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5
  • Item
    線上知識分享討論活動與其行為模式探究:以教師/學生社群為例
    (2008) 侯惠澤; Huei-Tse Hou
    數位學習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教學均受到科技的影響,然而研究發現,由於教師間缺乏知識分享的組織文化,教學知識的互動受到限制,此外,運用網路的專題導向教學中,學生社群也存在著資料分析與互動不足的瓶頸。 上述知識互動的侷限,均將可能影響教學與學習的深度,由於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理論即聚焦於探討社群成員間知識的互動過程,為促進教師及學生社群的知識互動,本研究由三個子研究組成,分別以知識分享理論為基礎,將目前經常被討論運用於促進組織學習的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同儕評量(Peer-assessment)兩種互動學習策略與知識分享模式整合,針對教師社群及學習社群設計網路知識分享討論活動,並在研究方法上,同時採取質化與量化的各種研究法,包含序列分析、量化內容分析與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藉由實徵、長期之觀察研究與行為模式分析,探究在運用各種知識分享策略時,各個子研究案例中社群成員在知識分享內容的知識建構深度與行為模式,以下為此研究三個案例分析之研究發現: (1)運用同儕評量策略於學生社群,雖有一定程度之知識建構,然僅局限於某些層面,在促進知識內化與外化上仍有相當程度的限制,且討論容易偏題,在序列分析上,偏題行為連續性高且達到顯著。 (2)運用問題解決策略於學生社群,無論在解題歷程的合理性與知識的建構的深度上,均有一定的正面影響,於知識的內化與外化有一定程度上的助益。經進一步檢驗高低成就學生行為的差異,與分析各編碼之間的關聯後發現,其中,高成就學生在提問或釐清問題的行為次數顯著較多,此外,大多數的解題行為編碼次數與知識建構編碼次數均達到顯著之正向關聯,表示解題行為與知識建構幅度有關,然而關聯分析也顯示,學生之學習成就與知識建構編碼次數並無顯著關聯。 (3)運用問題解決策略於教師社群,在知識建構之深度上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響,其解題的行為模式係符合理論基礎,於知識的內化與外化有一定程度上的助益,此外,教師在提出解答後會有一定程度的反問或釐清問題的行為特徵,惟較缺乏統整式之解答。 (4)在學生社群方面,運用問題解決策略的知識建構程度與專注性,均較其運用同儕評量策略為高。 (5)在運用問題解決策略方面,學生社群在知識建構程度上較教師社群為高。 由上述結果我們初步了解各策略輔助的面向與瓶頸,並於文中進而提出人為引導介入、策略設計與智慧型代理人科技未來可能的各種輔助建議。 此一系列案例研究可有助於探究數位學習環境下知識分享策略對教師或學生知識互動的影響與其實施的限制,其中包含互動學習與知識分享策略模式的整合與結合量化與質化內容分析以及行為序列分析方式之實徵行為pattern分析,對於數位學習下教師或學習社群知識分享策略的評估與發展期待能有重要參考價值。
  • Item
    資訊教師知識分享與其潛在社會網路
    (2010) 林芳苓; Fang-Ling Lin
    本論文研究知識分享背後之社會現象,包含兩個研究階段。在第一個研究階段中,發展一個包含知識分享論壇的線上實務社群。 此階段的目標在建立支援專業發展且由參與者自主的線上社群。第二個研究階段則探討知識分享者的潛在社會網路,期能發現有利於促進知識分享的社會關係,找出資訊組長之間知識分享的缺陷,及探討他們專業發展的需求。 研究以社會實踐理論為基礎,運用知識聲望的概念驗證個人社會網路之關係屬性、位置優勢與知識轉介機會。研究使用社會網路分析之自我中心網路方法進行訪談,調查及相關分析處理,應用二次式分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QAP)計算多元關係之間的相關性,使用徑路分析檢驗知識聲望與個人知識分享關係屬性的相關性,及使用多元迴歸探討資訊組長在校際間的關係屬性與知識聲望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證明以知識聲望作為知識分享指標的可行性,同時也揭露出大部分的資訊組長個人知識網路薄弱,他們在資訊科技實務分享網路與資訊融入教學實務分享網路的對象並不相似。具有較高知識聲望的資訊組長貢獻知識給線上社群比貢獻知識給其他學校的資訊組長機會高;因此他們較少發展幫助其他學校資訊組長的網路;同時他們也只與幫助過他們的資訊組長發展較密切的關係。線上知識貢獻這因素對於個人知識網路有限的資訊組長獲得知識聲望有中介效果。知識貢獻網路中的結構洞也有促進知識聲望的效果。資訊融入教學種子學校的資訊組長能將知識仲介給其他學校資訊組長。 此研究發展出使用聲望代替工作績效做為知識工作者的指標,以檢查知識分享的特性及說明它可應用於實務社群的研究。本研究結果能說明資訊組長社群中知識傳遞缺乏的現象。本研究的發現也可關連到其他領域的資訊科技實務。
  • Item
    整合社會互動工具於線上教師社群與行為分析
    (2010) 張銘憲; Chang Ming-Shian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報告及論文逐日增加,可見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教師專業發展透過非正式的教師專業線上社群來發展更為有效且能符合教師適時的需求。目前教師專業線上社群的發展也都具有支援教師進行知識管理與分享的功能,但是根據相關研究普遍發現教師的社會互動情況不佳,因此造成教師對於知識分享存在動機不足與缺乏內容等問題。 本研究將藉由社會互動機制與工具的建置並導入至教師專業線上社群中,期望改善教師社會互動的成效。透過教師間的互動,相互學習觀摩,激勵知識管理與分享的行為,進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本研究針對266位教師進行實徵觀察研究,利用系統導入前後兩個階段的知識管理與社會互動指標之紀錄,進行次數差異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社會互動機制與工具的建置對於教師專業線上社群的社會互動指標有顯著提升;但是對於教師的使用以及知識管理與分享的指標並無獲得改善。透過教師對於社會互動機制與工具的使用情形發現,教師對於社會互動工具的使用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顯示教師正逐漸養成使用互動工具的習慣。本研究期待未來教師能隨著社會互動工具熟悉度與使用率的提升,能改善個人知識管理與分享的成效,協助教師專業發展。
  • Item
    整合標籤機制之教師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置與行為分析
    (2009) 陳泰佑
    近年來,支援社群交流的網路服務如雨後春筍般地推出,同時也促成許多新穎的網路應用科技。然而目前支援教師線上知識管理與分享的虛擬社群平台,對於促進教師彼此互動仍有其限制。標籤系統(tagging system)是Web 2.0相關技術之一,適合用在知識的分類管理;若由系統提供常用標籤,更能幫助聚焦於特定知識類別之知識分享。另外根據學者觀察,網際網路中的互動行為,可能多是經由入口網頁所進行驅動。因此本研究設計二層面標籤系統與主題式入口服務兩種模組,並訂定教師教學專業知識類別作為常用核心知識層面標籤,同時允許教師自訂第二層面標籤作為輔助層面標籤,以兼具知識管理之引導性與自主性;並將此二模組嵌入本團隊之既有教師知識管理平台WIDE-KM後,透過次數差異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分析此兩模組對於教師線上知識管理與分享及社會互動行為之影響。結果發現,標籤系統可提昇線上知識管理行為與知識內容的數量,主題式入口服務則可促進社會互動行為之頻率。
  • Item
    教師教學知識信念對線上社群知識分享行為影響之研究
    (2008) 吳佩霞
    現今教師處於科技豐富的環境中,如何運用科技的知識與技能,並與教學實務結合,使得教學活動愈趨多元,為近年來教育界努力之方向。然而許多研究發現教師社群未有知識分享之組織文化,大多是獨自設計教學活動,且教學相關知識多為隱性知識而不易外化分享,因此面臨許多教學相關問題時,教師們彼此便較難由同儕的經驗與解答中得到幫助並解決問題。 本研究基於各學者對教學知識信念與知識分享的觀點,編製教師教學知識信念量表,以分類教師的教學知識信念。再經由實徵觀察479位國中教師於部落格卷宗系統之分享行為與成效,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瞭解教師教學知識信念類型對其在線上教師社群進行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
  • Item
    運用教學影片促進線上教師專業社群知識分享
    (2006) 謝明倫; Ming-Lun Hsieh
    處於知識創新的時代下,由教師組成之教師社群,社群成員間更需要分享知識。但囿於教師是屬於比較孤立的團體,彼此間教師較少互動。我們希冀很少分享知識及參與線上討論之教師,在透過實際教學之錄影帶的分享之後,能夠促使知識分享的意願與增加線上之討論數量與深度。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透過社群成員間教學影片之分享,以提高教師在線上社群討論之意願、(2)比較加入教師教學影片前後,針對線上討論內容分析,觀察其知識建構的差異性、(3)探討影響教師知識分享意願之因素。本研究以19位語文科教師為研究對象,並由教師自願提供現場教學錄影帶於線上教師社群中分享與討論。此外,利用互動內容分析模型(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IAM)對此線上討論作內容編碼分析。結果發現利用教學影片可提高教師社群討論之意願,但在知識建構部份,討論之深度並無明顯改變。另也發現影響教師知識分享意願之因素有(1)影片分享對教師有吸引力,教師卻感力不從心、(2)實體與虛擬社群整合,可促進教師知識分享、(3)教師不覺得本身知識有價值,影響分享知識意願、(4)教師對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感到困難、(5)教師對於知識分享與回饋存有愛恨交加的感覺。
  • Item
    國文科知識分享平台之教學知識相關功能開發
    (2006) 高慕珊; Kao Mu San
    本研究以王佩瑜(2003)所建置之國文科線上知識庫為基礎,擴充其學科教學知識相關功能,以便利的上傳與檢索工具、群組機制及非同步互動功能來幫助教師進行教學知識的保存、分享與交流。教學資源知識庫包含教學資源區、教學日誌區、群組專區及考題區等。其中教學資源區提供教案、教材分析表、課堂教學計畫、教學活動設計表、學習單、教具、補充講義、紙筆測驗卷、非紙筆測驗活動、學生作品、教學錄影、教學心得等文件之儲存、查詢與分享功能;教學日誌區則提供教師線上撰寫及保存教學日誌的功能;群組專區提供了教師在群組內進行文件分享及討論;至於考題區則提供了國文科各種題型考題之新增與查詢功能。教師分享及查詢相關的考題。此知識庫系統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學實習」課程之任課教師與四十九位同學一學年之試用後,使用者普遍認為本系統之教學資源文件分類清楚、操作功能便捷,有助於教學資源文件上的分享與保存。
  • Item
    知識分享平台接受度及知識分享行為之探討
    (2008) 蔡碧昭; Pi-Chao Tsai
    本研究以行政院所屬人事人員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於了解人事人員對知識分享平台的接受度以及在虛擬實務社群的環境,人事人員的知識分享行為影響因素。為了解人事人員對知識分享平台的接受度,採用Davis的科技接受模式(TAM)為基礎,以了解人事人員對知識分享平台有用性及易用性之看法,及這種看法對知識分享行為是否產生顯著的差異。為了解在虛擬實務社群的環境,人事人員的知識分享行為影響因素,採用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TPB)作為理論基礎,以了解人事人員知識分享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等因素,對知識分享行為是否產生顯著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1、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與知識分享態度具有高度相關。2、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之間具有中度相關。3、知識分享態度、知識分享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之間有顯著相關。4、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之間有顯著相關。5、知識分享態度、知識分享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對知識分享行為均無顯著影響。研究建議:1、因本研究各構面對實際知識分享行為並無顯著差異,建議增加知識分享行為意圖構面,以瞭解知識分享行為意圖對實際知識分享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2、可將討論熱絡之差假勤惰、待遇核薪等類知識,彙集為知識物件以供取用或提供類似Wikipedia機制,由眾人共同致力知識的創造與擴散。
  • Item
    教師線上實務社群經營策略之研究
    (2005) 許華珊; Hsu, Hua-Shan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透過線上教師實務社群的經營,觀察並評估經營策略的實施對社群成員參與社群活動意願的影響程度。希望藉由禮物策略、導引技術、電子報定期發行三種社群經營策略的運用,以數位學習領域與資訊科技相關教師為對象,觀察他們參與社群活動的過程,嘗試累積社群資產與提昇社群整體價值,並根據社群實際經營過程觀察到的現象與經營者自身經驗反思,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作為後續社群經營者的參考依據。 社群開放時間為民國92年5月20日至94年6月30日,第一、二階段社群名稱為ASTC(Association of School Technology Coordinators,資訊教師社群),第三階段社群名稱更改為ASE(Association for School E-learning,學校數位學習)。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定期提供禮物能充實社群資產,累積社群資源,社群內容與討論主題的結合能有效吸引會員再度蒞臨社群、取用社群資源,但禮物策略在提昇討論風氣、達到知識分享效果上仍須加強。 二、內嵌式連結討論與投票活動兩種導引技術沒有得到預期中刺激成員觀看討論文章、參與討論的效果,未能有效提升會員參與社群活動意願。 三、電子報的定期發行能吸引會員不同程度的參與,達到宣傳社群、擴展會員及維持社群活力效果。 四、社群必須建立自己的風格、展現獨特性,才能與其他社群區隔。社群的定位清楚有助於經營者建立社群目標、規劃社群活動、定義社群知識和期望社群成果,但社群目標與活動必須隨著經營狀況作適當的調整才能符合現況。 五、細水長流式的經營方式需要充份的規劃、準備與策略,亦需要投入更多時間與耐心才能得到預期成果。
  • Item
    在職進修館員個人知識管理中「知識獲取」、「知識儲存」與「知識分享」之探討
    (2006) 陳玲儀; Ling Yi Chen
    本研究目的只在探討在職進修館員個人知識管理中「知識獲取、知識儲存與知識分享」的方式並分析其影響因素為何。以十五位在職進修館員為研究對象,進行相關資料蒐集。最後根據研究分析結果,對圖書館、圖書館員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為達成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藉由文獻回顧,分下列項目探討:知識的內涵及知識管理理論;個人知識管理探討;圖書館員在職進修環境、繼續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相關研究;探討個人知識管理的相關實證研究;探討圖書館與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與方法,以求深入瞭解現存相關理論與研究,建立本研究之研究方向與研究價值。採用半結構訪談法,訪問十五位在職進修館員,並將訪談內容製作成逐字稿,再進一步進行編碼與資料分析,探討個人知識管理中的知識獲取、知識儲存、知識分享的情形,並歸納出實際的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歸納以下二點: 一、在受訪圖書館員個人知識管理的方式之發現:(一)受訪館員知識獲取的方式以外來資訊為主;(二)受訪館員在知識儲存的方式以數位檔案型式為主;(三)受訪館員在知識分享的心態是樂於分享。 二、在影響受訪圖書館員知識管理因素發現:歸納整理出環境、個人、資訊來源、訊息及利益面向的影響因素,由於因素間交錯複雜的關係,將使得個人知識管理的過程更為複雜。 本研究提出建議如下: 一、對圖書館的建議:(一)提供多元且便利的知識獲取環境;(二)建置知識管理系統;(三)制定實際的獎勵措施。 二、對圖書館員的建議:(一)積極參與社群活動,增加更多寶貴經驗;(二)認同個人知識管理的重要性,加強各項專業素養。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可針對各類型圖書館的館員做比較研究;或擴大範圍至不同學科背景的館員進行探討;(二)在研究範圍方面:可進行其他行業的探討;或針對另一個行業做多重個案研究;或可跨行業、跨個案的多重比較研究;(三)在研究主題方面:擴大研究主題到知識應用與知識創新,做全面性探討以及增加個人與組織整體的角度來瞭解;(四)在研究方法方面:可採質性取向的縱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