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台灣優秀耐力及瞬發力運動選手基因與蛋白質攝取之相關性
    (2010) 趙若水; Jo-Shui Chao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台灣優秀運動選手之身體組成、飲食攝取、基因型態與運動類型的關係。研究對象為18~25歲之優秀運動選手,依運動類型及性別分為四組:男耐力組(57位,20.3 ± 1.5歲)、男瞬發力組(89位,20.0 ± 1.4歲)、女耐力組(57位,20.3 ± 1.2歲)以及女瞬發力組(121位,20.0 ± 1.2歲);同時招募同年齡層之健康男控制組(100位,21.4 ± 2.2歲)以及健康女控制組(100位,21.4 ± 2.0歲);分別進行身體組成分析、跟骨廣頻超音波衰減率測量、「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問卷」調查、ACE(I/D對偶基因)、ACTN3(R/X對偶基因)以及AGT(M/T對偶基因)之基因型判定。 結果顯示,男性運動組之熱量攝取 (p<.0001)、蛋白質單位體重攝取 (p<.001)、除脂體重 (p<.0001) 及骨質密度 (p<.01) 皆顯著高於男控制組,其中於二運動組間之比較中,蛋白質攝取百分比及蛋白質單位體重攝取又以男瞬發力組顯著高於男耐力組 (p<.05)。於女性受試者之熱量攝取以女耐力組顯著高於女控制組 (p<.05),蛋白質攝取百分比 (p<.0001) 及蛋白質單位體重攝取 (p<.01) 以女運動組顯著高於女控制組,其中於二運動組之比較間,蛋白質攝取百分比及蛋白質單位體重攝取又以女瞬發力組顯著高於女耐力組 (p<.05)。除脂體重 (p<.0001) 及骨質密度 (p<.0001) 則以女運動組顯著高於女控制組,其中女瞬發力組又顯著高於女耐力組。基因檢測結果,ACE基因之基因型分配頻率,與控制組相較之下,男耐力組 (p<.05)、男瞬發力組 (p<.05) 及女耐力組 (p<.05) 選手之基因型分配頻率均達顯著差異;而在耐力型與瞬發力型之比較中,男性 (p<.001) 或女性 (p<.001) 選手之基因型分配頻率皆分別達顯著差異。於ACTN3基因中則是女性三組之基因型分配頻率之間的比較均達顯著差異 (p<.01)。AGT基因中,男女各組之基因型分配頻率比較皆未達顯著差異 (p>.05)。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運動訓練、熱量攝取、蛋白質單位體重攝取量及ACE基因於女性運動選手中,共同解釋了除脂體重百分比19.0% 的變異量 (R2 = 0.190;p< 0.001);於男性運動選手則無顯著之解釋力。 本研究發現,ACE基因和蛋白質攝取量可能在台灣優秀運動員的成績表現扮演重要角色;然而ACTN3基因可能只有利於台灣優秀女性運動選手。
  • Item
    大學生「女運動員三症候群」之相關探討
    (2006) 賴淑萍; Shu-Ping Lai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女學生運動員體型意識、運動訓練與「女運動員三症候群」之相關。研究對象為大學女生(18~22歲),依運動訓練及月經週期之規律性分四組:經期規律運動組20人、經期不規律運動組20人、經期規律靜態組21人及經期不規律靜態組20人;分別進行「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問卷」、飲食態度問卷調查、身體組成、跟骨廣頻超音波衰減率之測量、血清雌激素濃度分析、維生素D 受器基因BsmI多型性,及尿液羥基脯胺酸、3-甲基組胺酸、鈣等濃度及其酸鹼值檢測。 結果發現,長期從事運動訓練對女學生運動員之雌激素濃度並未造成干擾,但有延遲初經年齡之趨勢。運動組之期望體型較靜態組纖細,體型不滿意度較高 (p<.05),飲食態度得分≧20分者之比例也高於靜態組 (15% vs. 4.8%)。四組受試者之熱量攝取皆未達建議量,但對自我食量有高估之錯誤認知。受試者食物攝取及身體組成之差異,源於運動訓練 (p<.05)。運動組非正餐之熱量攝取高於靜態組 (p<.05),但三餐之熱量攝取則低於靜態組 (p<.005),並有較多飲食異常之行為。同體重下,運動組之除脂體重較高,而靜態組則是體脂重較高。運動組之跟骨廣頻超音波衰減率顯著高於不規律靜態組 (p<.05),顯示運動對雌激素濃度低下者之骨骼具有保護作用。本研究受試者之BsmI基因多型性頻度分配為BB (4.9%)、Bb (1.2%)與bb (93.8%),故無法藉由統計探討基因與骨骼健全之關連性。尿液之羥基脯胺酸、3-甲基組胺酸、鈣等濃度,於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 受試者之體型意識影響其飲食態度,但不影響飲食攝取;長期運動訓練影響身體組成,但不影響血清雌激素濃度。儘管飲食攝取不當,飲食態度扭曲,但本研究受試者目前並未有明顯之「女運動員三症候群」症狀。
  • Item
    營養教育介入對運動減重學童身體組成及營養代謝指標之影響
    (2006) 林容殿; Rang-Dian Lin
    兒童期體重過重,是導致成年後肥胖重要因素。本研究之目的,乃探討運動減重學童,經營養教育介入後,對身體組成、飲食攝取、健康體適能及血、尿液營養代謝指標之改變是否有加乘之效果。經徵得學童家長與學校同意後,受試者為自願參與運動減重之四、五年級體重過重之男、女學童(男童37位,身體質量指數≧20.3公斤/公尺2,年齡10.1±0.7歲;女童27位,身體質量指數≧20.1公斤/公尺2,年齡10.1±0.6歲)。依體脂肪百分比與性別對稱平衡分為四組: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17位、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13位;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20位、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14位。另招募控制組男童18位(身體質量指數≧20.3公斤/公尺2,年齡10.1±0.8歲)、控制組女童14位(身體質量指數≧20.1公斤/公尺2,年齡9.9±0.7歲),不進行運動減重、營養教育、採血、取尿等之涉入,僅於研究前、後均測量身體組成、「飲食行為與運動習慣問卷」調查、健康體適能(坐姿體前彎、1分鐘仰臥起坐、立定跳遠、800公尺跑走)測量。參與12週「運動減重課程」之國小學童(共64人),每人每週均施行三次,每次各40分鐘之運動訓練課程。運動減重組中僅34人(四年級14人,五年級20人)進行「營養教育介入課程」,每人每週均施行二次,每次各40分鐘,為期12週。營養教育及運動訓練介入前、後均進行身體組成測量、「飲食行為與運動習慣問卷」調查、健康體適能測量,空腹血脂肪、空腹血糖與血漿胺基酸濃度,以及尿液羥基脯胺酸、三甲基組胺酸、肌酸酐濃度、尿液酸鹼值測量。 研究結果發現,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身體質量指數、三頭肌皮脂厚度、體脂重、體脂重百分比顯著下降 (p< 0.05),身高、除脂體重百分比、肌肉重百分比顯著增加 (p < 0.05);就介入前、後之改變量而言,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較控制男童其三頭肌皮脂厚度、體脂重、體脂重百分比之減少量顯著為多,體重之增加量顯著為少 (p < 0.05),而除脂體重百分比、肌肉重百分比之增加量則較控制男童顯著為多 (p < 0.05)。研究介入前、後,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其身高、體重、除脂體重、骨重、身體總水重、肌肉重顯著增加 (p < 0.001)。就介入前、後之改變量而言,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其身高增加量較控制女童顯著為少 (p < 0.05),而腰臀比之增加量則較控制女童顯著為多 (p < 0.05),其餘身體組成各項改變量,同性別之各組間則無顯著差異。 運動減重12週後,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每日攝取代換數與蛋白質密度攝取量顯著下降 (p < 0.05),但同性別之各組間其飲食攝取各項改變量則均無顯著差異。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每週零食之攝取頻率顯著下降 (p < 0.05),控制女童其每週含糖飲料之攝取頻率顯著增加 (p < 0.05),但同性別之各組間其每週零食、宵夜、含糖飲料、低油食品、高油食品之攝取頻率,以及每週零食、宵夜與含糖飲料攝取之總頻率其前、後測之改變量均未達顯著差異。 研究介入前、後,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每次運動時間顯著下降 (p< 0.05),而控制女童其每週運動時間顯著下降 (p < 0.05)。同性別之各組間其每週運動頻率、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運動時間改變量均未達顯著差異。除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外,其餘各組其立定跳遠距離均顯著增加 (p < 0.05)。然而,每組之坐姿體前彎長度、1分鐘仰臥起坐次數、800公尺跑走秒數則無顯著改變。同性別之各組間其健康體適能各項改變量均未達顯著差異。 研究前、後,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空腹三酸甘油酯濃度顯著下降 (p < 0.05),空腹血糖濃度顯著上升 (p < 0.05);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其空腹總膽固醇濃度顯著上升 (p < 0.05);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較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空腹三酸甘油酯濃度之降低量顯著為多 (p < 0.05),而二組運動減重女童其空腹血脂肪及空腹血糖濃度各項改變量則未達顯著差異。運動減重各組其空腹血漿胺基酸總濃度無顯著差異;同性別之運動減重各組間其空腹血漿胺基酸濃度各項改變量皆未達顯著差異。研究前、後,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尿液三甲基組胺酸濃度顯著上升 (p < 0.0001),其餘運動減重各組各項尿液分析均未達顯著改變;同性別之運動減重各組間其尿液羥基脯胺酸與三甲基組胺酸濃度、尿液酸鹼值改變量均未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之減重設計並未影響發育中學童身體之恆定狀態。根據前述,本研究認為營養教育配合運動訓練對男童身體組成與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確有顯著改善效果,但對飲食攝取與健康體適能之改善則不明顯。而營養教育配合運動訓練對女童其身體組成與血脂濃度則未有改善效果,原因可能是與女童正值青春期發育有關,或許是受到女性荷爾蒙之影響,而干擾其效應。
  • Item
    高齡者飲食習慣與規律運動對其身體組成及血液、尿液生化指標相關性之探討
    (2004) 鄭小嵐; Hsiao-Lan Che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齡者飲食攝取與規律運動習慣,對於身體組成及生理代謝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大安區60歲(含)以上,有自主意識及運動能力的居民56人。依性別、運動習慣分為高運動男性13人、低運動男性13人、高運動女性16人、低運動女性14人,共四組。資料收集包括:問卷調查、脈搏、血壓測量、身體組成分析、跟骨廣頻超音波衰減率、握力與腳力之測量,血液及尿液生化分析。所得數據進行差異性測試、相關迴歸及分析。結果顯示高運動男性每日熱量攝取、蛋、豆、魚、肉類攝取量、右手握力及左腳睜眼單腳站立時間顯著高於低運動男性 (p< .05) ,而兩組女性則無顯著差異。同性別之高、低運動組的身體組成、雙腳跟骨廣頻超音波衰減率、尿中排泄物及尿液酸鹼值均無顯著差異 (p > .05) 。高運動男性之血漿支鏈胺基酸濃度顯著低於低運動男性者 (p < .05) ,兩組女性則無顯著差異 (p > .05) 。身體質量指數分別與體脂肪重百分比 (r = .605, p < .0001) 、腰臀比 (r = .795, p < .0001) 、三頭肌皮脂厚 (r = .692, p < .0001) 呈正相關;體脂肪重百分比與腰臀比 (r = .714, p < .0001)、 三頭肌皮脂厚 (r = .973, p < .0001) 亦呈正相關。高齡者之蛋白質攝取量分別與肌肉量百分比 (r = .284, p = .0337)、血漿支鏈胺基酸濃度 (r = .320, p = .0174) 呈現正相關,與尿中三甲基組胺酸濃度則呈負相關 (r = -.311, p = .0196) 。而高運動組之蛋白質攝取量與左 (r = .532, p = .0030) 、右 (r = .470, p = .0100) 手握力呈正相關;低運動組則無此相關。尿鈣排泄量與高齡者之骨量 (r = -.433, p = .0009) 、右腳跟骨廣頻超音波衰減率分別呈現負相關(r = -.307, p = .0212),與尿中羥基脯胺酸濃度則呈正相關 (r = .389, p = .0030) 。骨量與左 (r = .687 , p = .0001)、右(r = .722, p = .0001) 腳跟骨廣頻超音波衰減率均為正相關。而高運動組之骨量與左 (r = .535, p = .0028) 、右 (r = .404, p = .0300) 腳站立時間呈正相關;低運動組則無此相關。因此,建議高齡者應攝取足夠之能量與營養素,並配合規律運動,才能有效地增進握力及腳力、維持骨骼之健全,進而提升生命之品質。
  • Item
    女運動員體型意識與飲食行為、身體組成之探討
    (臺灣營養學會, 2006-12-01) 賴淑萍; 湯馥君; Shu-Ping Lai; Fu-Chun Tang
    本研究探討女運動員體型意識與運動訓練對其飲食行為及身體組成之影響。大學女生(18~22歲)依運動訓練與否分為二組:運動組40人及靜態組41人;進行飲食態度問卷調查、飲食與運動習慣問卷調查、身體組成測量。資料收集完後,以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差異,發現運動組期望體型較靜態組纖細,體型不滿意度較高(p<0.05),較有節食之傾向(p<0.01)。運動組各類食物攝取代換數皆未達建議量,且五穀類、蔬菜類攝取代換數、三餐之熱量攝取皆低於靜態組(p<0.05),但運動組非正餐(點心、飲料)之熱量攝取則高於靜態組(p<0.05)。早餐、宵夜的攝食頻率,二組間無顯著差異;午、晚餐的攝食頻率,靜態組顯著高於運動組(p<0.005)。運動組受試者之除脂體重顯著高於靜態組者(p<0.01)。本研究受試者之體型意識影響其飲食態度,但不影響飲食攝取;身體組成則較受長期運動訓練之影響。
  • Item
    Effect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supplementation on body composition --- Measured with SBIA: an advanced BIA
    (臺灣營養學會, 2003-06-01) Tang F.C
    本雙盲、對稱平衡設計的研究旨在探討14天支鏈胺基酸之補充,對體能活動高之大學男生身體組成之影響。十九位19~22歲之男性大學生於空腹時,以分段、多頻生物電阻阻抗分析儀測量其身體組成。根據其600公尺捷泳之成績,受試者分作兩組:控制組(n = 9, 身體質量指數 = 24.2±2.1公斤/公尺2; 12克葡萄糖/曰; 廖囊包裝)和支鏈胺基酸組(n = 10,身體質量指數= 22.7±1 .5公斤/公尺2; 12克支鏈胺基酸/日;膠囊包裝;白胺酸54%,異白胺酸19% ,纈胺酸27%)。實驗期間,除了攝取營養捕充劑外,受試者均維持原有之飲食,並進行60 ~ 70%最大保留心跳率之中低強度運動(游泳、划船, ~ 1.5小時/日),為期二週。實驗前、後均作身體組成測量分析。結果發現二組之身體組成均未受到營養補充劑之影響。統合二組之數據後,發現身體質量指數與體脂重之相關性(r2= 0.57, P < 0.05)高於與去脂體重之相關性(r2= 0.35, P < 0.05的。腰臀比則與體脂重(r2= 0.83, P < 0.05)及脂重指數(體脂重/身高2, r2= 0.91, P < 0.05)相關性極高,反倒是與身體質量指數相關性較低(r2= 0.67, P < 0.05)。脂重指數與三頭肌皮脂厚有高度之相關(r2= 0.86, P < 0.05)。腰臀比與三頭肌皮脂厚或可作為體脂重與體脂肪分佈之指標。使用分段、多頻生物電阻阻抗分析儀,不但可以精確且快速地分析身體組成,尚可同時進行體位測量。
  • Item
    營養教育介入對運動減重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臺灣營養學會, 2006-04-26) 林容殿; 賴淑萍; 鄭佩泠 & 湯馥君
  • Item
    「VAAM」運動營養飲料對身體組成之影響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Airiti Press Inc., 2003-06-30) 林惠明; 湯馥君; 張惠萍
    本研究旨在探討「VAAM」(Vespa Amino Acid Mixture)運動營養飲料對身體組成之影響。15位女性受試者自願介入本研究,其中控制組(44.9±9.7歲)7位及VAAM組(42.0±9.7歲)8位,平均身高分別為155.6±4.8公分及160.5±3.9公分,平均體重分別為61.0±7.3公斤及593±6.9公斤。本研究採年齡及體重配對分組之雙盲設計,共計8週,實驗前、後均以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身體組成,受試者每週運動4次,每次進行中強度(65-70%最大心跳率)有氧舞蹈1小時,VAAM組或控制組均在運動前20分鐘一次攝取190公克之「VAAM」運動營養飲料或等重之「偽裝飲料」,熱量均為48.8大卡(VAA M運動營養飲料含糖類共9.5克、胺基酸2.7克;偽裝飲料含糖類共12.2克)。結果發現:僅實驗前「VAAM」組之腰臀比顯著不同於控制組外(P<0.05), 其餘各項數據如體重、體水重、除脂體重、肌肉重、體蛋白重、估計骨重、身體質量指數、體脂肪百分率、肱三頭肌皮脂厚等之兩組組間及組內前、後測之比較都沒有達到顯著差異。綜上所述,受試者使用之「VAAM」運動營養飲料並沒有明顯減少體脂肪的效果,其所宣稱”胡蜂體內的肢基酸組合有助於運動時體脂肪燃燒的效果”,在此次實驗中未能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