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明代社學之研究
    (2002) 丁淑萍; TIEG, SHU-PING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廣查明代地方志,並輔以明代一般性史籍,以探討明代社學的發展,並進一步釐清社學的性質及歷史地位。研究發現如下: 一、社學萌於元,是設於縣級以下的學校,明代沿之,經太祖的創制,英宗、憲宗、孝宗及神宗等皇帝也下詔督辦社學,使社學的辦理漸趨完備。 二、自社學的設置者、管理者、經費來源等方面來看,發現社學具有官學的色彩,但若自教師、學生、課程來看,則與私學相近,因此將社學視為「準官學」。此外,明代社學含有普及教育的理想,在程度上屬於「小學」教育的階段,在對象上含有平民教育的內涵,在內容上有社會教育的意義,但從入學的強迫性與否來看,社學並非義務教育。 三、明代可考社學總數為11,967所,其中分佈於兩直隸與十三個布政司的有11,881所,每府(州)平均有54.75所,每縣平均有8.75所。 四、明代社學的興衰,受到皇帝下詔興舉、提學官的督導、府州縣官的關心與否以及陸王心學的影響。 五、明代社學的歷史意義可分別自如下三方面來看:(一)社學屬明代教化政策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與其他教化機構結合,具有社會控制的功能;(二)社學在官學系統中的意義,一方面是作為地方儒學的下級學校,一方面則可自學校數量的增加、設置地點深入基層以及招收對象不限等方面來看,社學促使教育機會擴大;(三)社學為明代啟蒙教育的一環。 總之,明代社學是第一次以官方的力量來為鄉里百姓提供眾多的教育機會,在中國教育史的發展上,實在不容忽視。
  • Item
    以專家判斷法決定國民小學教育經費充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6-??) 涂巧玲; 楊宜興
    本研究檢討我國決定教育經費的方式,參酌國外決定教育經費充足的方法,找出適合我國決定教育經費充足的方法,以作為編列教育預算的基礎。本研究發現專家判斷法能清楚的讓人明瞭決定教育經費的理由,且適合於沒有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地方,因此決定以專家判斷法為藍本,並以得懷術問卷調查國內學者專家的意見,修正成適合於我國決定教育經費充足的方法,其步驟有:一、組成顧問團與選取兩組教育專家;二、顧問團提出教育方針供專家設計小學範本的參考;三、顧問團根據兩組專家提供的資源要素與數量,計算出每生的單位成本;四、依據學生與地區特性差異調整成本;五、調整規模不經濟;六、調整物價指數;七、經由上述的步驟,最後可能得出公式=每生單位成本×學生數(一般學生數十特殊需求學生數×權重)十地區差異調整十規模不經濟調整十物價指數調整。
  • Item
    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6-??) 吳清山; 黃旭鈞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的有利條件、困境、功能與策略。採用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教育行政機關之教育行政人員和大專校院之專任教育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1050人。研究結論如設備與網路架構日趨完善。二、國小推動知識管理最主要困境為獎勵知識分享的誘因不足和知識管理系統不易建構。三、國小推動知識管理的功能,七成受試者認為能夠提升教師專業知能。四、國小推動知管理策略應包括人力資源、資訊設施、知分享和法規制度等四方面。五、不同背景變項之教育人員所知覺的國小推動知識管理策略並無顯著差異。
  • Item
    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讀報教育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2011-02-01) 馮琼愛; 邱銘心 
    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與網際網路的興起,兒童與文字互動的機會減少,因而改變了閱讀習慣,連帶降低了閱讀興趣與理解力。讀報教育是藉由報紙文章篇幅不長、題材生活化和資訊即時切合時事的優點,當作閱讀媒材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同時增加閱讀理解及判斷思考的能力。讀報教育源於美國,並在國際間被廣泛推廣,臺灣也於2005年加入推動讀報教育的行列。本研究執行從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止,採用問卷法及訪談法蒐集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讀報教育現況的資料,以臺北市實施讀報教育的國民小學和授課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為分析實施讀報教育的方法及探究所面臨的困境,從中研擬在小學階段實施讀報教育時之參考方針。
  • Item
    國小校園音環境之現況及管理政策分析--以臺北縣市十二所國小為例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2006-12-01) 董貞吟; 戴若蕾; 丁淑萍 
    本研究以實地訪查方式深入探討12所北部市區、郊區之綠色及非綠色學校國小校園音環境及行政管理與教育活動概況,並分析市郊區、綠色學校及非綠色學校之差異。在市郊區差異方面,發現郊區學校聽見動物聲及風聲的頻率較市區高;而市區學校噪音污染情形較郊區學校嚴重。在綠色及非綠色學校差異方面,發現綠色學校綠色音環境設施建構較非綠色學校豐富;聽見動物聲及風聲的頻率較非綠色學校頻率高;噪音污染比例較非綠色學校低;隔音建材及設備比非綠色學校有較高的使用率;音環境融入課程活動之領域較非綠色學校多元;音環境資料或媒體的提供較非綠色學校完備;音環境主題相關政策、措施及行動計劃上較非綠色學校有較高的行動力。依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以提供各小學提升校園綠色音環境之方針。校園規劃妥善設計、積極處理校園噪音源、行政人員重視及落實校園音環境相關管理政策,此外,也應將綠色音環境之理念推展至社區,以達到環境永續發展。
  • Item
    以專家判斷法決定國民小學教育經費充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6-??) 涂巧玲; 楊宜興
    本研究檢討我國決定教育經費的方式,參酌國外決定教育經費充足的方法,找出適合我國決定教育經費充足的方法,以作為編列教育預算的基礎。本研究發現專家判斷法能清楚的讓人明瞭決定教育經費的理由,且適合於沒有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地方,因此決定以專家判斷法為藍本,並以得懷術問卷調查國內學者專家的意見,修正成適合於我國決定教育經費充足的方法,其步驟有:一、組成顧問團與選取兩組教育專家;二、顧問團提出教育方針供專家設計小學範本的參考;三、顧問團根據兩組專家提供的資源要素與數量,計算出每生的單位成本;四、依據學生與地區特性差異調整成本;五、調整規模不經濟;六、調整物價指數;七、經由上述的步驟,最後可能得出公式=每生單位成本×學生數(一般學生數十特殊需求學生數×權重)十地區差異調整十規模不經濟調整十物價指數調整。
  • Item
    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6-??) 吳清山; 黃旭鈞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的有利條件、困境、功能與策略。採用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教育行政機關之教育行政人員和大專校院之專任教育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1050人。研究結論如設備與網路架構日趨完善。二、國小推動知識管理最主要困境為獎勵知識分享的誘因不足和知識管理系統不易建構。三、國小推動知識管理的功能,七成受試者認為能夠提升教師專業知能。四、國小推動知管理策略應包括人力資源、資訊設施、知分享和法規制度等四方面。五、不同背景變項之教育人員所知覺的國小推動知識管理策略並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