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北區大學生為例(2020) 李敬亭; Lee, Ching-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之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以雙元自主性之觀點,檢驗個體化自主性及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台灣大專院校之在學大學生,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並使用便利性抽樣,聯繫四所北部大學入班進行團體施測,共回收278份有效問卷為研究樣本。本研究採用「母親依附量表」、「父親依附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研究工具。再將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下述為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大學生之母親安全依附高於父親安全依附,且大學生關係自主性發展較個體化自主性高,此外,家庭和諧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中表現最佳的向度。 二、「性別」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與自我悅納有顯著差異,且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年級」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級顯著高於低年級。 三、大學生的「母親依附」、「父親依附」、「個體化自主性」、「關係自主性」及「心理健康」之間,兩兩變項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母親依附與關係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父親依附;而父親依附與個體化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母親依附。 四、在控制性別及高低年級等背景變項後,「個體化自主性」和「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母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以及大學生父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皆成立,顯示母親依附及父親依附皆可透過雙元自主性間接影響心理健康。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相關建議作為參考。Item 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追蹤應用(2005) 林麗鳳本研究以中部某技術學院,九十二學年度入學之四技一年級新生為 對象,應用結構式問卷追蹤探討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與其相關影響因 素,共得有效資料1027 份,結果如下: 一、運動階段的分布與移動 前測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分布為:無意圖期14.6%,意圖期42.6%, 準備期23.5%,行動期10.5%,維持期8.8%。六個月後追蹤,依據運動 階段前後移動的結果歸類為:穩定的活動者13.0%,進步者30.0%,退 步者30.6%,坐式生活態型者26.5%。 二、身體活動量之相關因素 研究對象的身體活動量男生高於女生;身體活動量與運動階段有顯著 相關。依據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身體活動量依序為:穩定的活動者> 進步者>退步者>坐式生活型態者。進步者的身體活動量,為後測高於前 測,退步組則為後測低於前測。 三、社會心理變項與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 研究對象在運動改變方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利益等均隨著運動 階段的提升而增加,運動障礙則相反。依據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穩定 的活動者在運動改變方法和運動享樂感有顯著地增加;進步者運動改變 方法、運動享樂感、自我效能、運動利益等均顯著增加,而運動障礙顯 著減少;退步者在運動改變的方法、自我效能均顯著降低,而運動障礙顯著增加;坐式生活型態者則均無顯著的差異。 四、預測運動階段的因子 預測前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自我效能、行為的改變方法、性別、 等三個變項,解釋力為34.3%。 預測後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運動享樂感、自我效能、行為的改變 方法,居家運動工具量、男生、運動傷害、自覺健康等七個變項。解釋 力為40.1%。 依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建議如下: 一、課程安排方面:以興趣選項的方式安排體育課,並考慮學生性別 的差異,提供多元的選課機會。 二、課外活動方面:增加多元的運動相關社團,健康體能促進班,提 供同儕支持的機會。 三、建議學校能依據教育部的「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訂定促進 學生健康體適能活動的政策與實施方案,增加實行規律運動環境 的可近性,提昇學生實行規律運動的動機與實行率。 四、未來的研究者,可依據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加以區 隔,尤其是坐式生活型態者,進行促進身體活動的介入計畫,並 評估其成效。Item 某大學學生飲食異常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7) 張善爻; Chang, Shan-Yao摘 要 本論文某大學學生飲食異常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研究目的在瞭解大學生處於社會因素(媒體影響、父母影響、同儕影響與臉書影響)之下,身體意象之變化,及對飲食異常傾向之影響。 方法:研究對象為國內某大學之377名學生,以使用問卷收集資料,問卷內所使用的量表有「媒體接觸量表」、「雙親影響量表」、「同儕影響量表」、「臉書比較量表」、「身體意象問卷」及「飲食態度量表」等。 結果:377個樣本之中,其中男性26(6.9%)人、女性21(5.6)人,身體質量指數正常者最多230人(61%),其次為過輕72人(19%)。飲食正常330(87.5%)人,飲食異常47人(12.5%)。 一、身體意象總得分平均數接近平均值。「外表評價」平均數略高於中位數。「外表取向」、「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平均數高於中位數。「對體重過重之關注」平均數小於中位數。 二、女性身體意象總分比男性高。身體質量指數過輕者,較肥胖者有更高的外表評價。身體質量指數越高的人,對體重過重之關注程度越高。男性比女性對身體各部位更滿意。 三、外表評價越高者,飲食異常傾向越低;對體重過重越關注者,飲食異常傾向越高;對身體各部位越不滿意者,飲食異常傾向越高;臉書使用主觀感受越明顯者,飲食異常傾向越高。 四、媒體、父母、同儕、社群媒體都與外表取向、對體重過重之關注有顯著正相關。父母、同儕、社群媒體與身體各部位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 結論:本研究,飲食異常傾向人數頗多(47人,12.5%)。為國人健康身體意象考量,各領域人員,可以從教育系統、媒體等方面努力改善;個人則可以從自我人際網絡,自我覺察等方面努力改善。 關鍵字:大學生、社會因素、身體意象、社群媒體、飲食異常Item 影響大學生能力發展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3-04-01) 劉若蘭; 楊昌裕Item 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自我感受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09-??) 陳詩潔; 吳麗娟; SHIH-CHIEH CHEN; LI-CHUAN WUItem 台灣大學生蔬果攝取改變階段與蔬果飲食頻率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9-12-??) 魏米秀; 呂昌明; Mi-Hsiu Wei; Chang-Ming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