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科之課程認知與實施態度(2021) 李江; Li, Jiang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公民與社會之課程認知及實施態度,分析教師之課程認知與實施態度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教師專業及發展變項的不同而有差異,並探討教師個人背景變項、教師專業及發展變項、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課程認知對其實施態度之解釋力。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及滾雪球抽樣方式,以「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認知與實施態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回收有效問卷共74份。所蒐得之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相依樣本 t 檢定、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所獲得之結論如下:一、教師知覺其他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認知情形為大致瞭解;教師知覺自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整體認知為高度瞭解。二、教師知覺自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認知高於教師知覺其他教師。三、教師知覺自身對「核心素養」認知相較其他課程認知構面平均最低。四、年齡「30歲(含)以下」之教師對「核心素養」認知較高;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對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認知較高;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認知不因性別、教學年資、最高學歷、教師資格及參與相關研習次數而有所不同。五、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實施態度為大致肯定。六、教師認為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改革過於理想。七、教師認為考試競爭文化為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實施的主要阻礙。八、年齡「30歲(含)以下」、教學年資「10-15年」之教師對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實施態度較為正向;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實施態度不因性別、最高學歷、教師資格、擔任職務及參與相關研習而有所不同。九、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認知與其實施態度具顯著正相關。十、個人背景變項中年齡對教師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實施態度具有顯著解釋力(31歲~40歲>30歲(含)以下)。 十一、控制教師個人背景變項、教師專業及發展變項的影響後,教師的課程認知對教師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實施態度具顯著解釋力。 最後依據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謹供教師、學校、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普通型高中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科教學的行動研究(2021) 劉思妤; Liu, Szu-Yu本研究立基於108學年度起於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教學方案設計之架構,採取質性方法實施為期一學期兩循環之行動研究,欲對教學實務現場教師與學生面臨的學習困境帶來改變與省思。本研究以109學年度入學的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在高一上學期的公民與社會科課堂進行包含暖身活動、前導教學和問題導向學習式教學,共十堂課的問題導向學習課程。期望透過教學策略的創新、有效結合新課綱強調之素養精神,引導學生以自身為學習主體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習」所需的專業知能,在學會公民學科課程所期待的學習內容、學習表現目標的同時,亦在素養能力上有所成長。分析研究者自身課程設計歷程紀錄和教學省思札記、協同研究教師的課堂觀察記錄與訪談回饋、學生的學習產出與學習反思回饋等質性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學,能幫助學生增進探究思考、理解與表達、統整分析公民科學習內容的素養,累積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學習經驗;透過「問題導向學習」模式,能引導學生發現公民與社會科課程與實際生活的連結、提升資訊擷取和實作能力,並建立學生自我引導學習、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化問題的方法和歷程。由本研究結論可知,問題導向學習對於學生達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的社會領域核心素養,以及普通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皆有正面助益。Item 一所學校的課程計畫書轉譯歷程研究:行動者網絡理論取徑(2019) 曾怡潓; Tseng, Yi-Hui我國於2014年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陸續完成各領域課綱。新課綱重新界定基本教育的範疇,拓展由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組成之九年義務教育,連結後期中等教育階段。透過各面向的政策修辭整併各學習階段與不同學校類型(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重塑連結不同學習場域之間的關係與認同而呈現國家人才培育的實作。 本研究將以一所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之課程計畫書形成歷程作為研究焦點,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為觀點,描繪該所個案學校在形成課程計畫書的過程中,所捲納的各方行動者,以及所觸發的組織性與課程性的網絡聚組,呈現出個案學校在準備新課綱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個體與集體能動性,重塑學校實踐的樣貌。本研究透過文件分析搭配半結構式訪談,藉以描繪以學校為單位的課綱推動歷程與實作,提供大眾理解學校內部的運作邏輯,以及提供政策規劃者做為後續課綱推動工作之參考。Item 臺北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實施對學校經營衝擊之研究(2014) 章政榆; Chang, Cheng-Yu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不同背景公私立之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內涵之感受,以及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學校經營遭遇哪些衝擊,並求其兩者之相關。研究以文獻探討為基礎,以改編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對學校經營之衝擊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臺北市所轄之公私立國中進行問卷分析,依學校規模大小以分層隨機方式進行抽樣,共發放527份問卷,取得有效樣本423份,故有效回收率為80.27%。並針對問卷所得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平均數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壹、國中教育人員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內涵回應性不足 貳、教育人員認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使得行政人員業務負擔沈重 參、年齡及服務年資越高之教育人員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內涵及學校經營衝擊較為無感 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導致學生學習適應困難 最後,根據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 相關建議,以供參考。Item 十二年國教框架下服務學習的美麗與憂愁:從基層人員觀點探究服務學習現況(2017) 侯之惟; Hou, Chih-Wei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公立國中學校基層人員於十二年國教框架下服務學習納入超額比序後,服務學習實施現況與學校基層人員對此政策的認知、實施困境、面臨困境的因應之道與相關評價。研究者依臺北市學校規模,選取大、中、小各2間學校,針對服務學習業務承辦人與一般教師共12人進行訪談。本研究結果發現共分五部分,相關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十二年國教框架下服務學習實施現況,由學務處訓育組為主要承辦單位,導師擔任協助者與提醒者。辦理內容有公共服務、返校打掃工作、結合課程、社團活動與社區活動辦理,以及擔任學校志工。實施流程分為統籌、公告、認證和確認服務時數。 第二部分學校基層人員對服務學習納入超額比序的認知,主要為學習待人處事的態度、彰顯服務跟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服務和生活能力、讓學生在服務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接觸不同經驗、多元發展及品德教育。 第三部分十二年國教框架下服務學習實施困境有規劃上行政處室本位、學校規模大小與服務時間影響考試或讀書。執行上為訓練學生耗時耗力,增加工作量、處理時間壓力大、教師教學融入議題過多與輟學生或轉學生較難掌握。而認證上則有未依規定申請時數是否計算、校外服務與認證較難規範、審核機制各校不一,家長及教師質疑公平性和認證時數標準難拿捏。 第四部份十二年國教框架下服務學習實施困境的因應之道,規劃困境的因應之道有由校長主導各處室分工、辦理跨領域特色課程、辦理研習或宣導活動傳達理念,以及成立跨處室服務學習計劃小組。執行上則以專案方式協助輟學生取得服務時數、結合學校大型活動與校外機構辦理服務學習以及和課程結合。認證方面因應之道則多溝通與限定服務對象,賦予校外服務單位審核權利。 第五部分學校基層人員對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服務學習納入超額比序之評價,正向評價為培養學生負責任態度及體驗服務樂趣。負向評價有重視升學或時數,而非服務或學習、造成公家機關的困擾與功利主義心態、學生服務被動、對服務內容的認證缺乏一致性、缺乏分享機制、比序無意義、未辦理服務學習相關研習或說明,以及推動的並非服務學習。另外也有部分學校認為沒有受到影響。Item 教育政策治理術之研究—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為例(2018) 曾兆興; Tseng, Chao-Hsin本研究採用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來蒐集研究資料。本研究訪談對象,包括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國中專任教師、國三學生家長、家長團體和國三學生,總計28人,訪談資料採用質性分析軟體NVivo Pro 11來進行編碼。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教育政策治理術之論述合理性係基於立意良善的旨趣,但忽略了民情因素。此外,在權力運作上受到某種程度的抗拒,導致政策需要不斷的修正。 二、教育政策治理術結合他者治理與自我治理之治理技術,治理情境存在著複雜的因素,且治理關係存在著多重動態的力量。 三、利害關係人能對政策提出合理的質疑。教育主管機關的政策回應力,因不同的團體而有不同的強度。 四、教育政策治理術之政策卓越治理,雖然教育部積極在推動,但因政策的目標與手段錯置及現實條件的限制,導致理想目標尚未達成。 五、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校教學與學習監控的影響,包括實施補救教學、素養教學、差異化教學、強調教育會考的作用與教育會考的轉型。 六、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校行政的影響,包括強化生涯輔導與參訪活動、做好適性分流、引導多元發展、活化學習及社會適應力的增強。但也導致就讀私校與補習班風潮的負面效應。 七、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包括重新反思階級再製和弱勢學生的不利地位及探求學生自我要求的壓力與自主學習的意志等。 八、教育政策治理術對落實未來政策的改進方法,包括促進領導者對他人信任的機制、提供學習的技藝及建構以民情為本的教育政策等。 九、教育政策治理術對落實未來政策的改進策略,包括風險思維與預防問題產生的策略、多維度分析與政策整合的策略及跨域治理的策略等。Item 社會領域公民科素養導向學習評量之行動研究(2019) 郭榮華; Kuo, Jung-Hua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透過「社會領域公民科素養導向學習評量」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了解素養導向學習評量實施前、中、後的歷程,及學生學習歷程的轉變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及省思。 實施前,以學生起點行為設計素養導向教學活動與學習評量,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表現,包含課堂上師生的回應、學習單、小組討論單與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再做為教師彈性調整課程的內容與教師引導的方向。最後再透過教學後評量、回饋單與訪談,探究學生學習歷程的轉變,更讓研究者清楚理解學生學習時的思考脈絡。 經資料分析與整理後,研究結果針對課程與評量設計面有三大發現:應以「學生起點行為」設計素養導向課程、課程時數會造成教師在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上的壓力、建立標準化的評量規準助於客觀檢測學習成效。就課程與評量實施面有五大發現:「學會」比「學完」更重要、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習與思考、學習表現的觀察不能只著重在外顯行為上、抽象性的提問應放在最後當總結性思考、教師應依據學生特性給予適切的引導與評量調整。 而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也對欲實施素養導向課程的教學者、從事相關研究者及業務相關的行政人員提出相關建議,對於教學者與研究人員,學習與創新是教師使命、多元的學習評量可運用彈性課程加以強化、評量工具應建立一致性;對於行政端,研究者建議學校教務處應主導學校教師發展素養導向課程、政府須帶領會考的學習評量朝向多元化。透過本研究結果的發現與困境的探究,希望提供未來從事以素養導向學習評量之相關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