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3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視覺功能篩檢與視覺訓練方案對特殊需求幼兒視覺復能之研究(2024) 謝錫寶; Hsieh, Hsi-Pao研究目的: 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量化研究 ; 第二部分為質性研究。量化研究的研究目為透過視覺功能篩檢了解東臺灣幼兒園大班的幼兒雙眼視覺功能的現況。質性研究有兩個階段:(一)個案研究:視覺訓練方案的介入對雙眼視覺功能異常幼兒之雙眼視覺功能及視知覺的影響 ; (二)深度訪談:透過訪談分析特殊需求幼兒照護者參與視覺訓練方案之前後經驗分析研究。 研究方法: 一、 量化研究:本研究之量化研究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屬橫斷面研究,透過大規模篩檢就讀幼兒園大班的幼兒,除了解幼兒雙眼視覺功能的現況外,也針對不同的背景變項(城鄉、性別、族籍、有無收到通知單、視力異常等)進行分析。 二、 質性研究:(一)個案研究:透過第一部分篩檢的結果,發現雙眼視覺功能異常的幼兒,在家長或監護人的同意下,經回診眼科醫師確診異常問題後,依照視覺訓練方案進行訓練,並在介入視覺訓練方案期間,追蹤其雙眼視覺功能及視知覺能力的改變,由訓練的歷程漸次建構兒童發展之支持系統。(二)深度訪談: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中的敘事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對參與視覺訓練方案的照護者進行深度訪談,經資料蒐集整理後,做歸納分類並形成主題,再進行綜合的分析。 研究結果: 一、 視覺功能篩檢:本研究共計篩檢501位幼兒園之幼兒,其中幼兒視覺功能異常的比例以聚合近點的(融像恢復)能力為最高(23.8%)、其次為追視(5.6%)、聚合近點(維持融像)能力(4.6%)、躍視能力(4%)。視力異常確實可以反應許多視覺功能的連動問題,然而城鄉、族群、性別的分析結果都指出視覺健檢僅有視力篩檢,無法真正找出視覺功能異常的幼兒。 二、 質性研究: (一) 個案研究:三位個案共同主訴:弱視、斜視、無立體視及個別的日常生活問題,例如:時常跌倒、上下樓梯踩空、身體歪斜、頭部不正、橫向閱讀障礙、擁擠效應、複雜背景搜尋困難等問題。隨著介入視覺訓練方案後,皆無弱視、眼位變正,有立體視,移除視覺訓練方案後,仍可保持良好穩定功能,且解除了上列個案的生活困擾問題。 (二) 深度訪談: 1. 視覺能力不僅是視力一項,如果仍持著視力及視覺的概念,非一般屈光問題的學童,其就醫經驗就變得困難。 2. 斜弱視治療除了遮蓋治療與開刀還有視覺訓練可加強治療效果。 3. 應仔細觀察幼兒的行為與學習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有無視力以外的困擾。 4. 視覺訓練方案為針對視覺功能異常的幼兒與照護者所設計的視覺復能教育計畫。 5. 視覺訓練方案需要跨領域的專業的團隊通力合作或主持人需具備誇專業整合能力。 6. 家庭支持是視覺訓練方案的最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7. 一個好的視覺訓練方案,不僅會解決幼兒的視覺功能問題,也可以改變其生活困擾,進而提升學習的效果甚至心理層面的改變。 8. 對醫療制度的建議:衛教說明應清楚、需告知除手術外視覺訓練可以處理斜弱視、視覺訓練應納入早療評估項目,如果有健保給付可以讓減輕家長的負擔。 結論與討論 根據本研究的三個部分所搜集的結果給予以下的意見:1. 眼科團隊需擁有視力值以外的視覺功能檢驗能力與落實轉診。2.應告訴學童有斜弱視問題的家長,除了遮蓋治療、斜視手術以外,還有視覺訓練可以加強治療效果。3.視覺訓練需要跨專業團隊或是具有跨專業整合能力。4.建議早療服務將視覺訓練方案導入在視覺功能異常的幼兒服務中。可解決沒有健保支持的問題,解決因經濟問題無法就醫的困難。5.給學校的建議:在視力篩檢通知單上,除視力以外可註明學習、生活、行動上的問題及建議適合的回診的醫療單位。6.家庭支持是視覺訓練方案的最重要關鍵因素之一。Item 探討臺灣學者對科技融入特殊教育跨域合作歷程之觀點及其對實務工作者的啟發(2023) 李盈穎; Lee, Ying-Ying自台灣108新課綱的推動後,提高了教師在跨領域教學與學生對跨領域課程的需求,然而在中等教育階段以下推行 108 課綱跨領域教學面臨很多問題與挑戰。中小學教師跨域教學能力與師資培育機構之課程有著一定程度的關係。大專院校教師的跨域合作能力不但關係著現場教師的跨域合作和教學能力,同時也為現場教師的參照典範。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內特殊教育與科技相關領域,例如電機、電子、工程之跨域研究者跨域合作的歷程,同時探索其對實務工作者的啟發。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分析方式為內容分析法。研究的對象是透過對文獻回顧所提及的研究團隊進行立意取樣,隨後再以滾雪球方式請這些研究對象推薦其他跨領域團隊。在第8位研究對象的訪談中,研究者發現相似主題反覆出現,意即已達到資料飽和。研究開展的步驟首先是蒐集、閱讀、整理有關特殊教育的跨域研發文獻及文件;接著,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並系統地進行資料及訪談記錄的分析。本研究發現組成跨域研究團隊的主要因素為因應環境與政策,但同時也發現政策無法完全支持所研發之科技產品後發展。在研究團隊所扮演的角色中,自陳為專業知識的傳達者皆為特殊教育領域專業者。然而這些角色與受訪者角色本質與經歷跨域合作後的角色成長是否有關連研究者為深入探討,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能針對此議題能進一步探討。最後根據本研究受訪資料,成果歸屬中的作者排序較多是依據貢獻度來排名。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進一步探討其他面向的成果歸屬。本研究對於實務工作者的啟發為團隊成員需對目標有認同感、換位思考,才能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另外,有效的時間管理和學校提供適當的支持和資源,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適應和實施跨領域教學,將是關鍵的課題。Item 國小特殊教育教學輔導教師參與初任教師導入方案之研究(2023) 廖冠評; Liou, Kuan-Ping特教領域中,教學輔導教師在導入輔導方案中是靈魂人物,但以他們為焦點的研究數量偏少。可謂,在研究中教學輔導教師往往是配角。本研究旨在探究教學輔導教師投入導入輔導的動機以及信念,透過教學輔導教師的觀點,理解他們與初任教師的互動關係,並聚焦在教學輔導教師在導入輔導歷程中的專業成長以及需求。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藉由訪談、觀察以及研究札記等資料,形成教學輔導教師在參與導入輔導方案中的立體面貌,本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壹、導入輔導方案的運作-教學輔導教師層面 教學輔導教師除了具有支持性及專業性角色外,他們同時也是一名「資源網絡連結者」,協助初任教師形成社群網絡來建立關係。在導入輔導的歷程中,教學輔導教師協助初任教師整合理論與實務,以發展問題解決策略。以制度層面而言,教學輔導教師的成員固定且為數過少,如透過培訓提高教學輔導教師的數量,較能夠舒緩導入輔導吃重的量能。 貳、導入輔導方案的歷程-教學輔導教師與初任教師之間 在導入輔導的歷程中,雙方關係的型態初期-關係建立期,以支持性為主;中期為實質輔導期,雙方關係型態有多元的發展,包含「單向指導型」、「互動熱絡型」以及「平淡疏離型」;後期雙方關係將轉變成亦師亦友的狀態。此外,教學輔導教師與初任教師對導入輔導方案產生共識,則能幫助導入輔導運作過程更為順利。 參、教學輔導教師的動力、信念與專業成長 教學輔導教師間的同儕團體動力,有助於他們加入並且長期投入於導入輔導方案中。而支撐他們持續投入導入輔導的歷程,其信念源自於導入輔導確實能夠提供初任教師支持,並且幫助特教學生有更好的學習品質。此外,教學輔導教師在導入輔導歷程中並非單向付出,而是在教學相長中有專業的成長,同時也有精進成長的需求。Item 臺灣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教育發展研究(1950-2022)(2023) 高楷鈞; Kao, Kai-Chun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階段,中小學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教育發展的脈絡、現況與問題。本研究屬歷史研究,運用一二手史料及相關法規文件,從時間變化角度,探討我國情障教育的發展。研究發現,根據不同的教育支持服務內容及人數變化,臺灣「情障」學生的教育可分為「訓導時期(1960年代中期以前)」、「心理衛生時期(1960年代中後期至1998年)」、「特殊教育時期(1999年至今)」三個時期。本研究發現影響各時期間變化的關鍵因素是「提高就學機會的法令規範」與「落實情障鑑定工作」,而至今尚待解決的主要問題為:「情障定義與精神醫學名詞混用」以及「特殊教育教師在專業團隊中的角色未落實」,因此提出「修正情障學生鑑定辦法」、「調整特殊教育教師對情障學生教育的服務方向」兩項建議,以及未來相關研究的方向。Item 特殊教育教師跨校專業發展的團體運作歷程之研究(2021) 王永慈; Wang, Yung-Tze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教育跨校導入方案的團體運作以發展屬於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針對參與幸福市(匿名,臺灣北部某一縣市)的特殊教育導入方案的初任教師及輔導教師,以質性研究法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和訪談,並將之整理成觀察分析表、逐字稿與研究札記,以探討特殊教育跨校導入方案的團體運作歷程。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特殊教育初任教師的難題主要以學校運作為主。 二、 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內涵多元需同時融合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能。 三、 特教初任教師和輔導教師呈現「初任─專家」發展階段。 四、 資深輔導教師存在專業發展上的困境。 五、 導入方案在運作近似學習社群,但在人際上卻更接近輔導教師制度。 六、 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經驗參差不齊。 七、 初任教師與輔導教師之關係變化: 1. 初始期時初任教師與輔導教師彼此陌生,交流較少,因此專業發展和學習也就較少。 2. 中/後期的觀課輔導時期,教師之間已漸漸熟悉,互動的頻率也提高,且因為有各別指派輔導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習的交流也明顯提升,甚至部分交流已經呈現連結的狀態,產生專業學習社群建立的趨勢,但此種現象在輔導教師身上還是較少看見。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對實務以及未來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並希望透過本研究擴展國內對特教教師初任導入及教師專業社群上之研究。Item 國中全盲生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之設計與使用成效評估(2019) 嚴光輝; Yen, Kuang-Hui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套國中全盲生數學代數學習輔具「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並確認此學習輔具對全盲生代數學習的適用,故本研究目的為:(一)發展一套可讓一般明眼數學老師指導國中全盲生代數課程的「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以幫助盲生學習數學代數。(二)探究「點字代數學習輔具」對全盲生之可用性。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本研究從文獻探討、確認研究問題與研究目標後,建立三階段的研究流程。第一階段為「點字代數學習輔具」設計與運用,包括:說明代數學習輔具設計的概念與特色,及由研究者檢視本學習輔具在國中盲生代數課程的運用。第二階段由研究者立意取樣邀請一位盲生擔任研究參與者,觀察全盲者使用「點字代數學習輔具」是否能正確的摸讀與操作,本研究進行六次代數教學與評估,評估項目包括:(一)輔具操作性、(二)學習效果。第三階段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七位教師接受訪談,這七位教師為融合教育環境中盲生學習數學之相關的教師,包括視障巡迴教師、視障重點學校之視障資源班老師、一般國中資源班老師、特教助理員,及數學教師三位。研究者以自行設計的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當面訪談,瞭解教師們對盲生運用「點字代數學習輔具」學習代數的看法。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本研究設計的「點字代數學習輔具」經由研究者檢視國中代數課程的運用,及透過盲生實際的操作,盲生能正確的排列出代數算式,對排列的代數式有短期記憶效果,本輔具能實際於代數課程使用。透過教師訪談,有下列結論:(一)本項輔具的功能是建構代數之概念;(二)可幫助盲生與明眼數學老師溝通互動;(三)可幫助一對一的指導,例如,課後由數學老師指導;(四)可協助中途失明的學生在數學點字尚不熟悉時,繼續學習代數;(五)可助盲生瞭解式子中的上下對齊或左右排列的對應關係;(六)可幫助盲生理解數學式,形成心理圖像與形成記憶。研究過程中亦發現:因數學點字的列式方式讓盲生缺乏記憶搜尋功能,而本輔具可幫助盲生創造數學式子之「心理圖像」,有助於理解算式及形成記憶,這是本輔具的另一貢獻。最後,本研究亦針對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高中資源班視覺障礙學生圖書資訊利用之研究(2007) 李生雄; LEE, SHENG-SHIUNG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資源班視覺障礙學生的圖書資訊利用現况以及需求,以全國設有身心障礙資源班之高中視覺障礙學生及啟明學校高中普通班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和座談,問卷調查學校合計二十六所,視障學生七十五位。根據問卷調查、座談及文獻探討主要發現,本研究提出圖書資訊利用實施之策略,作為高中圖書館服務視覺障礙學生之參考。 綜合研究結果,提出高中資源班圖書資訊利用之實施策略如下: 一、建構網路主動式視障服務網 – 發行網路雜誌 把目前資訊掛在網站上,需要者自取的被動式服務,改為定時主動傳送 有關之電子郵件給視障學生,讓視障學生快速、有效的得到資訊。資訊內容要簡短生動,需要時才進一步下載閱讀全文,以減輕閱讀負擔。 二、目前對視障學生之圖書資訊服務,在電腦、網路及電子化方面的服務機制及設備都相當不完備,故此,須大力爭取各界支持改善。 三、資源班視障學生之圖書資訊利用推廣,認識圖書館部分,應單獨辦理,視障學生才能貼近圖書館,迅速蒐集需要的資訊。 四、圖書資訊利用教育之內容,應優先輔導資料庫使用、網路新功能、網路應用,以便贏在起跑點上。 五、推廣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應融入各科教學,結合教學需要增進教學效果,利用教育方式可經由同學、師長、網路的互動以提高效益。Item 台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專業團隊運作現況調查研究(2003) 曾美娟; Mei-Chuan Tse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台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對專業團隊運作之了解程度、基本態度、參與程度以及面臨困難。 本研究研究方法採調查法,調查對象為95名台北市國小啟智班與多障班特教老師,以自編之「台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專業團隊運作現況調查研究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法、卡方檢定、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特教老師大致了解專業團隊運作的基本內容,惟對於尋求專業人員到校服務的程序較不熟悉。 二、特教老師對專業團隊運作抱持正向的態度,亦能肯定自己在專業團隊中的角色地位,並認同專業之間的合作關係與將專業建議融入教學的重要性。 三、特教老師對於專業團隊運作之參與程度為中等程度,在「專業成長」之參與程度較高,其次為「融入教學」,在「專業合作」之參與程度較低。 四、特教老師在參與專業團隊運作時所面臨的困難,主要在於「溝通問題」與「行政支援」兩方面。而不同性別、服務年資、學歷背景、接觸經驗之特教老師,在面臨困難方面具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年齡、服務年資、接觸經驗之特教老師,在專業團隊運作之了解、態度及參與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六、特教老師對專業團隊運作的了解程度與基本態度,可解釋其參與程度36.8﹪的變異量,其中以了解程度變項的預測效果較高。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提出對教育行政單位、師資訓練單位、學校、特殊教育教師及未來研究等五方面的相關建議。Item 南部地區國中教育階段巡迴輔導實施現況及成效之探討(2010) 許嘉家; Hsu.chiachia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對南部地區國中教育階段巡迴輔導實施現況及其成效的看法。研究對象為南部地區國中巡迴輔導教師及融合班導師。發送問卷197份,回收問卷172份,回收率為87%,有效問卷157份,有效問卷率為91%。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雪費事後考驗等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在巡迴輔導實施現況的符合程度上均達顯著差異。2. 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在巡迴輔導實施成效的符合程度上,不同縣市、不同教學年資、不同服務類別達顯著差異。3.巡迴輔導實施需求與建議:教師認為最需要的建議與需求前五項為「服務量」要減少、「學生評量」要多元且適性、「教學與課程」要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及針對學生特教需求提供課程、「支持系統」能增加、「導師和巡師間的溝通」兼顧質與量。Item 特教不特殊—偏遠地區巡迴輔導之行動研究(2013) 余詩怡本研究以質性取向的行動研究為研究設計,研究者以特教巡迴輔導的角色實際行動,以自然國小為研究場域,學校裡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及學校相關人員為研究參與者,透過探究特殊學生在自然國小學習的經驗歷程、教師因應特殊學生在普通班學習所發展的策略與遭遇之困境,進而試發展偏遠地區國民小學巡迴輔導服務內容與方式。 研究過程中以研究札記、輔導日誌、討論記錄、訪談記錄、文件檔案等方式收集資料。 行動在主人翁莉琪從集中式特教班轉學回學區內自然國小開始,在進入自然國小後,研究者並發現另一位特殊需求學生晴玟,研究者以幫助兩位主角在普通班的學習參與為目的,歷經入班觀察與協助、入班教學、抽離個別教學、諮詢服務及提供學校行政支持等介入。 行動之外,研究者描述行動場域內觀察所見並進行反思:融合情境下的學習與困境、政策落在基層後徒具形式、教師的習得無助。 研究結論提出偏遠地區巡迴輔導可以嘗試進行的不同方式及影響特殊生在普通班學習參與的的核心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