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2
  • Item
    放聲思考閱讀理解策略應用於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1) 林筱婷; Lin, Xiao-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放聲思考閱讀理解策略應用於補救教學的實踐歷程,採行動研究法,除研究者之外,研究對象為8位參加學習扶助課程的八年級學生,實施時程約九節課的時間。 本研究透過預測、閱讀、提問、放聲思考、印證等五步驟進行閱讀理解,並且透過教學錄影、學生放聲思考內容、教師省思手札、回饋單、訪談紀錄與學習單等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透過三級編碼的方式統整與歸納,本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壹、 教師可以從學生放聲思考的內容知道閱讀的狀況,且搭配提問單,讓學生更有系統性地進行思考,因此,藉此放聲思考法有助於提升閱讀理與自我效能。 貳、 小組學習結合放聲思考相得益彰,學生多給予正面態度,且透過逐步釋放責任協助學生漸漸熟悉閱讀理解策略,並且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參、 運用放聲思考閱讀理解策略,教師在實施歷程上可能遭遇困難與因應之道,測驗信效度需要參考專家教師建議、學生程度較弱需要教師引導、善用增加制度掌握教室秩序以及完善共備社群,藉此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運用 MSE 模式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合作式行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劉玉玲; Yu-Ling Liu
    本研究欲以Vico理念(1990, 1999)改善傳統教學信念,並作為本研究的核心價值以引導教學。數學課程實施的場域是在原班級的正課中,進行不同程度學生的差異化與補救教學。其次,本研究將過去所建構的MSE教學模式融入至數學課中以了解可行性。據此,研究目的有二:(1)瞭解Vico理念是否能促進數學教師在教學轉化歷程中的專業成長;(2)釐清Vico理念在MSE融入式教學中,是否能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合作式行動研究主要以質性研究中的參與觀察法、半結構訪談與文件分析法,輔以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顯示:(1)教師在教學轉化能力、融入式教學與補救教學的專業成長;(2)教師面對MSE融入式教學方案的困難時,Vico理念促進教師的教學投入,協助改善學生運用數學學習策略的能力,並提升覺察與調適數學學業情緒的知能。研究之建議可供數學教學或教育心理研究者、國中數學或學習扶助教師的參考。
  • Item
    診斷評量暨適性補救教學系統對於不同自我覺察能力之國中生的立體圖形學習成效之影響
    (2012) 楊舒嵐; Su-lan Yang
      本研究使用貝氏網路評量診斷系統的測驗結果依據,給予學生學習不足部分的學習建議與補救教學活動安排,並依適性提供補救教學建議與非適性補救教學兩種補救教學模式為實驗操弄變項。本研究目的主要以探討不同實驗操弄變項對國二學生於『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單元』學習成效的影響,同時,也探討不同自我覺察能力學生學習成效的差別。   研究方法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結果以共變數分析針對各組前後測分數差異進行討論。研究結果指出,適性與非適性提供補救教學模式於「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章節學習成效沒有顯著差異。但於適性提供補救教學模式環境下,低自我覺察能力的學生學習成效進步幅度顯著高於高自我覺察能力的學生。   本研究主要結論為:電腦化學習環境可以支援診斷評量系統提供立即的評量結果予補救教學系統,以安排合適的補救學習內容。並且,低自我覺察能力的學生在進行「診斷評量-適性補救-診斷評量」的補救教學模式後,可彌補自我覺察能力不足造成學習成效低落的情形。
  • Item
    融入提問教學策略的一對一線上家教教學模式
    (2014) 楊士弘; Shih-Hung Y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將提問教學策略應用於一對一線上家教中對教學成效的影響,並修正Bloom (1984)所提出的「五步驟對話模式」(5-step dialogue frame),成為一個適合用在線上家教環境中的「線上家教提問教學模式」。經過評估後,本研究決定以8位家教對8位學生,共8組的樣本,採用實驗研究法中的重複量數設計法(Repeated Measures),進行一對一線上家教教學的研究。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無介入任何教學策略,第二階段介入提問教學策略,第三階段則建議家教使用研究者所提供的「線上家教提問教學模式」。 本研究蒐集了學生各階段的前後測成績,家教教學日誌、訪談,以及教學錄影…等資料進行量與質的分析。量化資料採用無母數統計中的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分析學生的進步情形,質性資料則藉由家教教學日誌、訪談了解教學狀況與回饋外,更對教學錄影進行編碼並進行序列分析,修正「線上家教提問教學模式」。研究結果顯示,提問教學策略應用於一對一線上家教中能有效的提升教學成效,「線上家教提問教學模式」亦能讓提問教學策略的運用更有效率,且被家教們所接受。
  • Item
    教學影片結合網路學習平台的數學補救教學成效
    (2011) 楊湘琳; Yang,Shin-Lin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影片數學教學活動對於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以及接受補救教學的學生是否有更佳的數學學習態度。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第一次段考未達班級數學平均75分的學生,A班13位、B班8位、及C班12位。A班與B班由兩位不同數學老師分別進行課堂補救教學,C班學生則利用Moodle網路平台進行影片補救教學。本研究採前後測實驗設計,C班12人分派至「影片組」;A班13人及B班8人分別分派至課堂組1與課堂組2。教學前統一進行前測,影片組學生依據前測中老師所給的回饋,對應到線上真人教學影片課程,並可藉由線上測驗作即時的自我檢視,也可利用討論區與教師溝通。最後進行後測,以診斷學生的學習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影片組的後測成績顯著優於課堂組1和課堂組2,也就是使用影片的補救教學顯著優於課堂補救教學。影片組學生大多對數學課程持正向態度,大多數學生相信自己能把數學學好,即使遇到較複雜的數字問題或學習上有困難,也願意嘗試思考或詢問教師。經過一階段的補救教學課程後,影片組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更趨積極。
  • Item
    小學數學乘法遊戲化學習軟體設計研究
    (2005) 黃隆華; Lung-Hua HUANG
    本論文依據乘法相關理論、教學原則與遊戲化軟體設計原則實作一個乘法遊戲化學習軟體,內容包含:乘法基本概念、乘法意義與性質以及乘法計算能力。本論文欲經由實驗探討此軟體對學生乘法能力之促進效果以及是否有促進學習動機。結果顯示學生在整體乘法能力方面有促進效果;對大部份學生有促進學習動機的效果。本論文也另發展此學習軟體成為補救教學軟體,並探討此補救教學軟體的可用性。結果顯示學生在乘法的補救效果上有顯著的改善。
  • Item
    數位化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
    (2012) 謝彩鳳; Hsieh, Tasi-Feng
    本研究透過「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探討數位化補救教學與傳統補救教學對學生認知及情意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將研究變項分為文件性質、受試者性質、研究方法性質與研究案性質等四大類,各類之下又細分成二十一個子變項來探討是否會造成學習成效之差異。 本研究中,認知學習共蒐集38篇研究案;情意方面,則有15篇研究案。各篇研究文獻之量化數據皆換算成效果大小值(Effect Size),以進行各變項之同質性考驗。經統計分析後,結果如下: 壹、 整體成效 一、認知學習:數位化補救教學可以提升學生認知學習成效,其整體效果量為 0.3223達微量正向成效,顯示數位化補救教學優於傳統補救教學。在分析的 研究報告中,有七成八的研究支持數位化補救教學的認知學習成效。 二、情意學習:顯示在學習動機及態度上,使用數位化補救教學的方式會優於傳統 補救教學,其整體效果量為0.3178,達微量正向成效。在分析的研究報告 中,有九成五的研究支持數位化補救教學的情意學習成效。 貳、 各變項之分析 一、認知學習上「工具信度」變項達顯著水準。 二、情意學習上「實驗教學場所」變項達顯著水準。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教育應用與相關研究建議。
  • Item
    高職生英語文法補救教學學習狀況之探討
    (2018) 郭育如; Kuo, Yu-Ju
    本研究旨在探討英語文法補救教學對高職二年級學生學習成就的情形以及在補救教學之後學生英語學習態度的改變。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以基隆市某高職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研究目的以及文獻探討,在實施英語文法補救教學之後,進行測驗、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問卷與個別訪談。實施測驗之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學習成就;而英語學習態度問卷和個別訪談則是要了解學生在補救教學之後態度的改變。整合質性與量化的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英語文法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有正面幫助;依學生個別差異設計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及營造適合學習的學習氣氛對補救教學有正向幫助;多數學生在英語補救教學後,提升對學習英文的興趣和信心,對學習英文的態度更積極主動。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針對未來研究、教育人員以及政策推動人員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國中教師使用標準介入語文補救課程之教學適應歷程
    (2015) 李思慧; Li, Szu-Hui
    本研究旨在瞭解執行「語文精進課程」的教師在補救教學中所面臨的困難、挑戰、調整和因應方式,本研究以3所國中教師的教學歷程為個案來探討參與「國中語文精進教材」教師教學適應歷程。本研究採質性取向之個案研究設計。研究者以質化資料描述教師對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詮釋。質性資料來源包含6次訪談記錄、6份輔導會議紀錄與6次研究者札記。 研究者先以開放編碼的方式,持續閱讀訪談逐字稿、輔導會議紀錄和研究札記,再形成主軸編碼,將資料分為「低成就學生學習」、「教學策略與詮釋」、「因應與調整策略」、「信念與角色的轉變」、「生態因素」等…面向,再逐步形成次級編碼,以敘說3位教師的適應歷程。 初步研究結果顯示3位個案教師:琥珀老師、浮島老師和白浪島老師參加方案一年後,由「教師中心」、「較少使用班經策略」、「講述教學法」、「重視文意、情意」和「重視原班成績」之教學取向,產生新的教學信念和教學行為。琥珀老師調整方面「對補救教學目標」、建立「增強制度」、使用「問答討論教學法」,並再沉潛蟄伏階段,思考補救教學目標和信念;浮島老師則調整為「學生學習中心」,對於「補救教學目標和信念」、「對低成就生的能力認知」和「問答討論教學法」受語文精進課程的專業引導下而有所轉變;而白浪島老師在參與過程中,對於「補救教學目標和信念」、「對建立低成就生自信的策略」有明顯轉變,在原本的講述教學中兼採「問答討論教學法」,並增加更多「語文教學策略」。琥珀、浮島和白浪島三位老師,都有不同程度的將所學跨情境運用於原本的國文教學工作中。 最後,促使三位教師轉變和調適的影響因素有「課程輔導員的引導」、「教師實際教學體驗」、「低成就學生表現與回饋」和「教師自我檢核機制 (包含教學實況影帶回顧、教師自我檢核表) 」,引發老師對自我教學的重新覺察和審視自己補救教學的主要目標和教學方式,以改善教學品質。這一年的教學適應歷程可略分為:「教學原型階段」、「摸索試探階段」、「調整節奏階段」和「熟悉因應/沉潛蟄伏階段」,分三種不同的適應型態,「迴旋沉澱型」、「試驗修正型」和「參照調整型」。 最後,本研究基於研究發現、研究結果和研究限制,對未來研究以及補救教學實務工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南投縣國中教師對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方案現況之研究
    (2016) 李芳章; Lee, Fang-Jang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南投縣國中教師對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方案現況之研究,是以南投縣屬公立31所國民中學參與補救教學教師為調查對象,以自編之「南投縣國中教師對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方案現況之研究」為問卷工具,回收率89%,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統計數據為分析內容。研究結果概述如下: 一、師資背景與學校概況 師資以女性教師居多,40歲以下為教學主力,學歷40%以上為研r究所畢業,以職務而言,擔任行政教師居多,師資學經歷豐富。學生 安置以5-10人居多,以每上課時間以週一至週五下午第八節為主,特 殊學生以資源班增加節數為主,另開專班為輔,教材以自編為主。 二、補救教學目的與現況 教師對於補救教學目的、原則、清楚了解,能掌握低成就學生學習 狀況,落實個別化,多元化之教學與評量。 三、補救教學困境 教師面臨學生不同起點能力、偏差行為、教材蒐集編製不易、學習動機不足等困境,平均有42%的教師對此有點困擾,38%的教師沒有 困擾。低成就學生學業上差異甚大,如何編製適才,適性之教材與規劃,對教師是一大考驗。 四、困境因應方式 面臨教學困境教師如何處置?自行處置有50.26%,尋求協助有 44% 自行處置,其是參加研習、蒐集資料找出解決方法,尋求 協助是教師向專學者家或資深教師請益。共有94.26%的教師自 行處置或尋求協助,由此可知,教師依職責自行解決所面臨的 困境。 以上四點為研究結論焦點,以為推行補救教學方案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