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國小資優資源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之研究
    (2007) 林秋萍; Chiu-ping Lin
    國小資優資源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的現況與需求,比較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之差異情形與差距;同時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情形,最後分析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的困難與建議之方式為何。 本研究以北高兩市國小資優教育教師100人與普通班教師200人,共300人為研究對象,實際有效樣本數為213人。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分析之統計方法為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等,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以下幾點: 一、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屬於中等以下程度,各層面由高而低依序為「互動交流的功能」、「一般需求」、「互動交流的內容」、「互動交流的方式」。 二、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需求屬於中等以上程度,各層面由高而低依序為「一般需求」、「互動交流的功能」、「互動交流的內容」、「互動交流的方式」。 三、 國小普通班教師與資優教育教師互動交流現況屬於中等以下程度,各層面由高而低依序為「一般需求」、「互動交流的功能」、「互動交流的內容」「互動交流的方式」。 四、 國小普通班教師與資優教育教師互動交流需求屬於中等以上程度,各層面由高而低依序為「一般需求」、「互動交流的功能」、「互動交流的內容」、「互動交流的方式」。 五、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會因教師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 六、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無顯著差異。 七、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之間差距,以「互動交流的方式」的差距最大。 八、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的困難如下:缺乏時間或時間難以配合、以學生問題為導向的交流、地理位置限制、彼此的不瞭解、交流機會太少、不同的編制。 九、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的建議如下:減輕教師的負擔;學校安排學期討論或座談,以及調整資優生的編班制度;教師間互相學習觀摩,分享專長;互動交流關係中,資優教育教師扮演主動的角色;資訊共享,將不錯的藝文資訊或展覽活動訊息分享出來;以課程統整的方法,將例行性的互動交流融入課程中。 關鍵詞:資優教育教師、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
  • Item
    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建構
    (2017) 林秋萍; Lin, Chiu-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建構,運用自編之「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問卷,以分層立意取樣方式,以臺灣北、中、南、東四區260位國民小學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教師與資優教育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建構。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先採用文獻分析、專家德懷術,編製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架構與內容;接著運用問卷調查及訪談,以蒐集現場教師意見,了解應用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困難與建議。 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架構為三層級,含六向度、二十項項目、七十二條效標,並採用CIPP模式,分為四個構面,每個構面含括不同的向度。背景構面含括「行政與支援」;投入構面含括「師資與專業發展」;歷程構面含括「鑑定、安置與輔導」、「課程、教學與評量」;成果構面含括「學生學習成果」與「班級特色」。 二、不同性別、年齡、學歷、服務年資、專業背景、區域的資優教育教師與行政人員對「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整體的適切性與共識度無顯著差異,表示本成效指標之適切性與共識度頗高。 三、應用國小資優教育成效指標之困難與建議如下:五點困難為師資不足變動大、教師協助業務過多、學生個別差異大、短期難以看出成效以及部份效標較不易觀察;四點建議為部份指標需做彈性調整、學生學習成果較適合個別學生檢核,可結合IGP或成績單、班級特色之質性描述能予以方向、檢核結果應在幫助教師。 最後,依研究結果對國小資優教育行政與實務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成效指標、指標建構、資優教育、資優 教育教師
  • Item
    國小一般智能資優教育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2016) 陳家雯; Chen, Chia-Wen
    本研究主要是瞭解國小一般智能資優教育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相關,並進一步探究人格特質對教學效能的預測。研究對象為全國北、中、南、東四個區域的國小一般智能資優教育教師共162位,主要以人格特質量表及教學效能量表為研究工具。所蒐集之實徵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茲將本研究的結果整理如下: 一、教師人格特質之現況 整體人格特質以及五個分向度,得分皆屬於中高程度,其中以「友善性」向度分數最高,其次依序為「嚴謹性」、「開放性」、「神經質」、「外向性」的人格特質。 二、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 整體教學效能以及六個分向度,得分皆屬於中高程度,其中以「工作態度和個人特質」向度的得分最高,「資優教育之相關知識」向度的得分相對較低。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人格特質的差異情形 (一)人格特質之整體層面,僅在性別變項上有達顯著差異,其中男性教師的人格特質傾向較女性教師更加明顯。 (二)不同性別、年齡、服務年資之教師,在開放性向度上達顯著差異, 其中「男性」顯著高於「女性」;「20歲至30歲」與「31歲至 40歲」顯著高於「41歲至50歲」的教師;「5年以下」的教師 顯著高於「16至25年」的教師。 (三)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師在人格特質整體及分向度上皆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教學效能的差異情形 (一)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師,在「資優教育之相關知識」向度達顯著 差異,其中「師範院校特教系畢業」的教師顯著高於「師範院校 畢業」的教師。 (二)不同性別、年齡、服務年資的教師,在教學效能之整體層面與各 分向度皆無顯著差異。 五、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相關 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整體、各分向度皆具有高度的正相關。 六、教師人格特質對教學效能之預測 人格特質之「友善性」、「開放性」、「嚴謹性」及「外向性」這四個層面對教學效能具有預測力,其中以「友善性」的人格特質對教學效能的解釋力最高。 綜合上述,研究者發現,國小一般智能教師的特質若傾向於樂於助人、正直、創意性、努力、嚴謹、樂觀、熱情等正向的特質,其教學效能的知覺層面就越高。最後研究者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提供教育機關、學校行政、資優教育教師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離去、留下與相遇─ 一位資優教育教師的敘說旅程
    (2016) 戴心翊; Tai, Hsin-i
    摘要 這是一篇採用敘事的方式的論文,透過生命故事的自我敘說,去探究我自己資優教師生涯的歷程。 故事分成三個主題:離去、留下,以及相遇;以及三個不同的角色:我、身為資優教師的我,以及資優教師。 這些主題是影響我生命最深刻的三件事情,我希望能在第三章敘說這些經驗。藉由與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夥伴的種種故事,來架構出我自己的生命樣貌。 而這三個主題,也是我作為一名資優教師時,感受最深刻、甚至會改變資優班經營模式的重要事件。在第四章,我嘗試去表達自己在離開舊學校的不捨、面對新學校的徬徨及拉扯,以及當自己必須要擔負起責任時的心情。並利用這些故事,去陳述老師這個角色和我自己結合的歷程。 在我的資優教師生涯中,有一些彼此影響的重要他人。我會在第五章將他們的故事,和我自己的相互映照。並嘗試藉由我與他們的交會,去敘說出資優教師在離去、留下以及相遇時的共同樣貌。例如新進教師心中的那座孤島、留下的教師在變與不變間的感受,以及離去的教師們,他們帶走或是留下了些什麼。 最後,藉著對整個論文文本的反思,希望透過從現在的我去看過去我的方式,能更清楚看見自己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以及兩個角色結合的歷程。並嘗試去呈現資優教師現場所可能有的際遇以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