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課程推廣的理論建構之探究:以閱讀為例(2017) 侯ㄧ欣; Hou, Yi-Hsin課程推廣研究肇始於1960年代美國大規模介入中小學的課程革新活動,故課程推廣被界定為政府機關對學校教師的介入行動。由於推廣往往伴隨革新之後出現,且需探討那些持續發展一段時間的具體案例,較能追溯其歷史軌跡;因此本研究以閱讀為例,採實證主義的立場,將實施、擴散和制度化理論整合為模式架構,以結構方程模式證澄理論模式與案例樣本資料的配適性。確證推廣理論的模式架構後,再以典型相關和路徑分析,探討理論構念間的相互關係,有助於釐清推廣過程各因素間的錯綜變化(如:擴散角色影響制度化模式),並憑藉迴歸和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個人及學校背景變項如何對推廣產生影響(如:校風開放傾向價值型塑的制度化形成)。最後,輔助質性探究的結果補充說明理論模式的脈絡性效果(如:榮譽雖有助於制度化形成,卻可能是走入另一修正的開始)。從模式架構的配適度檢驗、釐清推廣過程各因素間的相互關係、探討背景脈絡的影響,進而回應建構課程推廣理論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抽樣範圍取自北部地區、中部地區、南部地區、東部及離島地區,並以都會化程度69.4%為依據,分層抽樣都會區和非都會區學校。採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作為蒐集資料的方法,經量化和質性技術的分析結果,對照研究目的後,大致歸納結論如下: 一、課程推廣具實施、擴散和制度化等階段,每個階段皆有其相應的任務。實施階段審慎評估忠實觀或調適觀的脈絡性需求後,可搭配自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實施方式組合;擴散階段則因應個別的特性與需求(如:創新者具組織因素的採用考量),而使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充分運用人際網絡將革新導向特定意圖;制度化階段則在人群達致一定默契的基礎下,透過制度模式的運作,使組織成員皆能達到既定推廣目標的行為表現。 二、在推廣的各個階段採行任何決定或行動,皆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階段內「實施觀點」與「實施方式」、「擴散角色」與「採用依據」、「制度化模式」與「制度化形成」具正相關;跨階段則「實施方式」與「擴散角色」、「擴散角色」與「制度化模式」、「實施方式」與「制度化模式」具正相關,可見各階段任何決定或行動彼此交互影響。 三、受到個人或學校背景、閱讀發展經驗的脈絡性影響,而使得課程推廣更朝向多元化的進行。不只是各校及個人在實施、擴散和制度化的情形有所差異,中央到學校的行政運作層級之職掌分工逐漸明顯,推廣雖涉「異中求同」卻也兼及「同中求異」的多元發展。Item 課程連結理論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03-??) 賴志峰課程連結(curriculum alignment)理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經過系列研究,J. Rice認為當時的美國教育缺乏目標澄清和是否達到學習效果的評量,E. Thorndike進一步提出遷移理論,後來,學者將連結視為遷移理論的一種型式。1980年代,洛杉磯西南實驗室與洛杉磯的學校合作改進學生表現時,創造「課程連結」一詞,在1980-1990年代,美國許多州和地方學區採取「課程連結」作為推動有效能學校的措施之一。美國2001年「帶好每位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規定,各州必須發展與州標準相連結的測驗,並以學生在測驗上的成就表現作為判斷學校和學區之績效責任。首先,本文探討課程連結理論的起源與發展,其次,界定其意義與假定,再針對該理論的架構、類型、面向和模式等內涵加以闡述,再次,提出連結分析模式和實證研究,最後,提出評析與啟示。Item 自傳文本的課程論述與批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陳昇飛課程領域自再概念化學派發展以來,其理論建構取向與論述層面便愈來愈多樣,充斥著不同的聲音。這些不同聲音的崛起自然是有其背後因素與理論依據。課程從原先想單純的建立一套具體而有效的理論,到後來受到抱持不同哲學立場的課程學者,對課程概念不斷加以省思和批判。「課程」這個領域顯然愈來愈不容易以一個單一的大型理論闡釋清楚。自傳文本乃延續再概念化學派所發展出來的立種獨特課程研究方法,其研究持質與質性研究派典息息相關。本文主要目的在於探究自傳文本的課程意涵,透過其理論基礎的分析,具體提出自傳文本的課程訴求與批判。在理論基礎方面,自傳文本乃值基於現象學與存在主義,講求人的主體性與經驗的反省。其體現在課程上的訴求為:強調人的主體性、重現意義的理解、尋求自我的認同與闡釋課程即經驗。Item 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1-??) 周珮儀正義是社會組織中最重要的美德,就如同真理對一個思想體系的重要性一樣。人類透過教育活動所要追求的不只是真理,更要達成正義。然而,自Bobbitt以來,在認知?技術的導向下,課程理論的主流?科學化的課程理論對真理的關注遠超過正義。一直到1970年代,社會批判的課程學派的興起,他們批評只追求政治普遍性的程序正義是不夠的,真正的社會正義必須更進一步幫助社會處境中最不利的成員獲得更多利益,從而開啟了以社會正義為核心議題的課程理論。Giroux是社會批判課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社會變遷的架構下追求一種實現社會正義、關懷弱勢族群的課程,在當代的課程領域有相當的重要性。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其課程理論的要旨,涵蓋前期的社會批判時期和後期的後現代時期兩個階段;在社會批判時期他的課程理論旨在建立以民主公共生活為核心的學校教育,在後現代時期則是在建立以對抗文本、對抗記憶和差異政略為核心的邊界教育論;此外,本研究並進行前後兩個階段的歸納比較與理論和實務的雙向批判;最後從教師角色、課程型態、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程的政治含涉等五個層面,提出對我國當前課程領域的啟示。Item 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1-??) 甄曉蘭在迎向二十一世紀之際,台灣推動了前所未有的國民教育階段課程改革,其背後所強調的「統整性課程設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變通性教學評量」,及「協同教學」等重要主張,對習慣於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而言,產生了極大的衝擊,特別在課程的發展與實踐方面,更是帶來極大的挑戰。因此,反省課程理論與實務,建立嶄新的課程實踐理論,藉以提昇課程意識、促進教學革新,乃是當下因應課程改革挑戰,落實課程改革理想的當務之急。基於此,本文一方面從實務運作層面反省當代課程發展趨勢與課程實踐理論的基礎;然後,進一步從轉化型課程領導的觀點來重新檢視課程實踐要素,分析重建課程實踐理論的途徑,提供教育實務工作者積極投入重建課程實踐理論之參考。Item 課程連結理論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03-??) 賴志峰課程連結(curriculum alignment)理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經過系列研究,J. Rice認為當時的美國教育缺乏目標澄清和是否達到學習效果的評量,E. Thorndike進一步提出遷移理論,後來,學者將連結視為遷移理論的一種型式。1980年代,洛杉磯西南實驗室與洛杉磯的學校合作改進學生表現時,創造「課程連結」一詞,在1980-1990年代,美國許多州和地方學區採取「課程連結」作為推動有效能學校的措施之一。美國2001年「帶好每位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規定,各州必須發展與州標準相連結的測驗,並以學生在測驗上的成就表現作為判斷學校和學區之績效責任。首先,本文探討課程連結理論的起源與發展,其次,界定其意義與假定,再針對該理論的架構、類型、面向和模式等內涵加以闡述,再次,提出連結分析模式和實證研究,最後,提出評析與啟示。Item 自傳文本的課程論述與批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陳昇飛課程領域自再概念化學派發展以來,其理論建構取向與論述層面便愈來愈多樣,充斥著不同的聲音。這些不同聲音的崛起自然是有其背後因素與理論依據。課程從原先想單純的建立一套具體而有效的理論,到後來受到抱持不同哲學立場的課程學者,對課程概念不斷加以省思和批判。「課程」這個領域顯然愈來愈不容易以一個單一的大型理論闡釋清楚。自傳文本乃延續再概念化學派所發展出來的立種獨特課程研究方法,其研究持質與質性研究派典息息相關。本文主要目的在於探究自傳文本的課程意涵,透過其理論基礎的分析,具體提出自傳文本的課程訴求與批判。在理論基礎方面,自傳文本乃值基於現象學與存在主義,講求人的主體性與經驗的反省。其體現在課程上的訴求為:強調人的主體性、重現意義的理解、尋求自我的認同與闡釋課程即經驗。Item 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1-??) 周珮儀正義是社會組織中最重要的美德,就如同真理對一個思想體系的重要性一樣。人類透過教育活動所要追求的不只是真理,更要達成正義。然而,自Bobbitt以來,在認知?技術的導向下,課程理論的主流?科學化的課程理論對真理的關注遠超過正義。一直到1970年代,社會批判的課程學派的興起,他們批評只追求政治普遍性的程序正義是不夠的,真正的社會正義必須更進一步幫助社會處境中最不利的成員獲得更多利益,從而開啟了以社會正義為核心議題的課程理論。Giroux是社會批判課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社會變遷的架構下追求一種實現社會正義、關懷弱勢族群的課程,在當代的課程領域有相當的重要性。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其課程理論的要旨,涵蓋前期的社會批判時期和後期的後現代時期兩個階段;在社會批判時期他的課程理論旨在建立以民主公共生活為核心的學校教育,在後現代時期則是在建立以對抗文本、對抗記憶和差異政略為核心的邊界教育論;此外,本研究並進行前後兩個階段的歸納比較與理論和實務的雙向批判;最後從教師角色、課程型態、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程的政治含涉等五個層面,提出對我國當前課程領域的啟示。Item 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1-??) 甄曉蘭在迎向二十一世紀之際,台灣推動了前所未有的國民教育階段課程改革,其背後所強調的「統整性課程設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變通性教學評量」,及「協同教學」等重要主張,對習慣於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而言,產生了極大的衝擊,特別在課程的發展與實踐方面,更是帶來極大的挑戰。因此,反省課程理論與實務,建立嶄新的課程實踐理論,藉以提昇課程意識、促進教學革新,乃是當下因應課程改革挑戰,落實課程改革理想的當務之急。基於此,本文一方面從實務運作層面反省當代課程發展趨勢與課程實踐理論的基礎;然後,進一步從轉化型課程領導的觀點來重新檢視課程實踐要素,分析重建課程實踐理論的途徑,提供教育實務工作者積極投入重建課程實踐理論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