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臺灣青少年未達成的教育規劃對其心理健康影響之縱貫性研究
    (2023) 卓恒瑾; Cho, Heng-Chin
    未達成的教育規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關係,究竟較符合自我差距理論所預測的結果,還是適應韌性理論所提出的調適韌性的展現?本研究運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提供的縱貫性資料,以迴歸分析方法描繪臺灣青少年到成年初期未達成的教育規劃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未達成的教育規劃並不會影響臺灣青少年成年初期的心理健康,然而工作與婚姻等重要生活事件則有正面影響。此外,將教育期望向下調整作為調適策略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但其效果在不同發展階段呈現異質性。鑑此,本研究就教育實務提出生涯多元價值的輔導建議,並對未來探討未達成的教育規劃議題,提出生命歷程動態軌跡研究的展望。
  • Item
    影響幸福感因素之研究—以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分析
    (2023) 陳韻暄; Chen, Yun-Syuan
    現今社會大眾逐漸重視自身的生活品質與自身情感,不管是透過外在或內在因素的調節,都會對個體的幸福感產生一定之影響力,是以本研究欲探討影響中國人民幸福感之因素有哪些,故採用2017年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之數據資料,藉由資料庫中的可能影響因素分為三個部分:財務因素、理財因素與背景因素以做後續的研究分析外,亦透過Ordered Logit Model與預測機率來探討中國人民之幸福感在不同層級上是否有達顯著水準。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財務變項中的「資產、收入」和背景變項中的「年齡、婚姻」對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 二、財務變項中的「資產、收入」和背景變項中的「年齡、教育程度」對幸福感具有顯著相關性。「資產」、「收入」和「年齡」與幸福感呈現正相關,而「教育程度」對幸福感則是呈現負相關。 三、當幸福感位在「幸福」這項層級時,本研究所選定的自變項為最具影響且可預測的。
  • Item
    虛實結合3D VR芳香療法對老人身心健康之成效探討
    (2020) 鄭雅文; Cheng, Ya-Wen
    背景:為了追求整體健康,選擇輔助及整體性療癒已蔚為全球趨勢。在許多不同的療法之中,芳香療法已被證實具有改善心理情緒及調節生理之功能。隨著科技發展,3D VR已被廣泛應用在教育與醫療相關產業,且頗具成效。本研究為第一個透過3D虛擬實境與芳香療法虛實結合的創新課程,得以解決實體芳香療法在於課程推動的時間及空間限制與特殊族群的困難,本研究選擇以3D VR沉浸式擬真實境,透過場景內互動式課程學習,完善芳香療法教育之推動,並就科學的方法驗證芳香療法對於老人身心健康效益之影響。 方法:採標準實驗研究設計,立意取樣新北市2個大型老人安養中心之住民為對象,共60人。其中一所(30人)為實驗組,進行芳香療法創新課程介入,另一所(30人)為控制組無介入。以量表搜集介入前後對身心健康因子(包含快樂、知覺壓力、主觀睡眠品質、靜心冥想,與生活滿意)等之改變,並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 進行統計及分析。 結果:本研究融入任務科技配適模式(task-technology fit, TTF) 相關變項之統計結果顯示,施行3D VR芳香療法課程介入後,相對於對照組,實驗組參與者在快樂、知覺壓力、主觀睡眠品質、靜心冥想與生活滿意成效之後測表現皆顯著改善。 結論:本研究為首創之3D VR芳香療法課程,得以改善一般芳療課程的侷限,透過虛實結合,有效促進長者的健康,未來可推廣應用至長照或安養機構,能有效降低照護工作負荷,同時提升機構老人的身心健康,實務上具參考價值。
  • Item
    大學生親職化、孝道信念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013) 張沛綺; Chang,Pei-Chi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親職化、孝道信念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探討「親職化」與「孝道」這兩者的概念是否雷同。本研究採用便利取樣抽取台灣地區公私立大學一到四年級在校生為研究對象,共計504名,並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的研究工具有Yeh與Bedford (2003)編製的「孝道信念量表」、石芳萌(2007)所修訂的「親職化量表」及陸洛 (1987)所修訂的「中國人幸福感量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以及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的親職化表現不同,主要表現在「不公平性」。不同出生序之大學生的親職化表現不同,主要表現在「功能性照顧」。 二、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的孝道信念表現不同,主要表現在「相互性孝道信念」。不同出生序之大學生的孝道信念表現沒有不同。 三、大學生親職化量表分量表之間有顯著相關,主要表現在「功能性照顧」與「情感性照顧」有顯著正相關;「功能性照顧」與「不公平性」有顯著正相關。 四、大學生孝道信念量表各分量表之間在統計上有顯著正相關。 五、大學生親職化量表與孝道信念量表各分量表在統計上有顯著相關。 六、親職化與孝道信念均能個別有效預測大學生之幸福感受,此外在控制孝道信念後,大學生親職化對幸福感有獨立的預測功能。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親職教育,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Seneca的幸福理念及其教育蘊義
    (2019) 呂昀潔; Lu, Yun-Chieh
    現代社會中人類追求物質大於心靈,導致孤寂感及相關心理疾病。有些研究領域逐漸關注幸福的課題,例如經濟學、正向心理學以及政策研究。教育作為培養人類的下一代成為健全的公民,也開始重視研究如何在教育中獲致幸福。青少年的憂鬱傾向促成了幸福相關課程的發展,如英國實施的幸福課程。然而這些幸福課程之設計,卻對於何為「幸福」較無深入探究。相較於心理學,哲學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即以討論何謂幸福。本文以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Lucius Annaeus Seneca的幸福觀點,提出幸福是心靈的靜慮狀態,也是至善的人生目的,透由培養理性過著合於德行的生活,並展現利他行為,方能獲致幸福。本文對教育的啟示有三,從Seneca幸福觀點將幸福作為教育目的,從個人的幸福擴展至為了全體人類之幸福,其次,Seneca幸福觀點對於幸福概念的探討與理解,也補足了心理學關於幸福理論中的疏失,第三,Seneca對於培養理性的重視以及透由教師引導的自我檢視,對於幸福課程的方法上有所建議。
  • Item
    以正向心理觀點探討退休中老年人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1) 林頡翔; Jie-Siang Lin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退休中老年人幸福感之現況,並探討背景變項、健康狀態、正向環境及正向特質對幸福感的影響,另外亦探討正向特質是否在正向環境及幸福感之間扮演著中介變項的角色,建立結構方程模式。本研究以家庭結構、家庭資源與家庭關係做為正向環境,以生命統整性做為正向特質,幸福感做為正向情緒。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採立意取樣方式在台北市收取296位50-75歲的退休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最後獲得有效問卷289份。研究對象平均年齡64.76±5.72歲,70.6%為女性。統計分析以套裝軟體SPSS16.0進行描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並以Amos16.0套裝軟體建構結構方程模式。 結果顯示正向環境與正向特質皆顯著影響幸福感。以多元逐步迴歸進行分析以探討幸福感之重要預測因子,發現家庭關係、經濟狀況、生命統整性與健康狀態進入模式,可有效解釋幸福感40.1%的變異量,其中家庭關係是退休中老年人幸福感最重要的預測因子,可單獨解釋幸福感27.4%的變異量。另外為探討正向環境、正向特質對幸福感的直接效果與間接效果,以家庭關係、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經修正後獲得可接受模式,模式適配度卡方自由度比值=1.833、RMSEA=.054、CFI=.903;在此模式中,家庭關係與生命統整性對幸福感的直接效果量分別為.52與.30,而家庭關係對生命統整性的直接效果量為.26,家庭關係透過生命統整性影響幸福感的間接效果量.08。 本研究支持家庭關係與生命統整性為退休中老年人幸福感重要的預測因子,培養良好的家庭關係與生命統整性有助於提升退休中老年人的幸福感。另外本研究亦支持家庭關係會透過生命統整性的中介作用影響幸福感,正向特質的培養對於正向環境之不足具有緩衝之作用。
  • Item
    工作-家庭雙向衝突與心理健康、快樂之相關研究─以神經質為調節變項
    (2009) 林宛潔; Wan-Chieh Lin
    本研究主要以台灣地區飯店員工為例,探討工作家庭雙向衝突、心理健康及快樂間的關係,並以五大人格特質中的神經質為調節變項,探討神經質對於工作-家庭雙向衝突及心理健康的調節效果。 本研究以便利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一共發放520份,回收485份問卷中之有效問卷為379份,有效回收率為72.9%。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敘述性統計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階層回歸分析等。 研究結果發現快樂經因素分析後萃取出五個因素:分別為「和諧滿足」、「愉悅自在」、「美好人生」、「關懷認同」與「自信樂觀」。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ㄧ、工作-家庭衝突與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 二、神經質在家庭-工作衝突與心理健康之間有調節效果存在。 三、工作-家庭衝突對於和諧滿足、美好人生、關懷認同有負向影響;家庭-工作衝突對於美好人生、自信樂觀有負向影響。 四、心理健康對於和諧滿足、愉悅自在、美好人生、關懷認同與自信樂觀有正向影響。 五、心理健康在工作-家庭衝突與和諧滿足、美好人生、關懷認同間有中介效果存在。
  • Item
    中學生快樂與學業能力之關係的縱貫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3-??) 許崇憲; Chong-shiann, Hsu
    本研究採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調查資料,探討中學生整體快樂及學校快樂的潛在成長模型與彼此之間的關係,並檢驗這兩種快樂與學業能力的關係。潛在成長模型及交叉延宕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台灣中學生的整體快樂及學校快樂程度皆隨著年級而下降,但是兩者的初始水準愈高,下降幅度則較慢。其次,交叉延宕相關分析顯示整體快樂及學校快樂可相互預測。第三,學業能力初始水準愈高,成長速度愈快。第四,學校快樂初始水準與學業能力初始水準為顯著正相關,但學校快樂初始水準愈高,學業能力成長速度較慢。第五,學校快樂下降速度較快,學業能力成長速度也較快。最後,國一時的學校快樂正向預測國三學業能力,後者正向預測高二學校快樂。意味著在相同教育階段內,學業快樂正面影響之後的學業能力;在教育階段轉換之間,學業能力正面影響學校快樂。根據本文發現,學生快樂是心理學解釋與經濟學解釋交互作用下的結果。最後討論未來研究方向及可能的實務做法。
  • Item
    運動與快樂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2010-12-01) 于文正; 宋曜廷
    本文分析作為一種情緒類型的快樂,以及快樂的種類,並透過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分析快樂相關字、詞與成語中的快樂現象,發現近代西方心理學自提倡正向心理學研究之後,在實證研究上對於快樂是從主觀幸福感演變到真實的快樂,雖然在快樂的相關理論上更進一步,不過對照佛學修行所追求的真樂境界,真實的快樂理論並無法涵蓋甚受儒釋道哲學影響的華人心理。近年來,透過對僧侶的腦波研究,則確認快樂有比心理學理論更為複雜的樣貌,在運動與快樂的關係上,本文經由自編多元快樂量表針對565位不同年齡的受測者進行施測,在項目分析時發現,從事激烈的運動與整個量表相關過低,以致於無法通過一般項目分析的標準;但從事動態的休閒活動卻與整體量表相關達一定水準,對照該量表所得到的因素,可以初步瞭解運動對人的酬賞,與人們生命中的快樂經驗並不相同,本文稱運動所帶來的愉悅經驗為運動快感。
  • Item
    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7-06-??) 曾文志; WEN-CHIH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