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與臺灣五歲幼兒攻擊行為之關係:以家長懲罰作為中介變項(2024) 梁可怡; Leung, Claudia本研究主要探討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對幼兒攻擊行為的影響,以及父母的懲罰行為在其中的中介效果檢驗。本研究推論父母的懲罰行為可能為幼兒電子產品使用對幼兒攻擊行為影響的中介因素,並對此作出分析。若推論成立,可以提供有力的根據,讓父母處理幼兒電子產品使用的紀律時,盡量不要採取打罵的方式作管制。研究對象為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36月齡組第三波60月齡,共1850名的幼兒樣本。經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階層迴歸分析以及Hayes(2022)的 process 4.0模型4作資料分析。本研究重要的分析結果如下﹕ 一. 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對幼兒的身體攻擊行為有顯著解釋力。二. 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只對母親的體罰頻率具顯著解釋力,但對父親的的體罰頻率沒有顯著解釋力。三. 控制父母教育程度以及幼兒性別後,母親的體罰頻率在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對幼兒身體攻擊行為的影響中,具有部分中介效果。四. 體罰頻率在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與幼兒身體攻擊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果會受到幼兒性別影響。總結,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長,越有機會增加母親體罰頻率,從而増加幼兒的身體攻擊行為,建議父母在管理幼兒的行為時盡量避免採用體罰去作控制。Item 以繪本結合漢字鍵接圖教學對學齡前幼兒中文識字學習成效之影響(2020) 林幸萱; Lin, Hsing-Hsuan本研究探討繪本結合漢字鍵接圖教學以及繪本結合一般識字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法對於學齡前幼兒中文識字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以臺北市某公立幼兒園4-6歲之50位幼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參與研究幼兒至不同教學組別,接受每週2次且連續4週的教學介入,共8次。在教學介入前,參與研究幼兒接受簡單兩百字測驗、中文簡單選字測驗、視知覺能力測驗、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在教學介入後,幼兒接受簡單兩百字測驗、中文簡單選字測驗及研究者自編目標字測驗。 研究結果發現,在教學介入後,兩組幼兒在簡單兩百字測驗以及中文簡單選字測驗的表現上皆有顯著進步,但進步幅度在統計上沒有顯著的組間差異。研究者進一步將教學目標字分為合體字與獨體字進行分析,發現兩組幼兒在獨體字與合體字測驗上的表現在教學後均有顯著進步,但進步的幅度同樣不因介入方式而有不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供在學齡前幼兒階段識字建議及相關策略。Item 行動裝置上無室內定位之兒童尋書定位系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9-10-??) 郭俊桔; June-Jei Kuo目前的圖書館書籍檢索方法雖能提供讀者運用索書號在逐一書櫃中尋找到書籍,但在查詢和檢索流程上卻是相當費時,特別是在進行跨領域學習或兒童尋書時,將無法快速尋找到讀者想要閱讀的書籍。由於提供導覽服務須具備室內定位技術以取得讀者位置資訊,再依據讀者位置提供路線導引。然而,在圖書館中因為建築物的遮蔽,將導致無法取得衛星訊號,故全球定位系統無法適用於圖書館室內定位。本論文提出使用Aurasma 擴增實境技術、智慧型手機、不需要室內定位之兒童尋書定位系統,以吸引兒童使用公共圖書館。控制組為了瞭解無尋書定位系統的尋書效率,製作尋書手冊供受測者使用。另一方面,為了和使用室內定位之尋書定位裝置比較,導入公共圖書館使用的Smart Watch。再者,使用實驗法比對控制組與實驗組的平均尋書定位時間與平均尋書定位正確率。實驗結果顯示,本系統在平均尋書定位正確率皆優於控制組與Smart Watch組,Smart Watch 組也優於控制組。在平均尋書定位時間,本系統和Smart Watch 組皆優於控制組,和Smart Watch 組比較則無顯著的差異。最後,討論本系統的可行性並提出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Item 過敏性鼻炎兒童醫療遵從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1) 詹靜惠; Ching-Hui Chan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探討過敏性鼻炎兒童醫療遵從行為與其相關因素。以中部某醫學中心過敏性鼻炎兒童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共得有效樣本136人。主要結果如下: 一、兒童醫療遵從行為,在兒童自我報告及其父母協同報告整體得分皆偏高且兩者具一致性。而在鼻阻力改善率方面,有改善只佔29.4%,疾病治療結果上改善不明顯。 二、過敏性鼻炎兒童父母疾病認知偏高。自我效能偏正向,其中「依醫囑用藥自我效能」把握程度高於「居家生活控制自我效能」。醫病互動關係亦偏正向。 三、影響過敏性鼻炎兒童醫療遵從行為相關因素為:年齡、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疾病認知、父母自我效能及父母醫病互動關係。年齡小、父母專科大學以上、中高社經地位其醫療遵從行為較佳。父母疾病認知、自我效能、醫病互動與醫療遵從行為呈顯著正相關。 四、年齡、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疾病認知、父母自我效能及父母醫病互動關係對過敏性鼻炎兒童「整體醫療遵從行為」的預測力為35%,其中「自我效能」是最有力的預測因子。Item 兒童失諧幽默理解之研究(2004) 吳鈺婷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5-7歲兒童在失諧邏輯短篇幽默故事及笑話之欣賞與理解上的差異及詮釋情形。本研究對象共計60名,主要透過晤談方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5-7歲兒童在《春天到了》故事欣賞上有差異,在五類失諧笑話欣賞上無差異,在三則故事理解上無差異,在背離常態型、雙關歧義型及趣味比喻型三類失諧笑話理解上有差異。而「性別」的影響只在理解失諧笑話中之趣味比喻型上有差異。 兒童對短篇幽默故事「好笑語句」詮釋有十種理由:聯想到過去相關有趣經驗、覺得新奇、出現諧音造成雙重意義、出現醜的事物與愚蠢行為、不符合自己平日經驗或所預期、違反現實世界事物原則、理解故事中的前因後果、視為常理、似是而非的荒唐行為及發現不符合道德原則。對「好笑圖片」詮釋有12種理由:對圖片中自認為不合乎常理之處提出看法、結合故事文本內容解釋、圖中有違反現實原則、對圖片中的事物覺得新奇沒看過、圖片中有不符合道德原則、自行推敲不合邏輯的因果關係、其它(不符合物理現象…等)、單純看圖片外觀好笑特徵描述、自己想像成有趣比喻、嘲笑愚蠢行為/醜陋外表、聯想過去有趣經驗及圖片中有誇張的動作。 兒童對失諧邏輯笑話的詮釋有二種,第一種是能正確理解笑話中的關鍵語句,且會知道好笑的地方是行為、外觀或字義上出現不一致的情形;第二種是不理解笑話中的關鍵語句,又可分為二種情形:一是能找出關鍵語句,但解釋錯誤,可能的原因是關鍵語詞語意上的不理解、常識不足、自行推敲不合邏輯的因果關係、過渡類推或處於過渡階段;二是找錯關鍵語句,兒童在閱讀笑話時,其所關注焦點並不在關鍵語句上,而是在其它語詞或符號上。Item 親子對於幻想類圖畫書詮釋之研究(2004) 許海嬋本研究旨在瞭解親子個別與共讀時對幻想類圖畫書的詮釋。研究者以「新神話」與「魔法」兩類型圖畫書,以及依書中故事情節所自編之半結構式訪談問題為研究工具,對立意取樣之四、六、八、十歲年齡層兒童及其家長共三十二人進行故事詮釋與訪談。結果如下: 無論是兒童或家長皆是以逐幅將圖片串連的方式說出故事,故事內涵皆傾向原故事文本,在故事結構上年齡越大兒童的故事越完整,親子共讀時之故事又比個別時要完整;而親子皆對「新神話」類型之故事提出較多疑問。親子共讀時若兒童、家長間彼此提問與討論,詮釋出來的故事會比僅由兒童或家長主講的故事要豐富;共讀時專注傾聽子女的家長認為兒童的詮釋較成人更理解文本、更生動、也更為細膩。親子共讀歷程則以共讀型態、肢體動作、及口語對話三方面進行探討。 其次發現兒童對於幻想類故事中不符合現實情節的解釋類型有以下三種:相信故事文本的解釋類型、交錯使用類型、考慮現實條件的解釋類型,四歲兒童多持第一類型,年齡越大越能考慮現實狀況,十歲兒童的觀點已和成人一致。另外兒童對於故事情節的虛實判斷情形有以下三種:四歲、及部分六、八歲兒童認為只要符合某些條件,故事中的情節有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其他六、八歲兒童認為故事只是故事,不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而十歲兒童則認為只要人們想像或作夢,現實生活裡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未來研究者、家長、教師、文學創作者提出建議。Item 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之幼兒圖畫書文本分析(2010) 鄭勛方綜觀目前本土兒童文學的創作雖日趨增多,但以原住民文化為主的幼兒圖畫書數量並不多。原住民幼兒能閱讀到的圖畫書,大多數是翻譯自國外的圖畫書,其間內容所描述的是外國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原住民幼兒的生活經驗相當不同,此一現象恐對幼兒族群文化認同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近二十年來市面上所出版的幼兒圖畫書中,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幼兒圖畫書其中所呈現的原住民文化內涵與塑造的族群文化觀。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是:1980年至2008年所出版的以臺灣原住民文化為主題之三十一本幼兒圖畫書,研究者以『原住民幼兒圖畫書』統一稱之。採用文本分析法,分別從圖畫書中的「文字」與「圖像」進行檢視,討論圖畫書之題材選擇,並探討其所傳遞的原住民文化內涵以及觀察文本中所塑造的族群文化觀。 研究發現如下所述: (一)『原住民幼兒圖畫書』分別以「神話類故事」、「傳說類故事」和「自然生 態類故事」三類為主,且大多描寫「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和「達 悟族」的故事。而題材所描寫的議題分別與「神話傳說」、「祭典禮俗」、「人 物」、「自然生態」、「部落生活」和「精神性格」有關。 (二)藉由觀察文本中不同題材,歸納出圖畫書中所欲傳遞的原住民文化內涵, 如:透過族群獨特的神話傳說、禮俗祭典、介紹英雄人物的史蹟,彰顯族群 獨特的歷史文化;融入原住民的宇宙自然觀和傳統生態智慧,重視族群與大 自然和平共存的價值觀;運用族語、耆老的口傳文學的紀錄,傳承與振興部 落文化。 (三)文本從「地理環境方面」塑造對自身成長居住環境的認同、從「語言方面」 塑造對於母語文化的認同、從「原住民身分」塑造對自己族別的認同、從「傳 統文化方面」塑造對於自身族群的認同。 依據研究發現,研究者從『原住民幼兒圖畫書』中歸納出五點詮釋「原住民文化內容」之意涵:(一)以神話傳說故事為主軸,藉此強調族群的歷史文化(二)圖畫書中刻意以「部落傳統文化」呈現出族群文化特色(三)圖畫書中的圖畫強調族群文化的特色(四)圖畫書意欲傳承並彰顯族群文化之美(五)圖畫書反映出族群文化認同觀點。Item 老幼代間環境教育課程建構之探究-以基隆市某國小附幼為例(2008) 陳怡真本研究為研究者以幼教現場工作者的身份,在個人任教之幼兒園中,實施老幼代間環境教育課程之研究。研究目的有三:(一)暸解老幼代間環境教育課程之建構與實施情形;(二)探討幼兒在老幼代間環境教育課程之學習歷程與成長;(三)探討研究者對於老幼代間環境教育課程之研究心得與感想。 研究者依據社區資源、長輩的專長、幼兒的興趣和相關理論設計課程,邀請6位社區長輩和大班幼兒30名(男生15名和女生15名)參與,運用環境教育為媒介,進行一系列共12次的老幼代間環境教育課程,透過教學省思札記、觀察紀錄、幼兒學習單、幼兒課後哭笑臉活動回憶畫、訪談記錄、活動照片以及長輩與家長的回饋等,瞭解幼兒對於本課程的回應。本研究分析後發現:(一)長輩會適時運用機會教育,指導幼兒環保教育和生活常規;(二)透過帶領幼兒走訪社區,經由長輩的介紹,能建立幼兒們的社區概念;(三)日常生活行動中與團體討論中,知道環保的概念已奠基於幼兒的心靈中;(四)幼兒的環境覺知、環境知識、環境倫理、公民活動技能和公民行動經驗有改變。透過老幼代間環境教育課程能達到長輩經驗與技藝的傳承,並充實幼兒的環境概念和強化幼兒對環境愛護的情操。 除了上述良好的教學成效外,本研究亦有以下幾點重要發現─長輩認為本課程的優點:(一)生活經驗分享的充實與喜悅;(二)分享現代孩子的童年,猶如返老還童;(三)促進不同世代的親情交流;(四)達到終身學習;(五)認識志同道合的社區朋友;(六)體驗當老師的經驗,非常有成就感。而家長認為本課程的優點:(一)增進課程多元化發展;(二)環保觀念生活化;(三)培養敬老尊賢的情操;(四)培養愛校、愛社區的理念;(五)強化幼兒母語的能力。 研究者希冀透過本研究之代間環境教育課程,所看到的代間互動和經驗與技藝傳承情況的展現,能夠引發大家思考代間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並藉此培養幼兒從小關心與愛護環境的情操,且透過研究的歷程和教學中的自我省思,增進研究者在教學上、課程設計能力上之成長。 關鍵字:環境教育、代間課程、幼兒、老人Item 敦煌寫本「太公家教」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周愚文《太公家教》是晚唐以降,民間通行的啟蒙教材之一,歷經五代宋甚至明代仍受歡迎。該書可能是晚唐村落老校書所作,文體屬韻文,多採四字一句,兩句一韻,以利兒童記誦,全文約二千六百字。在明清《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及《千家詩》通行前,該書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然近人卻未如此。有鑑於此,本研究擬根敦煌遺書中所存三十四種抄本進行校勘,確定其內容以為後人進一步研究之基礎。又本研究發現,一般仕宦之家或書香門第的男童或一般女童,可能不會讀此書,而主要讀者,則 農家男童;又該書是將「男尊女卑」觀念,傳遞給他們的重要來源。Item 兒童內化行為問題測量工具的建立及其信效度研究(心理出版社, 2009-09-01) 游錦雲; 李思賢; 李蘭; 陳玉佩; Yu, CY; Lee, TSH; Yen, LL; & Chen, 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