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日治時期商業學校臺籍學生學習經驗之探究 ─以臺北第二商業學校為例─
    (2019) 吳承和; Wu, Cheng-Ho
    臺北第二商業學校創立於1936年,臺日籍學生兼收,為臺灣第一所中等夜間商業學校。本文旨在探討教師全為日籍,同學半數為日人的學習環境中,該校臺籍學生所形構之學習經驗內涵。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先透過臺灣總督府與臺北州廳出版之官方文獻、統計資料與《臺灣日日新報》的相關報導,勾勒出該校沿革歷史與學習環境,再針對7位曾於日治時期就讀臺北第二商業學校的臺籍校友進行訪談。綜合分析文獻資料與訪談內容後,可歸納出臺籍生的學習經驗為:一、臺日籍同儕間感情尚屬融洽,同窗情誼延續至戰後。二、臺籍生課業表現較日籍生優異。三、面對欺侮或霸凌,臺籍生有其因應之道。四、日籍教師嚴柔並濟,且一視同仁。五、實用性的商業科目,以及增廣見聞與提高氣質涵養的課程最受青睞。六、懂得運用自身優勢與提升實力才有機會改變現狀。另分析臺籍生學習經驗對於身份認同的影響,可歸納出以下結果:一、和諧與衝突並存的學習經驗:自我與他者的一體兩面。二、漢民族意識與皇國民認同的混雜與分裂:跨界、遊離的身份認同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師範生皇民化的形塑之研究
    (2013) 葉律均; Lu-Chun, Yeh
    本文以日治時期的臺籍師範生為研究對象,著重在師範教育之皇民化養成。 本文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介紹本論文以及架構;第二章,試圖解釋殖民政府如何收編公學校中優秀的臺籍精英份子進入師範體系,並對皇民化時期前的教育制度進行概述;第三章進一步探討,受同化教育及後來受皇民化教育的公學校臺籍生,在師範學校如何被進行皇民化意識的強化、如何被收編為日本殖民政策皇民化政策下的工具;第四章要訴說的概念是,師範學校的學生其本身受了同化政策或皇民化政策的意識型態,而畢業後成為老師如何再複製此一意識型態,為殖民政府再製皇民化意識的殖民地人民;第五章則是結論的部分,從本文的探討可以顯示二點的結論,第一是透過師範學校來源的研究可以發現,師範學校具有收編與運用臺籍精英的目的與功能。第二是透過師範學校的教育,以及畢業後成為教師的歷程,可以發現殖民政府對師範生及其所訓練的教師,如何進行皇民化意識的編碼與再製。 從上述兩點結論申論到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國民政府在臺灣進行威權體制的黨化教育,可以發現國民政府不僅全面接收了師範學校的硬體設施,同時在內容上也完全繼承師範體系的功能,也就是師範學校沒有被移為它用,仍是被國民政府做為訓練初等教育師資的機關,這可說是國民政府黨化對皇民化的延續。從此可知,不論是皇民化或黨化,師範體系都有其國家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灌輸與洗腦功能,和「政治─教育」的霸權功能。