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動身、啟程,國小與國中交錯的生活-一位參與加速制亞斯伯格資優生的學校適應
    (2008) 羅祥妤; Hsiang-Yu Lo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探討一位國小四年級亞斯伯格症資優生(化名小探),以加速制當中「提早選修高一層級以上教育階段之課程」方案,到國一接受生物科學習的學校生活樣貌。歷時十九個月的陪伴與研究過程中,先後與22名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並透過觀察、訪談及文件蒐集相關資料。 經過資料的分析與理解,研究者將小探提早選修的學校生活區分成國中端與國小端的學習,根據小探在國中端的學習體驗依序分為「積極蜜月期」、「熟悉表現期」、「疲倦脫序期」及「摸索調整期」四個階段,國小端也分別在學習與人際互動兩個向度上出現改變。接著提出研究結果與發現:(一)小探到國中上課後,提升自我實現與參與團體課程的學習動機。(二)透過小探在國中上課,重新檢視及再訓練基本學習能力與策略。(三)國中課程進行的時間短暫,且礙於其實施目的,教師難以解決及促進小探與國中同儕的人際發展,甚至出現每況愈下的結果。(四)藉由小探到國中上課,在國小同儕心中形成正向觀感,進而提升其國小人際互動的品質。(五)小探在提早選修過程中,接受來自國中與國小行政、教師的支持,及家人和兩端同儕的協助。(六)小探的資優特質因為行為干擾而被消極否定,導致教師對於身障資優生的要求缺乏信心。 最後,基於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相關實務工作之參考。
  • Item
    不同智力亞斯柏格症國中生之過度激動特質探究
    (2013) 王瑋璘; Wei-Lin Wa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階段資優智力與一般智力亞斯柏格症學生過度激動特質之表現。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及訪談,先以70名臺北市與高雄市亞斯柏格症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並依據調查結果進一步訪談四名具較多過度激動特質學生之母親。主要研究工具為「我的特質量表II」,所得資料藉著平均數、獨立樣本t考驗,輔以訪談進行分析,據此瞭解亞斯柏格症學生過度激動特質表現、與一般學生之差異及對其日常生活之影響。歸納結論如下: 一、不同智力亞斯柏格症學生在過度激動特質之表現情形 (一)在過度激動特質十個分量表中,資優智力亞斯柏格症學生在「智能激動與完美主義」特質上顯著高於一般智力亞斯柏格症學生。 (二)整體AS除在「情緒變異性」特質之平均數得分顯著高於一般男生外,另在「心理激動、生理激動、感官愉悅、智能激動、想像力、創造力與同理心」等七種特質則相對較低。 二、具過度激動特質亞斯柏格症學生之訪談內容 (一)「心理激動、感官愉悅、智能激動、創造力和想像力」特質能為學生帶來正向的影響;但「生理激動、感官敏銳、完美主義與情緒變異性」特質則會造成人際衝突、情緒起伏等負向影響。 (二)母親較不易觀察出學生具「想像力、生理激動與情緒變異性」等三種過度激動特質。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學、輔導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電腦劇本編寫策略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之成效
    (2013) 鄭惠文; Hui-Wen Ch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對於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能力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跨行為多探試設計,自變項為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依變項為社會互動行為次數,所設定的社會互動標的行為共有三種,分別為合作行為、與人聊天及遵守遊戲規則。以二名國小亞斯伯格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接受基限期、介入期和維持期之實驗處理。本研究中以1位亞斯伯格症兒童搭配3位一般兒童為原則,性別以2男2女為原則。資料蒐集方式以攝影機拍攝方式,並記錄各社會互動行為在每個行為樣本中出現的次數,蒐集到的資料以目視分析、時間序列C統計及效果值加以分析,同時並輔以其他觀察資料分析及社會效度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顯著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行為的次數; (二)社會互動行為在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褪除後亦能維持; (三)透過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促進參與課程的同儕對研究對象的了解及協助; (四)家長及教師均認為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能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的社會互動能力。 本研究並針對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提供教學建議及未來研究建議。
  • Item
    局外見證者引入身心障礙兒家長支持團體之研究:多元視框觀點
    (2014) 趙舒禾; Chao, Shu-He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將敘事治療中「局外見證者」(outsider witness)引入身心障礙兒家長支持團體,對身心障礙兒家長、局外見證者本身,以及專業人員等帶來的改變經驗,以此作為未來研究與實務工作的參考。研究參與者為七位育有亞斯柏格症或輕度自閉症兒童之父母,並由二位育有亞斯柏格症之父母擔任局外見證者。共進行八次支持團體,並於其中二次引入局外見證者。研究方法採訪談法及團體領導者(即研究者)之反思。資料分析的形式採「類別-內容」取向分析,分析視框包含團體參與、局外見證者,以及團體帶領者三方視框,分析結果由受訪者進行效度檢核,評分者同意度介於85%~100%。 研究結果顯示,團體參與者、局外見證者,以及團體帶領者三方之改變機制及改變結果並不完全相同。局外見證者的主要催化機制是其基於聽眾立場,看見了「他者的整體視框」,因此反思自我之處境;團體參與者的主要催化機制則是藉由「他者重述」,達成視框在「我—他—我」之間的轉換,形成反思。至於專業人員則是在引領團體過程中,洞見團體參與者與局外見證者及自身視框的交會,促使其發現了更真實的自我,並鬆動了舊有的信念價值,回歸諮商師最原初使命感與信念。在改變結果方面,三方視框由於在見證的過程中促發了「自體經驗客體化」的歷程,並因此覺察了過往過於單薄的視框,發現了其忽略的自我,或納入了新的自我,進而對自我重新定義。 最後,本研究亦詳細地論述了,將局外見證者引入團體諮商時,在實務及操作上需注意之細節;包含局外見證者的「遴選」、「事前準備」及「正式操作」等三個部份,期能提供未來研究及實務工作者之參考。
  • Item
    社交技巧訓練對高功能自閉症及亞斯柏格症者介入成效之後設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2-07-??) 吳佳倩; 鈕文英; Chia-Chien Wu; Wem-Ing Niew
    本文探討2000 至2011 年國外33 篇高功能自閉症及亞斯柏格症者社交技巧訓練單一個案研究的現況,並以不重疊比率,後設分析在不同參與者特徵、介入作法和評量情境上成效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多數參與者為男性、國小學生,學前及高中職以上者較少,無國中生。學前的效果高於闕小,高中職以上者成效很好;女性的成效不如男性。單一介入者的篇數和效果皆高於多重;成人中介(家長最少)多於同儕及兩者結合,成人及同儕中介成效中等。大多採個別介入,團體加個別介入效果極佳,個別為中等效果,間體介入則稍有效。模擬情境和其中包含自然情境成分的介入最多,效果中等,而自然情境介入無效。採認知行為取向最多,它和行為取向皆為中等效果,認知取向稍有效。多數介入一種技巧,其中社交認其n者較少,且懂稍有效;沒有單獨介入非語言溝通,多將之結合其他三種(社交起始、互惠及認知) ;介入三種效果極佳,其次是一種,兩和四種僅稍有效。模擬情境評量優於自然,分屬中等和稍有效果。習得成效中等,短期類化稍有效;而短、長期維持及長期類化無效。由此結果建議結介認知和行為取向優點的社交技巧訓練,促進其維持與類化成效;加強社交技巧介入信貫度和社會效度的實施,團體結合個別的社交技巧訓練研究,並探究在自然情境賈施有效介入和提升自然情境評量效果的方式。
  • Item
    數理資優生與亞斯伯格症數理資優生神經心理特質之比較及思考、情意能力培訓研究,-亞斯伯格症與數理資優生之視覺理解與情緒表情推理歷程(II)
    (2013-07-31) 王華沛; 王慧婷
    有一些資優生兼有亞斯伯格症特質。亞斯伯格症的學生在視覺及空間訊息處理優異,而在表情推理方面較為弱勢。本研究目的旨在以自編表情為題材之視覺訊息推理測驗(FEBT)探究患有及不患有亞斯伯格症的資優生於大腦活動情形、眼動和反應時間之相同及相異處。研究對象分三組:(1) 數理資優大學生;(2)患有亞斯伯格症的數理資優大學生;及 (3)一般不患有亞斯伯格症之非數理資優大學生。研究地點為台灣師範大學及台大醫院實驗室。此研究分三年期進行:(1) 第一年:自編測驗工具發展(FEBT)(2) 第二年:研究對象徵收及針對三群研究對象做FEBT 測驗施測,及眼動、正確率及反應時間之測量;(3) 第三年:由第二年結果,發展社交技巧訓練教材及訓練受試者。預期結果能協助相關專業人員進行研發及設計表情推理教材,針對需要社交技巧訓練之自閉症學生、亞斯伯格症學生及其他障礙類別實施教育訓練。研究目前進行至第一年FEBT測驗發展,發展成果令人深信第二、三年的研究任務亦能如計畫實施,達到預期結果與貢獻。
  • Item
    亞斯柏格症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一第四版(WIse-IV) 的表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2-07-??) 吳沛璇; 張正芬; Pei-Hsuan Wu; Cheng-Fen Chang
    過去國內外關於亞斯柏格症(以下簡稱AS) 認知表現的大型研究不多,適逢WISC-IV (中文版)出版之際,藉由本研究瞭解AS 學生的認知表現情形,並且進一步探討不同年齡階段AS 學生,是否有不同的認知特質表現。本研究選取國小一到三年級、國中七到九年級各25 名通過鑑定之AS 學生作為研究樣本,為了避免練習效果,所有受試者在兩年內沒有施測過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且性別比例接近過去的調查數據。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I 不同年齡組的AS 學生表現並無顯著的差異,但發現AS 學有獨特的認知組型。不論是國小組或國中組的AS 學生,其全量表智商表現均高於平均數,其中以語文理解指數(VC r)的表現最好,高於平均數1 ~ 1. 5 個標準差,知覺推理(PRI) 次之;處理速度指數(PS r)的表現最弱,明顯低於平均數,分測驗的表現結果也呈現一致的趨勢。2. 內在差異部分, AS 學生VC-WM1、VCI -PSI以及PRI- PSI三種因素指數間,呈現顯著差異,代表AS學生跟常模兒童相較起來,有比較大的內在差異。而在AS 團體中,也發現四個因素指數間有連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代表AS 學生內在能力的表現較不一致且差異值在常模中屬罕見。另外,在三組分測驗比較和歷程分數差異比較上,只有少數的AS學生呈現有顯著差異的情形,較沒有一致的發現。AS 學生在認知組型上,有顯著的優弱勢表現及內在差異,這樣的訊息,可以提供相關人員在進行教學及教材設計時,能夠從其語言優勢出發,並且針對他們思考及提取速度的部分,進行彈性調整,以利AS 學生更有效的學習。
  • Item
    社交技巧訓練對高功能自閉症及亞斯柏格症者介入成效之後設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2-07-??) 吳佳蓓; 鈕文英; Chia-Chien Wu; Wem-Ing Niew
    本文探討2000 至2011 年國外33 篇高功能自閉症及亞斯柏格症者社交技巧訓練單一個案研究的現況,並以不重疊比率,後設分析在不同參與者特徵、介入作法和評量情境上成效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多數參與者為男性、國小學生,學前及高中職以上者較少,無國中生。學前的效果高於闕小,高中職以上者成效很好;女性的成效不如男性。單一介入者的篇數和效果皆高於多重;成人中介(家長最少)多於同儕及兩者結合,成人及同儕中介成效中等。大多採個別介入,團體加個別介入效果極佳,個別為中等效果,間體介入則稍有效。模擬情境和其中包含自然情境成分的介入最多,效果中等,而自然情境介入無效。採認知行為取向最多,它和行為取向皆為中等效果,認知取向稍有效。多數介入一種技巧,其中社交認其n者較少,且懂稍有效;沒有單獨介入非語言溝通,多將之結合其他三種(社交起始、互惠及認知) ;介入三種效果極佳,其次是一種,兩和四種僅稍有效。模擬情境評量優於自然,分屬中等和稍有效果。習得成效中等,短期類化稍有效;而短、長期維持及長期類化無效。由此結果建議結介認知和行為取向優點的社交技巧訓練,促進其維持與類化成效;加強社交技巧介入信貫度和社會效度的實施,團體結合個別的社交技巧訓練研究,並探究在自然情境賈施有效介入和提升自然情境評量效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