生符合憂鬱比例高於心智障礙男生。 四、焦慮組問題行為和焦慮有顯著正相關,但一般組無此相關;以憂鬱為共變項與否,影響心智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和焦慮的關聯。 五、焦慮組與一般組有8項問題行為平均數達顯著差異,以8項問題行為總分診斷焦慮與憂鬱並無差異。以憂鬱為共變項,全體心智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和焦慮達顯著相關有10項問題行為。以此10項行為預測焦慮優於預測憂鬱,且10項問題行為總分診斷焦慮之準確性顯著優於診斷憂鬱之準確性,故為本研究之焦慮等值行為。 六、高分組的焦慮等值行為總分達顯著高於一般組、低分組,焦慮組的焦慮等值行為也高於一般組、低分組;但憂鬱組與非憂鬱組的焦慮等值行為並無顯著差異。 綜合本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下列結論: 一、本研究結果支持自陳方式,輔以適當的協助,就能以自陳方式於評量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心智障礙學生自陳的焦慮和教師評量之問題行為結果有顯著相關,顯示評量心智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可做為評量焦慮的方式之一。 二、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高於一般同儕,焦慮內容反應其心理年齡落後生理年齡之事實。焦慮組符合憂鬱標準高於一般組;焦慮組的憂鬱分數不見得高,但符合憂鬱切截點之心智障礙學生,焦慮分數通常偏高。 三、心智障礙學生問題行為和焦慮關聯有三個可能性,一是焦慮反應在問題行為,有所謂的焦慮等值行為;二是中重度焦慮心智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顯著較高,提供焦慮為問題行為的情境事件之證據;三是照顧者對問題行為的立即反應與心智障礙者問題行為之研究,間接提供焦慮使問題行為變成操作行為之證據。 基於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進一步提出評量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與焦慮等值行為之實務運用以及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
  • Item
    亞斯柏格青少年之負向思考
    (2009) 羅玉慧; LO. YU-HUI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階段亞斯柏格青少年(Asperger,下文簡稱AS)與一般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的表現和差異。本研究以青少年自動化思考量表(Children’s Automatic Thought Scales,簡稱CATS)為研究工具,並以台北縣、市地區的394名國中生建立常模,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七年級至九年級的亞斯柏格青少年及其家長各49名,並依配對條件選取一般青少年202名作為對照組。本研究分別請一般青少年、AS青少年及其家長填寫CATS,比較一般青少年和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量表及憂鬱、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敵意分量表得分的表現情形。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分及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憂鬱、敵意分量表的平均數雖然略高於常模,但是落於一個標準差以內,顯示他們整體表現均未達臨床顯著水準。 二、 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量表、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憂鬱、敵意分量表的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 三、 AS青少年與母親除了在身體焦慮分量表得分達顯著差異外,兩者在負向思考、社會焦慮、憂鬱、敵意問題未達顯著差異,顯示AS青少年與母親的答題情形相似,AS青少年只有在身體焦慮問題得分高於母親。 四、 就組內差異而言,三組(AS青少年、對照組、AS母親)均顯示出敵意分量表顯著高於其他分量表。 五、 AS青少年負向思考高分群百分比高於一般青少年,一般青少年高分群比例為2~6%,AS青少年高分群比例約為12~20%,AS母親高分群比例為4~16%。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及限制,對AS青少年的教學輔導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對研究生焦慮反應之成效
    (2008) 黃暐婷; Wei-Ting Huang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對於研究生焦慮反應之成效。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碩、博士研究生共14名為研究對象,採用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隨機將之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八週,每週一次、每次50分鐘的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控制組則無接受任何實驗處理,最後僅12人的資料經統計分析處理。本研究以「情境與特質焦慮量表」和「Pro Comp Infiniti生理回饋儀器」為量化研究工具,測量受試者的焦慮程度以及肌電反應,所得資料以t考驗和效果量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研究者自編之「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之問卷回饋表」為輔佐資料,以了解本研究方案實施之效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經過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後,實驗組研究生的焦慮程度前後測無統計顯著差異;與控制組研究生相比時,實驗組研究生的情境焦慮及整體焦慮反應達統計顯著差異,且具有高度效果量。 二、經過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後,實驗組研究生的肌電反應不論在前後測數值的比較以及實驗組與控制組測量數值的比較都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研究生對「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看法採正向態度,普遍認為此訓練對降低焦慮反應有幫助,亦對個人在身體覺察度、情緒、專注力、因焦慮引起之症狀、生活型態調整等層面有幫助。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心理輔導與諮商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研究生、焦慮、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肌電反應訓練
  • Item
    減悲/增樂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悲觀/樂觀信念、憂鬱及焦慮之影響
    (2008) 陳玫菁; Mei-Ching Ch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減低悲觀教學方案及比較增加樂觀教學方案,探討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悲觀/樂觀信念、憂鬱及焦慮之效果。以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共8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兩班為實驗組共59人;一班為控制組共27人,實驗組接受為期八週,每週二節課(80分鐘),共計640分鐘的教學方案處理,第一階段實驗處理為實驗組一先實施減低悲觀教學方案,實驗組二則先實施增加樂觀教學方案;第二階段實驗處理則為實驗組一實施增加樂觀教學方案,實驗組二則進行減低悲觀教學方案;控制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教學方案處理。 本研究以「兒童樂觀-悲觀雙因子量表」、「貝氏兒童組合量表第二版憂鬱、焦慮分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第一階段實驗處理後進行中測,第二階段實驗處理後再進行後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學生訪談問卷」及「教師省思札記」為輔佐資料,以瞭解本研究方案介入的效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減低悲觀教學方案設計過程切合教學目標並填補研究之缺口。 二、減低悲觀教學方案的教學符合學生學習需求。 三、本教學方案能降低學生部分的悲觀信念及憂鬱、提升學生部分樂觀信念: 1.教學方案能提升學生「對正向結果抱持自信」的樂觀信念。 2.教學方案能減低學生「負向預期且懷疑自我」的悲觀信念。 3.教學方案對於學生樂觀信念中的「有毅力地追求目標」與悲觀信念中的「半途而廢」未有效果。 4.驗證樂觀與悲觀是雙向度的論點。 5.悲觀特質需長時間蘊釀,改變方能見效。 6.二套教學方案應相輔相成,融合運用。 四、本教學方案能降低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憂鬱及焦慮。 五、實驗組學生對減低悲觀和增加樂觀教學方案皆採正向態度,對於各單元均有很高的滿意度、普遍非常喜歡教學方案並認為對個人有幫助、主觀自評改變則以認知與情意方面居多。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教育和輔導以及研究上的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