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以擴增實境輔助國小學生學習測量與估測
    (2024) 王宥盈; Wang, Yu-Ying
    數與量是學習數學之基礎,學生應培養測量與估測能力,在學生學習經驗尚不足時,需藉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實際操作以形成概念。然量感是教學課程上易忽略的一環,面積與體積的估測與測量較難在教學現場中呈現。本研究發展一套擴增實境工具輔助學生學習估測與測量,透過工具將抽象的概念視覺化、具體化。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實驗對象為北部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皆為常態編班,選取兩個班共45位學生為實驗組,使用擴增實境工具搭配課程學習單來學習測量與估測;另兩個班為對照組共46位學生,學生需自行製作估測需要的參考物,並使用參考物來學習測量與進行估測。兩組在學習內容、授課教師及教學流程均相同,並於學習活動結束後,收集學生的成就測驗、態度問卷等量化資料,據以分析整理實驗結果。研究結果發現:(1)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學習成就並無顯著差異;(2)兩組學生之學習動機、態度在「體積估測」探究動機有顯著差異,實驗組較願意與同學一起討論,亦願意挑戰其他的估測題目,以及想學更快、更有效的估測方法;(3)實驗組學生在工具有用性與易用性整體滿意度高。推測學習成就未達顯著的原因可能為:本研究工具操作僅使用兩節課,故學生尚不熟悉平板操作,以及學生對體積認知概念尚有不足,應於學校數學課程學習體積的單元,對體積有一定的認知概念後,再進行擴增實境工具體驗。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改善擴增實境工具,加入互動對話框引導學生進行估測或測量的步驟,以減少學生的認知負荷,並加入遊戲機制,提升學生繼續練習估測的動機。
  • Item
    擴增實境結合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式應用於等高線地形圖概念學習
    (2023) 易心宇; Yih, Hsin-Yu
    本研究旨在探討整合擴增實境與體驗式學習循環,對於國中學習者在學習等高線地形圖概念的影響。研究設計一套擴增實境系統用於輔助學習者將二維等高線圖轉化成三維立體地形,並透過體驗式學習循環的四個步驟,使學習者將學習經驗透過引導、歸納轉化形成知識。本研究採用準實驗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受試者為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八年級學生共81位。實驗結果以 ANOVA、ANCOVA、U檢定來檢視兩組學生在學習成效、學習保留與神馳經驗上的差異,並以訪談及回饋表單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感受及未來使用意願。研究結果顯示:(一)使用擴增實境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式的學習者,其學習成效顯著高於接受傳統講述式教學的學習者;(二)使用擴增實境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式的學習者,其學習保留顯著高於接受傳統講述式教學的學習者;(三)使用擴增實境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式的學習者,其神馳經驗與接受傳統講述式教學的學習者並無顯著的差異。
  • Item
    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
    (2022) 古源淦; Ku, Yuan-Kan
    體驗式學習與體驗教育引入台灣超過二十多年,此教育模式所倡導利用具體活動經驗後產生反思、概念化、應用,是最常執行的過程與教育方法。體驗式學習的原理即創造此一身心環境與過程,讓學員參與其中,此過程包含創造非熟悉環境、觸發身心失衡感受、身心重新調節適應、引出反思對話、整理發現、將此調整經驗遷移回現實生活及工作中,而這樣的模式也被廣泛應用在成人教育及企業教育訓練上。以體驗學習為本的企業教育訓練(EBTD)的發展,在許多研究文獻中發現有其效益與成效之顯現;以體驗學習為本的企業外部講師,其技術知識大部分運用自體驗教育之理念及哲學觀;受聘邀約替企業員工執行教育訓練課程,更需額外學習商業知識、企業語言及面對人力資源部門的成效評估;研究者想探究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經歷那些發展歷程、關鍵轉折,及需要具備何種特質、能力,又其內在的工作價值與信念為何?這是想要探究的地方。綜合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式,訪問五位現職為資深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透過半結構式訪問大綱進行深度訪談以收集被研究者資料;並使用「主題分析法」整理與分析所收集資料,進行資料的歸納與研究結果與討論;期能更真實地探究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發展歷程。本研究目的為探究「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發展歷程」,得出具體有建議性的研究結果,可提供有志於企業教育訓練領域之體驗教育引導員參考,並可為體驗教育引導員發展方向之一;本研究依所訪談資料歸納整理後,列出下列結果;「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發展歷程」可如下列五點研究結果及第六點延伸;一、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發展過程:可歸納為(一)啟蒙階段、(二)扎根階段、(三)進階階段、(四)突破與考驗階段。二、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關鍵發展轉折:(一)個人的失衡與調整失衡、(二)經營公司的挑戰與生存調整、(三)行銷自己、建立品牌進入市場。三、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一)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個人能力、(二)與企業相關的多元學習能力、(三)傾聽表達與體驗活動帶領能力、(四)企業講師的自我反思與修煉進步能力。四、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特質:(一)保持好奇心、(二)對人有興趣熱忱、(三)喜歡動、(四)正向真誠、(五)客觀與開放的心胸、(六)專注與堅持、(七)企圖心。五、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工作價值與信念:(一)工作者的相信-體驗學習式教育能改變人、(二)體驗式學習對於企業教育訓練的幫助與效益、(三)工作價值-體驗學習式教育的使命感。六、延伸參考:(一)體驗式學習應用於企業教育前瞻性與隱憂、(二)給未來工作者建議與忠告(三)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挑戰與限制。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企業講師、發展歷程
  • Item
    體驗學習運用於幼兒園在地化課程實施歷程之研究─以臺北市山水幼兒園為例
    (2023) 林蓁; Lin, Chen
    將「在地化」概念融入於課程中,近年來蔚為風潮,在幼兒園課程發展上,更是將在地文化資產視為一種教學資源,連結生活與社區,期望能增進幼兒的在地認同感,應多給予幼兒與社區相互交流接觸的機會,促成幼兒、家庭與社區間的網路連結,將在地化概念融入幼兒園課程,已成為學齡前教育階段,幼兒必備的素養能力。研究者發現「體驗學習圈」之精神,與「幼兒園在地化課程」概念類似,兩者皆強調給予幼兒「具體經驗」,並且希望幼兒能夠從經驗中學習,若是能將兩者加以結合,並以「體驗學習圈」理論模式執行,或許能讓幼兒的學習有加倍的成效。因此本研究欲探討體驗學習模式運用於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實施歷程,以及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遇之困境與解決策略。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透過研究者省思歷程及與協同教師、專業諮詢者不斷對話、修正與調整,並檢視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面臨之困境、解決歷程以及成效為何。將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編碼分析,並同時與行動研究歷程進行比對,進行動態課程設計與調整,最後做行動研究結果之分析與呈現。提出體驗學習模式運用於幼兒園在地化課程實施相關建議,並撰寫研究結果以供未來研究之指引。整理本研究結果如下:(一)運用體驗學習模式實施在地化課程之歷程,包含課程設計需整合前導經驗、實施歷程需動態循環調整、透過多元管道檢視課程成效。(二)運用體驗學習模式實施在地化課程所面臨困境與解決策略,包含幼兒、資源運用、時間與地點層面。最後提出對於教師運用體驗學習模式於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建議、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以及研究者自身省思與收穫。
  • Item
    體驗式學習營隊之發展歷程研究─以A協會暑期長隊為例
    (2020) 劉佩盈; LIU, Pei-Ying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A協會辦理體驗式學習營隊之發展歷程,以及工作者在體驗式學習營隊中所面臨的困境和因應的方式,屬於個案研究。主要針對A協會暑期長隊之工作者進行訪談,以作為未來研究與實務工作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A協會在經歷「草創期」、「前穩定期」、「試驗期」、「後穩定期」四個階段後,發展出目前所使用的活動設計流程。同時也整理出體驗式學習營隊工作者分別在「引導員工作上的困難」、「行政事務上的問題」和「行政衝突」所面臨的困境,並統整工作者面臨困境時「自我調適」、「夥伴的支持與協助」、「督導協助」與「經驗累積」四種管道能舒緩工作時的壓力。此外,研究也歸納出「營隊工作本身」、「工作者個人因素」和「外在環境」三種阻礙工作者再次參加營隊的類型。 在研究的最後,我們能透過A協會十年辦理體驗式學習營隊之經驗裡,發現體驗式學習營隊實務工作建議。
  • Item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2006) 彭敏松; Peng Ming-su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家長志工參與學校志願服務過程中,所經歷的點滴及因服務而觸發個人內在或外在帶來的反思、批判、行動,及其改變等學習歷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的動機與參與態度。 二、探討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與學校效能的關係。 三、分析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的障礙及其反思。 四、比較個案志工參與學校服務學習的模式。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推展家長參與學校服務學習的相關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五位家長服務志工,經過深度訪談、逐字稿整理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家長志願服務動機單純,無不當期待。志願服務能持續首重安家,家人的支持及人際情誼鼓舞愛心光輝延伸。 二、學校志願服務雖然少專業性工作,但仍屬無償付出,學校應提供互惠的資源,透過學習的機制,提升服務品質,並達成終身學習目標。 三、家長志願服務有助於學校教育效能提升,學校應主動排除困難,提供適當參與服務的管道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志工素質與學校教育效能。 四、個案志工共同的特質是反思自省、積極樂觀,在服務中同步成長。鼓舞社區型永遠志工,發展學校為愛心的基地,營造良善社會風氣。 五、借鏡Jarvis的成人經驗學習模式,志願服務轉換服務學習並提升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為推理、反思、實務實驗與評鑑。 由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社區民眾生涯發展的建議:鼓勵民眾踴躍參與志願服務,並積極轉化服務學習,以增進生涯成長與發展。 二、對服務學習辦理單位的建議:積極宣導服務學習信念,掌握時空契機,轉型發展社區學習中心。 三、對政府機關行政部門的建議:整合資源,建構社區全方位服務學習的支持體系與措施。 四、對後續研究進一步的建議:透過不同取向與實務行動研究,對服務學習的行政管理與家長志工的生涯發展做更深入的探討。
  • Item
    體驗式學習融入高中野外求生課程設計之成效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5-01-??) 鄧丹莉; 吳崇旗; Tan-Li Tan; Chung-Chi Wu
    本研究目的在設計一套體驗式學習融入並「以效益為導向」的高中野外求生課程,並於實施後分析課程對學生的成效(知識學習、生活效能及團隊凝聚力)。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側-後側」準實驗設計,以屏東市某高中學生,共285人為研究對象,分實驗組161人,對照組124人,以野外求生學習評量卷、生活效能量表及團隊凝聚力量表為研究工具,採用SPSS 17.0 for Windows 套裝統計軟體,進行相依樣本t 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與效果值等分析以考驗研究假設。根據結果,發現如下:一、體驗式學習融入野外求生課程對高中學生的知識學習成效有顯著效果;二、體驗式學習融入野外求生課程對高中學生的生活技能6個面向的能力,有顯著增長;三、體驗式學習融入野外求生課程對高中學生的團隊凝聚力有顯著性增長。最後,研究者歸納結論,並提出課程設計及未來研究建議,作為後續研究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