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臺北市國小實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認知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
    (2024) 陳奕軒; Chen, Yi-Hsuan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北市國小教師實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認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受試者於量表得分的差異情形,再探討兩變項間的相關性與因果關係。本研究採取混合研究方法,首先以問卷調查臺北市立國小主任、組長、科任與導師共690位,並回收有效問卷471份,再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法與迴歸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其次根據統計分析結果設計訪綱,訪問臺北市立國小主任、組長、科任與導師共6位。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實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整體現況為中高程度,存在不同挑戰與因應策略。 二、國小實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各構念現況皆為中高程度,其中以「支持且共享的領導」得分最高,「共享教學實務」與「共享願景」得分較低。 三、國小認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整體現況為中高程度,存在不同挑戰與因應策略。 四、國小認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各構念現況皆為中高程度,其中以「圓融周到」得分最高,「學校認同」得分最低。 五、年長或行政職之國小教師實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情形較佳。 六、年長、行政職或資深之國小教師認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情形較佳。 七、國小實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認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存在顯著正相關。 八、國小實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支持且共享的領導」、「同僚信任」與「集體學習」等三構念能正向預測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其中以「支持且共享的領導」預測力最大。 九、國小實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共享教學實務」與「共享願景」兩構念皆無法預測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最後,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統計分析與訪談結果提出建議,俾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團隊、國小教育人員與後續相關研究參照。
  • Item
    一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文化的轉變-以 108 課綱推動為例
    (2022) 楊靜琴; Yang, Ching-Chin
    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時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足以影響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我國於103年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於108學年度開始逐年推展,採取漸進式的方式進行。然而,以目前國小階段而言,正處於新舊課綱交接之際,教師們如何看待校內推動的108課綱,以及在這段過程中,是否會對教師文化產生轉變呢?故此,想透過這次機會鎖定108課綱與教師文化進行研究,探究和描繪教師獨特的文化樣貌以及答案背後的意義。本次研究主要是以北部地區一所國小(化名為滿天星國小)為研究場域,採取質性研究的途徑,透過對六名國小教師和三名家長的個別訪談,並輔以觀察和文件分析,來了解相關人員對校內推動108課綱的看法和108課綱推動前後教師文化樣貌,並找出影響教師文化轉變的重要因素。根據資料發現與討論,本次研究結論如下:一、相關人員對校內推動108課綱的態度,從團體層面是持續推進高度配合,但從個人層面則是帶點保留與觀望的立場。二、教師文化圖像從穩定保守的個人主義轉變成專業導向的合作文化,從感情為重心的關懷轉變成工作為重心的交流。三、教師文化轉型的同時也伴隨著高度的工作負荷、時間壓力、教學內容取捨、同儕交流時間被壓縮與親師教育觀念磨合的問題。四、重視績效與目標導向的行政領導和偏高的教師流動率是影響教師文化轉變的重要因素。五、教師在教學自主上仍保有部分彈性與決定權,但在課程自主上則是受到同儕壓力、家長意見與行政規範的限制。
  • Item
    成長心態導向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
    (2021) 施佩婷; Shih,Pei-Ting
    十二年國教之核心目標為培養終身學習者,以學生為主體,並以Dweck之成長心態為班級經營導向,引導學生覺察自我發揮潛力、勇於接受挑戰、不懼失敗,對學習永保熱情與毅力,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探討成長心態運用在國小二年級班級經營之學習成效,以臺北市某國小二年級之4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兩循環的行動研究,一循環為期五週,共十週。過程中,記錄學生日常行為表現、學生作文與學習單之文件分析、師生互動、訪談記錄,探析成長心態導向之班級經營原則之學生學習成效。 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成長心態導向之班級經營設計 成長心態導向之班級經營設計涵蓋三構面六原則,三構面為對話、行動、恆毅力;六原則為正向互動的教室氣氛、四層次對話、學習情境布置、以學習者為中心、確定目標、正念靜心,開展出成長心態的學習重點,於正式與非正式課程中實施,以班級經營方式將成長心態的信念與具體落實於真實情境,透過學生的行為表現、日常對話與學習文件作為學習成效評估之依據。 二、成長心態導向班級經營之學生學習成效 成長心態應用於班級經營,發現學生能將挫折視為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遭遇失敗情緒時能自我覺察、適當表達並尋求援助,主動積極的解決問題。在成長心態導向班級經營的學習情境中,有助於學生養成正向思考與樂於助人的習慣,在互相扶持與彼此友愛的氛圍中,團隊的合作與努力,能展現堅韌恆毅力。 三、成長心態應用與班級經營能力之教師專業成長 透過行動研究,研究者提升班級經營能力,以及與家長、同儕互動能力;首先轉換教學視角,從教師中心到學習者為中心,運用成長心態帶領孩子成長,能以寬容與具體的建議陪伴與教導,從學生的改變看見成為教師的價值。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將成長心態理念擴大至親師生互動中,未來研究方向建議應用成長心態於家庭教育以及不同教育階段班級經營與各領域教學中。
  • Item
    應用桌遊於國小學生學習程式設計
    (2020) 黃怡嘉; Huang, Yi-Chia
    本研究探討應用桌遊於國小學生學習程式設計對學生學習成就及態度之影響。研究採準實驗設計法,研究參與者為臺北市某國小四年級兩班共58名學生,其中一班29名學生為實驗組,採用海霸桌遊進行程式設計學習;另一班29名學生為控制組,採用視覺化程式設計教學,以code.org網站的活動學習程式設計。教學實驗共實施八週,蒐集分析之資料包含成就測驗、態度問卷調查、教師課堂觀察、學習單。 研究結果顯示,桌遊程式設計教學有助於學生學習基本程式結構概念(如,迴圈)但在複合程式設計概念(如,除錯+迴圈)的學習則兩組無顯著差異,推測其原因為桌遊教學不適用於複雜的混合教學主題。另外,在學習態度上兩組學生也無顯著差異。建議未來應用桌遊於程式設計教學應:(1)規劃額外時間讓學生熟悉桌遊活動(2)加入學生分享討論的時間(3)提供小組長訓練及參考答案。
  • Item
    「你是我的眼」──運用口述影像輔助國小視障生學習之探究
    (2015) 劉芷晴; Liu, Chih-Chi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視障生對口述影像輔助學習之需求、建構運用口述影像輔助國小視障生學習之架構與策略,以及瞭解運用口述影像輔助國小視障生學習之限制與展望。本研究採取質性取向之紮根理論研究方法進行,以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為主要資料蒐集方式,將研究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進行口述影像輔助視障生學習之需求及困難方面的探究,再參酌第一階段之分析結果,繼續進行第二階段建構運用口述影像輔助視障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之架構與策略。 本研究結論說明如下: 一、視障生在九年一貫課程領域及特殊需求課程領域方面均有不同之口述影像輔助學習需求,而在非特定情境、課堂特定情境,及學校活動特定情境也各有口述影像輔助學習之需求。影響口述影像輔助視障生學習需求差異的因素,包括視障生的視障程度、生活經驗、語詞理解能力、以及個人特質。 二、運用口述影像輔助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之架構可分為五個部分:口述影像之前、口述影像開始方式、口述影像圖表描述方式、口述影像結束方式,及口述影像之後。運用口述影像輔助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策略有文字運用方面的策略,包括類比、字詞意義及用詞;深度描述方面的策略,包括物體性質、空間方位、動態歷程及「視覺」的處理;增進理解方面的策略,包括運用生活經驗、異同比較、搭配觸覺、概念舉例說明及補充知識。 三、運用口述影像輔助學習之困難有時間不足、理解困難、專業人力不足及口述影像本身的限制,並亦各提出其因應之解決方式。 最後依本研究之結論,提供建議供視障教育教學、決策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小學童「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策略」效果之實驗研究
    (2006) 胡小萍; Hu,Hsiao-P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策略」對國小五、六年級學童急救知識、急救態度、自我效能、預期急救行為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國小學童對於該介入課程之評價。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分別進行三組不同急救教育策略介入研究,以士林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自願參與者為自我導向組,另挑出性質相近的四個班分別進行資料自學及未介入組別。在實驗介入前,研究對象同時接受前測,藉以瞭解研究對象的背景並作為介入效果的評量基礎,後測則在課程結束後進行,以瞭解介入產生之立即效果;三個月後之後後測,則為評量介入產生的短期效果。所取得的資料以卡方檢定、變異數分析、配對t檢定、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所得到的結果如下: ㄧ、經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急救知識」及「自我效能」的後測及後後測得分之增進,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二、經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急救態度」的後測及後後測之得分改變,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三、經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預期急救行為」之後測得分之增進,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於後後測得分則未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四、「教學策略」是影響學童之急救知識、自我效能、預期急救行為的顯著因素,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在「急救知識」及「自我效能」的立即及短期效果皆優於資料自學及對照組,在「預期急救行為」的立即效果優於資料自學;但三組在「急救態度」的立即及短期差異不顯著。 五、經不同急救教育介入後,「性別」、「年級」及「受傷經驗」是實驗結束時或實驗結束後三個月急救知識、急救態度、自我效能、預期急救行為的影響因子。 六、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的評價方面,有高達七、八成的學童表示喜歡教學內容,且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方式對自己有幫助;對課程的整體感覺認為是好的,且認為非常符合自己的需要。 整體而言,藉由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方式,能有效的提昇緊急救護的相關能力。因此,建議針對本研究應用的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策略提供實務及相關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