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對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同儕人際關係之影響(2006) 賴怡妏; Yi-Wen Lai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中七年級學生之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並探討該課程對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同儕人際關係之影響效果。研究方法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台北縣某國中67名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34位學生,控制組共33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八週,每週三節課(135分鐘),共二十四節課的實驗課程處理,控制組則接受原綜合活動課程。 本研究以「情緒智慧量表」、「同儕人際關係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實驗課程結束進行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學生及教師訪談大綱」及「教師省思札記」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情緒教育內涵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具可行性 二、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包括 「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情緒調節」和「情緒反省」層面。 三、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同儕人際關係,包括「人際支持」、「人際認知」、「人際需求」和「人際互動」層面,但無法有效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解決衝突」層面。 四、實驗組學生對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的看法持正向且肯定的態度,喜歡多元的教學方式及場地,覺得教學內容有趣且實用,給予每個單元很高的評價及滿意度,並表示課程對情緒瞭解、控制及增進同儕人際關係很有幫助,因此喜歡上此課程。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情緒教育教學及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活動課程之核心內容知識分析研究(2009) 李宗哲; Tsung-Che Li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活動課程之核心內容知識,主要利用內容分析法針對現行國中育成、南一、康軒與翰林等綜合活動教科書進行分析與比較,同時運用訪談對該領域教師進行晤談,以瞭解其對輔導活動相關教材之看法,並與分析結果交互檢證與討論,並採三角校正提升研究信效度。其具體發現如下: 一、四版本綜合活動教科書輔導活動課程皆以「自我探索」為主要課程主題類目,且多為「生涯探索」次類目主題內容。研究結果顯示教科書主題符合課程綱要要求,但無法明確說明輔導活動的核心內容知識。而課程多集中在生涯探索主題內容,整體內容有分佈不均的現象。 二、受訪教師認為輔導活動課程的意義理念應以「自我」為主,以學生的發展階段及需求來安排適切的課程主題與內容,而輔導活動的「活動」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藉由「活動」的進行,引導學習者透過體驗、省思與實踐的心智及行為運作,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所以,輔導活動課程的核心是在重視「人」的獨特性展現。 三、「體驗、省思與實踐」即為Bloom所提之「後設認知」知識向度以「應用」的認知歷程向度展現之具體表現;而「自我探索」、「生涯探索」便是讓學生可以連結回歸自我,以達「後設認知知識」目標的工具。所以,輔導活動課程之核心內容知識屬於後設認知知識。 最後則對針對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輔導活動教師教學、教科書編寫、師資培育機構在養成教師,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Item 大手攜小手‧讓愛跟著走~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之研究(2008) 陳瑜芳; Yu-Fang Chen本研究採融入式教學設計,將服務學習主題,以分散且長期性的學習方式,融入原有的綜合活動課程中,並探討方案實施後,國中生利社會行為表現情形與在服務歷程中獲得的經驗與想法。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量化資料與內容分析為輔,研究對象為大有國中一年級學生35人,透過錄影、訪談、學習單、調查表、省思記錄等方式蒐集資料,經整理與分析後,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一、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方面:本研究為融入式課程,強調服務與學習同等重要,拓展學習的場域,內涵利社會行為四個向度,具有催化利社會行為產生的歷程。 二、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實施歷程方面:教師運用多元的教學及評量方式,鼓勵學生從做中學,激發學生合作的精神,覺察自己的成長,也懂得欣賞他人的表現。 三、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實施結果方面:1.學生在助人、合作、關懷行為表現上些許增長,但在志願服務行為表現沒有改變。2.學生在服務歷程中獲得的經驗與想法,包括體會服務的意義、了解如何關心與體察老人的需要、破除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增進同儕間的合作、懂得感恩惜福、激發助人的意念、促進社會服務意願、學會分享的能力等。 四、研究者反思方面:1.持續性的反思有助於提升課程設計的專業成長。2.加強延續性服務活動的設計。3.透過多元教學與評量方式,提供學生個別化發展。4.強化教師引導反思的能力。 五、研究限制方面:1.校內缺乏服務學習的共識。2.升學壓力仍是學生的負擔。3.學生的服務時數、對象、內容及方式不夠多元化。4.服務中難達到真正的「社會正義為焦點」原則。5.服務機構未能協助建立服務學習的價值觀。Item 天母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服務學習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2006) 陳秀英摘要 本研究依據天母國中過去服務學習課程經驗,發展本研究服務學習主題課程並探討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的情形。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法,參與服務對象為天母國中二年級學生731人、教師團隊5人及4個社區機構,透過訪談文稿、學習單、檢核單、課程發展記錄、研究省思札記等方式蒐集資料,經整理與分析後,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一、服務學習主題課程設計方面:課程發展需要經過持續省思與精練;服務結合課程教學、由下而上的推動模式、強調多次體驗與多元反思為本研究課程設計特色;採教師團隊省思及學生對課程回饋的課程評估。 二、服務學習主題課程實施結果:(一)學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想法,從學生與教師觀察發現:增進對服務學習概念的認知;增加同學服務合作互動及彼此情誼;肯定並重視自己付出的能力,願意投入社區關懷行動;能瞭解並尊重弱勢族群;能培養珍愛自己與關懷他人的能力;提升表達與分享的能力;(二)教師教學感受與對個人的意義:團隊合作的愉快經驗並能提供支持力量;與學生一同服務,感受服務的快樂;提供教師活動課程的經驗學習與專業成長;促使教師發展個人服務學習行動,提升個人學習成長。 三、服務學習主題課程實施所遭遇的問題與對策:需與社區機構充份溝通;服務內容變化應提前備案與彈性應變;志工人力調度可透過家長會或教學組協助支援;要考量服務行動的安全問題;需教學資源支援與行政協助;教師更需提前做好服務學習準備。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與分析,提出教師對服務學習主題課程設計、實施與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2004) 郭雅惠; Ya-Huei Kuo本研究主要目的是:1.設計一套國中生適用的「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方案;2.探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3.分析「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方案對國中生作文創意表現的遷移效果;4.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國中階段推動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測-後測」準實驗設計,以桃園縣某國中72名國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35位學生,對照組共37位學生。以「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及「寫作創意評定量表」作為了解研究對象創造力的工具,以前後測的得分,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考驗研究假設。研究者運用「課程回饋問卷」、「創造思考教學課程回饋問卷」、「教學省思札記」,進行教學歷程分析。根據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可以很自然地融入綜合活動各單元。 二、「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語文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1.本實驗教學能提升國中生語文流暢力;2.本實驗教學能提升國中生語文變通力;3.本實驗教學能提升國中生語文獨創力。 三、「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圖形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1.本實驗教學能提升國中生圖形精進力;2.本實驗教學未能提升國中生圖形流暢力、圖形變通力及圖形獨創力。 四、「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實驗教學能激發學生創造潛能;教師在實驗教學中獲得成就感。 五、「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作文創造力遷移的影響:1.本實驗教學能提升國中生國文寫作獨創性,及整體表現;2.本實驗教學未能提升國中生國文寫作寫作流暢性、寫作變通性及寫作精進性;3.寫作獨創性表現佳的國中生肯定實驗教學有助於提昇寫作態度及寫作表現。 六、「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獲得大多數實驗組學生喜愛,多數實驗組學生認為本課程有助於增進創造思考能力,並願意在學習及未來中落實。 最後,研究者歸納研究結論,並提出教學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作為學校教師教學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課程內涵與教學策略並重的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之設計與實施(2005) 張瓊文; Chiung-Wen Chang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一、分析現有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評鑑規準的內涵及特性;二、編製「課程內涵與教學策略並重的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三、撰寫「課程內涵與教學策略並重的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的補充說明;四、評估「課程內涵與教學策略並重的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的有效性。為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研究者採用內容分析、訪談、問卷以及統計分析等四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以下分為四個部分加以說明。 第一部分主要針對研究目的一,首先研究者閱覽相關文獻,分析現有的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整理歸納出它們的內涵與特性,並且瞭解各評鑑規準的差異。 第二部分主要針對研究目的二,先進行第一次的綜合活動教師訪談,瞭解教師對綜合活動的理解程度,並且整理歸納教師對於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的看法及建議。之後參考教師意見,及第一部分所歸納出的現有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的特色,進行本研究評鑑規準的編製;完成本研究之評鑑規準後,進行問卷資料的蒐集,以瞭解本研究之評鑑規準的信效度結果,此外,也從問卷的開放式問題中蒐集教師的意見,作為本研究之評鑑規準補充說明的依據。 第三部分主要針對研究目的三,研究者綜合歸納問卷回收的教師意見,以及整理分析第二次綜合活動教師訪談的結果,撰寫成「課程內涵與教學策略並重的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的補充說明。 第四部分主要針對研究目的四,研究者邀請綜合活動教師利用本研究之「課程內涵與教學策略並重的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評審三篇參賽的自編教材,瞭解教師利用本研究之評鑑規準進行教材評鑑的結果,是否與由專家學者進行評審的比賽結果意見大致相同,以瞭解本研究之評鑑規準的有效性。 綜合研究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現有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評鑑規準的內涵及特性: 1、現有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內容多從「課程理論」建構而來。 2、現有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較忽略「教學活動」與「教學評量」的重要。 3、現有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部分內容未能符合綜合活動理念。 4、現有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均缺乏信效度資料。 二、本研究「課程內涵與教學策略並重的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的內涵及特性: 1、本研究之評鑑規準的功能包括:(1)提供教師選用教科書的評鑑指標。(2)提供教師自編教材的評鑑依據。(3)提供量化的評鑑結果。 2、本研究之評鑑規準的特色包括:(1)突顯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特色。(2)同時重視「課程內涵」與「教學策略」的評鑑。(3)評鑑指標同時具有評鑑教科書及自編教材的功能。(4)提供「使用建議」給教師參考。(5)各項評鑑規準均提供「補充說明」讓教師瞭解評鑑內容。(6)具有教導教師瞭解綜合活動課程理念的功能 三、本研究之「課程內涵與教學策略並重的綜合活動課程評鑑規準」實際應用的結果: 1、可提供教師作為評鑑教材的指標 2、可幫助教師瞭解其自編教材是否達到基本水準 3、符合綜合活動教師的實際需求且使用方便 最後,研究者歸納研究結論,並提出研究結果應用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作為學校教師教學實務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策略研究(2013) 謝坤佑; Hsieh, Kun-You本研究旨於探討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理解與使用教學方法之情形。以問卷調查研究法探究臺北市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於教學方法之使用、及不同背景教師之使用差異情形。本研究目的有四: 一、調查教師教學時常使用之教學方法。 二、探討不同背景教師,於理解、使用、選擇教學方法之差異情形。 三、檢視教師於教學方法遭遇的困難和問題。 四、探究教師於教學方法所需支援或資源。 本研究於臺北市59所市立國中分層隨機抽樣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36份,並按背景變項使用t考驗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獲致以下十一點結論: 一、教師多能瞭解教學法意義、實施程序與優缺,但於「欣賞、活動本位和概念構圖教學法」之瞭解情形較低。 二、教師較認為教學時很重要的方法為「示範、合作和討論教學法」,重要程度較低者為「概念構圖、繪本和協同教學法」。 三、教師較認為「省思、活動本位和價值澄清教學法」,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有之方法,而認為較不屬之者為「講述、概念構圖和欣賞教學法」。 四、教師教學時最常使用「討論、實作練習和示範教學法」,常用程度較低者為「概念構圖、協同和角色扮演教學法」。 五、教師教學時最喜歡用「討論、發表和示範教學法」,喜用程度較低者為「概念構圖、協同和繪本教學法」。 六、教師教學時最拿手「講述、討論和示範教學法」,拿手程度較低者為「概念構圖、協同和角色扮演教學法」。 七、教師教學時最常用「討論教學法」達成能力指標。 八、教師選擇教學方法之原因較同意「教材內容、教學情境和學科專長」,於「學生偏好、領域會議同儕討論所得結果和班級風氣」之同意程度較低。 九、教師較同意使用教學法遭遇的困難為「學校場地、班級風氣和學生特質」,「同領域夥伴排斥、教科書內容和常用已熟悉的教法」之同意程度較低。 十、教師使用教學方法所需支援/資源為「教學方法研習或進修、同儕引領使用教學方法、同科教師觀摩、給建議」,需要程度較低者為「改變領域排課節數、增加同領域和同科目教師人數」。 十一、教師於教學方法之理解、使用情形,以「學科專長」較有明顯不同。 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對教師、學校行政、相關教育機關和師資培育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期望能供進一步之參考。Item John Dewey「教育即生活說」在臺北市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應用研究(2010) 林瑞萍本研究旨在探究杜威教育即生活說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應用,藉由分析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的教學現況和教學困難,並從杜威教育即生活說的觀點提出相關建議。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訪談6名臺北市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研究發現列述如下: 一、Dewey「教育即生活說」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皆主張學生要在活動的過程中 學習,並強調課程統整。 二、依據Dewey「教育即生活說」的觀點,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應實施主題式的 活動課程,並安排適當的情境。 三、依據Dewey「教育即生活說」的觀點,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安排教材時 要有脈絡性,並加以統整。 四、依據Dewey「教育即生活說」的觀點,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要在教學過 程中引導學生思維,並予以反思。 五、Dewey「教育即生活說」強調跨學科的課程統整,應用於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上,有其限制。Item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研究—以「生活經營」主題軸為例(2013) 游秋翎; YU CHIU 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實踐歷程,透過研究過程,以瞭解學生在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與生活實踐能力的提升情形。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職學校之國中八年級學生31名為研究對象,進行九週的課程教學方案,並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曼陀羅術與腦力激盪術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中。 本研究在成效的評估上,主要是透過教學觀察內容、教學省思札記、學習文件資料、訪談記錄等方式蒐集資料,並在實施、記錄後,進行資料統整與分析,藉此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實施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時,課程規劃需以漸進的方式進行;支持性的教學情境將助長學生對創造思考教學的接受度;思考工具的運用有利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激發;不同性質的分組方式,會創造出不同的思考歷程與結果。 二、透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後,學生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是持正向肯定;透過策略的運用可提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思考能力可經由訓練與學習而提升;學生經由創造思考策略提升生活實踐能力。 三、運用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究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境,教師需更敏於覺察,並研擬因應之道,透過行動研究過程中的省思與修正,從中獲得個人專業成長。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兩種合作學習模式應用於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個案研究(2011) 張巧薇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體探究法」與「拼圖法」兩種合作學習模式應用於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生的學習情形與其在「問題解決能力」與「合作技巧」之關鍵能力表現情形。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的一所國中八年級共34位學生為對象,透過研究者的參與觀察、訪談紀錄、學生的學習單、學習回饋表、前後測量表資料進行質性詮釋與描述性統計分析,獲得以下研究結果:一、學生在團隊中能自行產生適當的領導者,並主動參與團隊工作;二、學生凝聚團隊向心力,懂得互助學習;三、學生提高學習動機,改善其學習態度;四、學生提升表達意見、尊重發言、表決爭議與服從多數等民主素養;五、學生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提升其自信心;六、在「團體探究法」模式課程中,任務分工不均的現象明顯;在「拼圖法」模式課程中,分工狀況較均衡;七、在「團體探究法」模式課程中,小隊氣氛佳,同學互相幫忙與討論的情形明顯;在「拼圖法」模式課程中,小隊氣氛較差;八、在「團體探究法」模式課程中,學生覺得學習較困難,壓力較大;在「拼圖法」模式課程中,學習壓力較小;九、量化資料無法證明此兩種合作學習模式能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但從質性資料中可得知能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十、學生的「合作技巧」提升。最後,研究者再依據教學上的實施限制與自我反思,提出教學上的改進措施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